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3-05-30 10:48张萍彭吉萍赵海波杨欢
经济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展望乡村振兴

张萍 彭吉萍 赵海波 杨欢

摘 要: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的支撑点。文章通过对历年生态振兴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研究,从生态振兴的概念内涵、研究视角与热点、今后研究展望等方面总结概括了生态振兴研究意义和价值、对策措施、运行机制、实施路径、耦合关系等,为下一步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重点及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 生态扶贫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展望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4-007-0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而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此可见,党和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工作重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至此,涉及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五大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新阐述,其意义深远、内涵丰富。作为乡村振兴“五个振兴”之一的生态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有力抓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振兴研究与实践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本文以2003—2022年生态振兴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知网数据库中找到2620多条结果,绝大部分都集中在2017年到2022年。通过资料查阅发现,基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学科专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不同,研究“生态”相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生态(102篇)、乡村振兴战略(498篇)、生态文明(102篇)、乡村振兴(1418篇)、生态振兴(53篇)、生态文明建设(79篇)、生态宜居(66篇)、脱贫攻坚(47篇)、农村生态环境(42篇)、生态旅游(42篇)、生态农业(59篇)、脱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42篇)、乡村生态振兴(40篇)、生态环境(37篇)、乡村生态旅游(36篇)、全面振兴(34篇)、乡村旅游(34篇)、生态环境治理(31篇)、策略研究(26篇)等几个主题和内容中。由上可知,关于生态振兴的实践研究虽起步较早,但其实践和研究多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前期存在阶段性缓慢、学理性不强、措施性不多等现象。关于“何为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壁垒”“乡村生态振兴与其他因素的耦合关系”“乡村生态振兴如何破壁”等一系列实践和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突破点,学者们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形成意见共识。本论文基于以上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学者们在乡村生态振兴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助推下一步乡村生态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生态振兴的概念内涵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民幸福生活的生存优势,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农业农村真正繁荣和谐发展的基础,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故新时代提出乡村生态振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推动“三农”进一步发展的保障,也是遵循了乡村生态环境自身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从已有的文献研究看,近年来关于生态振兴研究呈现增长趋势,但由于生态振兴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至今学术界对生态振兴的定义和内容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的界定和全面的内容规范。理论界对于“生态”的阐述角度多样、众说纷纭,但始终围绕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完整与稳定来探讨,其实质就是要实现乡村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和服务功能提升。就整体上而言,尽管学者们对生态振兴的概念及内涵外延的界定存在差异,但众多学者普遍都认同生态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的重要目标,是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举措,是乡村环境改善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时代新要求。

二、生态振兴研究的视角与热点

近几年乡村生态振兴被普遍认同并逐渐引起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成为乡村生态振兴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成为助推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成为根本宗旨。生态振兴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的必由之路、普惠民生福祉的根本体现[2]。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学者们研究的视角和热点多从制约乡村生态振兴的壁垒为起点,辨识生态振兴与其他因素的耦合关系为重点,找出乡村生态振兴破壁提质的实现路径为目标。

(一)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壁垒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各类公共产品资源过度向城市倾斜,进而加速了乡村的凋敝。纵观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乡村生态环境会伴随着乡村衰落而逐渐被破坏,部分地区会陷入生态环境与经济同时退化、甚至恶化的恶性循环中。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各类主体没有把乡村生态问题作为乡村建设的关键一环而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当前乡村存在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疾病增多、村庄衰减等诸多生态问题。目前很多乡村生态振兴依旧面临生态环保与治理意识淡薄、環境污染严重、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产业发展无序、乡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薄弱、管理机制体制不健全等困境。由此可见,乡村生态振兴所面临的困境均可以视为环境整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变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致病”主因是资本扩张逻辑下的生产危机[3]。虽然乡村地区在实现生态振兴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生态思想局限、生态资源恶化、生态治理无序等困境,但总体看,广大乡村地区生态振兴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融合的必经之路,是生态观念转变的迫切需求,也是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要求。基于此,研究的视角与热点更多聚焦破解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乡村现实生态难题,在生产生活中不能简单粗放的将生态资源直接转化为生产要素。

(二)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中与其他因素的耦合关系

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势必与多方因素存在耦合关系,其中做好生态扶贫是避免贫困者陷入生态破坏——经济利益受损致贫恶性循环陷阱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生态扶贫和生态振兴作为一个时期的两个不同概念,两者之间具备内在一致性,生态扶贫的核心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生态振兴的核心是持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只有将被破坏的生态进行有效地改善治理,生态振兴才能在生态扶贫完成后提上乡村振兴的重要议程。基于脱贫、反贫困、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几者间的内在逻辑性,不少学者将这些方面作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认为生态扶贫可以是手段多样的,但要真正有时效性地解决一部分贫困户实现脱贫主要还是基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开展,通过针对性地生态治理和生态付费的方式解决部分贫困人口脱贫、反贫困的问题,从而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各方获利,进而实现生态振兴。

虽然当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中与其他因素的耦合关系更多是侧重于围绕“生态振兴”和“生态扶贫”的概念内涵、困难障碍、生态振兴产业扶贫体系建构、生态补偿、生态扶贫绩效评估、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机制与实践路径等微观层面和分类阐述居多。而围绕生态振兴和生态扶贫的逻辑结构、基本范式、价值内涵、协同互进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相对不足。但基于生态扶贫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关系来看,诸多研究结论都普遍认同生态扶贫在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方面的作用和贡献,且认可脱贫——反贫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振兴之间的价值逻辑、实践路向和治理机制等。故今后研究的重点立足于整体把握生态振兴和防止生态返贫的逻辑关系、重新定位生态振兴在促进中国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十分必要。倾向于思考协同生态环境保护和反贫困的双赢路径,呈现贫困与生态相互依赖与相互强化的螺旋上升过程,不仅有助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贫困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有助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主客体责任明确,经济效益有所提升,从而促进生态振兴正向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破壁提质的实践路径

除了上述所讲到的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之间的关系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行动的程度关系着生态振兴成效,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生态振兴的经济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4]。“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同自然的和解”和“人同本身的和解”这“两个和解”[5]的经典论述。从理念重塑、主体协同、文化再造、制度完善等几方面重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行动,从“绿色扶贫”转向“绿色生态”已经成为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破壁提质实践路径研究的新视角和热点。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生态振兴具有内在一致性,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巩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长远举措,是两者相互衔接、贯通发展的关键点。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丽乡村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振兴,更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没有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持续,这些目标的实现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指标体系建设、相关因素耦合度、实现路径模式等内容有利于更好地探索生态环境治理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

三、今后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研究可知,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促使乡村生态振兴各方面的研究以现在的形式存在。基于学术界在乡村生态振兴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乡村生态振兴的概念、内容、方法、对策、作用机理等不断增多,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认识、新发展、新阶段,在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期间,乡村生态振兴的研究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

(一)关注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利益相关者的研究

徐晓军[6]等学者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推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要大于农业生产本身。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生态振兴的最大受益者是当地农民,农民受益农业发展就有推动主体,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是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已有的利益相关者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农村和农业三个基本要素,然而,生态振興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公共属性,不应仅局限于此,还应包括政府、企业、环保机构、技术人员等,对这些相关利益因素进行研究也可以成为今后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探索的重要领域。同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对所有问题保持高度一致的观点,因此在发展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追求共赢局面将成为新发展阶段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关注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法律法规问题

法律法规是乡村振兴得以巩固并发展的基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会导致生态治理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因缺乏相应的执法依据而受各种利益因素的影响面临治理法律与治理现实的分离。目前,在已有的乡村生态振兴研究过程中对生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危机治理、生态治理的主体和客体等法律法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涉及生态振兴法律法规相关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是乡村生态振兴在新发展阶段要进行的重要研究内容。从乡村生态振兴法律法规健全完善的角度看,生态治理立法多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单一领域进行规范,对诸如工业废弃物排放、农村垃圾治理等复杂环境问题很难形成统一的法律规范。受地方权力利益约束,生态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地方实施条例与全国性法律法规之间有分离,从而为地方政府以环境为代价换取当地经济增长行为提供可乘之机。

(三)关注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侧重点

目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振兴中需要解决的生态危机问题从宏观上分析的比较多,从微观上对于生态危机的类型、生态治理方式等研究的较少。理论界对于生态危机和生态治理的内涵及其两者之间的耦合关联性涉及的内容较少,众多学者多从生态环境恶化的数据、案例等来阐述和印证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但此举将生态危机认识与界定的模糊直接混淆了生态危机的本质认识,对生态危机理论研究的取向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影响[7]。基于此,乡村振兴战略中做好生态危机辨识、生态环境治理显得极其重要。

(四)关注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中职业教育问题

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振兴的必然要求,在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对利益相关者加强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力。由于技术、科学迅速变迁,在致力于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迈进过程中教育尤其是助推农业农村发展的职业教育滞后于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许多政府管理者、企业经营者、农民等对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解存在不全面,知识和技术掌握不扎实,思想意识不创新,使得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教育尤其是助推农业农村发展的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现有的研究看,涉及乡村生态振兴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较少且针对性不强,因此,如何有效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生态振兴是后续可以进行的重要内容。

(五)关注政府和市场在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

目前乡村生态振兴的研究多局限于应然和实然的思辨探讨,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性分析。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经济有效引入的投入机制是阻碍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注重政府投入和发挥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有助于整体性规划与开发乡村生态资源、规模性开展生态保护、集约型综合提升生态效益、针对性保护农民利益,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建议后续可以侧重研究政府投入和发挥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在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中的思路规划、机制建设、对策举措等,以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学理参考。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生态环保工作日益重要的今天,探索乡村生态振兴新路径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各界学者对乡村生态振兴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关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生态振兴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仅仅抓住发展这条红线,认识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诸如对“两山”理论有效转化机制的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和经济发展间的平衡关系、落实后扶贫时代中国生态扶贫战略转型、乡村生态振兴实践理论路径、生态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扶贫的逻辑关联,生态振兴与反贫困治理的内在联系等方面都将成为推动生态振兴研究跨越式发展的新领域。

[本文系2022年度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云南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难题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MGC08)和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2J033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任志芬.生态文明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8(06)

[3] 钟廿琪,周申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乡村生态振兴[J].观察与思考,2020(02):42-5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

[5] 郑继承.批判与建构:马克思贫困理论的逻辑思路与辩证图景[J].社会主义研究,2020(06):41-49.

[6] 徐晓军,张楠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对接:逻辑转换与实践路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101-108.

[7] 向良云.生态危机及其治理: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挑战[J],理论与改革,2008(01)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昆明 630000)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张萍,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生态文明、公共管理;通讯作者,彭吉萍,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第二作者,赵海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農村区域发展;第三作者,杨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展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