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经典文献

2023-06-04 23:00李孝阳胡晨伟
兵团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党的建设共产党人

李孝阳 胡晨伟

[摘要]《〈共产党人〉发刊词》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经验教训,初步提出并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篇章。它首次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概念,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出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推进党的建设;提出进行伟大斗争,强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提出中国革命的三个法宝,概括总结党史经验。这启示我们,要坚定不移办好党报党刊,牢牢抓住思想建设这个党的基础性建设;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坚持党员标准发展党员,增强党的群众基础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相统一;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关键词]《〈共产党人〉发刊词》;党的建设;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2—0056—08

[作者简介]李孝阳,男,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胡晨伟,男,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军队政治工作学。

中华民族是富有历史感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的政党。1939年10月,毛泽东为党的理论刊物《共产党人》创刊撰写的发刊词,是一篇关于党的建设的光辉文献。它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经验教训,初步提出并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理论。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重温这一文献,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高度统一,夺取抗战胜利迫切要求总结建党十八年以来的重大历史经验和成就

撰写这篇党的建设的文章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的。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的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持久战、游击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迫切要求总结党史经验,加强党的建设。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了民族解放战争必须组成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1935年陕北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分析目前的政治形势特点时就指出,“现在是日本帝國主义要把整个中国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有份的半殖民状态改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状态。”[1]143日本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决定了党的任务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中国人民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

其次,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迫切要求尽可能保持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囿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特别是由于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而受到重创,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了侵华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八路军和新四军,加紧在占领区内扶植傀儡政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内阶级力量和阶级关系深刻调整,亡国论等悲观论调时有浮现,国民党顽固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大搞“限共”“溶共”“反共”。“一方面,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投降危险、分裂危险和倒退危险日益发展着;又一方面,是我们党已经走出了狭隘的圈子,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2]602时局的变化要求我们应对敌人的分化瓦解,坚持抗战和团结,规定了党的任务是动员群众克服投降危险、分裂危险和倒退危险,并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使党和革命事业避免遭受出乎意料的损失。

再次,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提出了建设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克服失业者群的破坏性,并且还能够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如果共产党的政策不犯错误的话),而使革命和战争走上胜利的道路。”[1]184正是为了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指导抗战,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一年的时候,毛泽东为《共产党人》创刊号专门撰写了发刊词,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概念,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相互密切联系的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等著名论断。这些论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

二、主要贡献:提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制定正确政治路线,坚持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统一

(一)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概念,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概念。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目标是什么呢?毛泽东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即“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2]602。很显然,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推进党的建设这项“伟大的工程”,是由党内外、国内外严峻复杂的客观形势决定的。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党员成分的变化,大批的新党员和新组织的出现,党成为事实上的全国性的大党,但同时许多同志没有很好地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作风方面存在模糊认识和不良倾向,包括部分老党员和老组织也有待于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日本侵略者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政治经济战略,以此分化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汉奸亲日派的妥协投降势力有所增长。国际上英法与德意爆发帝国主义大战,英国对日妥协以维护其在中国的霸权利益,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帝国主义国际环境更加孤立。这些党内外、国内外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迫切要求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推进党的建设这项“伟大的工程”,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的必然要求。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毛泽东在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就党在抗战时期的任务问题,明确提出党的领导责任。“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呢,还是使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呢?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敗的关键。”[1]262党肩负着维护民族统一战线和坚持抗日战争的艰巨任务。“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祖国就不能保卫,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不能成功。”[1]26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怎样实现对全国各革命阶级的政治领导呢?除了提出政治口号和具体目标、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发展巩固同盟三个条件外,毛泽东提出第四个条件:“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1]26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共产党人〉发刊词》继续强调,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我们的党,巩固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政权,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武装斗争,克服党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危险。

(二)提出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推进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也是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党的政治路线,又称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党的主要任务而制定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根本指南。”[3]政治路线决定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共产党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制定正确的路线。“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1]3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党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从社会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出发,分清政治上的敌友,制定不同时期的政治路线,以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也就是说,政治路线就是要解决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领导阶级、同盟军等的基本问题。

总结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可以看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在逐步了解中国的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反对各种“左” 倾、右倾错误的斗争中不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生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但也具有先天的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性。他们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革命,但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只有无产阶级是彻底革命的阶级,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成功。无产阶级的领导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实现的。但是由于无产阶级人数少,单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必须联合其他革命力量和进步的阶级。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性。“中国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这种二重性,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的这种二重性,就不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的政治路线。”[2]608毛泽东深刻指出,建党以来的十八年党史和革命史,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无产阶级同中国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的统一战线的历史。因此,正确解决统一战线问题,是革命的政治问题,是政治路线问题,是必须首先要重视的革命的法宝。

由于党同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早已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共产党处理这种关系在原则上都是一样的,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与农民阶级结成同盟,联合小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因此毛泽东着重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的特殊性及其与之建立统一战线的特殊性,总结了四条规律性的认识:一是中国最大的根本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一事实决定了无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应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的变化性;三是大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的不同帝国主义背景的特殊性决定其部分集团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参加反对某个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四是大资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也是极力反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发展的反动的阶级。前两条规律是无产阶级基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殊性而对与其建立统一战线的必然性和变化性的总结,后两条规律是基于大资产阶级的特殊性而对与其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特殊性的分析。根据这些规律,“无产阶级的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尤其是大资产阶级)组织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必须实行坚决的、严肃的两条路线斗争。”[2]607一方面是坚持统一战线,反对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左”倾关门主义;另一方面是在联合资产阶级时,与资产阶级的反动性、妥协性进行斗争,反对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机会主义,决不放弃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努力争取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党的建设过程,就这样密切地与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正确政治路线的贯彻推动党的发展壮大。

(三)提出进行伟大斗争,强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

中国共产党是在伟大斗争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由地方性的小党正在成长为全国性的大党的历史过程,指出“十八年中,党经历了许多伟大的斗争。党员、党的干部、党的组织,在这些伟大斗争中,锻炼了自己。”[2]604这些伟大斗争包括围绕民族统一战线与资产阶级展开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和其他许多必要的斗争。其中,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舍此不能搞好党的建设,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1.伟大斗争的对象。近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为了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实现革命的胜利,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将矛头指向主要的斗争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取得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1927年资产阶级叛变革命,统一战线破裂。1927年到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产阶级同大资产阶级及其同盟进行了激烈的武装斗争。1937年以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再次结成民族统一战线,同最大的民族敌人日本侵略者斗争。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伟大斗争,就是依靠同盟者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联合资产阶级,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伟大斗争包括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时期与资产阶级的坚决的严肃的和平斗争,统一战线破裂时期与资产阶级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战线、思想战线等方面的斗争。

2.伟大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但也包括其他多种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2]541暴力革命是革命的基本方式,但这一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具体运用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要实现革命成功,必须首先进行长期的合法斗争,组织工人罢工,教育工人,然后在资产阶级统治危机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高涨时进行国内战争夺取政权。

早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论述中国的特点和革命战争时指出,中国的特点是,“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这一特点决定中国革命“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2]542。“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2]543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再次明确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规定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2]604我们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2]609除了武装斗争,还有其他许多必要的斗争形式,比如经济斗争,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工人农民的斗争。党逐步地把这些斗争形式与武装斗争密切配合起来。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到全民族抗日战争阶段,党的武装斗争经验更加丰富,理论更加成熟。因此,党的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党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别是在抗日阶段保持民族统一战线,克服大资产阶级的投降、分裂和倒退危险,继续推进革命,“这种任务的完成,依靠全黨的努力,依靠全体党员、党的干部、党的各地各级组织实行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斗争。”[2]613

3.武装斗争的地位作用:关乎党、人民的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败。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很早就懂得有军才有权,战争解决一切。中国共产党成立最初不懂得这个道理,不知道军队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直到后来大革命失败才开始有了根本的转变。正是因为牢牢地掌握革命武装,学习战争的艺术,开展武装斗争,党的发展进步才有了保证,人民政权才有了保障。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人民军队和革命战争的领导权是中国政治斗争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结论。党成立十八年来的历史证明,“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2]610

(四)概括总结党史经验,提出中国革命的三个法宝

“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2]605为了革命的胜利,必须推进党的建设这项伟大的工程。党的建设、发展和巩固的过程,是与资产阶级、其他阶级的统一战线建立、破裂、再建立的过程,也是掌握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的过程。正确地处理好统一战线问题,党的建设才能顺利推进;学会并坚持武装斗争,党的组织才能发展巩固。同样,只有把党建设好,才能更好地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问题。“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2]606在三个法宝中,党的建设是核心和关键: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以对敌斗争的英勇战士。

三、当代启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精辟总结百年来积累的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共产党人>发刊词》的基本思想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严格实践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巨大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坚定不移办好党报党刊,牢牢抓住思想建设这个党的基础性建设

革命导师历来重视运用报纸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提高工人阶级的阶级自觉。马克思创办过《德法年鉴》《新莱茵报》。在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创建过程中,列宁创办的《火星报》,为把分散于各个不同地方的共产主义小组联合为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高度统一的党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1919年五四运动后,毛泽东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建党后他多次向党中央机关报撰写稿件,后来还以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部长的身份创办并主编《政治周报》,具有丰富的办报办刊的实践经验。他特别重视通过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和进步思潮,在党报党刊建设中坚持党性原则,使党报党刊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任务、宣传贯彻党的路线。伟大的全民族抗战阶段,迫切要求推进党的建设。“帮助进行这件伟大的工程,不是一般党报所能胜任的,必须有专门的党报,这就是《共产党人》出版的原因。”[2]602-603专门为党报撰文总结党史经验,体现了毛泽东一贯地重视党的思想建设的党建思想。

首先,强化“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阵地意识,办好党报党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强调要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领导权。他在《求是》暨《红旗》杂志创刊60周年的贺信中高度评价了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坚持党刊姓党、政治家办刊原则,在党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研究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一如既往地办好《求是》《党建》《新华文摘》《解放军报》等报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

其次,牢牢抓住党的思想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毛泽东提出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目标,首先强调思想上的高度统一,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就没有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纯洁巩固。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人在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农村根据地的过程中,针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情和构成党员的主要成分的党情,提出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广大党员,提高党员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在革命战争中,在反对“左”倾、右倾错误的斗争中,党初步做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思想上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解决好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解决好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问题。我们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用党的科学理论凝心聚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是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4]

(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党,其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集团的严峻复杂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彻底、最无私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始终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逐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逐步地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逐步探索革命的道路。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国内外阶级力量和政治集团关系的迅速变动,以此为依据制定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是关系到党的建设、发展和巩固的根本问题,是关系革命成败的根本问题。党的政治路线高度关联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实行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坚持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毛泽东在发刊词中多次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论述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武装斗争的历史发展和党的建设过程,提出不是口头上而是行动上、实际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建设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紧紧围绕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是推进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这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这个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决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党的二十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基本路线首先作为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它引领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是根本力量。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有效应对来自党内外的各种风险考验,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就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规律,提升政治建设质量。要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坚持党员标准发展党员,增强党的群众基础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脫离群众的党,而是来自广大群众的党。“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610—61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是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百年后已经发展成为拥有967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早已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建设目标。这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在社会各界多个阶层大胆发展党员,不断增强党的群众基础是紧密联系的。

毛泽东在论述党的发展过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段时,指出党员人数大量增加,党的组织和影响已经扩大,但是党的许多新组织还没有巩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刻不容缓。党的组织扩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混入投机分子和破坏分子,他们侵蚀党的肌体,破坏统一战线。尤其是大资产阶级投降派和顽固派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我们的任务,无疑是克服这种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险,尽可能地保持民族统一战线,保持国共合作,而争取继续抗日、继续团结和继续进步”。[2]613为此必须加强组织建设,依靠全党的努力,全体党员、党的干部、党的各级组织进行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斗争。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大力推进党的组织建设,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组织建设理论。首先,他强调抓干部队伍建设。治国之要,首在用人。通过明确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加强干部的组织培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其次,他强调抓党员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持数量与质量统一,注重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中发展党员,控制总量,保持适度发展;严格党员标准,禁止突击发展,保证新党员质量。再次,他强调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通过选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基层班子建设;通过健全完善支部工作制度,抓实支部建设;通过强化服务功能,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确保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我们要学习贯彻这些思想,推动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发展。

(四)推进伟大工程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革命与战争的时代特征,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革命的胜利,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党的十八年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如果不彻底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坚持武装斗争和其他斗争形式相结合,就没有党的全面执政地位和党的巩固,就会使革命受挫甚至失败。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主义者认为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矛盾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推动事物的发展。坚持唯物辩证的矛盾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进行了气壮山河、前无古人的伟大斗争,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4]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发扬斗争精神”[5]27的重大原则一是高度重视斗争的全面整体性。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维护自身霸权的考虑肆意诋毁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从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多方面对我国发难,斗争将是全方位的,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各领域,涉及道路之争、理论之争、制度之争、文化意识形态之争,必须系统应对。二是把握斗争的总体联动性。要进行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的伟大斗争,还必须重视各种矛盾斗争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将强未强的关键阶段,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结构调整与社会转型交织在一起,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交织在一起,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交织在一起,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境内斗争与境外斗争交织在一起,大国遏制与小国挑事交织在一起,抵制外来文化入侵和肃清封建残余交织在一起,反击军事挑衅与防范颜色革命交织在一起,等等”[6]。必须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同时统筹兼顾,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颠覆性错误。三是深刻认识斗争的长期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全球范围内西强东弱的国际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较量不会停止,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成为资本主义政治颠覆、经济遏制、科技封锁、文化渗透、军事进攻等的重要目标。国际国内的复杂变化决定了我们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我们必须把握历史大勢,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统揽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的全面胜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仲组.实现伟大目标的指导原则和根本方针——关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二)[J].先锋队,2013(20):30-32.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陈曙光,李娟仙.论伟大斗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9):12.

责任编辑:张洋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党的建设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