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有思,“出”则达

2023-06-07 18:01郎春花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思辨表达阅读

郎春花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入”,表达是“出”,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目前有的学生阅读量虽不少,但表达能力却没有得到提升。为此,教师要从学生阅读的质量入手,进行深入反思。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整本书的阅读指导,通过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行师生共读、引发认知冲突等途径,引导学生对思辨性话题展开深入思考、探究,使学生获得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表达;思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7-0035-03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说表达为“出”,那么阅读就是“入”。 “出”是否精彩,并非取决于“入”的量,而在于“入”的质。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学生是难以有高品质的输入的,更不可能有高品质的输出。

一、怪象:爱阅读,表达力为何堪忧

“人好难选啊!为什么爱读书的孩子现场表达能力却并不强呢?”

六年级举行口头表达能力比赛,采用现场抽题的形式进行即兴思辨表达。即兴思辨表达要求学生满足三个条件:观点、理由、论据。看似简单,对小学生而言,实则是有难度的。商讨后,教师达成共识,要在热爱阅读的学生中选拔参赛选手。首选的人数可多一些,给有阅读积累与底蕴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然而,现实很尴尬。模拟选拔中,教师纷纷感叹可入初选的学生很少,完全达不到教师的预期,于是发出开头的感叹。

总的来看,学生阅读表达出现以下现象: 一是能复述书中内容,却缺少理解后的独特见解;二是只读自己喜欢的某一类图书,涉猎面窄;三是无法灵活运用书中的内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四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认真倾听,不能对他人的表达作出调整与应对;五是不能充分利用规定的时间自主表达,需要教师追问才被动应答。这些现象引人深思。

六年级了,为什么这些爱阅读的学生,却陷于“被表达”与“浅表达”的困境呢?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在哪儿呢?

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与个案分析后,我发现他们的整本书阅读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个体式阅读。许多学生一直进行独立阅读,没有人引导,也没有人交流,读完就算完成任务。二是碎片式閱读。在阅读时多为浏览,一目十行,蜻蜓点水,感兴趣的地方便停留时间长些,其他内容都是跳读。三是兴趣式阅读。只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侧重于某一类图书的阅读。如有些学生喜欢科幻,便着迷于这类图书,其他方面的内容根本不读。四是内容式阅读。阅读时只关注内容,不关注形式等其他信息。如有些学生读小说,只关注情节,因此阅读量虽大,但记住的只是一些故事情节而已。

隐藏在学生“被表达”与“浅表达”现象背后的真相,便是阅读量不等于阅读力,更不等于表达力。

现场表达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素养的表现。这次选拔的尴尬,让我意识到,要提升学生的现场表达能力,就不能对学生的阅读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量”并不会自然变成“质”。唯有教师的及时介入,进行合理的引导,才能提升学生阅读的“质”,才能促进学生现场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 探究:慧表达,阅读需走向深处

仔细推敲“即兴”二字,我们就知道这对学生接收、编码、储存、分析、转换、输出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即兴表达至少需要以下三个力的支撑。一是主动表达的内动力。它发自内心,不吐不快,自信表达是基础。二是深度表达的软实力。心中有思、腹中有货、言之有物是根本。三是现场表达的应变力。要求学生善于倾听,能迅速应对,快速应变,这是品质。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内动力、提升学生深度表达的软实力、发展学生现场表达的应变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教师要找到有效的、合适的突破口。针对六年级的年段特点,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篇章阅读,也不是课外阅读,而是一种深度阅读,要以创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核心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有效学习并能将其所学付诸实践。

从提升学生现场表达能力的角度看,整本书阅读至少有三大优势。一是给予语言生长的空间。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感受语言,吸收更丰富的语言,从而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形成自己喜欢的表达风格。我曾尝试让学生一个月内阅读同一位作家的作品,一个月后发现他们的表达中会隐隐地呈现出这位作家的语言风格。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而是潜移默化受到的影响,是碎片化阅读所不能达到的。二是给予思维锻炼的机会。相对于单篇文本的阅读而言,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有自由感受内容的有趣与快乐,同时又必须深入文本,进行思辨性的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讨论,对不同作者相似的作品、同一作者不同的作品、不同作品中的某类人物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全面。三是给予应对能力的训练。整本书阅读的推进是离不开交流、讨论的。如果教师能设计具有含金量的问题,并有效组织讨论,那么学生就会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思想互为补充与完善的过程。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必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现场表达应变力。

统编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为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板块以及阅读策略单元的设置,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保证。例如,六年级上册 “快乐读书吧”以“笑与泪,经历与成长”为主题,安排了小说阅读;六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则以“漫步世界名著花园”为主题,安排了世界名著的阅读。

对六年级的整本书阅读,教师的“导”不能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实践与独立思考,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建构;同时,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掌握的整本书阅读策略运用到自主阅读实践中,使学生在认知和思维的广度、深度上进行持续建构,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课上,教师应该建构表达的学习场,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表达。

三、实践:深阅读,思维力才是内核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教材给了如下提示:

·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

这些提示给了学生很明确的交流方向,既有关于小说人物形象的,也有关于小说情节的,同时还提示学生要联结已有的经验、联结生活、联结自己进行思考。如果学生在读每一本小说时,都能从这几个方面去深入思考,那么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毕竟是小学生,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些提示背后的真正意图。如果没有教师的帮助与推动,学生就很难真正去落实这些要求,围绕这些要求进行思考、探究。

因此,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至关重要。教师要进行充分的、科学的设计,给予学生言语生长的空间、思维锻炼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现场应对能力。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一本幽默风趣且对人生幸福感有着独特理解的小说。下面以这本小说的阅读指导为例,说明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引发阅读期待,埋下思辨伏笔

1.介绍小说概况:读书评,了解此书影响力之大。

2.介绍作者:了解作者是日本“喜剧泰斗”的地位。

之所以用这本书的影响力与作者的地位来导入,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此书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令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更为关键的是,作者“喜剧泰斗”的身份,与他童年的艰辛形成巨大反差,能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的空间。这样在首思尾,在导读的时候就考虑最后的主题探讨,做好铺垫,使得课堂的目标性、完整度更强。

(二)共读有趣片段,激活表达需要

这一环节以欣赏为主,师生共读书中的精彩故事,理解主要人物,感受这本小说的独特魅力。第三学段的学生品读小说,最核心的要求便是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共同品读有趣的故事,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小说的内容与语言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阿嬷对待贫穷的乐观与智慧。在故事的幽默氛围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激发。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如果你是阿嬷,这么贫穷的日子,你会怎样过呢?”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故事情节联结到自我,开始由外而内地进行思考。这样,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与阿嬷之間的差异,从而对阿嬷有更真切的感受,理解到幸福与金钱无关,幸福是一种心态。

这样的探讨,把书中故事与学生自己、与当下生活相勾连,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他们表达的内驱力。

(三)引发认知冲突,增强表达力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应抓住一些与学生认知有冲突的话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成就感,以促进学生的有效表达。在《佐贺的超级阿嬷》的导读课上,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1.问一问

师:读书,不仅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读,同时也要就自己的疑惑提出问题,甚至敢于提出自己不一样的见解。(出示)

“不要紧,不要紧,不是0分就好了。1分2分的,加起来就有5分了。”

“啊?成绩也可以这样加起来吗?”

外婆断然回答:“人生就是总和力!”

你认同阿嬷的话吗?大家可以辩一辩。

2.辩一辩

(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生1:阿嬷找到了让昭广开心的理由。阿嬷很好地安慰了昭广。

生2:读第一章、第二章知道了昭广的生活背景,就知道阿嬷为什么这么劝他。

生3:人生确实就是总和力啊!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

(以上是正方观点,接着反方提出他们的观点)

生1:阿嬷这是糊弄小孩子。虽然加起来有5分,可别人加起来都有几十分呢,昭广的成绩还是低啊!

生2:阿嬷这样说,昭广就找到偷懒的理由了,学习成绩会更低的。

生3 :阿嬷认可这种加起来的5分,老师可不认同啊,上次考历史,昭广不就挨揍了吗?

师: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建议大家再读一读《阿嬷:笑着活下去》《幸福旅行箱》,也许你会对阿嬷的观点理解得更深刻。阿嬷说的“人生就是总和力”这一句话,值得我们品味一辈子。

在辩论中,有的学生联结整本书,分析人物的生活背景、个性特点;有的学生联结自己,谈内心感受;有的学生联结生活,用他人故事来佐证……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阅读往宽处、深处推进,让学生表达的效度更高。

像这样触发学生思辨的话题,在整本书阅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想一想

在导读课上,我提出问题:“为什么8岁失去父亲,寄养在贫困阿嬷家的不幸男孩(昭广),最终成长为一个给人带来无限快乐的人?”

这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度与提升学生表达力的核心问题。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问一问疑惑、论一论观点、想一想内涵。其中,“问”展现的是思考的深度,并有独立的见解;“论”侧重于现场表达,要求学生能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并能引用书中的内容、已有的生活认知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同时,在现场倾听他人的观点后,学生要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观点、材料等。这样能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现场表达能力。

整本书的课堂导读,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奠基并指明方向。

(四)延展思辨空间,触及表达温度

一节好的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既要重视表达,又要重视思维。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辨,掌握思辨的方法。思辨是一种阅读的策略,是打开学生思维与表达的一扇门,为学生的继续阅读提供好的视角与空间。在导读课的最后,我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辨。

1.思考配角在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意义。

2. 联系生活,理解阿嬷对 “幸福”的诠释。

这两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探究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潜入书中品味、感悟,联结自己的经验、生活,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建构阅读知识图式,让思维有深度、广度、温度,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

整本书导读课的重点不是“教”,而是“聊”。教师要设计好问题群,引导学生聊内容、聊人物、聊情节、聊表达。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启迪、感染、熏陶,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语言的内核是思维,唯有在输入时提升思维的品质,才有输出时的精彩释放。从“读”到“说”,中间还有长长的路要走,我们只有深入研究,积极行动,才能找到它的内在规律。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思辨表达阅读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