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2023-06-04 02:36郭凯敏郝全洪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

郭凯敏 郝全洪

[摘 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对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认识的系统化和新高度,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征程上要深入贯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3)02-0046-10

[收稿日期]2023-02-18

[作者简介]郭凯敏(1995—),女,河南尉氏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郝全洪(1969—),男,江苏盐城人,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二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基础研究领域一体化发展政策研究”(项目编号:L1924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党历经百年探索,带领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对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和开拓,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始终坚持和创新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P13-14

(一)逻辑起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环境与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我们自己的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向前突进,但具有了不一样的新起点,一个基本的重要判断是,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1.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

其一,坚实的物质基础。伴随从建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长期向好、人力資源丰富、市场规模巨大、发展韧性强劲,推进现代化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其二,坚强的政治保证。百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我们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党的理论接续创新、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两个确立”保障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推进现代化的政治保障更加有力。其三,大变局大变革中的新机遇。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向纵深发展,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人民向往和平、发展、合作是最基本的世情,东升西降是历史大势。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面对世界新兴学科涌现,学科交叉融合,科研范式革命,新技术广泛渗透,成果快捷转化,产业更新换代加速,我国科技迎来从追赶、跟踪到自主创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新机遇。

2.复杂环境与严峻挑战

其一,在发展实践上。发展大而不强、快而不优、不平衡不充分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现代化面对摆脱疫情冲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等重大任务和难题挑战。从发展方式看,片面追求速度规模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还一定程度存在,转向新的发展方式受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三重压力、逆全球化等内外压力因素制约。从发展动力看,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倒逼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但自主提出和有效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原始创新能力、集聚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缺芯少魂”“卡脖子”现象,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存在路径依赖,转换增长动力的任务艰巨。从发展要求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并行,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全面深化改革、改善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越来越急迫。其二,在思想认识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对许多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成熟,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不少挑战,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和实干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其三,在安全发展上。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治理失衡,全球发展进入动荡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国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凸显,“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还不完善、应对重大风险能力还不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还有不少短板弱项,香港、澳门落实“一国两制”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维护国家安全的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健全。

(二)创新脉络: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扬弃与超越

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既包含着对现代化模式与道路的价值选择与实践开拓,也蕴含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内在逻辑。

1.现代化道路与模式的反思与扬弃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反思世界现代化模式中的慎重选择。英、美等国的以资本为中心、贫富两极分化、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与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以人民为中心等根本原则完全相背。二战后,拉美、中东、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纳西方现代化模式,导致国家陷入“拉美陷阱”,进一步证明了西方式现代化开出的所谓新自由主义“药方”的根本性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推动苏联开启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遗憾的是斯大林执政后逐渐放弃了列宁所创设的苏俄现代化发展方向,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要特征的苏联现代化模式,尽管取得了许多积极成绩,但随着这种模式的凝固化、绝对化、神圣化直至僵化,社會发展活力逐渐丧失,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直到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的“改革”,完全背离社会主义原则,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失败。[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吸收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最后都要本士化。十月革命的风吹进来了,但我们党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苏联式的党。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们仍然走自己路,所以我们才有今天。”[5]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对世界各国现代化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借鉴基础上,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特殊国情、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历史文化、民族特点,同时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与文化成果,找到的适合我国实际的成功道路。

2.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发展与理论拓展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行不断探索、实践和科学总结基础上,对现代化理论认识不断深化,提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根本价值、战略步骤、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重要理念。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立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坚持“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思想方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

二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战略部署。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对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作出精辟阐述,从8个方面明确了第一步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并从8个方面明确了未来5年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和目标任务。

三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的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串联式”的现代化发展过程,我国必然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同步发展的“并联式”的过程;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伟大又很不易;我们要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既要高楼大厦遍地林立也要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我们要的是创造优质生态产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四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途径与方式。我们明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强调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体国家安全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6]P64

(三)历史成就: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新时代十年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创新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上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

重塑和锻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在人民监督之外,党找到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使党成为了现代化新征程上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

创造和创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两个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基础上,实现了理论上新的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和指导中国式现代化踏上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顶层设计和制度保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推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上新征程,标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历史方位。十年来,我们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三件大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方位和里程碑标志,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十年来,我们统筹“两个大局”,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全面贯彻“三新一高”要求,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全环境和基础保障。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步伐,“一国两制”实践全面准确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展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日益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十年来,国防力量和国家安全能力不断提升,党和国家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给了“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这一关键以最大的安全保障。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成就举世瞩目,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都要依靠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得到解决。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系统化和认识的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7]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最新成果,既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除了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对此作了全面系统阐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现代化的人口规模特征。现代化的首位目标和终极目标是人的现代化,人口规模与现代化的复杂性、艰巨性具有正的相关性。迄今实现了现代化国家的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如果考虑其中大多数依然是相对贫困的普通劳动者,那么已经现代化的主体人口数更是极其有限。而14亿庞大人口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决定了其复杂性和难度世所未见、前所未有。[8]P33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事关现代化全局和长远战略,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必须进行科学研判、慎重决策、稳步推进。一方面,巨大人口规模创造了巨大人口红利、超大规模市场,广袤的国土空间、快速的城镇化和可观的区域人口规模为产业的转型升级、资源配置和分工转移提供了足够的回旋空间。另一方面,中国整体迈进现代化将远远超过迄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其难度可以预料,发展途径、推进方式、战略策略必然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生育水平持续降低、人口总量即将达峰然后加速萎缩、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区域人口分布格局变化,将带来数量型人口红利持续减少、养老资源不足与宏观经济风险等诸多挑战。[9]必须立足既有人口的规模、素质、结构、分布,不断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更加积极应对人口转型的严峻挑战,推动质量型人口红利渐居主导力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现代化的公平正义特征。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解决了现代化中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显著特征和鲜明指向。从阶段性看,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生产力总体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也不高,为了激活发展活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到了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当然,不同地域、城乡之间资源禀赋、富裕程度不同,个体能力素质存在差异,共同富裕绝不意味着所有地区、人群的同时、同步、同等程度的收入水平和富裕水平。[10]既要充分估计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又要持续尽力而为,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特征。西方现代化追求的是资本主导下的物质至上、个人主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不懈追求。物质贫困就会缺乏昂首于世的物质基础,精神贫乏同样缺乏深沉厚重的自立自强力量,唯有二者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既有物的不断丰富又有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前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对物质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的美好生活追求都趋于强烈,强国之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必須在不断筑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走文化强国之路,提升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明的现代魅力。

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关系特征。中华民族自古热爱自然,强调天地人的统一,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活动,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要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反观西方现代化模式,往往轻视、支配和破坏自然,导致多次发生工业文明生态危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更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摒弃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西方现代化老路,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现代化的国际关系特征。西方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损人利己、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和贡献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这是源于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源于近代以来民族屡遭侵略的屈辱历史记忆带来的对于和平稳定的追求和期盼,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彰显了中华民族面向世界的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长期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走出了一条打破西方现代化道路迷信、超越“国强必霸”逻辑的现代化道路。

(二)全面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1]这一概括简洁凝练、内涵丰富,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质特征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和推动,党的领导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承担起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使命,接力制定各阶段奋斗目标、开辟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党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以贯之、赓续推进的可靠支撑,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规定是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未来走向。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也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所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要求。

从总体布局看,为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各方面须协调发展才能获得均衡全面的进步。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要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模式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重要任务,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全面提升精神文明水平,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密码,筑牢民族复兴强大文化根基与精神支撑;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内在要求,必须着力保障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前提基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国际影响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开创了一条以和平方式、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其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摒弃了资本主义道路和西方现代化老路,也超越了僵化的“苏联模式”,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通途,展现出现代化新图景,定义了一种人类文明的全新形态,雄辩地表明,世界现代化模式既不定于一尊也没有通用的唯一标准,向世界贡献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明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但同时,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遇到更多更难的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舞台中心、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发展阶段,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必须全面贯彻全方位落实。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舍此,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可能成功开创,也不可能继续前进。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道不改、志不移、气不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牢牢把握好中国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把发展的目的、依靠的力量、取得的成果都聚集到全体人民这个唯一主体上,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扩大高水平开放,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方面动力和活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大规模更有成效更快更精准地发挥作用。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经验教训,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都会发生,斗争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既要有志气、骨气、底气和顽强精神,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和斗争本领,保持战略清醒、战略自信、战略主动,敢于迎战、善战、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四)生动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党百年来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前途命运,维系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重要原则之中,只有始终从具体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才能不断回答好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遇到的一个个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国人民博大精深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高度契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正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将先进理念与中国情景交融互动,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才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的蓬勃生机,成功指导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光明大道。

中国式现代化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生动运用。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离开人民主体的现代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世界全新现代化模式。二是坚持自信自立。我国显著的制度优势、攀升的治理效能、长期向好的经济、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强劲的发展韧性和稳定的社会大局,是中国式现代化坚实的“四个自信”、信心之源,也是从国情出发走独立自主之路的必然逻辑。三是坚持守正创新。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紧跟时代前沿,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勇于说新话、干新事,不断开拓创新。四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更好地用新理论之矢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的。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聚焦新问题、突出问题、重大问题、深层次问题,回应实践需要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出攻坚克难的新思路新办法。五是坚持系统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一系列重要关系,力争取得“1+1>2”的良好成效和新局面。六是坚持胸怀天下。站到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只有胸怀天下才能实现更大担当,要把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进步事业、把“两个大局”有机统一起来。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擘画和实践要求。现代化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就是一体两面的。[12]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光荣,道阻且长。从现在起,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全党的中心任务,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确保新征程上方向正确、道路通畅、动力充足、理念先进、安全稳定。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确保新征程走得对

一是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牢牢把握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中国特色、重大原则和本质要求,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境界,以深厚坚定的自信和敏锐前瞻的自觉,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正确方向、行稳致远。二是筑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同思想基础,以系统的谋划和扎实的部署,将“两个结合”“六个坚持”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全面贯彻、全过程落实到新征程上各项具体工作中。三是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统筹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要求和战略环境。领会“两步走”战略安排和未來5年各项重大战略举措,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以坚决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有力有效的措施促进各项任务落地见实效。四是要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要以顽强斗争精神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促进制度优势更快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夯实现代化新征程的制度基础和能力保障。

(二)准确把握“三新一高”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新征程走得通

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三新一高”的主线和主题。新发展阶段的基础、条件、目标、要求发生很大变化,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武装头脑、引领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13]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提升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与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稳中求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二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经济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产权保护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政治上,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完善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上,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上,把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和社会治理共同体。生态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三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任务,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续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通过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抓住新一轮科技变革机遇,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确保新征程走得快

一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国家高水平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积极培育创新者,形成支持和激励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安心钻研、潜心创新的良好条件,培养和凝聚一批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行业重大前沿基础研究,深化产学研融合。二是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加大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力度,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布局。加速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和融合,形成数字经济的产业关联和空间牵引格局。充分发挥广阔市场、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形成国际数字技术市场,最大限度吸引和用好全球要素资源。[14]

(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确保新征程走得好

一是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完善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调动和团结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现代化建设主体的能动性。三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主动解决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确保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现代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确保新征程走得稳

一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和统筹协调机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制度、意识形态和重点领域安全,防范化解风险,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着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等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向耕地和科技要产能,向国土资源要食物。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统筹布局电力源网荷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进口多元化,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业、金融业、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的重大经济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二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增强历史主动,紧紧围绕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炼体现中国立场和智慧的价值理念及理论主张,在国际视野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更好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价值和文明魅力。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理论、制度、文化形态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世界有关国家克服前进方向之困、道路选择之惑、国家治理之难提供新的视角和选择,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韩庆祥.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内涵[N].学习时报,2021-08-30.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

[4]王丽华,周建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生成和实践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22(12).

[5]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求是,2020(14).

[6]中共中央關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人民日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8]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

[9]陆杰华,王金营,杜鹏,韩文婷,段成荣,黄凡.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J].人口与经济,2023(1).

[10]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12]李君如.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2(9).

[13]习近平.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J].求是,2023(4).

[14]刘洪愧,邓曲恒.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分析[J].经济学动态,2022(6).

Abstract:

Advanc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an all-around way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the central task of the CPC on its new journey in the new era.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logic,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has expounded the enriched connotation,Chinese characteristics,essential requirements and major principle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Being the systematic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t a new height,it ha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modernization theory of the world,and vividly embodied the world view and methodolog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On the new journey,we need to fully implement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 major principles we must firmly grasp to advance Chinese modernization,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steady and lasting.

Key words:

new era;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責任编辑:朱文鸿)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论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生态文明建设三题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论邓小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