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喹”省级传承人田采和口述访谈录

2023-06-05 00:01王雅倩程采晴
美与时代·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传承人

王雅倩 程采晴

摘  要:“咚咚喹”是土家族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竖吹乐器,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土家族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乐器之一。田采和作为“咚咚喹”省级传承人,肩负着传承、保护、延续、发展的重任。从她的口述中可以管窥“咚咚喹”现在在民间的发展状况,最直接地了解一个传承人的心路历程。在新时代下,“咚咚喹”不仅需要传承人的薪火相传,更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的队伍。

关键词:咚咚喹;传承人;田采和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项目“‘咚咚喹在地方高校民族管弦乐团中的应用研究”(S202110531060)研究成果。

“咚咚喹”又称“呆呆哩”“哩嘟哩”,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单簧管竖吹气鸣乐器,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等土家族聚居区[1]。“咚咚喹”土家语为“早古得”,其中,“喹”是“吹”字的变音,它同时也是一种民歌歌调的体裁形式[2]。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咚咚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演奏曲调,是土家族重要的精神财富。

“咚咚喹”作为国家非遗项目,它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及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批民间艺术家以传承人的身份对“咚咚喹”开展了一系列的传播与继承活动,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隆信、严三秀,省级传承人田采和等。

为了解“咚咚喹”在民间的真实发展情况,也为走进“咚咚喹”传承人的心路历程,笔者曾利用暑期时间来到湘西龙山,对“咚咚喹”省级传承人田采和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访谈(如图1)。现场围绕田采和本人的学习、传承情况开展深入交流,力图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民间非遗传承人视角下“咚咚喹”的现实状况。

田采和,女,68岁,“咚咚喹”省级传承人。她从小便学习吹奏“咚咚喹”,曾多次参加大型演出活动,拥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面对前来请教的求学者时,她始终秉持初心,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回顾田采和几十年的艺术实践道路,既是她自己作为传承人的心路历程,也是其他传承人的一个侧面写照。

一、传承人的成长之路

田采和出生于湖南湘西州龙山县靛房镇石堤村,这是土家族原始音乐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村庄,山歌、哭嫁歌、茅古斯舞、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喹等艺术形式都在这里得以流传。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要保留、传承本民族的历史风俗以及文化艺术全凭口耳相传,田采和就是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教授方式学习“咚咚喹”的。“以前大家的封建迷信思想比较严重,我们村里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不能在家里面吹‘咚咚喹,而且吹‘咚咚喹的时候不能让别人听见,如果吹‘咚咚喹被别人听见了,他们就会说‘年岁不好①。但是我有一个伯伯不相信关于‘咚咚喹的迷信,我是跟那个伯伯学会‘咚咚喹的,平时我会在没人在家的时候偷偷地练习。”

从田采和的描述中我们得知,她小时候的“咚咚喹”学习经历充满着阻碍因素,但是凭借着对“咚咚喹”的喜爱与学习热情,她将存在的问题逐一克服,坚持自己的学习。这样的日子过了许多年,直到某一次她侄子的到来,方成为了她生活的转折点。

我的爷爷会吹咚咚喹,我自己在家带孩子的时候也会吹。有一次,我的侄子过来找我爷爷,想邀请他去表演吹奏“咚咚喹”,但是他找到我爷爷时又发现爷爷的年纪太大了,不能胜任‘“咚咚喹”的演奏工作了。那时我的爷爷已经83岁了,他的手脚不灵活,气息也不足,吹不动“咚咚喹”了。

当时我很好奇,便询问他找我爷爷吹“咚咚喹”的缘由,他说是因为即将举办“舍巴节”②的活动,需要找会吹“咚咚喹”的人参加并且上台表演。随后我就告诉我侄子我也会吹“咚咚喹”,但是我不敢在别人面前吹。我平时只在村里吹“咚咚喹”,在乡里吹的话我都不敢去。那次举行“舍巴节”活动,一共有9个人会吹‘咚咚喹,但是最后只有我被选上了。

时隔几十年,我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我第一次上台表演的场景。我真正走到台上时连手脚都在发抖,他们要求吹完“咚咚喹”后还要把歌词唱一遍,我当时太害怕了,不敢唱。当我吹完了就要下台时,主持人拉着我要我一定要唱,我克制住自己紧张的情绪,还是唱了。当我完成表演后准备下台时,台下响起了巨大的掌声,那一刻我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才明白原来吹“咚咚喹”也是一件会被大家认可的事情。

自从我在“舍巴节”上的表演获得不错的反馈后,陆续有人主动上门邀请我去参加演奏“咚咚喹”的活动了。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多,我慢慢地对于上台表演这件事情就没有那么紧张了,舞台表演效果也发挥得越来越好。

田采和的传承人成长之路可以用厚积薄发来概括,若没有长期的练习与积累,就不会有偶然机会下的成功。正是这次契机,让她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也让“咚咚喹”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为她日后被推选为传承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2008年‘咚咚喹申报为国家级非遗后,我最开始是州级传承人,大概在2016年被评为省级传承人,我们的评选方式就是从州级传承人里面选对象,然后填写推荐表参评。我作为传承人每年都有授课过程,平时要做的事就是教学授课,然后去文化馆参加活动。”

作为“咚咚喹”传承人不仅担负着将这门技艺延续下去的重任,还有着更高层次的使命。要使这一土家族特色乐器能被更多人接受,需要采取诸如通过改良乐器的手段来提高它的受众面、创作新的曲目来扩大它的影响力等措施,这些都是田采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长期的研究与教学,使她不再拘泥于“咚咚喹”过去的传统形式,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开启属于她自己的创新之路。

二、传承人的创新之路

“咚咚喹”在长期的流传与发展中产生了丰富的传统曲牌,具有鲜明的土家族民族风味,如《咚咚喹》《偏咚偏》《利利拉拉咚咚喹》《乃哟乃》《巴列咚》《慢巴列咚》《拉帕克》《呆嘟哩》等。这些傳统曲目都是田采和从小就练习的,每一首曲子都早已熟记于心。但传统曲牌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如何让“咚咚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这是田采和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的方向。“‘咚咚喹一直是以单管的演奏形式呈现的,虽然有人曾提出过两根连在一起的吹奏形式,但是最后都没有很好地实现。我也一直在想怎样可以同时吹奏两个咚咚喹,后来,我慢慢地摸索出了双管的演奏形式,即是左手一个,右手一个,同时含在嘴里演奏的方式(如图2)。这种方式是我自创的,经过了反复的实践才确定下来,它比单管需要更充足的气息,对手指的要求也更高,左右手的配合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变换自如。后来我将这种双管的形式进行了推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我也把这种方法教授给了更多人。”

田采和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甚至连很多常见的汉字都不认识,但是她却成功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实现了“咚咚喹”从单管到双管这一演奏形式上的飞跃。她不仅对这一乐器的表演形式进行了改良,还创作了不同以往传统曲牌的新曲目——《摇篮曲》(如图3)。

“咚咚喹”用土家语吹出来有一个生小孩的意思,我就想小孩生完后在哪里,是应该在那个摇篮里面,然后就创作了《摇篮曲》。那个时候我的父母都要去山上务农,我空闲时就带着弟弟妹妹们在那里思考应该如何创作这首作品。虽然以前也有名为《摇篮曲》的乐曲,但是难度太高了,大家都吹不出来,我自己就在想要怎么样才能把它吹出来。因为我不识字,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是存在着许多的困难的。我在带小孩的时候就踩那个摇篮,然后边踩边想怎么吹,后来我就创作出了自己的原创曲目《摇篮曲》。

《摇篮曲》的歌词是这样的:哎哟哟哎,哎哟哟哎,我的小孩快快睡觉,你爸爸妈妈干农活去了,哎哟哟哎。哎哟哟哎,哎哟哟哎,等你长大了去放牛,一边放牛一边砍柴,家务事不用你做,哎哟哟哎,哎哟哟哎。

这首《摇篮曲》用bA调的“咚咚喹”进行演奏,节拍为4/4拍,是典型的do、re、mi、sol四音组结构,二八节奏型频繁出现。全曲可分为两个乐段,第二段运用了同头异尾的作曲手法,重复了第一段的前面的部分旋律,强调了主题动机。另外,还使用了大量的打指音、叠音,增加了乐曲的灵动感,奠定了全曲欢快活泼的基调。

田采和通过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创作出原生态的音乐作品,丰富了“咚咚喹”的表演曲目。《摇篮曲》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适当地融入了现代民族音乐元素,推动了“咚咚喹”在民间的发展。

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非遗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田采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创新,不论是双管的演奏形式,还是《摇篮曲》的创作,都是她在“咚咚喹”上的创新成果。作为传承人,田采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艺,走上了个人成长之路;她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走出了创新之路;同时,她更是一直谨记着培育下一代的责任,担起了赓续之责。

三、传承人的赓续之路

“咚咚喹”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后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传承人在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中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田采和清晰地认识到她最重要的使命是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咚咚喹”,因此她一直坚持培育下一代的传承者,努力将“咚咚喹”的传承之火不断延续下去。

“咚咚喹”的学习,我觉得是年龄小点儿好,但是太小的话也不行,因为“咚咚喹”是含在嘴里面吹的,而且它又是竹子做的,比较短,怕小孩子边吹边走容易出现意外。我的两个孙女是我的传承人,都会吹“咚咚喹”,她们是八岁的时候开始学的,我一般会在她们放暑假的时候教她们。夏天,在我早上起来做农活之前,我会先把方法教给她们,然后再去干农活,让她们自己在家里练习,后来我的两个孙女就都练出来了。

除了我的两个孙女以外,我一直都在带学生,有很多徒弟,但是他们大部分都不在家,而且不在龙山。我觉得不能只是将“咚咚喹”传给我的孙女,应该传授给更多人。但是现在有很多现实的原因导致带徒弟太难了,本来住在乡里的年轻人就少之又少,基本没有谁愿意主动来学“咚咚喹”。

现如今,尽管“咚咚喹”已经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扶持,但是它的传承现状仍是困难重重。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去往大城市发展,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不多,愿意来学习“咚咚喹”的更是极少。面对现在培育下一代传承人的问题,田采和也是一脸愁容,她近期也正在与文化局积极沟通,商量解决方案。

别人建议我在村里创建一个“咚咚喹”的传习室,我觉得不用,因为“咚咚喹”本来就是应该在山上吹的,但是我还是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做了一个传习室的招牌挂着。如果有人跟我来学习“咚咚喹”,我还是会选择带他去山里或者空曠的地方吹,因为我的内心始终觉得“咚咚喹”就是应该在山里吹的。有时候文化局的人来村里找我去吹“咚咚喹”,录视频或者摆拍之类的,我都不会在家里吹,会在外面那种竹林之类有树有水的地方吹奏“咚咚喹”。

前几年文化局的向局长要我去北京录音,录制我创作的那首《摇篮曲》。我提出了带我的两个孙女一起去的想法,因为她们也都会吹,这是一次不错的学习机会。我觉得当时我吹的声音已经没有那么好了,气息的运用比以前也差了一些,但是他说没关系,主要是要录制保存“咚咚喹”的曲调,留下完整的视频信息。

随着科技的发达,对“咚咚喹”的保护衍生出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能准确地保存“咚咚喹”的曲调,对更多的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咚咚喹”的传承也不再是单一的口传心授的方式,而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拓宽了它的传播发展路径。

我对很多人都教过《摇篮曲》,但是大部分人都学不会。我的两个孙女虽然也会吹这首曲子,但是在换气方面运用得没有那么娴熟。曾经有一个清华大学吹笛子的学生来跟我学,我觉得他吹得挺好的。会吹笛子的学生有的只要跟我学个把小时就能学会,但是气息的运用是需要反复练习的,不然的话吹一会儿就会吹不动了。

双管的吹法我还有一个外甥女也会。我外甥女本来也是龙山县级传承人,但是由于她后来嫁到张家界去了,别人说要取消她的传承人身份。因为传承人每年都是要举行传承活动的,而她既没有参加龙山这边的活动,也没有参加张家界那边的活动。

我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了,都快70岁了,由于身体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吹得也没有以前好了。我们身为传承人,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传承,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咚咚喹”,将它继续发展下去。

田采和已近古稀之年,与“咚咚喹”相伴60余载的漫漫岁月,她从最初的学习成长之路,到掌握方法不断创新发展之路,再到现在以传承为中心的赓续之路,“传承人”的身份给予了她很多机会,也增加了她的使命与责任。她已经将“咚咚喹”的种子洒在湘西土地上,未来将有一批批跟随她学习的人来接替她手中的薪火。

四、结语

“咚咚喹”是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原始艺术却已濒临灭绝。田采和作为“咚咚喹”省级传承人,肩负着对“咚咚喹”进行保护、延续、发展的重任,从她的口述中可以管窥“咚咚喹”现今的发展状况,最直接地了解一个传承人的心路历程。在新时代下,“咚咚喹”不仅需要田采和这样的传承人,尤其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

注释:

①农村迷信的一种说法,意指会带来一些不吉利的事情,比如说收成不好、天灾人祸之类的。

②即舍巴日,2006年6月7日公布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9月10日,在第三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上,湘西自治州的“土家族舍巴日”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之一。

参考文献:

[1]冯骥才,总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2]苏振华.土家族民俗音乐文化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

王雅倩,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程采晴,硕士,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传承人
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生存现状研究
庐陵民俗体育传承人的现状发展
数字化保护视野下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传承方式研究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赣西武宁“打鼓歌”传承人传习基本现状与人才培养对策思考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
关于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的思考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