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05-31 20:06向婷
关键词:高校

向婷

摘    要:毛泽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这一根本原则和目标导向;邓小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明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拓展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发展的新进程。从总体看,三者在理论基础、思想底蕴、根本原则、政治定位上一脉相承,并逐步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5-0033-05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肩负着培育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从创建以来政治工作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优势,其内容和内涵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丰富。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建设政权,围绕着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形成了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学说,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

一、毛泽东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一贯主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与党的革命性质、党性保持一致,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最核心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并为早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和方法保障。毛泽东曾说:“政治思想工作是为了争取群众嘛,不考虑争取群众,谈不上政治思想工作。”因此,就教育目的来说,毛泽东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服务于党在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培养人才。1921年8月,毛泽东为落实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精神,培养革命的知识分子,与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并在《创立宣言》《入学须知》中要求,“不但要休学,而且要向上,养成健全的人格,为革新社会做准备”“我们不愿意我们同学中有一个‘少爷或‘小姐”。这时的毛泽东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意识到需要通过文化思想教育改造人生观,使学员与封建社会的思想割裂开来,进而逐步达到在社会角色上与旧的社会关系脱离开来,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最终改造社会的目的。苏区时期,各个革命根据地陆续创办了大批学校,这是苏区人民政府在毛泽东领导下的文化建设,也是吸收和培养革命群众干部的重要平台。通过创办学校,这一时期内红军队伍的数量得到极大的扩充,红军队伍的素质也获得提升,此举成为配合和服务于工农武装割据这一“革命总路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肆意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毛泽东号召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下文简称“抗大”)、陕北公学(下文简称“陕公”)培养大批的抗战干部,投身民族战争的前线,为敌我力量巨大悬殊情况下赢得抗战的胜利和维护民族的利益作出了强有力的保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旧式学校是资本主义的,我们的新式学校要办成社会主义的”[2],强调新中国高校育人须遵循的方向。这一举措转换了广大人民群众落后的政治思想,争取了大批知识分子,为培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新民,以及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主张为各时期党的革命任务、建设任务服务,培养具体的人才。湖南自修大学成立后,毛泽东对其提出培养能改造和革新社会的人才,“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3]。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形势日益复杂艰巨,毛泽东亲自担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兼政治委员,要求学生能学习、能战斗、能生产,懂政治、懂军事、懂群众工作,以适应当时的革命形势。1948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设筹备任务的到来,华北大学提出了为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培养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干部。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完成,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要求教育必须培养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掌握先进生产方式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政治要求教育还必须培养具备社会主义素养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劳动者。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教育方针已不适应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教育要求,面临着转型。1957年,毛泽东在处理这一矛盾时提出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理念在此后进一步发展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毛泽东一贯坚持并注重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913年至1921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工作,在大革命期间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人夜校。这段学习及执教生涯使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教师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并形成了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教育观。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回答了教育者应先受谁教育的问题:“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4]1950年,毛泽东为其母校湖南第一師范学院题写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表明了无产阶级教育的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基本方法和基本保障。在艰难的革命年代,为了创建教育的物质平台以及坚定教育的无产阶级性质,毛泽东提出教育不能与生产劳动脱节。1939年,毛泽东在对抗大知识青年提出的四条教育原则中特别强调,青年要深入下层实际工作,反对轻视实际经验。要求抗大的广大教职员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了更好地进行无产阶级教育,提升革命、建设人才的思想水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批判了脱离中国实际的学风,号召理论学习与中国实践相统一。建国后,毛泽东提出青年共同的普遍的经常的任务是学习,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强调“所谓德育,就是学点马克思主义,学点政治”,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因此也还没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毛泽东对“怎样培养人”的早期思考和实践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打牢了基础。

二、邓小平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坚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放松,夯实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同时,邓小平提出高校人才培养要做到“三个面向”。这一方略,不仅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更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面对“十年浩劫”所带来的思想无序和僵化,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压舱石”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为党育才。他分享清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是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并指出:“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6]改革开放后,面对外来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侵蚀的现象,邓小平指出原因在于“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7],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正本清源,杜绝非主流意识、错误意识的干扰和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也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曾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8],强调人在经济发展、制度建设、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因此,邓小平强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把青年教育好,帮助青年坚定社会主義的信仰,以期为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蓄力。

邓小平主张为“四化”建设服务,培养“四有”新人,并提出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培养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激发,人民当家作主,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也因为对建成社会主义的急于求成和过度强调政治,而忽略了客观规律,导致一段时期内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以及经济遭到破坏和国家建设的举步不前。邓小平无疑很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以及问题的根源本质。1977年,邓小平推动我国迅速恢复了高考制度,紧接着,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9],科学把握住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密切地将人才培养与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并提出培养“四有新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天翻地覆,世界经济的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人才日趋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日益成为有影响力的经济体,我国人才的培养也不再仅限于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更应该放眼世界和未来。因此,“三个面向”的培养方略适时地被提了出来。总的来说,邓小平既重视国内教育发展,也放眼国际和未来,使得改革开放后的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站位,也极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在具体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邓小平考虑到教育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基于现实情况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邓小平从国家建设、发展的全局角度,强调在加强党对教育领导的同时,要以改革开放为背景,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即注重教育过程和劳动过程的联系,以二者的结合来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实现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冲突和价值取向的多元,青年人思想日益复杂,邓小平对如何做好青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要以理服人,用党的历史、用马克思理论教育学生。教师要走进学生心里,摆事实讲道理,从现实的困境与现实的人事出发,开展民主谈话,将理论联系实际,将言传结合身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因此,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教育能否达成目标关键在于教师。三、习近平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并结合时代形势和任务,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关键的是要弄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厘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和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框架,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习近平一贯坚持无产阶级教育观,主张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早在浙江主持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提出中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条件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最早创办自修大学,到苏区时期由苏区政府创办革命大学,再到建国后创办完全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取得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实现了高等教育的目标,同时,也获得了创办无产阶级性质高校的经验,增强了创办社会主义性质高校的自信。今天,虽然世界局势变化多端、错综复杂,但历史和现实都要求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因此,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号召坚定办社会主义高校的信念,并围绕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习近平对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强调,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谁培养人的回答,体现了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根本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主张新时代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的高等教育较之以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种思潮传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攻击在信息化时代更是无孔不入。它们以博人眼球、标新立异等方式手段渗透在网络信息之中,具有一定的迷惑和诱导,对青年的社会主义信仰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次,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和国际环境相对友好的大环境,使部分青年很容易满足于现状而缺乏进取精神。而今日之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习近平勉励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成为德、智、人格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认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在教师,因此他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10],要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其次,习近平十分重视“立德”在育人中的价值和地位。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了育才与育人的辩证关系,指出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并提出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再次,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学科逐步开启了其科学化的进程。今天,这些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大。与此同时,各学科在自身建设、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引进并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因此,习近平提出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盘体系构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改革创新,推动育人体系构建和“三全育人”,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三代领导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一脉相承与发展

毛泽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时期,侧重于为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初步建设培养人才。邓小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侧重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侧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建设。由于历史背景、时代条件等原因,虽然三代领导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存在一些差别,但从总体看,一脉相承,具有同质性。并且,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时代的推移中,逐步得到创新、发展和完善。

(一)吸收并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结合

三代领导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都是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11],提出教育应具备社会阶级性,并指出无产阶级教育应具备自己的社会阶级性。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都特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主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展高校教育。习近平在社主主义制度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办社会主义的高校,确立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和调动了教育的意识形态价值,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意识形态学说。又如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概念,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受制于社会历史形态的发展。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培养“高级干部”“战斗人才”“建设人才”。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培养“四有”新人。新时代,国际国内环境的大体和平和稳定,给予了人自我发展更好的环境和平台。习近平适时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开发人的全面发展。再如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2,列宁提出:“青年每天都能实际完成共同劳动中的某种任务,哪怕是最微小、最平常的任务。”[13]在马克思、列宁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邓小平在不同时期都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革命和建设服务。习近平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不仅提出大中小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还提出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在不断吸收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结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为“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传承并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底蕴支撑

马克思曾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1]。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民族价值、民族行为、民族素养的影响很大,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优秀中华民族的连绵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也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毛泽东出生在19世纪末,在其求学、成长的过程广泛涉猎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文学、军事等,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邓小平发蒙于私塾,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习近平在其知青岁月中,通读了大量中国古代经典书籍,并在与西方书籍、现代书籍作比较的基础上,辩证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提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就吸收创新了孔孟思想中“士”“君子”“圣贤”的道德修养追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追求。毛泽东提出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创办鲁迅艺术学院;邓小平提出办艺术大学,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三者皆吸收和转化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思想,通过礼乐感染和教育人民,以及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不约而同地重视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体现了《左传》的“立德、立行、立言”,勉励教师本身要有价值追求,又体现了《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提出了教师做新时代“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皆善于吸收民族智慧,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籍此形成了他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共同的思想底蕴。新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自信。因此,习近平不仅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该拓展其内涵,加之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以其来涵养人、教化人、发展人。习近平传承了前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底蕴支撑的思想,同时又在前人基础上解读了现代语境下的传统文化,不仅赋予传统文化更丰富的内涵,还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推动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创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底蕴支撑。

(三)落实并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作为服务于革命总路线的一条重要战线,受到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人的重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前身)成立时,毛泽东亲自担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兼政治委员,并多次去学校作报告和讲课。陕会成立后,毛泽东几乎每隔几天就到陕北作一次报告,讲授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与策略问题;建国后,又强调:“要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每省要有一位宣传部长、一位教育厅长亲自抓这项工作”“党委应当指导青年的思想,应当指导教师的思想。”[14]同时,还提出“要下决心从党政两系统抽调几批得力而又适宜于做学校工作的干部去大、中学校工作”[15]。邓小平不仅重视而且进一步要求党要实事求是地领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他提出“少讲空话,多干实事”“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习近平继承了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的优良传统,多次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从浙江省委书记到国家最高领导人,一直关注大学的发展,曾多次到浙江大学调研,到全国各大高校视察工作、作报告,同广大师生接触。既做到了宏观上的狠抓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责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又做到了微观上的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听党话、跟党走,切实落实和加强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领导。

(四)重视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党的工作生命线

革命战争年代,毛澤东就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继而全党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生命线的共识,“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毛泽东强调:“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14]再次重申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作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从国家存亡的角度,指出要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旗帜鲜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年代,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昔至今被视为党的工作生命线,成为了党的优良传统,也成为了党的政治优势。新时代,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夯实“中国梦”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提出应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定位来彰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既符合时代的要求,也进一步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49.

[3]滕纯,轩辕轲,蒋伟杰.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5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83,315.

[6]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188.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7.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4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88.

[10]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12:417-418,603.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13]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1.

[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47,351.

[15]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1992:398.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