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军地协同发展的建议

2023-06-01 07:33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黄飞腾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年3期
关键词:军地京津冀协同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 黄飞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下更大力气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自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地携手推进,在统筹协调、规划布局、重点领域合作等方面卓有成效。但该战略主要聚焦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军地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该战略如何与军地协同发展形成战略同步,促进京津冀区域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对于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探索跨省域军地协同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 京津冀军地协同发展的背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安全形势已发生巨变,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急剧上升。东亚、东北亚地缘形势复杂,京津冀地处京畿重地,是首都安全保卫的主要承担区域,面临的安全挑战也呈现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京津冀三地应统筹发展与安全,携手推进区域发展和军地协同发展,锻长板、补短板,做好重大安全挑战的应对。

当前先进技术的蓬勃兴起,推动战争形态加速演变,无人化、体系化战争已成为发展趋势。加快适应新军事变革,是军地协同工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内科技、人才、产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更应着眼未来,充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加强协同创新,努力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和高地。

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京津冀区域成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对军地协同发展提出了战略同步的紧迫需求,而军地协同发展也能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 京津冀三地军地协同发展的基本情况

京津冀区位优势独特、经济发展领先、科技创新资源密集、人才储备丰富。三地发展处在不同的阶段,优势各有特色,也都面临各自的一些发展瓶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以来,积极打破壁垒,消弭各自发展的瓶颈阻碍,区域一体化格局稳步推进,为军地协同发展也提供了助力。但军地协同发展由于其跨军地的独特性,仍存在不少问题。

1.京津冀三地发展各有优势

北京市政治地位突出、智力资源密集、科技水平领先。交通运输、信息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共享体系已初步构建;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批战略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国防科技工业和首都经济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做出了积极贡献;高端科技人才、两用人才培养和使用体系得到初步建立。

天津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体系与环境建设持续优化,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成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产业创新大平台;产业优势明显,航空航天领域形成了“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的产业格局,信息安全产业集群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动力电池集群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全国领先;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津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显著增加。

河北省努力构建和完善军地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全国军地协同产业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推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军地协同产业规模,积极推动产业“进区入园”集聚化发展,形成五大军地协同产业发展区的格局。

2.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并为跨区域军地协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坚决按照中央部署,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为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协同,取得丰硕的成绩。

一是京津冀着力加强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全国首个跨区域的五年计划,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北三县规划》等规划的纷纷出台,对各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的协同发展起到了统筹指导作用。

二是京津冀已初步形成合作对接机制。按照“统分结合、分级运作、务实高效”的原则,建立完善京津冀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各专项工作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专项工作小组办公室的“3+1”定期会晤和协调制度。

三是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三地着力搭建协同创新战略研究平台,推动基础研究资源、专家资源共享,针对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在重点领域构建三地基础研究合作模式,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四是完善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落实《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和《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构建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出台《京津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明确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异地搬迁实现资质互认。

五是在重点领域深入合作。三地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升级转移、应急等重点领域推进实施了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大力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构建“四纵四横一环”骨架;加快首都产业疏解转移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明确了京津冀“2+4+46”平台作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平台;三地应急管理部门签署《京津冀救灾物资协同保障协议》,明确三地要做好救灾物资保障队伍跨省救援工作衔接;三地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签订《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明确要在信息化顶层设计、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信息网络安全防护协作、重大任务信息服务保障协作等方面加强合作。

3.京津冀军地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省市在顶层对接、体制完善、政策出台、重点领域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各项进展,正在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同时也为京津冀形成战略规划统筹、资源要素共享、政策制度协调的军地协同发展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但三地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所开展的各项工作部署,主要聚焦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推动跨军地的统筹规划、体系建设、政策协调等方面,仍然有很多欠缺。

一是三地的军地战略统筹不够。当前,推动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主要战略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缺乏国防功能与需求的嵌入。三地自行设计本省市的军地协同工作,没有区域“一盘棋”的整体规划、整体布局,无法真正推动构建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

二是三地的军地协同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体系架构极为欠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联络协调机制虽已建立,但目前的专门小组设计中还缺乏军地协同方面的考虑;跨省域的军地协同组织管理和工作机制还是空白,跨省域的军地协同政策法规协调有待推动。

三是推进三地要素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由于三地所处发展阶段和定位的不同,央企、高校、院所和相关企业以及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分布差异极大,科技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跨省市流动和开放共享程度偏低;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的内生动力不强,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布局;三地之间的人才交流也不充分,单向的人才流动局面并未得以改观。

四是军地协同重点领域的合作还需加强。京津冀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应急、信息化等领域都已开展很多深入合作,但更多停留在民用领域,未能与军口形成统筹和对接,项目在功能设计、标准规范等方面,也没有充分考虑国防需求功能预置和标准衔接。

三 推进京津冀军地协同发展的建议

在京津冀区域协同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通过加强跨区域跨军地的统筹协调,做好空间布局,加强顶层设计,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工作,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促进国防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1.突出空间布局

建议京津冀军地协同发展空间布局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思路做好衔接,既要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又要重点考虑军地协同的需要。以首都为核心,以天津、雄安、石家庄、唐山等城市为重点,沿环首都发展带和京津、京唐秦、京雄石三轴向梯次布局延伸,形成“核心引领、重点融合、梯次延伸、区域整体协同发展”的融合布局。重点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和物流储备体系统筹,科技创新、产业、人才要素聚集,社会化保障等;环首都发展带是强化首都安全保障、应急应战、产业协同、后勤社会化统筹的重要地带;三轴向布局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产业协作分工,形成跨省域军地协同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方向。

2.强化体系建设

推动建立京津冀军地协同组织领导和政策制度体系。京津冀区位独特,战略意义重大,军地领导机关众多。建议利用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定期协调工作机制,择机成立京津冀军地协同工作的组织领导及办事机构和议事协调机制,加强京津冀区域军地协同工作的顶层设计、宏观统筹、组织协调。推动京津冀军地协同相关政策制度衔接,消除区域政策壁垒,制定更有利于区域军地资源一体化统筹、能力一体化建设、力量一体化运用的相关政策制度。按照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强化引导、激励、扶持、补偿政策导向,出台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调整优化市场准入和采购政策,编制建设项目目录,制定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

3.发力重点领域

一是着眼首都安全,推动京津冀基础设施军地统筹发展,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战略支撑能力。推动京津冀基础设施领域一体规划,统筹发展,高标准贯彻国防要求;着眼战略支撑能力和应急应战能力提升,推动区域交通物流军地统筹发展。围绕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强化北京与津冀主要城市之间铁路通道功能, 提升线路通过能力,提升关键路网枢纽生存能力。支持京津冀区域机场群军民统筹发展,形成合理定位、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机场群。统筹规划军民空域管理使用,加强“低慢小”飞行器预警管控平台和系统建设,完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相关保障政策。打造京津冀军地一体的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优化战略物资储备布局。

二是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京津冀军地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对接国家和军队科技创新战略,发挥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高端集聚优势,推动重大专项形成系统优化布局。优化国家和军队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在京津冀的布局。加强京津冀政策衔接和园区共建,构建布局合理、有效协同的创新园区链。推动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建立完善京津冀军地协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三是建立京津冀国防领域相关的产业协同机制。参考三地已有的常态化项目会商、重大项目评价和统筹落地联合审议机制,制定京津冀产业协同推进机制,制定重大项目统筹管理办法,保障重大项目实施推进。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充分发挥中关村和天津滨海两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体制机制试验田作用,构建跨区域的利益共享机制。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支持津冀企业与北京企业联合探索“北京研发—网络设计—异地制造”模式。

四是理顺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衔接机制,科学构建综合性危机应对体系。完善京津冀军地定期联合信息通报制度和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保证统一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构建京津冀应急应战联合指挥、协同工作机制。完善应急应战预案体系建设,协调构建京津冀一体的预案体系。推动应急应战力量体系一体建设、统筹布局。在现有《京津冀救灾物资协同保障协议》等机制基础之上,进一步建设完善应急应战物资储备和保障体系,健全物资管理、调用保障协同机制。

五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行动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与津冀人才吸引政策的有序衔接,人才标准互认。推动落实《京津冀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协同发展协议》,支持三地退役军人管理部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搭建人才服务咨询、信息共享、需求对接平台,推动人才和智力要素集聚。强化对人才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服务保障。

六是加强三地在战略新兴领域方面的协同合作。充分利用北京、天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优势,共建京津冀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载体,打造京津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加快培育京津冀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产业,推动三地统筹布局,以智慧城市、智慧海洋、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无人集群、无人驾驶等重大项目牵引三地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支持北京、天津、河北航空航天产业梯次发展,构筑各有特色、上下游配合的完整产业链。北京以航天总体单位和科研创新为主要发展定位,天津重点发展总装集成、测试、卫星应用项目,石家庄集聚航天及卫星导航应用设备产业,共同构筑系统完备的产业链。

“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军地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消除区域之间和军地之间不应有的壁垒,实施战略协同,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体系建设,发力重点领域,将获得“1+1>2”的效果。

猜你喜欢
军地京津冀协同
论我国国防专利技术军地间转移时的保密制度完善
涉军法律援助军地协作方式与实现路径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漳卫河系军地防汛抢险保障机制探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