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人物 涵育学生家国情怀

2023-06-05 08:15王秀荣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历史人物家国情怀初中历史

摘 要:家国情懷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维度,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历史人物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工具”。在倡导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教师以历史人物为抓手,确定教学目标,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实施教学评价,能够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建构历史认知,涵育家国情怀,提高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基于此,文章以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为重点,阐述利用历史人物涵育初中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人物;家国情怀;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9-0021-03

引  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根据历史学科特点,遵照育人要求,凝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明历史学科“立德树人”方向。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维度,是个人对所属国家及人民的深厚情感,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表现[1]。在家国情怀的支撑下,个人会对国家、民族形成高度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自觉践行良好行为,助推国家、民族发展。此外,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涵育学生家国情怀。《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一大主线,有助于学生了解其历史贡献,从其身上感受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家国情怀。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人物,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紧扣历史人物,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历史教学的指向,又是历史教学结果的考量标准。历史人物是涵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工具”[2]。学生透过历史人物,能够感受他们身上的情感、精神,形成个体认知和价值判断,逐步形成家国情怀。基于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历史人物为立足点,以涵育家国情怀为重点,设定相关的情感目标。

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例,孙中山先生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后,参与各类革命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家国情怀。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孙中山先生,以其革命活动为入手点,设定教学目标:收集资料,研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感受孙中山先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制作历史大事年表,感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了解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感受孙中山先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浓的爱国热情;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正确看待孙中山先生,感受其革命精神,主动向他们学习,强化民族使命感。

如此教学目标凸显了历史人物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体验多样活动,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人物,感受其身上的爱国热情,借此认知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国认知,塑造家国情怀。

二、深入历史教材,挖掘教学资源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有如此特点:集“立德树人”与学科教育功能于一体。教材中丰富的育人资源,恰好是此特点的彰显。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家国情怀内容为指导,深入历史教材,从文字、插图等方面入手,挖掘相关教学资源,夯实涵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基础。

(一)以中华文明伟大成就为指导,挖掘教学资源

中华文明伟大成就是学生形成家国情怀的支撑[3]。学生通过了解中华文明伟大成就,能够自觉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所以,教师可以以中华文明伟大成就为指导,挖掘相关教学资源。

以“五四运动”为例,五四运动是一场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图存运动。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各界人士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成就。了解五四精神可以使学生接受精神的洗礼,增强爱国意识,强化家国情怀。教师可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涉及家国情怀的教学资源——五四精神,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达成预期目标。

(二)以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为指导,挖掘教学资源

坚持维护祖国统一是家国情怀的实践表现[4]。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数爱国人士面临外敌入侵,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勇敢抗争。对此,教师可以以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为指导,挖掘相关教学资源。

以“抗击八国联军”为例,在深陷民族危机之际,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但是,身处弱势的中国人民,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开展反帝爱国运动,打击侵略者,彰显了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对此,教师可以将义和团作为集体性的“历史人物”,挖掘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内容,梳理家国情怀元素——反抗侵略、英勇斗争的精神,使学生受到良好熏陶,建构家国情怀。

三、走进历史课堂,丰富教学形式

历史课堂是涵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场所。布鲁纳曾言,学生不是盛知识的容器。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不能单向介绍历史人物,灌输家国情怀内容,而要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多样活动,使学生主动理解、体验家国情怀内涵,将家国情怀内化为自身良好的价值观,践行良好行为。

(一)利用历史人物微课

微课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视频。微课可以动态、直观地展现相关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在观看微课时,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近距离接触,了解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感受历史人物身上的家国情怀,增强历史认知,同时受到心灵的滋养。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历史人物为基础,录制微课,并将其应用于课堂。

仍然以“五四运动”为例,北京大学的学生是这场运动的“领头羊”,他们身上具有五四精神。对此,教师便可利用相关软件,剪辑电视剧《觉醒年代》片段,

以北京大学的学生为主人公,制作微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向学生播放微课。动人的微课内容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部分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感官的作用下,“走进”五四运动中,成为北京大学学生队伍中的“一员”。他们亲眼看见,蔡元培召集老师和学生代表,发出爱国宣言,并联合其他学校进行游行示威。他们亲眼看见,郭心刚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一夜白头。他们亲眼看见一批批爱国学生走上街头,高呼呐喊……此时,学生被这些人物身上纯净的、没有丝毫杂质的爱国之情感染,自然而然产生敬佩之情,增强爱国意识。同时,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经历五四运动的全过程,建构历史认知。

(二)利用历史教学情境

情境是学生发展智能的依托,现有实践证明,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强烈兴趣,发挥自主性,积极想象、反思、比较,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掌握学习内容,形成道德认同。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以历史人物为立足点,创设教学情境。

以“辛亥革命”为例,在讲到“黄花岗起义”时,教师可以选取历史人物林觉民,创设教学情境。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身穿民国服饰,化身林觉民。站在讲台上,教师可以代入任务,露出矛盾的眼神,在思索片刻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写下《与妻书》。教师的如此行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将学生带入了具体场景。在书写《与妻书》的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饱含情感,感受林觉民的无奈与坚定。此时,不少学生在脑海中浮现诸多问题,如“为什么林觉民要与妻子告别?”“林觉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林觉民最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等。教师要对此进行赞赏,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人物微课。通过观看微课,学生对林觉民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不少学生借助了解的情况,自发回答问题。在作答时,一些学生说道:“林觉民是妻子的丈夫,承担着家庭责任。但他又是一名中国人,有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面对家与国之间的矛盾,林觉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家。没有国家,哪来小家。”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体验情境,切实感受到了历史人物身上的爱国之情。同时,学生也因此感知国与家的关系,强化了家国情怀。

(三)开辟历史第二课堂

历史第二课堂是历史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增强历史认知的途径。在历史课堂上,学生能够体验多样活动,了解历史人物,感受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对此,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开辟第二课堂,利用讲座、参观、校本课程、表演展示等形式,组织多样活动,使学生增强历史认知。

以“洋务运动”为例,在课堂上,学生体验了诸多活动,了解了清王朝面对外来侵略者采取的种种“自救”方法,派遣幼童赴美深造就是种种方法中的一种。部分留美幼童在求学的过程中,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他们在救亡图存这一初心的感召下,努力学习。在学有所成后,他们义无反顾地返回祖国,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这些留美幼童是学生的学习榜样。通过向留美幼童学习,学生会建立家国认知,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此时,教师可以把握课后服务时机,开辟第二课堂,组织“洋务运动最大的遗产——留美幼童”主题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纪录片《幼童》相关片段。在观看纪录片时,学生可以跟随詹天佑、唐绍仪等人,走进真实的历史中,了解留美幼童的艰苦奋斗。随后,部分学生对詹天佑、唐绍仪等人产生了兴趣。教师要把握时机,开展故事讲述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任务:“大家对哪一个留美幼童感兴趣呢?你知道这个留美幼童的哪些故事呢?请大家利用网络渠道,收集与之相关的故事,讲述给他人听”。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纷纷发挥自主性,收集动人故事,反复诵读,感受留美幼童身上的美好品质。

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轮流上台,讲述留美幼童的故事。例如,有的学生说道:“詹天佑始终坚持中国人自己修建自己的铁路,不把经济命脉交到外国人手里。詹天佑凭借过硬的技术、横溢的才华和科学创新精神,发明了‘人字形铁路,采用‘火车自动挂钩成功让火车驶过‘畏途,修建了京张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并独立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欧美国家视为奇迹。”其他学生在倾听后,深受詹天佑爱国情怀的熏陶,自觉地将其作为榜样,学习其爱国精神。

四、审视历史人物,实施教学评价

学生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构成。评价历史人物是学生评價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不但可以使学生增强历史认知,还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其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提升家国情怀的涵育水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学生的历史学习所得,以历史人物为重点,组织学生评价活动,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增强自身学习效果。

以“洋务运动”为例,在这节课上,学生认识了李鸿章,会对李鸿章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李鸿章是一个爱国之人,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变法图强;有的学生则认为李鸿章不爱国,签署种种损害国家利益的条约,是“卖国贼”。立足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历史人物评价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依据不同讲解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教师鼓励各组成员讨论,获取有价值信息。在学生做好准备后,教师可以开展辩论活动。在活动中,各组成员提出不同的信息,碰撞出思维火花,最终达成统一认知:“李鸿章尽管代表清政府签署了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损害了国家利益,但他仍在尽力维护国家利益,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立足学生的辩论情况,教师可以全面评价李鸿章,增强学生认知。

结  语

综上所述,历史人物是学生涵育家国情怀的“法宝”。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历史人物之于家国情怀的作用,以历史人物为基础,设定教学目标,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实施教学评价,使学生不断与历史人物互动,借助历史人物,掌握历史知识,建构家国认知,涵育家国情怀,从而提升学科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丁澜.初中历史人物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2.

林玲.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97):139-141.

刘慧.初中历史教学“涵养”家国情怀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4):100-101.

蓝昌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4):67-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开放课题“天下情怀观照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KCA2022099)的成果。

作者简介:王秀荣(1985.1-),女,福建泉州人,任教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获晋江市初中历史片段教学一等奖。

猜你喜欢
历史人物家国情怀初中历史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论曹操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转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人物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