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onel 718激光熔覆合金层切向微动磨损特性研究

2023-06-05 03:05徐志彪李德香鲁志杰刘卫东彭金方
摩擦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磨屑磨痕微动

徐志彪, 李德香, 王 忠, 鲁志杰, 张 俊, 刘卫东, 彭金方

(1.五邑大学 轨道交通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20;2.中国航发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503;3.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31)

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飞行器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服役可靠性对航空飞行器的安全运行非常重要[1-2].航空发动机上的任何损伤都可能对飞行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特别是,作为航空发动机动力能源装置的关键部件,镍基高温叶片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极易发生微动损伤现象[3-4],导致叶片的断裂失效[5],极大地降低飞行构件的服役安全性,给航空飞行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探究镍基合金材料的微动损伤机理,对保障航空安全运行十分重要[6-7].

目前,Li等[8-9]探究了位移幅值和循环次数的变化对Inconel 600合金微动磨损行为及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位移幅值和循环次数的增大,微动运行模式发生了转变,由黏着转变成滑移,磨损逐渐增大,主要的磨损机制为黏着磨损和氧化磨损.Jeong等[10]在空气和高温水环境下对Inconel 690TT合金进行了微动磨损研究.结果表明,在空气中获得的摩擦系数较小,损伤较小,主要的磨损机制为疲劳磨损.在高温水环境中获得的摩擦系数较大,而且随着水温的升高,摩擦系数、磨损率和磨损体积都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大,磨损机制的转变受微坑影响.Zhang等[11]探究了温度对Incoloy 800合金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微动运行出现部分滑移区、混合区和滑移区三种模式.微动运行于部分滑移区时,出现微裂纹,主要的磨损机制为轻微磨粒磨损和微裂纹的萌生.而当表面微动状态为混合区和滑移区时,主要的磨损机制为疲劳磨损、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Attia等[12]研究了温度对Inconel 718合金微动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摩擦系数逐渐降低.

随着增材制造技术飞速崛起,实现了机器零件从微观到宏观的构建[13].因此,增材制造技术在发动机涡轮盘、叶片和燃烧室等复杂部件制造和修复方面被广泛应用,使得航空航天制造业出现革命性的转变[14-15].特别地,作为航空航天工业最佳的修复工艺—激光熔覆沉积技术,已经被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各磨损部件的修复[16].然而,现有研究中关于传统工艺制备的镍基合金的微动损伤研究相对较多,对激光熔覆沉积技术制备的镍基合金微动磨损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探究激光熔覆沉积制备的镍基合金的微动磨损特性,对修复后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的服役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试验部分

1.1 试样材料和试样

采用激光熔覆沉积技术在锻造成形的Inconel 718合金基材上制备了Inconel 718合金试样,如图1(a)所示,然后用线切割截取尺寸为20 mm×10 mm×5 mm的块状试样[17].试验开始前,所有试样均依次经过400#、800#、1000#、1 200#、1 500#和2 000#砂纸打磨,然后进行表面抛光处理,试样表面粗糙度达到Ra=0.01 mm,最后把抛光后的试样放进无水乙醇中,采用超声清洗去除黏附在试样表面的杂质.图1(a)所示为激光熔覆沉积制备的Inconel 718合金试样,图1(b)所示为试验材料的金相组织,可以看出,激光熔覆沉积制备的Inconel 718合金金相组织主要由枝晶间共晶和沿晶界的非晶相组成(黄色虚线为熔池边界).另外,微观组织呈枝晶分布,其组织为胞状晶组织,其内部为亚微类级晶粒,枝晶间存在不同角度分布(红色箭头所示)[18-19].由图1(c)所示的试样的XRD (X射线衍射)图谱可知,Inconel 718合金试样主要的析出相为γ相和Laves相,其相应的衍射峰分别出现在(111)、(200)和(220)晶面,以及(201)和(202)晶面,不存在其他析出相的衍射峰.激光熔覆沉积所用Inconel 718合金粉末的主要化学成分列于表1中.采用数字式显微硬度计(上海泰明光学仪器有限公司HXD-1000TM)测试成形后Inconel 718合金的显微硬度,随机测量了6个位置的硬度值,得到其平均硬度值为472.6 HV,图1(d)所示为Inconel 718合金试样的硬度值.

Fig.1 (a) Photograph of laser cladding deposition Inconel 718 alloy specimens; (b) SEM micrograph of Inconel 718 alloy specimen metallographic organization; (c) XRD patterns of specimens of Inconel 718 alloy;(d) hardness values of Inconel 718 alloy specimens图1 (a)激光熔覆沉积Inconel 718合金试样的照片;(b) Inconel 718合金试样金相组织的SEM照片;(c) Inconel 718合金试样的XRD图谱;(d) Inconel 718合金试样的硬度值

1.2 微动磨损试验与分析方法

试验所用设备为自主研制的多功能复合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其结构原理如图2所示.在微动磨损试验中,选取直径为10 mm的GCr15钢球作为摩擦对偶,经过淬火处理后,其硬度值范围为800~840 HV.激光熔覆沉积制备的Inconel 718合金块作为下试样,随着驱动装置做往复运动.同时,切向微动磨损试验中的摩擦力被高精度力传感器精确地记录下来.整个试验的具体参数如下:Fn=10、25和50 N (法向施加的恒定载荷);D=100和200 μm (切向微动位移);t=20~25 ℃(试验环境温度);f=5 Hz (切向微动频率);N=10000次(微动循环次数)[20].经过多次试验后,选取效果最佳的一组试验结果,利用SEM (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表面和剖面磨损形貌进行分析;利用EDS (电子能谱仪)对损伤区进行微区元素成分分析;利用三维轮廓仪对试样的三维磨损形貌进行分析,并测其磨损体积.

Fig.2 Principle diagram of 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 fretting wear tester图2 多功能复合微动磨损试验机原理图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微动运行机制

2.1.1Ft-D曲线

在微动磨损试验中,摩擦力-位移曲线(Ft-D曲线)是表征微动磨损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可以有效地反映材料的微动运行状态[21].图3所示为不同工况下的摩擦力-位移曲线.根据微动图理论可知[22-23],当法向载荷Fn=10 N,微动位移D=100 μm时,在整个微动磨损试验中,试验得到摩擦力-位移曲线为明显的平行四边形状,这表明微动运行于完全滑移区,微动试验过程中两接触体处于完全滑移状态.而当法向载荷Fn=25和50 N,微动位移D=100 μm时,其摩擦力-位移曲线呈现出椭圆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相互转换,这表明此时微动运行处于混合区,如图3所示.这是因为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加,试样与摩擦副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大,在微动位移不变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相对滑移更加困难.因此,当法向载荷从10 N增加到50 N的过程中,微动运行出现了从完全滑移区向混合区的转变.当微动位移增加至200 μm后,在法向载荷Fn=10和25 N时,试验得到摩擦力-位移曲线均呈现明显的平行四边形状,表明在此状态下微动运行处于完全滑移区.只有在法向载荷达到50 N时,摩擦力-位移曲线才出现椭圆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相互转换的趋势.

Fig.3 Friction-displacement curve under different normal load and displacement amplitude图3 不同法向载荷和位移幅值下的摩擦力-位移曲线

2.1.2 耗散能

在摩擦力-位移曲线图中,曲线所围图形的积分面积为摩擦力所做的功[24-25],即材料摩擦耗散能,如图4(a)所示,可以用来表征微动过程中材料的损伤[26].单个循环的耗散能(Ed)计算公式为

Fig.4 Fretting wear dissipation energy: (a) definition of each parameter in a single complete fretting loop;(b) dissipative energy under the different normal load and displacement amplitude图4 微动磨损耗散能:(a)单个完整微动回路中每个参数的定义; (b)不同法向载荷和位移幅值下的耗散能

其中,f表示摩擦力振幅,δ0表示微动半径,2δ*表示位移幅值,dδ表示位移幅值的变化量[27].利用上述积分公式,对微动磨损试验过程中所获得的Ft-D曲线进行积分计算,得到了其相应循环次数下的能量耗散值,结果如图4(b)所示.由图4(b)可知,随着施加载荷和微动位移的增大,材料的耗散能明显增大.在相同的位移幅值下,法向载荷较小时(Fn=10和25 N),材料的微动损伤较为轻微.在此工况下,材料的弹塑性协调起到一定的作用,缓解了材料的磨损损伤,所以摩擦耗散能较小.并且,各循环次数下对应的耗散能相差不大.而当法向载荷增加至50 N时,由于法向载荷较大,微动磨损的前期由于磨损导致材料的严重损伤,所以初始材料耗散能较大.而随着大量磨屑的形成和堆积,在后期试验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从而出现耗散能降低的现象.另外,在相同的法向载荷下,增加位移幅值至200 μm时,由于微动位移的增大,增加了试样与对偶球的接触面积,微动磨损加剧,材料损伤增大.因此,材料的耗散能随微动位移的增加而增大[28].

2.2 摩擦系数

图5所示为在不同法向载荷和位移幅值下的摩擦系数曲线.如图5所示,在不同的法向载荷作用下摩擦系数曲线随着循环次数的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上升阶段、下降阶段和平稳阶段3个阶段.在上升阶段,随着微动磨损试验的持续进行,材料表面附着层和氧化层不断地被分解剥落,两个接触体之间发生直接接触,导致摩擦系数不断增大,并达到最大值[29].然后,随着磨屑的产生并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摩擦系数开始下降.最后,随着磨屑的产生和排出处于1个相对平稳的状态,摩擦系数达到平稳阶段.

Fig.5 Friction coefficient curves under the different normal load and displacement amplitude图5 不同法向载荷和位移幅值下的摩擦系数曲线

由图5(a)可知,当位移幅值D=100 μm时,摩擦系数在平稳阶段出现随着法向载荷增加而增大的现象,法向载荷为50 N时,其摩擦系数最大.这可能是因为法向载荷的增大,使两接触体之间受力增大.而在微动磨损过程中,两接触体之间的相对滑移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接触载荷越大,其摩擦系数也越大.而当位移幅值D=200 μm时,不同法向载荷作用下获得较大的初始摩擦系数.可能是因为位移幅值增加,两接触体接触面积增大,使得初始摩擦系数增大.但是,并没有摩擦系数随着法向载荷增加而增大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微动磨损过程中位移幅值的增加,导致产生更多磨屑并参与到微动摩擦磨损的过程中.因此,其摩擦系数随法向载荷的变化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图5(b)].

2.3 磨损形貌分析

图6所示为不同工况下磨痕的三维形貌照片.由图6(a)可知,在两种位移幅值下,磨痕的面积均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试样磨痕中心形成类椭圆形凹坑,磨痕边缘磨屑堆积物较多.由于两接触体的相对滑动,微动磨损导致试样表面形成较大的片块状磨屑,并且在试验过程中,磨屑逐渐堆积在磨痕的边缘.当位移幅值D=100 μm,法向载荷Fn=10和25 N时,可发现磨痕边缘有明显的磨屑堆积现象.并且,磨屑堆积的量较法向载荷Fn=50 N时更为严重.这一现象与摩擦系数分析时提出的法向载荷越大,磨屑更难排出的结果相一致.因此,在法向载荷Fn=50 N时,磨痕边缘磨屑的堆积较为轻微.不同工况下磨痕截面二维轮廓如图6(b)所示,在相同的位移幅值下,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大,磨痕的深度和宽度均逐渐增大.另外,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加,相同法向载荷作用下磨痕的宽度和深度也明显增加.利用三维软件磨损体积计算功能,得到磨痕的磨损体积如图6(c)所示.由图6(c)同样可知,随着施加载荷和微动位移的增大,试样的磨损体积逐渐增大.

Fig.6 Three-dimensional micrographs information of grinding marks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a)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 (b) cross-sectional profile; (c) wear volume图6 不同工况下磨痕的三维形貌信息:(a)三维形貌;(b)截面轮廓;(c)磨损体积

图7所示为位移幅值D=100 μm时,不同法向载荷下磨痕的SEM形貌照片.如图7(a~c)所示,随着法向载荷的不断增大,试样的磨损面积逐渐增大.当法向载荷Fn=10 N,微动运行处于完全滑移区时,磨痕区域出现片状剥落和磨屑,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要的磨损机制,如图7(a)所示.同样地,由图7(b~c)可知,当法向载荷Fn=25和50 N,微动状态为混合模式时,出现裂纹的萌生和扩展现象.磨痕表面出现龟裂的现象,磨屑在磨痕边缘堆积,其主要的磨损机制为疲劳磨损、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在整个微动磨损过程中,所有磨痕边缘均堆积大量细小和密集的磨屑.图7(a1~c1)展示了选取磨痕中不同区域的磨屑进行EDS分析的过程,相应的EDS测试结果如图7(a2~c2)所示[30],结果表明,磨屑中均有O峰的存在,这说明微动磨损试验中出现了氧化反应,形成了氧化物磨屑,进一步说明微动磨损试验过程中氧化磨损的存在.因此,其主要的磨损机制是疲劳磨损、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31-32].

Fig.7 SEM micrographs and EDS results of specimens wear under different normal loads at D = 100 μm:(a, a1, a2) Fn=10 N; (b, b1, b2) Fn=25 N; (c, c1, c2) Fn=50 N图7 在D = 100 μm,不同法向载荷下试样磨损的SEM照片和EDS测试结果:(a, a1, a2) Fn=10 N;(b, b1, b2) Fn=25 N;(c, c1, c2) Fn=50 N

图8所示为位移幅值D=200 μm时,不同法向载荷下磨痕的SEM形貌照片.如图8所示,试验后试样表面有明显的磨痕,磨痕区域可以观察到磨屑和明显的片状脱落现象.并且在磨痕边缘同样发现了大量的磨屑堆积现象.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加,磨痕区域中的剥层出现了明显的细化现象.磨屑EDS测试结果显示,磨屑中同样存在大量的O元素,说明了微动磨损试验过程中氧化磨损的存在[33].其主要磨损机制为疲劳磨损、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

Fig.8 SEM micrographs and EDS results of specimens wear under different normal loads at D = 200 μm: (a, a1, a2) Fn=10 N; (b, b1, b2) Fn=25 N; (c, c1, c2) Fn=50 N图8 在D = 200 μm,不同法向载荷下试样磨损的SEM照片和EDS测试结果:(a, a1, a2) Fn=10 N;(b, b1, b2) Fn=25 N;(c, c1, c2) Fn=50 N

2.4 剖面形貌分析

图9所示为不同法向载荷和位移幅值下磨痕剖面的SEM形貌照片.从图9可知,随着微动试验过程中法向载荷和位移幅值的不断增大,试样的磨损范围逐渐增大(图中黄色虚线框所示).在位移幅值不变的条件下,当法向载荷Fn=10 N时,微动磨损较轻微.此时,材料的损伤主要为轻微的磨损和材料的弹塑性形变调节,磨痕剖面位置未发现明显的裂纹,如图9(a1)所示.当法向载荷Fn=25 N时,磨痕剖面次表层位置发现了明显的裂纹,如图9(b1)所示.说明裂纹的出现导致了材料剥离,增加了材料的损伤,因此在磨痕表面可发现存在大量剥落的材料碎屑.继续增大施加载荷至50 N时,磨痕剖面同样发现裂纹的存在,并且裂纹出现在了距离表面更深的位置,如图9(c1)所示.主要原因是此时法向载荷较大,磨损区域受接触应力影响,深度更深.由此可知,在微动磨损过程中,接触应力和摩擦切应力的共同作用导致材料次表面出现裂纹萌生和扩展,最终在摩擦切应力的作用下使得材料从基体上剥落[34].并且法向载荷越大,其接触影响深度越深,促进裂纹在距离表面更深位置萌生与扩展,加剧了材料的损伤.

Fig.9 SEM micrographs of specimens under the different normal load and displacement amplitude图9 不同法向载荷和位移幅值下试样剖面的SEM照片

2.5 损伤演变分析

图10所示为激光熔覆沉积Inconel 718合金微动磨损损伤演化物理模型.首先,相同的位移幅值下,微动磨损过程中,较小的法向载荷导致材料的弹塑性变形和磨损损伤,试样的表面出现了塑性变形和疲劳磨损,表面形成较大的剥层和片块状的氧化磨屑,如图10(a)所示.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加,较大的接触应力作用使得剥层破碎,并造成了试样表层和次表层裂纹的出现和延伸,进一步加剧了材料的磨损损伤,如图10(b)所示.进一步增加法向载荷,磨损形成的氧化磨屑进一步碎化,最终形成微小的磨屑覆盖在磨痕表面.并且接触应力的影响深度加深,在距离表面更深的位置出现了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并在摩擦切应力的作用下剥离基体,材料损伤明显加剧,如图10(c)所示.

Fig.10 Physical model of fretting wear damage evolution of Inconel 718 alloy图10 Inconel 718合金微动磨损损伤演化物理模型

3 结论

利用激光熔覆沉积制备了Inconel 718合金试样,探究不同法向载荷和位移幅值作用下的微动磨损特性.得到结论如下:

a.随着微动试验的持续进行,Inconel 718合金试样损伤的演变规律主要表现为初始较大的剥层和块状磨屑的出现,然后伴随着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块状磨屑的剥落并碎化,最终形成大量细小磨屑.其主要的磨损机制为疲劳磨损、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

b.在相同的位移幅值下,随着法向载荷的不断增大,Inconel 718合金试样与GCr15钢球的运行状态由完全滑移转变成混合模式.试样的耗散能、磨损体积和磨痕宽度与深度逐渐增大.

c.当法向载荷不变时,随着位移幅度值的增大,两接触体更易于发生相对滑移,Inconel 718合金材料的磨损损伤加剧.

猜你喜欢
磨屑磨痕微动
维生素E稳定型高交联聚乙烯人工关节磨损及磨屑的研究进展
磨屑对TC4钛合金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
人工关节CoCrMo-UHMWPE 配副在不同接触应力下的摩擦、磨损和磨屑特征
四种核电用包壳材料的微动磨损性能研究*
水介质下打磨磨痕对钢轨疲劳损伤的影响
刹车片磨屑形貌及物相分析*
基于RID序列的微动目标高分辨三维成像方法
基于稀疏时频分解的空中目标微动特征分析
减少GDX2包装机组“磨痕”烟包的数量
从轮胎磨痕准确判断装备轮胎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