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意义及存在问题与提升策略

2023-06-08 08:48陈爱午
求知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存在问题

摘 要:当前,各级各类体验中心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体验活动缺乏常态化的组织安排、体验课程缺乏系统化的内容建设、体验活动缺乏有效的质量保障、体验文化缺乏整体化的精心考量、体验人员缺乏最大化的合理配置、体验经费缺乏最优化的投入使用等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的意义,努力探索提升体验中心建设质量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和社会个体的职业体验需求。

关键词:职业体验;存在问题;提升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自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工业自动化职业体验中心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CZ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爱午(1976—),男,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一、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深化“五中心”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基础教育开放,提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实施水平,促进普职融通。”《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苏教职〔2020〕6号)中所列出的24项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任务清单中包括“建立职业体验中心,面向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该文件对体验中心的建设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有助于各地各校在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师资力量充足、课程体系完备、运行机制健全、运营质态良好、个体特色鲜明的职业体验中心,发挥职业体验中心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能教学研究、技术创新推广、创业孵化、职业体验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五个中心”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有助于推动教师成长

《江苏省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标准》对体验中心管理人员、专兼职指导教师的配备均提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要求,促使学校通过技师引入计划、研究生提升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通过专项师资培训、开设青年教师讲堂、校企共建师资发展平台等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校按照建设标准中“依据中小学不同的体验对象,区别建构体验项目、体验标准和相关要求”,实施体验课程建设,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三教”改革,打造“有用、有趣、有效”的职业体验课堂,使专业教师团队的理论知识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和教科研能力都得到快速提升。

(三)有助于加强文化融合

在体验活动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感知专业文化,又要让学生感知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因此要研究新形势下体验中心环境建设的规律,构建符合时代需要、体验者需求和学校发展需求的环境体系,促进物质、规范、精神三大要素协调发展,从而提高体验中心的社会知名度,增强体验中心的吸引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有助于促进普职融通

职业院校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展示行业或专业的从业人员的生活与工作状态,传授特定行业或专业的知识,向社会传递职业教育精神内涵,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性、职业性和应用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普遍性和个性化需求[1]。这对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深化普职融通,推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基础教育开放意义重大。

(五)有助于推动多元参与

在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中小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通过对体验项目、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等的共建共享,实现体验质量的提升。

二、当前体验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级各类体验中心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但各体验中心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验活动缺乏常态化的组织安排

各体验中心均将“能满足中小学生不同层次的职业体验要求,能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启蒙教育”的建设要求作为自身的工作职责,并围绕这些职责开展具体工作。但其工作效能存在较大差异,部分体验中心存在一年时间内活动组织安排极少,活动组织缺乏整体性、目标性、针对性等问题,导致活动机械化、形式化。

(二)体验课程缺乏系统化的内容建设

部分体验中心课程内容及相关资源过于笼统,缺乏行业企业的有效参与,未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点构建信息化、模块化、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部分检验中心的活动内容过于机械化、程式化,未能贴近企业实际、生产实际和学生实际,导致活动意义大打折扣,未能达到让学生通过体验提升自我的目的,未能实现小学阶段的职业感知、初中阶段的职业认知和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三)体验活动缺乏有效的质量保障

体验活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体验活动的成败。从制订体验计划、实施体验方案到进行体验评价是职业体验活动的一个开展周期,其中,进行体验評价是确保体验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一环。但在整个活动周期过程中,部分体验中心缺乏体验活动评价。评价既包括体验者对活动内容的评价,也包括活动承办者对活动实施效果的评价。通过评价,活动承办者可以及时得知存在的不足,参与活动者可以及时得知自己的收获。

(四)体验文化缺乏整体化的精心考量

从调查情况来看,各中心均进行了相应的文化建设,但如何将职业文化、产业文化、传统文化有效融为一体,创造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值得深入考量,以真正达到体验一个项目,学习一种知识,认知一种职业,感受一种文化的目的。

(五)体验人员缺乏最大化的合理配置

人员配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体验中心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各职业体验中心在人员配置方面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一是人员数量偏少,缺乏动力。足够的人力资源是体验中心正常开展工作、有效发挥功能的基础条件。现阶段部分体验中心工作难以开展,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心人员偏少,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很多工作无法统筹兼顾。经调研,部分体验中心教师总数在3—5人,与8—10人的配置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工作人员的数量较少,加上缺乏动力,致使体验中心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结构不合理,缺乏张力。体验中心人员结构主要从专职和兼职意义上考察。目前各体验中心的人员构成大部分是兼职人员,专职人员占很少的比例,甚至没有,而且中心主任往往也是相关职能部门主任兼任,除了承担正常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任务,还承担教学团队、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平时根本无暇顾及中心工作。兼职人员大部分来自教学一线或生产一线,教学、生产及各类大赛等任务较为繁重,因此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体验中心工作疲于应付的现象,导致体验中心的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三是服务群体不广,缺乏魅力。作为一种教学服务形式,体验中心不仅要致力于服务中小学师生,还要致力于服务企业和社会人员,应想方设法提升自身魅力。由于中小学普遍开设了劳技课和通用技术课,部分学校存在用上述课程代替职业体验的思想,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同时,部分中小学从活动的安全角度考虑,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不积极组织职业体验活动。另外,学校相关资源一般仅在职业体验周向社会开放,开放的频率不高,科普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六)体验经费缺乏最优化的投入使用

现阶段,各职业体验中心在经费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未建立长效投入机制。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经费基本来自现代化实训基地等建设项目,亟须建立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拓展新的经费来源,确保中心建设的先进性、前瞻性。二是经费来源单一。目前大部分体验活动开展的经费主要从上级部门拨给的公用经费中列支,经费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中心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提升职业体验中心建设质量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强势促进活动常态化开展

体验中心应尽力完善中心管理制度和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理顺管理体制,有效激励、引导各方主动参与其中,以加快自身建设,促进中心健康发展。一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出台相关文件,积极组织中小学校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二是加强行业企业互动,通过方案共定、设备共享、产品共研、资源共建、师资共培等模式,提升行业企业参与体验中心建设的积极性。三是优化体验项目,对体验标准、体验目标、活动流程、体验效果等进行验证,增强体验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项目的吸引力。四是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学生评价机制,将职业体验纳入评价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让中小学职业体验活动成为绿色、可持续的教育活动[2]。

(二)精心设计体验活动与体验内容,确保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职业体验活动设计应适应社会现状及发展需求,课程内容设计也须适应不同年龄学生或社会个体发展需求,符合其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以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智能制造职业体验中心为例,其构建了玩转机械、电气探秘、电子世界、魔幻3D、Hello机器人、快乐飞翔、走进VR、智能工厂、万物互联、新随我创10个集科普、学习、生活、娱乐于一体的体验项目,基本涵盖了智能制造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内容,开发了相应的体验课程标准和一体化体验教学资源,不同学段的学生可通过模仿体验、感悟体验与研究体验的学习方式,在身心与情感体验中感知、认知、探知课程的独特魅力[3]。

(三)积极架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落实体验质量监控保障

各体验中心应架构体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组织,建立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体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发挥学校专兼职督导队伍的作用,以督导评价结果作为聘请专兼职指导教师的依据。各体验中心还应通过模拟仿真、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对需要者进行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通过座谈会、网上评教、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反馈体验教学质量和体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体验教学质量提供支撑;通过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结合人文关怀,促使专兼职指导教师主动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四)整体考量体验环境与体验文化,创造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

各体验中心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注重体验中心环境的优化,尽可能在硬件布局和环境布置中融入企业元素。各体验中心可以充分运用显示屏、橱窗、展板、宣传标语等各种媒介展示技术发展历史、6S现场管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环境保护知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等,使体验人员有更多的机会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体会不同职业岗位的标准和职业素养要求,以此潜移默化地熏陶体验人员,稳固体验人员的专业思想,激发其专业学习热情,使其产生专业学习动力,明晰职业倾向。

(五)大力優化人员配置与人员结构,激发深层生机与活力

一是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掌握体验中心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针对中心发展做出理性的需求分析和合理的需求预测。制订技师引入计划、研究生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通过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中心建设保驾护航。二是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将参与体验教学纳入绩效考核,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广泛宣传在职业体验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工作软环境的改善,增强教师参与职业体验教育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三是调整人才引进政策。按照“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思路,放宽具有实践经历的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进入职业学校的规定,调整人才引进政策,改善体验教学师资队伍结构。四是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师资发展平台,确保体验活动内容与产业紧密对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文化共融,最终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梯队合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专兼职结合的职业体验教师团队,达到提升体验活动质量的目的。

(六)有效跟进配套政策与经费投入,持续推动工作有效开展

一是开展顶层设计,实现错位发展。体验中心的建设应站在全局高度进行整体考量,在准确把握整个区域与各县市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产业特点、院校专业建设特色和未来发展目标,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体现区域分工协作,实施差别定位,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据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性文件,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文件,确保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活动的师资、课程、场地、设施等落实到位。三是探索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措施,给予职业院校必要的经费扶持,允许学校将开展社会服务所获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奖励给教师。学校应建立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将职业体验中心纳入常态化项目予以建设,同时积极争取相关行业企业在设备、人员、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实质性支持。

[参考文献]

李沿知,高瑜.中小学职业体验的概念理解与价值向度[J].职教论坛,2019(11):51-56.

高瑜,王振.中小学职业体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19(12):11-15.

姜婷,徐昌,张志鹏.普职联动共建区域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J].中小学管理,2019(3):46-48.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存在问题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