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教育实践对策探究

2023-06-05 12:21郭益红汤璇芷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郭益红 汤璇芷

摘要: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越来越重要,基于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指出其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整体规划不够完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同、课程思政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等现实困境,提出要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师团队能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思政案例库等思政教育实践对策,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涉农专业

课程思政从广义上讲是一种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丰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应当在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教学体系的形式呈现出来[1]。课程思政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于一体[2],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形式,具有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通的特征[3]。

一、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一) 加增了专业教学的深度

课程思政建设是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当前,在我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解决未来“谁来种田”和“怎样来种田”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能够给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较少,薪资待遇不够好,工作环境较艰苦。如何培养出既能献身农业、立足农村、服务农村、带领农村发展,又能在艰苦条件下献身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值得我们深思。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厚植家国情怀、加强道德修养、发扬奋斗精神,帮助学生建立对“三农”的感性认知,使学生产生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非常重要[4]。

(二) 拓展了专业教学的广度

课程思政工作的不断推进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外,还要使教学内容延伸到专业相关领域,涉及时政、文化、发展趋势等多个角度,丰富专业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纪律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课程思政可以促进专业教学的改革创新,提升专业教学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引领性。

二、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存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意识缺失、能力不足、资源短缺、协同乏力等问题。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仍被边缘化,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仍面临“两张皮”困境,也就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老师、班主任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也不能产生协同育人效应[5]。当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这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高职学生而言容易产生一些思想冲突和矛盾,对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模式带来了挑战。 目前,涉农专业不同类型的课程之间缺乏顶层设计,不能有效协同形成合力,课程思政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一) 整体规划不够完善

要更好地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由教务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的,没有将其提升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层面,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定位不准、组织保障有限。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规划不够长远和深入,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责任落实不严,教师职责不明确、积极性不高,课程思政建设往往流于表面[6]。

(二) 主体之间缺乏协同

高职院校不同院系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联动。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其他专业院系缺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高度和专业知识。二是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缺乏协作,专业教学常常忽略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也没有通过专业作为载体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三是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专业教师不能将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政教师只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三)课程思政未成共识

课程思政理念尚未在高职院校中形成共识,还未能内化于师生心中。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师生对思政教育主观认识欠缺,思政课教师没有将思政教育视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二是课程思政趣味性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三是专业课程的思想高度有待提高,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是为了谋一份工作,更是为了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很多专业课老师不能正确把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教书而不育人,甚至有个别老师自身理想信念不坚定,在课堂上片面地宣扬西方价值观,动摇了学生的主流价值观[7]。

三、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策略

(一)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培养一批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涉农高职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三农”领域出现的问题,在价值塑造中充分理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鼓励涉农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重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粮食保障与耕地保护等方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求真知、明真理、做真人[8]。

涉农高职院校拥有独特的农业课程资源与实践素材,农田、大棚、养殖场、养殖池等实训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在不同农业工作场景中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悟生态农业之美、传中华农耕文化,鼓勵学生树立推动农业发展、增进农民福祉、促进农村和谐的积极志向。

(二) 提升教师团队能力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是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实践顺利开展的前提,价值认同的程度能决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开展的深度和效度。提高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度,一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战略高度促使各专业教师勇于、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及方法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引导[9]。二是要纠正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引导专业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要义,理解并弘扬专业先驱精神与提升专业能力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三是要拓展专业课教师知识面,知识面越丰富,越能从专业教学中找到更多可以开展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以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作物栽培为例,在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等领域均有涉及作物栽培的内容,很容易找到课程思政切入点;在讲到水稻栽培时,知识面宽的教师会很自然地向学生讲述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10]。

组建优秀的教研团队是开展全方位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二级学院可组织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共同组建课程思政教研团队。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胜任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促进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二级学院开展党建活动时应注重提升教师觉悟,激活他们为党的事业发展、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三农”人才的价值追求。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不忘初心为“三农”、专业教学德育先的教学氛围,树立典型,激活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掘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11]。

(三)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涉农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注重顶层设计,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技术、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趋势融入各类课程中,形成符合新农科交叉融合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农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坚守“三农”底色,强化思政引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秉持“励志耕耘树木树人”的校训精神,结合地方农业发展需求,开设了与农耕文化相关的一系列公选课程,向学生阐释中华农耕文化之美,引导学生知农爱农,提高学生分析“三农”问题的能力。同时,挖掘涉农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重视通识教育,强化“农科+”特色。其中现代农业科学集现代生物科技、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于一体,对课程体系进行拓展创新,打破专业壁垒,促进农工、农理、农文等“农科+”交叉融合,发展智慧农业等新兴学科。

此外,涉农专业不被看好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就业问题,农业企业能吸纳的毕业生人数有限,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较窄、就业质量较差[12]。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农村充满机遇,农门学子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创业是国家积极鼓励的,能有效拓宽农业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然而创新创业并非易事,思政教育在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及创业实践的指导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13]。要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理念有机渗入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讲座、专业培训、实地考察等方式,使专业教师明确乡村振兴与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教师要拓展眼界,以便将有关乡村振兴的知识理论引入学生日常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中[14]。

(四)构建思政案例库

案例教学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常见方法,典型案例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为师生互动提供契机。与农业相关的优秀案例的选择和编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能用于课程思政的案例既要体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导向,又要将知识技能融于其中,对案例选择有较高要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和筛选。涉农专业思政案例库的构建可以以德育为先、规范实用、开放共享为建设目标,按照顶层设计、群策群力、全面覆盖、以评促建的建设策略,经过精选素材—集中编写—统一审核—分类入库的建设流程,建设育人特色鲜明、素材内容丰富、案例新颖生动、检索方便快捷的农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15]。专业案例库主要基于涉农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建设,首先,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主线。其次,要围绕这条主线,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内容特点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确立该课程应承担的思政教育主题,不同类型课程的思政教育主题应相互补充、互相渗透,交叉融合成专业思政教育网络。课程案例库是由本课程各教学项目的思政案例集合而成,以项目化教学的实际内容为基础,围绕本门课程思政教育主题筛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典型人物案例、突出贡献案例、重大事件案例、民族精神案例等案例入库[16]。

结语

农业类高职院校开展“三农”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自身规律和特点的艰巨任务,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让涉农专业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贴近农业、走进农村、靠近农民,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学农、爱农、为农的思想热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三农”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2]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04):99-103.

[3]何红娟“.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60-64.

[4]徐杰.对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6):49-50.

[5]尹兰芝“.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和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

[6][7]罗晓琴.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模式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20.

[8]漆勇政,孙倩茹.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6):46-48.

[9]周松,邓淑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58-60.

[10]刘奕琳.推进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2):81-83.

[11]吴加权.高校“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45-47.

[12]杜晓岩.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推进策略分析[J].山西农经,2020(12):46-47.

[13]张法清,陈小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4):45-47.

[14]于美亚.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助力乡村发展研究[J].核农学报,2021,35(06):1497.

[15]刘艳艳,代爱英,李琳.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探索[J].山东教育(高教),2020(05):28-30.

[16]冯筱佳,邵二辉,谌夏.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51-53.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农业高职院校专业课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716。

作者簡介:郭益红 (1979-),女,江苏张家港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及农业生产技术。

(责任编辑 董国珍)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