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的深度解读(八)

2023-06-02 09:30向世清
中国科技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职校技能教育

向世清

前一讲,我们对我国当前教育(包括科技创新教育)中的第二种“不完备”即“技能与知识的教学分离”进行了概念上的基本阐明,这一讲我们继续剖析其中的原因和本质,从历史与文化的渊源给出更为深化的讨论。

显而易见,根据前一讲,我们有个简单而显著的结论,即我国过去多年的基础教育是非常不重视技能的培训与教学的,这种不重视已经到了相当过分的程度,而且还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人觉得这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有什么问题(如果还有一点点重视的话,那也要转到职业教育范围去谈,而职业教育在我国似乎并不算入基础教育,更不会算入应试教育的范畴)。原因很简单,就是技能并不会真正需要在应试中达成必须达到的成绩(应试教育也一般不会真正实测技能,那被认为是花“闲工夫”),所以技能不是一定要教,也不是一定要学(更有很多人认为,有了知识,技能自然就会形成,用不着教的)。同时,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为了最简单化地提高分数,采取了“直接给予知识并达成复制”的模式,这种模式将非应试知识性的其他非直给教学几乎均排除于重要的教学之外(为了更快地直接获得分数,我们没有时间进行技能教育),进一步加大了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分开并大幅度弱化后者的趋向。这自然也带动了对科学教育的本身弱化,也更带动了对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技能教学的弱化(您看,应试教育的带动力是巨大的吧!居然也带动科学教育降格或淪落为类似于应试教育的知识型应考教学。由于这种带动,说得夸张一点,事实是,我们不是把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分开了,而是几乎不要技能教育了。这里也提及另一个基础客观原因,即就算要教技能,现在的很多教师自己也都只会纸上谈兵,不会什么技能,怎么教?)。

除了这些应试本身的直接归因之外,我们还可以为技能教育的如此现状进一步找找深层次原因。这可以通过回溯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达成相关的认识。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的教育虽经数千年发展,但较正式的教育却更多不变地呈现为“仅仅教书”的形式,其中很具代表性的就是如图1 我们通称的“私塾”模式(其实官学在形式上也大抵一致)。追寻深远影响我国教育的私塾的发展,特别是深度考察其中的教书方式与形式,就深深地展现出一种我国特有的如何教书的范式,其核心即以教师引领学生按教师所知与要求讲解温书、诵读记忆、熟练理解,从中即可窥见我国教育和“教学法”的主要脉络与核心机理(强调,我们并不否认私塾的创造价值与优势意义,例如其在学习国学和政务社论方面以培养政务人才,形成了历朝历代的官制后备人才并助推了“状元选拔制度体系”,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值得反思的不足内容)。

所以,经过历代发展,虽有诸多社会变化、经济变迁、科技发展,我国教育的主要基本面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与提升, 近现代虽有国际教育的一些进步发展历经多次重大外部输入影响,也没有从实质上造就显著的变化。我们的学校当前就还有这样的深刻影子,教师在骨子里还是认为“教”就应该呈现出“师”的概念,教学中就应该以师为中心、以授书为基本、以讲解为传道、以端坐为本分(离开了教室都不叫读书,笑)。学即等于将“书”转为记得、复述、理解为本义。“书读得多就最好!”“书读好了就是教育最好的成功!”如此,教师教书的核心实质一直确保了很好的沿袭,在继承师道尊严的同时更是加强了“仅仅读书”的纯粹性;到现在的应试教育阶段,更是将其演化到了极度的分数考查模式。很显然,学习语文(国文)等学科这样做并无太大不妥,但学习科技等其他学科还是如此则存在明显问题。仔细考察,我们现在的教学事实上几乎任何一个学科都是这样教的(关键在于任何学科都几乎这样,您没觉得这样有什么问题吗)。这使得教学自然就“不需要”其余的方式,也自然将技能教育深度排除到了知识教育之外。追根求源,这就是源于中国人自身特有的文化传统与习性。

现在,可以看到,这样的认识还在持续“发酵”。我们今天的应试教学和课堂教法,始终是较“单纯”地进行着围绕知识点的反复训练,“把书抠精抠细”是终极目标,很少有教师能真正脱离这样的“影子”而转型为现代多种教学法模式。即便有,很多也无法完全脱离“师尊师主、授主书主”的基点。所以要认识到这种由于文化所形成的影响,这是我们在这里需要建立的文化影响反思之一。

技能教育在我国历史上则呈现为另外一回事情,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师徒制”(如图2),即我国自古以来的“师傅带徒弟”,传授任何有用的适用和实用技艺(相当于现在的技能,很多过去的“专业技艺”就是现在的科技范畴的概念),就采用“师授弟子以传帮带”模式,也有着相对严苛的规程制度(如拜师,就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即便很多并无明文,但实际呈现为行规行矩),在实际中以逐一渐进手把手示范技法并督促弟子反复练习直至熟练,然后徒弟变师傅,师傅再收徒弟,以此往复递进。其中也并无明显的结合“读书”的必须要求,同时其中懂不懂也并未显得有多重要或者有多直接要求(会做就行,“依葫芦画瓢”即可,不懂也没有关系;会做,还懂,那就真的可能成为历代的大者乃至大师了)。所以在中国传统教学法中,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大概可以算作两个体系,几乎从来就是分开教的,而且还被在社会地位上认为二者的学习本不在一个层次甚至不在一个阶层,例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是高贵的;技能只是在“低人数等”的“艺人”中传授而已,学手艺者是低等的“手工业者”。这样的思想自古以来给社会大众烙下了深深的文化基因痕迹(不光是老百姓,很多号称现代教育者的教育人其实在骨子里也逃不掉这种文化基因的深层次植入)。

遗憾的是,历史上的这种知识与技能的两种教学模式也映射到了现代,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个几乎不关联的体系就是最典型的表现。而且,现在的大学仍然是高人一等的,职校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低人一等的。能考进大学是有前途的,进了职校一辈子也就没啥出息了,这是典型的社会意识的真实写照(今天这样的意识已是教育发展的深层次桎梏,真可谓是一种现代的悲哀)。

这里还必须提到一个持续了多年的清晰事实。那就是,多年的高考制度体系,通过所谓的考试区分生源再分流进入不同等级的学校系统,整个社会都界定了进入大学的生源好,进入职校的生源差,进一步让大学与职业教育学校形成显著差异,进而想当然地在大学教所谓“高级”知识(基于智商高的大学生才有能力学的已根深蒂固的认识),而在职校教所谓的“低级”技能(基于职校的学生无能力学好需要高智商才能学好“高级”知识的认识)。这看似是合理的和实事求是的“因材施教”,但无形中却进一步形成了关于知识与技能是两个等级、可以分开教的认识的强化,并“进阶”到学知识与学技能是社会分工与社会地位不同的“潜意识”层面。所以,我们的教育中,已经不再多有从内涵上认识“知识与技能是相辅相成、互相连接并互相促进的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不同侧面的教学内容”的规律了(我们在这里难道不应该更多形成反思吗?)。

由此,我们今天的教育中,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管从理念上还是从教学法上都是分开的,它们被认为是有巨大不同的,是有层次差异的,技能教学也似乎是低档些的(大学教授与职校教师永远是“水平不在同样档次上的”,笑)。技能教育在应试教育中也是很难取得足够的地位和时间的(例如通用技术等始终被认为不是重要的课程,难成主流内容)。关键是,这样的认识已被社会定义为“正常”,大家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这是我们在这里需要建立的文化影响反思之二。

简单归纳一下,知识与技能的分开教学,古今内外皆有之,这个并无不合理之处。关键在于,如果让一个受教育者只学习知识与技能之一,而无需将二者兼而有之学习,也不用结合起来学,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新时期的科技创新教育,应该考虑脱出传统教育文化的不良影响,是时间想法走出“怪圈”了!

猜你喜欢
职校技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劳动技能up up!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的职校我的梦
画唇技能轻松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