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堂园景图》概念性复原及在古镇保护性规划设计 中的参鉴研究

2023-06-03 01:44谷金龙邰杰
艺术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连续性

谷金龙 邰杰

摘要:《环翠堂园景图》所描绘的园林景观刻画细致生动,空间结构表现清晰,景观布局有机合理,其画面景观的连续性、散点式空间组织的构成特质,将坐隐园的园林空间布局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对《环翠堂园景图》画面场景概念性复原,以更为直观地从景观设计的视角呈现出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型尺度与美学价值,旨在无锡甘露古镇的保护性规划设计中找到关联性借鉴与啟迪。

关键词:《环翠堂园景图》连续性 散点式 概念性复原 无锡甘露古镇

《环翠堂园景图》为明代万历年间徽派版画的代表作之一。原图一卷,李登题签,钱贡绘图,黄应组刻,新安汪氏环翠堂刊。以长卷形式刻印,图高24cm,长1486cm。这幅版画所描绘的是明代徽商汪廷讷在其家乡所建的园林——“坐隐园”,即以环翠堂主厅建筑为中心,其画面构思精巧,风光迤逦,精美绝伦,纤细入微,展示了整个坐隐园的造园手法、人物活动、建筑排列、水体走向等景观特色。

画面视点由高及低,由远及近,以半俯瞰式的视点,力图将整个园林中各个区域与景点细致的描绘出来,大到风景规划与建筑形态、小至亭榭题名。园林中各个景观的布局规划,以人物的生活状态和交友活动等场景做辅助点缀,将各个关键性景观节点在设计上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人与生态的平衡,展现地淋漓尽致。抛开其刻画、笔法等工刻技艺角度,从卷首至卷尾以景观规划设计为切入点对《环翠堂园景图》进行剖析,分析其造园手法极及其设计理念,以期能在当今江南古镇保护性规划设计中找到相关参鉴启发价值。

一、《环翠堂园景图》画面景观的连续性

《环翠堂园景图》中所描绘的坐隐园整个空间形态中,建筑、山体、水体、绿植等构成了整个景观画面的主体,景观的连续性,不仅是指空间形态的连续,也包括整个画面静景与动景的穿插呼应、动线的规划、功能区域的协调、人文活动的连续。坐隐园将诸多元素巧妙地组合排列,构成一个完整的连续性美学空间,无论是空间中的人物,还是风景中的建筑,都是画面中自然和谐的一部分(图1)。(一)动线规划与功能区域“在坐隐园内外的多处景点都用文字标注了景点名称”,《环翠堂远景图》全图大小景点“共计标注了109 处,其中园内景点83 处,这更像是方志图和明代时兴的旅游图的做法,清晰交代了坐隐园所处的地点以及园内外的景点,体现出《环翠堂远景图》更多作为坐隐园表现图的特征”。①而且,图中的大小路径将各个景点互相连接成一个整体,即动线。画面中景点虽多,但是也有主次之分,甚至部分景点只是作为主要景点的映衬作用,因此坐隐园的主人通过道路的宽窄、曲折变化,在无形中设置了一条游览路径,即仁寿山—玉带河—凉亭(拾级而上)—高士里—大夫第(图2)—六桥—竹篱茅舍—龙伯祠—昌公湖—环翠堂(图3)—斜谷—观空洞—白藏岗—无无居(图4),此长卷版画昭示了坐隐园主人如此造园设计的巧妙之处不仅在空间上增加了视觉层次感与延伸感,而且将中国传统园林中“密”与“疏”的关系表现得恰到好处,如玉带河景观视野开阔,田野错落有致,而进入凉亭后,空间景物收缩,山石林立,曲径通幽,以此将空间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一系列的空间变化,形成了画面感对比强烈的连续空间。

(二)静景与动景的穿插呼应

在“坐隐园”的自然景观元素中,可以将山体、水体看成是静景,人的活动状态作为动景。从卷首开始,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羊肠小道若隐若现,“白岳”和“松萝”四字,将其地理位置与环境特征交代清楚。全园依山而建,全景以水贯穿,依山傍水,水必是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源之水,则是死水,死水在园林中乃大忌。而《环翠堂园景图》卷首,即交代出水的源头来自“白岳”与“松萝”两山之中。“山”与“水”在中国古代园林中,是两个极其重要的风景元素,“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②人亦是景的观赏者,且人本身也是景的一部分,景因为有人而被赋予生机,画面中人物活动的刻画,例如在羊肠小道上挑担缓缓而行的货郎、在水边垂钓的老者,同时又无一不是在对景观功能进行解释说明,整个画面中人、景依次穿插,在赏景行进过程中,景观不停变化,但是都能看到熟悉的山、水、人元素,能够在心理上形成空间连续感。

二、《环翠堂园景图》散点式空间组织

(一)移步换景空间联结

《环翠堂园景图》用散点式的空间组织,将各个不同的空间横向连接起来,移步换景,随着观赏角度的变化,在视觉与意境上亦产生不同的变化。如“玉带河”景观,田野错落有致,视野开阔,远处的村庄鸡犬相闻,营造出一片宁静祥和的生活景观,也奠定了全景的景观意境。随着画面推进,穿过“凉亭”,开阔的田野之景立刻转化为密集的山景,远景转化为近景,将不同的空间进行巧妙的转换发散。“观空洞”则设有茶房,茶房旁边有假山石相衬,前面设有“洗心池”。整个画面以“洗心池”为中心,“观空洞”、茶房与假山之景,构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与竹林散景做出巧妙的分隔,随着游览路线的变化,空间特色从不同角度呈现给观者,同时给游园者暗示区域功能的变化。

(二)多维层次空间结构

《环翠堂园景图》利用散点式画面,营造出多层次的空间结构,景与景的互相衬托、折叠,提升整个园林空间的纵深感与立体感,如河堤之景,巧妙的引入群山之景,打破狭长的河堤空间边界感。此时画面空间构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即湖景,湖面开阔,波澜不惊,湖中小岛枝叶扶苏,刻着“昌公湖”的石碑隐隐露出。第二层即河堤之景,行人、河堤、绿植,巧妙的构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第三层即远景“飞虹岭”,连绵起伏,巍然不动,曲折山路拾级而上,山不动水动,衬托前面两层的动景恰到好处。同时将外部自然景观引入园中,使其园中之景与外部之景融为一体。

三、《环翠堂园景图》画面场景概念性复原

(一)关键性核心场景复原

坐隐园作为汪廷讷的私家园林,满足其交友、会客、娱乐等生活属性是其最本质要求,建筑作为人行为活动的主要场景载体,亦是园林的“骨”,与山体、水体一同塑造了风景园林的整体形态。全园主要建筑群有三处,分别是“大夫第”入口处所在的院落(图5、图6)、以“环翠堂”为中心的院落(图7、图8)、以“无无居”为中心的院落(图9、图10),分别坐落在全园的前、中、后三处节点上,功能上层层递进,前后呼应。以“大夫第”为例,进入“大夫第”之前,先穿过四角亭“高士里”,而“高士里”作为一个过渡空间在功能上起到了有效的缓冲作用,将内景与外景结合在一起。随着画面推移,“大夫第”内部场景出现,其建筑布局、空间结构与“环翠堂”基本相似,但“大夫第”刻画的是仆人生活场景,如迎接客人的门童、牵马的行路者、井中打水的仆人,由行为模式即可以推断出此处为坐隐园的非重要活动建筑区域。而“环翠堂”刻画的是文人雅士、士大夫的礼制性空间场景③,如“君子林”中把酒言谈的文人,“环翠堂”中正襟危坐的士大夫,可见其此处为坐隐园的主要娱乐及会客区域,在空间等级层次上高于“大夫第”。

(二)主要造景要素复原

1.水景的营造

水景作为坐隐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全景,水景在全园中有着自己独特的空间特征,水的流动性与棱角分明的建筑、山体形成对比,使整个空间建构得灵动活泼,尤其“大夫第”等临水建筑,在水中所形成的倒影,也是整个园林之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过“六桥”(图11),便是河堤,画面中用大量的笔墨刻画河堤,实则是展示坐隐园的水景,为文昌湖的出现做铺垫。河堤的尽头昌公湖湖面开阔,成为全园的点睛之笔,巧妙地将前后两处陆地庭院景观串联起来,也将零散的水体统一成一个整体,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功能上,都使得坐隐园形成一种“漂浮感”和“镜像感”共在的风景意象。

2.植物的配置

根据植物高度,坐隐园全园植物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多种高低组合方式,构成封闭、半封闭空间,如环翠堂左侧列植树,将环翠堂与山庐的空间区分开,同时起到缓冲视觉的作用,与园中建筑空间形成光影交接的韵律感。园中多次出现树冠浓密,高度相对较高的孤植树,如兰亭遗胜的苍松,浓密的树冠向四周扩散,从上垂直向下延展,自身形成覆盖空间,出现在相对低矮的空间中,则形成强烈的视觉落差感,同时也是空间的视觉感知中心(图12)。

四、无锡甘露古镇的保护性规划设计

(一)无锡甘露古镇概述

在古镇的适宜性改造规划设计中,《环翠堂园景图》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关于“线性景观”营造设计的历史性资料参考范本。甘露古镇,位于无锡市东南角,历史文化悠久,因保留了3000 余年前的江南古村风貌,被列入第一批无锡市古村落保护名录。甘露古镇核心区域以清末民初以来的传统民居建筑为主,青山、绿水、石拱桥、黄石半墙、条石路面依旧完好,与《环翠堂园景图》显示的外部自然环境亦较为相似。但是,由于其本身时代的局限性,文化特色底蕴的流失,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许多传统型民居建筑荒芜,空间__关系混乱,整体破败无人问津,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空间形态和历史价值。因此,急需在原有空间布局的基础上,保留其环境特色与历史景观韵味,并试图在突出其古镇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找到与现代生活空间需求相一致的景观平衡点(图13)。

(二)以“水”为中心的景观建筑设计

无锡甘露古镇是典型的依水而建的人居群落聚集地,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节庆活动,都与水密切相关。水就是古镇的灵魂和血脉,有着灵动、柔美、洁净、婉转的特质,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与文化底蕴。因此,在无锡甘露古镇的改造设计中,即借鉴坐隐园的水景营造方法,以村落水系文脉的延续为着眼点进行研究设计。无锡甘露古镇建筑原本沿水两岸而建,小巷穿插其中,呈现出特有的“鱼骨状”。在改造设计中,以此为基础,借鉴《环翠堂园景图》中水景的运用,有意塑造水的形态,柔化边缘生硬感,同时增加与人的互动性。水边设置凉亭(图14),可供人们休憩游乐,增加其亲水性;水中置石,特置、列置、对置,增加其趣味性,设计目标指向于“营造各式各样特色水景,铺成点、线、面的交织,层层递进,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古镇水景景观”④,旨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寄情于山水的景观规划理念。借水造景,分析甘露古镇原有的空间布局,划分出街巷空间、水域空间和自然空间,将建筑与水文化有机融合为一体,用水的柔软与轻盈来减弱建筑直硬的线条,让整个古镇环境变得更活泼、更丰富,范围更广。

(三)建筑的“韵味性”设计

建筑是古镇的核心,亦借鉴《环翠堂园景图》的造型特点,在无锡甘露古镇的改造中,注重其连续性,优化其空间布局,同时保留其原有建筑底色(图15)。黑瓦白墙,即使部分建筑外立面随着岁月的流逝发生氧化,外立面剥落,隐隐的透出青砖色,色调上保留原来建筑的特色,将大面积脱落的墙面旁种植爬山虎等藤蔓植物进行修饰,破墙透绿,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韵味,也消除了破败颓废之感,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甘露古镇的植物配置

在甘露古镇的规划设计中,植物配置将借鉴《环翠堂因景图》的配置法则,构成高低疏密的空间感,不仅能起到绿化环境的作用,也是统一古镇各个景观节点的重要手段。同时因地制宜,与古镇的文化底蕴、自然環境以及气候特点相结合,兼顾艺术性与科学性。因甘露古镇以水为核心,因此植物选择上应以加强水景节点细部空间的设计为宗旨,展现水的柔美轻盈的特质,水生植物选用荷花、睡莲、萍逢草、菖蒲。乔木选用垂柳、桃树、金合欢、桂树、广玉兰、石榴、梨树。灌木选用梅花、牡丹、迎春、杜鹃、栀子花、金丝桃。植物分类搭配,营造出疏密有致、色彩丰富、四季常绿的植物群落,可与古镇原本的“粉墙黛瓦”相互交映,将古镇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坐隐园”作为典型江南风格的传统园林,内蕴着江南园林艺术的普遍性景观特征。依山傍水,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将自然山水引入园林景观中,其怡情自然的营造范式实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营造典范。通过借鉴其造园手法,将园林观念、山水营造与景观视觉等方面引入到无锡甘露古镇的改造规划设计中,具体即体现在对水景的塑造、植物的搭配、建筑的复建以及空间的布局中,探索一种与环境和谐共处前提下无锡甘露古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规划设计锲合点。

注释:

①王冉.从《环翠堂园景图》看明代休宁县坐隐园及其环境的营造[D] .北京:清华大学,2019:4.

②陈从周.说园[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3.

③邰杰,周哉忠.行为学视野中明清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活动的场景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2):73-76.

④曹磊,穆雪男.基于水文化的古镇水景的设计与保护探析[J] .建筑与文化。2014:131-132.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明清古籍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设计研究与图册汇编”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BG108。

猜你喜欢
连续性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非经典扩散方程的拉回吸引子在中的上半连续性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广西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