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2023-05-30 15:49邵延嵘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1期
关键词:船夫翠翠边城

邵延嵘

沈从文常以“乡下人”自称,在情感与思想两个层面都倾尽“乡下人”所代表的质朴的人性观、原始的神性论,自觉地展开对中华文明进程的历史审视。沈从文基于“扬乡村而抑都市”的创作理念建构了独有的“湘西世界”,远离城市喧嚣,是20世纪中國文学的永恒意象和美好回忆。湘西,是沈从文生命的发源地,是他所热爱的故乡,是他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杨义先生指出,人们“更不应该忘记的是京派小说家沈从文,不该忘记他所展示的带有化外之风的‘湘西世界。他用抒情诗一般浏亮的笔致,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民风古朴,山川灵秀,保存着某种原始清新感和神秘感的内地乡土的人文景观”(杨义《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沈从文以非凡的笔力构筑了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对其中描绘的地理景色、民族风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而《边城》正是湘西世界的缩影。

一、自然之美

沈从文把他对家乡特别的情怀融入对湘西独有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相较于都市的广厦高楼,清秀的山水便显得更加静谧,让人心驰神往。碧绿的远山、行驶的船只、各式各样的吊脚楼使湘西保持着原始的粗犷的美。

(一)自然景观

山水有情,草木知意。《边城》中描写湘西的水:“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如此,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即刻带我们领略那方天地里自然的宁静与清爽,将我们带入一个青山绿水、风光如画的茶峒,大有柳宗元《小石潭记》的神韵和意境。此外,雨后的边城,也别有一番韵味:“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窸窸作声。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鸣叫。”翠绿的竹篁,清澈的溪水,枝头的蝉鸣,山中鸟儿的绵绵细语,营造出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对湘西的民居,沈从文说:“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切都那么安静自然,仿若置身于世外桃源,畅游在青山绿水之中。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边城》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相生相长。小说第二章对茶峒地方白河河街的描写为:“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面临着被水冲掉的家什,河街人们表现出的顺应天地和自然的态度,尽显河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淡然和随性。生活在白河边的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小说将自然情趣与人类生息相结合,给人以极美的享受。此外,“黄狗是自然中的灵性的物化。它与人终生为相伴,而且通晓人性”(王丽鹃《简论沈从文自然描写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自然哺育万物的能力的人格化。小说前三章集中描写湘西的风物景观,一点点勾勒出一幅明媚秀丽的湘西山水画卷。青山绿水、奇花异木造就了安静平和、淳朴浑厚的文化氛围。同时,湘西特有的山水风物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生活环境。

二、风土之美

作家施蛰存说:“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风习描写注重本色,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婚嫁提亲习俗、丧葬风俗、端午龙舟大赛、捉鸭子比赛、为爱人唱情歌等,这些民风民俗呈现出未受到现代文明浸染的古风犹存的边城文化氛围,既为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刻画做了铺垫,使人性美和人情美得到了展示,又使边城茶峒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

(一)端午风俗

端午习俗,无疑是着墨最多之处。每值端午节,茶峒的人们穿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王”,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登上吊脚楼争相观看赛龙舟比赛。“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呐喊声如雷,场面盛大,边城古镇的人们在龙舟比赛中展现出了积极奋进的竞争之美。赛舟过后,还有泅水能手捉鸭子的表演。“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这极具生活气息,为节日平添了趣味。沈从文对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还原了一幅热闹非凡的乡村风俗画。此外,端午节是故事发展的推动剂,为翠翠与傩送的邂逅创造了一个合适又自然的时空场所,爱情的种子也在二人心中悄悄萌发。

(二)婚嫁习俗

茶峒人的求亲方式也别具一格。一种是走车路,由父母做主请媒人说亲,包办婚姻。另一种是走马路,唱歌求爱,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唱歌中定情。翠翠和母亲都是通过走马路来决定自己的幸福的,这两种求亲方式不仅遵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崇尚婚恋的自由与宽容。此外,茶峒的迎亲仪式也保留着较为古老的传统。小说对迎亲场面的描写为:“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在一般老百姓的婚嫁习俗中,让新娘子坐花轿,不仅显示隆重气派,也有热闹喜庆之意。这也呈现出一种原始的让人神往的朴素之美,彰显出湘西人民对生活无止境的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三)丧葬仪式

“古楚长期盛行巫文化,巫医、巫药甚至巫蛊不仅让楚地具有了与别处个性迥异的神秘宗教崇拜,也经由时间积淀和延续而在湘西小城的殡葬风俗中形成了更多肃穆和庄严的灵异之美。”(刘昱辰《〈边城〉的风俗与人性美》)《边城》中的丧葬风俗体现在安葬老船夫的民俗仪式上,小说第二十章中写道:“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许多法器……并提了一只大公鸡,来尽义务办理念经起水诸事。”在传统的丧葬习俗中,道士念经、做法事必不可少。公鸡作为生祭之物,与白米一样寄托了活人对逝者到另一个世界后依然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关于亡魂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香四季时,老马兵就把木盘里的纸花,向棺木上高高撒去,象征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情形。”日常生活中的葬俗活动被原生态地叙述,还原了湘西世界中的丧葬仪式的民俗事象,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民俗文化标本。此外,在葬礼上乡民对翠翠的关照与帮助,充分体现了湘西人民之间互助互爱、重利轻义、自然淳朴的美好品行。

民俗描写对小说的主题揭示、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沈从文对民俗的描绘详细又具体,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彰显了一个淳朴、自由、充满生命力的爱与美的王国。

三、人性之美

在散發着水墨画的背景下,就连人性也浸染着浑厚的美。沈从文强调自己要建造“希腊小庙”,而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边城》的人性美更多地体现在人物身上,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翠翠本身就是美的化身,人美心灵更美。茶峒的人们各自有一个厚道而简单的灵魂,他们的心力全用在成人之美上,都具有淳厚朴实、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的美好品质,人人具有君子之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私的亲情

1.祖孙之间

翠翠与老船夫是沈从文着重刻画的人物。老船夫、女儿和外孙女的亲情之爱是维系整个人性之美的精神支柱,他们之间流露出来的是无私的亲情。老船夫把自己的整个生命给了女儿和外孙女。在生活中,祖父的快乐源泉是翠翠,与翠翠斗嘴“大鱼吃掉你”时是那么让人温暖怀念。他害怕外孙女和她母亲一样,希望翠翠可以得到幸福,于是特意让翠翠聆听夜晚的歌声。“老船夫要为孙女翠翠的命运抗争,要为翠翠作一个完美而‘清楚的交待……”(蓝师俊《浅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翠翠与祖父相依为命,每当她找不到爷爷的时候,她总是非常慌乱,生怕爷爷再也不会出现。祖孙之间质朴无私的亲情,是他们彼此之间的寄托与依靠。老人的慈爱让翠翠真正地享受到了岁月静好的生活,翠翠的乖巧也让祖父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欣慰。当祖父离世时她哭了整整一夜,淡淡的凄凉遮不住浓厚的祖孙情。这种纯粹美好的亲情只有全心全意的关爱和付出,真正地表现了人性之美。

2.父子之间

顺顺对两个儿子的爱,无私而又伟大。他教子有方,决不宠溺,让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货船外出,时时处处让他们充当伙计,甘苦与人相共。两个孩子也如他所愿,古道热肠,待人谦和,既不拿架子,也不是莽夫。对待孩子的婚姻,他没有封建大家长的做派,尊重儿子的意愿,托人向老船夫求亲。他不让傩送娶翠翠,是因为他认为翠翠害死了他心爱的长子天保,渐渐地对老船夫有些疏远。纵然他有些许不完美,但当老船夫去世后,他仍会帮助翠翠料理后事,让翠翠去他家生活。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傩送的爱。

3.兄弟之间

湘西的柔水和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襟怀坦荡的好儿女,傩送和天保都喜欢翠翠,二人通过唱歌的方式公平竞争,哥哥因为自己“走车路”占了先机,一定要弟弟先唱;但当弟弟开口后,他自知爱之无望,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体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及对爱情的执着。之后他驾船远行,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二是为了让时间冲淡自己心中的忧伤,却不幸遇难。面对哥哥的离世,弟弟选择了远走他乡。天保、傩送两兄弟之间简单而深沉的感情,让人既痛心又感动,诠释了血缘、手足之情。

(二)温暖的人情

1.邻里之间

小说中处处都在凸显着人情美。茶峒的人们充满美与爱,处处都彰显着人性的美好。船总顺顺为人和气大方,慷慨救济,总是帮助爷孙俩。他同情老船夫的清苦日子,于是一到过节就送去吃食,像端午节的粽子和鸭子等。虽然为着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心存芥蒂,但他对其仍然以礼相待,不至苛刻。后来,当老船夫去世,乡亲们自愿帮助翠翠料理祖父的后事,顺顺提出照料孤女翠翠,不愧为“一方豪杰绅士”。在他们身上看不到自私和虚伪,看到的是邻里间和睦互爱,闪烁着人性中朴素纯洁的光芒。

2.商人与顾客之间

在《边城》中,这个地方民风淳朴,少了金钱的铜臭味,多了人文情怀,人们重义轻利。渡船的人要丢钱,老船夫将钱统统归还,若遇到实在拗不过的,老船夫就用这些钱托人买上好的草烟,置办了茶水,供摆渡的人饮用。他还会准备一些治疗日常疾病的草根木皮,当过渡人有不舒服的征兆时,就拿草药给过渡人服用。这不仅显示了老人的老实、本分、热心肠,还表现出这个地方的百姓们大方热情、相亲相爱的乡情。老船夫硬要给屠户肉钱,对方不要,想要免费送给他肉,他执意要给钱。这里不只是对钱的谦让,还体现了老船夫与茶峒人们之间的相互友爱和尊重。一个尚处在生活底层的人,却心怀希冀,处处为他人着想,人性的温暖可见一斑。

(三)纯粹的爱情

在《边城》中,集中体现人性美的是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沈从文正是用这样一种充满悲伤的小城爱情去凸显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翠翠是沈从文倾注心血塑造的“女神”,她养在山水之间,性情俨然如小兽活泼灵动。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她,这与翠翠的清新脱俗是有关系的。她的爱情是悲剧的,但她的爱是洁白无瑕的。端午时节的龙舟竞渡,翠翠邂逅傩送,从此暗暗倾心,心中有了对爱情的美好期待与向往。在唱歌求爱事件后,天保驾船离家却遇险身亡。顺顺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祖父也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怀着心愿离开。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面对傩送的离开,翠翠在坚守中等待着她的意中人。“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从天真善良的女孩儿到情窦初开的少女,从对爱情的向往到忠贞的等待,翠翠人性的美好在对爱情理想的探寻和坚守中显得分外娇艳。在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中,谁也没有错。沈从文有意在人性层面上叙述故事,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人为的、社会的、道德的因素,来表达对人性美的向往。

《边城》中的人际关系极其简单,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爱”。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情爱、祖孙之间的血脉慈爱、父子之间的真挚之爱、邻里之间的互助友爱,没有心机、阴谋和私欲,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总之,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边城”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不再是一个边地的小城,而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美的,美得那样纯粹、那样健康、那样自然。他也写乡土的安好,更多了对风土人情与激情一面的描写。诗意的语言,充满灵性的小城,既有生活的烟火气,也有世外桃源的仙气。《边城》的故事不长,在平淡中将我们带入一幅恬静古朴的湘西山城美好和谐的生活画面,角角落落尽显纯真与美好。

猜你喜欢
船夫翠翠边城
翠鸟的悲剧
边城
哲学家与船夫
《边城之材幽之地》
船夫和风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极边城暖
初遇二老傩送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