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式教学导入的路径探究及有效性分析

2023-05-31 16:45涂足红周纬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小数纳税情境

涂足红 周纬

摘要:课堂的导入技能是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巧妙地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导入方式还有待完善,很多教师在导入中生搬硬套,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进度。基于此,本文探究“开门见山”式导入的有效性及其实施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门见山”式导入有效性分析教学实例

引言

直接导入又叫“开门见山”式导入。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和生活情境引入时,可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立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既能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巩固复习留下充足的时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一明确要求强调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情景化引入的重要性。教师适时、适当地在教学中穿插生活情境是一种必备技能,但就导入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导入一定能满足所有课堂的需求吗?如果教学的内容(如少部分纯计算课时)和课堂的氛围(如高学段的学生具有相对成熟的思维和理性的思考)不适用情景式导入,那我们就应该适时地考虑“开门见山”式导入。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利用“开门见山”式导入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开门见山”式导入法适用于哪类小学数学课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数学教学中的导入方式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数学教学中导入方式现状分析

1.多种导入方式并存

在我国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导入方式层出不穷,如情景导入、旧知导入、故事谜语导入、问题导入、开门见山等。多种导入方式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空间,但是也会导致在选择时出现相对偏差。

2.导入的时长不合适

课堂导入应该注重科学性。刚上课时,很多学生注意力并没有完全集中,如果直接向他们灌输知识,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吸收。一般来说,对于一节时长是40分钟的小学数学课来说,适宜的导入时间为3到7分钟。但许多老师的课堂导入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会显得太成功,如果导入过长,就会显得喧宾夺主,使得整节课冗长烦琐;导入时长过短,课堂又会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导入的内容不适宜

教学导入方式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同一导入方式在他人那里是有效的,在自己这里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往往是因为导入内容不合适。“择其适者而从之”更要求教师对导入的内容有一个专业的判断。

(二)数学教学中导入方式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导入配合机制缺乏

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返”,这告诉我们学习数学的核心其实在于应用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其中,教学前的导入为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是课堂的首要配合机制。比如在利用情境(计算房间和阳台面积)导入“小数乘小数”这一知识点时,整节课就可以围绕这个生活情境而展开,用旧知引出新知,再去解决不一样的问题。只有整节课机制完整,节奏紧凑,才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全面思考课程中的各部分机制,尽量做到有效配合。

2.导入方式与教学计划的结合有待改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为了绕很大的弯子引出教学中的某个概念,这样可谓是“开篇千言,离题万里”,往往是无效的。笔者曾经看过一篇有关“观察物体”的教学计划,教师出示了很多的生活用品,直接让学生说说观察物品后的发现。而这些生活物品出示的过程相对都比较烦琐,如若提问不够精准,就会造成学生的发现与教学内容无关,学生不理解观察这些物品的目的是什么,因而可能会导致课堂无法继续。因此,可以让学生就身边物品直接观察,摸一摸,想一想,再说一说。只有真实感知,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存在于物品中的数学信息。教学计划是每节课前必须准备的核心内容,教师在导入时应该紧密结合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并加以完善。

3.導入方式与学生的特征不符

教师没有选择最合适的导入方法,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不清楚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正确地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方式。因此,教师们创设的情境很大程度上会偏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经验。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并且还养成了课前复习的好习惯。因此,直接从课题入手既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依据以上问题的分析,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思维,思考本节课程内容是否与某些旧知相关联,观察学生课堂伊始的状态。

二、“开门见山”式导入的途径及有效性

(一)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基础

小学高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并且习惯事先对新课进行预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是更为有效的,既能减少学生的视觉疲劳和思维疲劳,也能保持学生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课程最后以实际情景问题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成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教学实例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一个数乘10、100、1000……的计算规律”。

教学导入——“开门见山”式导入

教师板书小数1.2345(其中小数点用可移动的小圆片表示)。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数,请大家一起读一读。仔细看,把这个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请学生板演移动过程),小数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如果再向右移动两位呢?(移动小数点)

生:通过移动,数字变大了。

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小数里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使小数大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规律。

2.设计反思

这节课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整数乘10、100、1000等的学习经验,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积累了列竖式计算的部分经验,初步感知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自行发现并掌握此规律,如果用一些复杂的生活情境导入会显得很生硬,不如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要研究的对象和规律是什么,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总之,“开门见山”式导入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学时间不够、教师为赶进度匆忙结束课程学习的现象,这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效率。这一方面是由于情境导入花费的时间较长,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注重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对于那些教学进度较紧的课程,将情境导入改为“开门见山”式导入,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抓住重点,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此外,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已经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一定程度上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因此,“开门见山”式导入具有可行性。

1.教学实例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

教学导入1——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朝三暮四》视频短片。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大家看一个关于小猴子的故事,大家认真看(播放视频)。小猴上午吃4个桃,下午吃3个,这让它不开心;换成上午3个,下午4个就好了。看完这个小故事,大家都笑了,为什么笑呢?因为小猴子太可爱了,那它们“傻”在哪里呢?

生:一天其实都是吃7个,所以是一样的。

师:看来大家加法学得不错。其实,这简单的加法中隐藏着非常重要的数学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这个规律。

教学导入2——“开门见山”式导入

教师出示书中图片。

师:你能从图中看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学信息归整。

师: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生: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符合年龄特征的表扬。

师:这些问题是大家自己提出的,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

师出示问题1,请大家列式计算。

生:28+17=45(人) 17+28=45(人)

2.对比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是“加法运算律”,其中包含“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两部分内容,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并学会运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因此教学节奏比较紧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编排时首先应该合理安排每部分知识的教学时间。针对此节课,教师应该明晰加法结合律相对加法交换律来说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因此教师不应该在加法交换律的引入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导入1的情景虽然看似有趣,但是若教师表达得不生动,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四年级下学期学生的思维相对成熟,对于这样的引入不一定能产生共鸣。而导入2更容易让学生在数学信息的分析和自主提问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主动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想法。学生在之前的学习(比如凑十法,加法验算)中就接触过加法交换律,本节课学习起来不会特别困难,因此,本课导入可以用“开门见山”式导入。

(三)以深化学生的课堂认知为目的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教师从实际出发,环环相扣,不断深化课堂教学的层次,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一节新课,其内容可能是学生之前就接触过的,这时教师应着重唤醒学生的旧知意识,在导入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小学高段的学生较低段而言,已经有了较强的分析与感悟能力,教师应以有效地深化学生的认知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适时采取直接导入。

1.教学实例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纳税问题”。

教学导入——“开门见山”式导入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关于纳税方面的知识吗?

學生说明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纳税知识。

交流后出示: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

师: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关于纳税的实际问题。

2.设计反思

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纳税的知识,如果教师在这里生搬硬套,非要引入一个关于纳税的生活情境,反而会适得其反。教师直接导入,让学生自主联系生活说说纳税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能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解决的是有关纳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对公民纳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

三、结语

在课堂上不管采用何种导入方法,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情,针对不同的课题,采用不一样的导入方法,有利于推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进。其中“开门见山”式导入方法强调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基础,以提高课程的效率为手段,以深化学生的认知为目的,配合合适的课堂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潘丽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引入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J].才智,2012(24):92,151.

[2]范茂海.“开门见山”谈导入——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3(29):32.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小数纳税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建筑企业实施纳税筹划的几点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适应纳税新常态 树立为民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