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四个维度

2023-06-04 20:28崔丽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时代化新篇章中国化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判断。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拥有坚持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勇于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善于理论创新的经验智慧,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鲜活的现实基础。从全球发展的视角上看,文明交流互鉴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圖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3)02-0021-07

[收稿日期]2023-01-12

[作者简介]崔丽华(1983—),女,山西临汾人,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般项目“关于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学术体系、逻辑框架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9YB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P18,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作,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理论推进,而是当前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的庄严历史责任。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判断,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角度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本质需要;从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看,这是一个有所作为、认真负责政党的庄严历史责任;从时代和实践发展看,这是现实对理论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历史任务,充分理解和把握其重要性。

一、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思想支撑

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更需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P12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理论品质符合中国不同时期发展的需要。“理论品质就首先指与理论具有直接同一性的规定性,正是由于具有特殊的品质,一种理论才成其为自身。”[3]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概括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高度概括。这一理论品质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所谓科学的理论就是指能够正确揭示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理论。如同自然科学揭示了自然世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主义精确地揭示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方向和途径,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这既体现了这种理论本身的正确性,也体现了这种理论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4]P65-66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具备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为可能。艾思奇在《论中国的特殊性》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就因为马克思主义有一般的正确性,……倘若它没有这一般的正确性,倘若它仅仅是特殊的东西,那就完全谈不到‘化的问题了。”[5]P482但与此同时,受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不能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终极真理,能够包治百病,药到病除;也不能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可以预料并解决他们之后时代的所有问题,这既是对他们的苛求,也是将其送往偶像化、神圣化的神坛。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6]P224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这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属性。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1839年,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之二中就写到:“所以这些哲人和奥林帕斯山上的诸神的塑像一样极少人民性;他们的运动就是自我满足的平静,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同他们对待实体一样地客观。”[7]P65-66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2]P676马克思、恩格斯所从事的理论事业是为了使被剥削被压迫阶级推翻剥削阶级、剥削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进而过渡到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应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同和掌握,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所具有人民立场、人民属性使其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的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定义为“实践的唯物主义”[2]P527。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旧哲学,由于不懂得人民群众革命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不理解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不能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无法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受实践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并且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的。实际情况处于经常变化之中,每时每刻几乎都有新东西诞生,理论也需要根据发展变化着的实践而变化。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理论、行动的理论。实践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实践性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科学地解释并且正确地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开放的理论是指理论本身不是自我封闭、一成不变的。开放性是全方位的开放。这里的全方位,从时间上说,就是融贯古今;从空间上看,就是吸收世界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马克思本人就十分厌恶对其理论“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关注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8]P299“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8]P285以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P224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指思想、理论、观念等要随着实践、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生活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实践活动相适应。这里所说的“时”,既指自然时间,更指时代要求、历史趋势、实践的发展、客观条件的变化。“进”是指思想、理论、观念等应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既包括突破、超越、创新,又包括纠正、完善与改变。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开放的,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9]P425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充分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需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属于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那个国家,其所具有的理论品质让它生长出“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9]P423。

二、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政治保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有所作为、认真负责的政党,必然高度重视理论,并善于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实现新的理论飞跃。中国共产党人拥有坚持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勇于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善于理论创新的经验智慧,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翻开人类历史的长卷,会清晰发现,一个民族从野蛮愚昧走向文明开化,从初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都离不开创新。哪个民族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它就迅速发展壮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反之则会走向没落。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难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其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理论创新。

追求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187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德文版作序言时指出,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虽然“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某些地方经过二十五年的时代变迁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是“可以做一些修改”的,因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他们表示,希望“下次再版时也许能加上一篇论述1847年到现在这段时期的导言”[10]P5-6。列宁也曾结合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实际,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列宁说,对于俄国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1]P274-275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践的有机结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并将此上升为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推进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批判,他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给那些只知道教条式背诵马克思主义若干词句的人画了幅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12]P800他还强调,“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13]P327“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沒有生命了。”[14]P2811978年以来,我们党没有停下理论创新的步伐。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式。他强调:“我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我们自己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我们的工作还能够做得好吗?”[15]P181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明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他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16]P10胡锦涛号召广大理论工作者,“要努力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理论创新的崇高使命,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用宽广的眼界去观察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趋势,观察和把握当今中国的伟大变革,力求在理论创新上有新的进步、新的贡献。”[17]P45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强调:“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4]P62-63

推进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理论自觉和经验智慧。一个没有理论创新能力的政党,难以保持先进性,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所谓理论自觉,主要指一个政党在理论上的觉醒和自觉的行动,既包括对理论价值认知的自觉性,又包括对理论发展规律把握的深刻性,还包括对发展理论历史责任担当的主动性。[18]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理论自觉的政党,矢志不渝地结合中国时代发展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命题提出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善于依据新的时代任务和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经验智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经验智慧,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锲而不舍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继续坚持理论自觉,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植于中国大地,熔铸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总之,中国共产党“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创造新理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使马克思主义常盛不衰。

三、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现实基础

我们的事业前进到哪一步,我们的实践发展推进到哪一步,我们的理论创新就要跟进到哪一步。马克思在其理论活动的初期就阐明了“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9]P416。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20]P26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12]P817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生存下来,并在意识形态领域拥有指导地位,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依托和存在于中国的全部历史和现实中,尤其是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鲜活的现实基础。

没有一种理论的提出与创新能够离开实践。毛泽东曾坚定地指出,“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21]P288在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主张绝不是空穴来风、天马行空、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当时中国最大的现实情况上,通过详实的实践调研得出的。早在1917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毛泽东就与萧子升以游学方式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内徒步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同年寒假,他又步行至浏阳文家市陈赞周同学家探望,晚上同附近的农民谈心。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为了回击和驳斥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和否定,他专门从长沙启程到当时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湖南农村考察。他先后实地考察了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每到一地,“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此次考察历时32天,回来后,毛泽东写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次调研使他意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这是中国最大的现实。之后,毛泽东也说:“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22]P299“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否则是写不出指导革命的理论的。今天中国最大的现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21,这是我们所有理论产生的根本基础,也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现实基础。

实践为理論创新提供新材料,同时,实践的发展也对理论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推动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实践每往前一步,理论创新也会跟进一步。“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21]P283“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9]P434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无论是科学技术、生产力状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还是社会结构、组织管理体系、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等上层建筑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动、发展期。面对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绝不能熟视无睹,无所作为,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根据这些随时发生变化的情况,立足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其变化的动因、实质、趋势和影响,从而探索藏于各种变化着的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提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应对之策,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如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会更有底气。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提供现实基础,反过来,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提供强大的指导。纵观百年党史,事实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影响了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古老的民族的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这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面貌,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格局与趋势,其历史贡献载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册、人类文明进步史册”[2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尚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还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永远在路上。

四、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理论借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需要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互鉴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至关重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对当代世界发展的反思。当前,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已经消除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信息阻隔,用一种文化、一种声音去整合世界已经不可能。“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需要加强友好交流,携手合作,同舟共济。”这“是世界的多重化(multiplication)和多样化(diversification),而不是同质化或杂交化”[24]P236。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展现出来的互动、沟通、融合、提升和共进的局面有力地说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对近代中国封闭保守的深刻反思。打开近代史,当西方各国正在努力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之时,中国封建王朝却沉浸在农耕文明创造的辉煌中不思进取,以天朝大国自居,一改盛唐以来的开放政策,采取闭关锁国,“片板不准下海,片帆不准入口”[25]P84的海禁政策。用无知的偏见、狂妄的傲慢,人为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物质技术文化交流斩断。马克思曾这样痛心地评价:“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10]P632从社会主义的发展来看,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认识的反思。“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2]P539社会主义必须在“世界历史”中才能发展。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是对当代世界的深刻反思,是对中国近代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刻反思。

文明交流互鉴对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加思索、照抄照搬,我们要采取正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总原则:尊重多样、和平共处、双向互动。尊重多样就是在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过程中,尊重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文明。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不可能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在多样的文化形态中,不同文化虽然存在着发展时间、发展阶段、变现形式的差异,但并有高低优劣之分。这并不是说文明中没有同一性。文明是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同一性为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前提。和平共处就是追求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不同文明有不同的特征,不能要求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用一种文明,因此,必须放弃冷战思维、强权政治,以和平的方式寻求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我们“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1]P60。不要总是试图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选择何种政治制度、何种发展道路,是各国政党、各国人民自己的事情。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需要把中国成功经验与实践介绍到国外,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积极吸收国外一切丰富的优秀思想文化资源为我所用。这二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相辅相成,不可缺少。在介绍和吸收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称大。要努力改变中国在国际上“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改变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改变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改变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这就要下大力气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的声音。

“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P21我们要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P21。

[參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陈勇,陈国强.试析理论品质的内涵与特性[J].理论导刊,2010(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艾思奇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7]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8]张远新.理论自觉、理论自信与理论创新、理论坚定——十六大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和创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1).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0]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3]陈曙光.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生存逻辑[J].天津社会科学,2022(1).

[24]〔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M].高湘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5]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Abstract:

It is definitely formulated in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at “it is a solemn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munists to continuously write new chapters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This is a political judgment of vital importance.The nature of Marxism of being scientific,people-oriented,practical and open provides a solid ideological support for writing new chapters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Chinese communists fine tradition of persisting in theoretical innovation,their self-consciousness of being courageous in theoretical innovation,and their experience and wisdom of being good a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rovide powerful political guarantee for writing new chapters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the great practice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and boos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all respects provides a realistic basis for writing new chapters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development,the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provides enriched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writing new chapters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Key words:

adapt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責任编辑:朱文鸿)

猜你喜欢
时代化新篇章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五四谱写新篇章
把握总要求 谱写新篇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五年 新篇章
新五年 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