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工作坊(第一期)会议综述

2023-05-31 01:41佘浩东姬德强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传媒大学政治经济学工作坊

佘浩东 姬德强

2022年秋,“传播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工作坊(第一期)”在中国传媒大学顺利举办。本期工作坊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发起,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主办,主题为“重访经典:全球视野中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昌大学、上海大学、重庆大学等十余所国内高校的20余位青年学者,以及来自《新闻大学》《浙江学刊》《东岳论丛》《东南学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多家学术期刊的资深点评专家,以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共同参与了此次工作坊。

工作坊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姬德强教授主持。姬德强教授介绍了工作坊的初衷,亦即联结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前辈、学者和学子,搭建一个团结、稳定的讨论平台,从而为国内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播撒火种。之后,清华大学赵月枝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吕新雨教授、浙江大学洪宇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邱林川教授和俄勒冈大学Janet Wasko教授以视频形式分别致辞。学界前辈们对工作坊的举办表达了肯定和祝贺,并殷切寄语青年学者勇担时代使命、践行实践品格,直面当下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政治经济挑战。

工作坊共设置五场论文研讨会,第一场聚焦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瓶颈与经典文本中的关键概念,后四场分别围绕“劳动”“性别”“文化工业”和“数字生活”等经典概念展开。

一、学科瓶颈与关键概念

经过半个世纪的理论旅行和自主化创新,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已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交叉研究领域,但繁荣之下亦藏隐忧。上海大学徐偲骕老师和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曹钺的研究指出,目前国内传播政治经济学知识生产所面临的阐释危机和本土化难题包括:很多“政治经济学”研究既无“政治”也无“经济”;公式化地用理论套现象;用复杂的过程得到一个常识化的结论。复旦大学姜华研究员首先肯定了这项研究的学术关怀,认为这种反思可以帮助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跳出自己的视野局限,同时也指出一些论断性观点还需要更多的材料支撑。《浙江学刊》副总编辑田明孝老师认为,这类危机其实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科学领域,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做到三点:第一,吃透经典文本;第二,用中国视角研究中国现象;第三,做好文本与实践的平衡。

“基础设施”是发展传播学的经典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既与以埃弗里特·罗杰斯为代表的传统发展传播学紧密联结,又受到以达拉斯·斯迈思为代表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取向的影响。因此,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朱泓宇选取了罗杰斯与斯迈思两位代表性学者及其文献,就“基础设施”这一经典概念进行辩证考察。姜华研究员认为,本研究对历史文本的分析相当扎实,但还应该反思传统发展传播学对于国际信息传播格局的实际作用。在姜华老师看来,即使是罗杰斯这样有成就的研究者,他的观点也没有这么大的实际影响力。田明孝老师进一步强调,“基础设施”的概念发生不仅是一个文本的产生,还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本文对社会现实发展的观照略显不足。

二、“劳动”:回到马克思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立足点,数字时代孕育了新的资本增殖方式和劳动形式。福建师范大学吴鼎铭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吴洁宜的研究发现,游戏虚拟货币依托媒介物的本质与信息技术打破了游戏的虚拟限制,产生了一种影响真实世界的“新现实”,货币交易则使游戏行为转变为劳动与竞赛,由此衍生出“金币农夫”这一职业化的数字劳动群体。中国传媒大学张磊教授对该研究的发现表达了肯定,并强调该研究启发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当中的具体过程来理解數字劳动的商品化。《东南学术》副编审郑珊珊老师则指出,本研究对虚拟货币总体上抱持着批判态度,但作为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游戏货币的出现其实无可厚非,所以对游戏货币的价值判断或许还需要更多角度的思考。

复旦大学姚建华教授和重庆大学黄贺铂助理研究员分析了零工劳动者在劳动过程、社会认同、工作环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等五个方面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并以“全球公平工作基金会”为例,讨论并发掘全球零工平台治理的另类实践与启示。张磊教授将这些经验总结为三点启发:以平台对抗平台;以原则挑战原则;以知识援助知识。郑珊珊老师认为,该研究对中国零工治理格局有很大启发,但社会组织能否作为零工平台的治理主体与各国的具体环境相关,落到实践中还需要更多考虑。

三、“性别”:旧盲点与新维度

性别研究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经典议题,又是一个与时俱进、永远鲜活的话题。华中科技大学刘杰老师和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璐瑶关注到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虽然既有文献对文化行业中的劳动控制研究给予了充分关注,但这些讨论对文化行业中的垂直职业性别隔离关注不多。所以,他们引入性别化机制对出版行业中的垂直隔离进行分析,发现出版行业看似稳定的工作节奏与模式下,潜藏着角色失衡等不稳定性的性别化偏向。《东岳论丛》责任编辑王源老师肯定了该研究的重要意义,但也提出由于受访者的代表性不够充分,所以研究结果离揭示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尚有一步之遥。北京大学张慧瑜研究员认为,性别话语与行业制度紧密相关,中国出版业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这种行业逻辑和性别隔离之间的互动还值得进一步揭示。

西安交通大学徐婧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孟繁荣则围绕美形技术展开讨论,尝试建构数字时代传播政治经济学性别研究的新维度。她们通过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新氧”新媒体矩阵展开调查,发现物质化的身体借由虚拟平台被细致地解剖,并在资本的中介下导向物质性的医美技术。张慧瑜研究员首先提出,用“赛博格”阐释美形技术,在理论配适性上还有待商榷。王源老师也认为,倘若以“赛博格”作为主要理论,那么其内涵、外延以及与研究问题的联系还需要被更加严格清晰地界定。中国传媒大学张志华副教授补充认为,美的定义并不只来自于美形技术平台,而是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技术平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需要进一步考察。

四、“文化工业”:从经典文本到前沿框架

“文化工业”是批判资本主义体系下大众文化商品化的重要概念。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钟知伦和毛湛文副教授通过揭示本雅明与“文化工业”的亲缘性,引出“技术”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两条线索,并分别由此通向两个“意识工业”的概念——恩岑斯贝格的“意识工业”批判与斯迈思的“意识工业”理论,从而试图在批判学派的不同流派间找出历时承续关系,以构建批判学派的传播思想史。中国传媒大学王锦刚教授高度认可了这项研究,认为它为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传播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理论关系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学术文脉。清华大学虞鑫副教授也肯定了这项研究的目标和工作,同时认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凸显“意识工业”相比于其他概念在理论解释力上的优越性。

当下流行文化的样态、形式和产生条件更加复杂,因而亟须确立与时代背景相契合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路径。南昌大学博士研究生徐嘉敏和陈世华教授就从理论逻辑与现实依据、研究领域与阐释维度、研究路径与方法等三个方面尝试构建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维度与阐释框架。王锦刚教授指出,该研究的框架和思路比较完备,但还可以在方法论上尝试更多的突破与创新。虞鑫副教授指出,本研究遗漏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流行文化的政治经济学值得被单独拿出来讨论?虞鑫老师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清晰阐释才将充分释放该研究的重要价值。

五、“数字生活”:在个体与城市之间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字幕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陈思远和王之延老师阐释了中国字幕组作为“文化盗猎者”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字幕组的多重身份所体现的主体性悖论。暨南大学马立明副教授认为,该研究视角丰富,但其所论述的政治经济学背景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华东师范大学吴畅畅副教授进一步强调,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字幕组必须关注到国内字幕组在过去十几年间不断商业化的实际情况,不能为了套用理论而削足适履。

数字技术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与城市的交互演进中形塑了个体的栖居空间。中国传媒大学姬德强教授和博士研究生蒋效妹由此提出一个“数之城”的隐喻——“数之城”是城市与技术交互演进的隐喻,也是一个重新思考数字化与城市化辩证关系的逻辑起点:如果说曾经的“数字”是属于城市的,在城市容器当中进行数字化,那么未来的“城市”可能是属于数字的。马立明副教授结合自己的工作研究经验阐释了他对于数字城市的理解,肯定了该研究的伦理反思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吴畅畅副教授则认为,在中国的大背景下,該研究还需要对平台与国家权力之间互相的协商与妥协投以更多的关注,才能深化现有的讨论。

六、结语:“重访经典 薪火相传”

复旦大学姚建华教授在闭幕式上对工作坊进行了总结。在对工作坊的主办方和参与到工作坊中的每一位师友表达感谢之后,姚建华的讲话回到工作坊意图培育一个温暖的学术共同体的主旨与初衷,细数了传播政治经济学进入中国学界之后的代际传承,并鼓励青年学子立足现实、精读经典,勇于承担时代使命,将中国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发扬壮大。

(佘浩东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数字伦理研究所研究员;姬德强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林】

猜你喜欢
传媒大学政治经济学工作坊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A look at Britain教学设计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孙翌飞作品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Profitez de la lenteur de la vie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