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6-07 12:52王靖雯辽宁理工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16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实训

胡 泠 王靖雯 辽宁理工学院

面向各大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生产制造企业在数字经济的赋能下推进着数字化转型与升级,为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国高素质应用型物流人才仍然短缺,面对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高等院校应该不断探索高素质数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立足于物流产业的数字化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系统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化物流人才培养的困境,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物流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相关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各高校通过加强构建专业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课程思政等重要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反馈结果可知,目前的物流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随着工业4.0 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制造企业正在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物流行业同样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各高校开设的物流相关专业应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适应产业发展趋势,保证社会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的匹配程度。赵林度(2021)立足于多元化产教融合的发展环境,提出“四位一体”“知行合一”的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1]。王利芳(2019)提出“智能+”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2]。何勇(2021)提出基于“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理念,侧重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数字化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3]。钟小燕等(2021)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分析当前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4]。

二、产教融合下数字化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产业与教育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22年2月14日,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的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议中强调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智慧物流的重要论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因此,人才培养应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加强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数字化、智能化物流转型已经提出一段时间,但是各高校从理论到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化人才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辽宁理工学院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大多数企业正在推动产业变革,紧跟时代脚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加快升级转型。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物流工程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调查报告中指出,企业一方面希望学校加强团队合作、道德法律、主动进取等基本素质培养;另一方面希望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够跟上物流行业技术升级的速度,侧面说明当面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企业在未来物流工程专业定位上给出了“供应链”“智慧”“数字化”“大数据”四大方向,反观目前的课程设置上这四个方向的支撑课程开设情况并不理想。

(二)双师型队伍建设不完善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队伍至关重要,目前学院自有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就来到学校任教,缺乏相关的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上很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培训,虽然增加了教师对企业生产实践的了解,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科研任务、指导学生竞赛等多方面的工作压力分散教师精力,无法全面深入走进企业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和企业实际运用情况。同样,企业专家也会因为企业的内外部竞争压力,无法专注于教学研究。因此,想要打造既具有较强实践经验又拥有高质量的教学能力的双师型队伍存在较大困难。

(三)校企合作缺少深度和宽度

为了实现“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学校积极与当地专业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项目咨询合作、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提供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未进行深层次合作,合作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学校和企业受到各自管理规章制度的限制,在合作过程中实践教学方式、授课时间、授课内容很难实现有效衔接,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并且校企合作缺乏资金的支持和相关政策保障,难以开展稳定深入高质量的产教融合。

(四)教学资源不足课程体系建设落后

目前,物流行业正在进行技术革新,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配送、自动化分拣等新兴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对物流人才的创新能力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人才需求当前的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上缺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智慧物流、精益供应链等行业前沿专业课程;其次,实践教学环节目前仅设置了供应链管理实训、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物流系统仿真实训、第三方物流实训等软件教学,缺少智慧物流设施与设备、数字化物流工程综合实训等硬件教学设备;最后,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型智慧物流、立体仓库的、数字化物流中心等项目,无法用实训软件进行简单的模拟仿真,加上校企合作关系不够深入,导致针对性较强的数字化、智能化等实践教学无法有效开展,学生难以获得数字化应用核心技能,阻碍数字化物流人才的培养。

三、产教融合下数字化物流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探究数字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辽宁理工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与省内外多家物流与供应链相关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产教融合下数字化物流创新培养模式(如图1)。

图1 产教融合下数字化物流创新培养模式

(一)基于OBE 理念制订数字化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这一问题,应该明确社会企业对高素质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型人才需求目标,基于OBE 理念,以成果为导向制订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化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通过走访调查专业相关企业以及向往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明确企业对数字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目标,确定数字化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例如,数字化物流运营能力、智能物流设备设计与应用能力、信息化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其次,围绕确定下来的数字化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进一步划分每个专业核心能力的毕业要求;再次,根据各个分解后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明确对应培养方案的教学环节并确定其权重;最后,确定各教学环节的课程结构与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有力保障,各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导师加入人才培养课程中来,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相关专业的知识理论讲授,企业兼职教师通过企业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多元化的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认识当代企业的发展现状,理论联系实际主动思考探索前沿的行业技术应用,构建自我的专业知识体系。

在聘请企业专家入校参与教学的基础上,应提升自有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培养自有“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数字化物流前沿理论和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因此要不断激励青年教师终身学习,学校应制定相关管理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参加高质量国家级培训、行业前沿的学术会议和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升数字化物流人才培养能力。此外,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自有“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与考核制度,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

(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在项目咨询、共建课程的合作基础上,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打造数字物流产业学院,将企业的先进技术智能设备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实现高校的专业发展与先进行业技术的衔接。例如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管理实训等部分实训课程,可以借助锦州滨海电商基地的网道海购电商平台和助农直播平台实现数字化供应链运营实训体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共同完成教学项目与成绩考核评定等工作,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同学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企业实际运营中的存在的问题,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创业的能力。

此外,通过搭建网络化校企合作育人平台,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推动产教融合,把企业的项目资源引入教学中,一方面企业能够从教研过程中获得优化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打造双师队伍。校企联盟的深度合作,形成创新的教学体系,有利于面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

(四)加强教学体系改革创新教学课程内容

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化物流人才培养应该加大力度进行教学体系改革,推进多元化、创新型课程体系优化。文工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因此,要充分利用优质的企业资源,共建有引领作用的一流实训教学基地,不仅能够满足日常的实训教学活动,而且能够为学生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提供相应岗位。

目前,各专业课程均已开展教学改革创新,采用项目化教学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加综合训练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课上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完成专业内容的理论讲授与引导,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增强课堂教学互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布置小组实践任务,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实时监控指导,针对产出成果给定改进意见。整个教学过程包括理论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部分。一方面,让学生全面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上增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以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为例,具体教学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此外,具体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创新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程设置上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数字化供应链、智慧物流、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专业前沿课和创新创业课程;其二,注重课程考试方案改革,加大过程考核比例,多元化考核方式例如小组项目策划、课程设计、仿真模型、调查报告等,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其三,部分专业理论课增设课内实践环节,采用校企共同建设课程模式,理论部分内容由专业自有教师讲授,实践部分教学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观摩和实际项目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其四,将部分课程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推行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其五,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借助组织比赛的高校、企业、行业协会提供的平台,弥补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四、结语

本文从当前物流相关专业现状出发,系统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产教融合下数字化物流培养模式创新策略。通过制定基于OBE 理念的数字化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加强教学体系改革创新教学课程内容一系列有效路径,推动数字化物流人才培养的转型与升级。■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实训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