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3-06-09 22:42郭旻辉肖冬梅
求知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心理学

郭旻辉 肖冬梅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的关键渠道,是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多以预设性、固定式为主,学生易陷入旁观者的认识论,从而导致知识生成性不足。同时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由于缺乏对学生身心整体性的思考,易使学生陷入一种“身心皆离场”的状态。沉浸理论为打破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困境提供了有益启示,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情景、教学反馈的优化,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沉浸状态,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沉浸理论;沉浸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心理学

作者简介:郭旻辉(1999—),女,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肖冬梅(1975—),女,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学中,依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仅停留在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体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使沉浸式教学成为教育教学新的研究焦点。国内学者在研究沉浸式教学时分别采用“Immersion”(沉浸式)和“Flow experience”(心流)两个术语代表两种研究取向,前者侧重技术领域,后者侧重意识领域。在国内最初有关沉浸式教学的研究中,沉浸式教学与虚拟技术融合的研究占大部分,即侧重技术领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侧重意识领域的研究者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研究者对沉浸式教学的关注点正从外部形式的建构转向内在认知状态。

一、当前高中思政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高中思政课常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除了教师讲授,课堂中也会加入视频、音乐、图片等教学素材。但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知识的生成和情境的创设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教学知识生成不足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预设性、固定性的思政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感受到的大多是色彩、音频的视听冲击,对于知识本身的观察和探索缺乏主动性,容易陷入旁观者的状态。教师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识记知识,而不是让学生感悟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大量存在于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的高中思政教学中。让学生识记知识本身没有错,但高中思政课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若学生仅仅将所学知识停留于记忆而非感悟,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二)教学情境创设不足

皮亚杰在研究人类认知来源时提出:“人类的认知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的基础。”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对于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部分高中思政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所呈现的音频和色彩,却忽略了肢体语言这一部分,导致学生身体的整体性被忽视。在教学过程中,摒弃身体的整体性去寻求对知识的内化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高中思政课所讲的内容侧重理论,因此教师在创设相关情境时,仅仅简单地依靠多媒体技术展示教学内容,很难使学生完全沉浸其中,难以引发其身心共鸣,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悟所学知识。

二、沉浸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价值

沉浸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最早是一种以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目的语为教学语言的外语教学模式。随着沉浸理论的不断传播与丰富,沉浸式教学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渐由单一的语言教学模式发展为在各学科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模式对解决高中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一)沉浸理论与沉浸式教学内涵

沉浸理论发端于心理学,意为关注用户的认知状态与体验感,最早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该理论认为,当个体完全投入在某项活动中,集中注意力,无视其他事物的存在,就会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达到忘我境界。达到这种状态需要一定条件:个体在活动中有明确的目标,个体挑战与技能保持平衡,个体处在一种竞争性的环境中,个体不断得到反馈。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够充分考虑以上因素,为教学主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将会促使学生达到忘我状态。

目前,沉浸式教学以沉浸理论为基础,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有学者指出,沉浸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沉浸理论指导下,信息加工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間的桥梁。在关于沉浸式教学的探索中,不少学者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学习环境,来促使学生沉浸在所学知识中,也有一些学者通过创设沉浸式活动来提升学生身心融入感。

(二)高中思政课沉浸式教学实施的多维价值

沉浸式教学为打破高中思政课的困境提供了有益启示。沉浸式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为避免高中思政课中出现“旁观者的认知”这一现象,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就不能是先于教学主体进行观察和探索的心理运动而存在的。在沉浸式教学中,教师不会将已经准备好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提供任务原型,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任务是具有挑战性并与学生技能相匹配的。学生完全沉浸在知识探索的乐趣当中,知识的生成性和主体的创造性便会得到体现,知识的学习也会从单一线性的学习向双向建构转变。

沉浸式教学除了可以强化学生认知结构,对于解决高中思政课堂中身心分离的现象也有所帮助。沉浸式教学强调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完全沉浸,通过教学环节、情境的创设,将学生所有的感官、肢体语言全部融于课堂之中。学生借助感官将高中思政课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进行不断内化,最终实现主体自我建构,这与高中思政课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相关联。利用沉浸式教学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思政课沉浸式教学实施路径

沉浸式教学旨在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但要想使学生沉浸在所学知识中,教师所采取的方法不应仅仅是创设情境这一种,而是要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沉浸感。只有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设计,才能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感悟知识内容,产生情感共鸣。

(一)明确教学目标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特别强调,建立明确的目标更有利于将注意力集中于活动本身,目标包括自成事物的目标(自成目标)和外求事物的目标(外求目标)。以高中思政课为例,自成目标是指学生沉浸在课堂中,体验着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体验本身就是目标,这更倾向于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而外求目标是指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与体验本身无关,更倾向于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在一堂课中,自成目标与外求目标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感悟需要相应的理论为依据,因此外求目标的明确可以让学生更愿意投入注意力,也更容易进入沉浸的状态。在建立外求目标时,不一定要以具体的知识点为主要内容,也可以是方向性引导。因为高中思政课是开放性、创造性课程,若教师一开始就把目标禁锢在某一个具体内容中,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限制,课堂生成性也会不足。同时,自成目标也可以更好地促成外求目标的实现,当学生完全沉浸在活动中,只关注课堂本身时,学生识记知识、提高能力等目标自然会实现。无论是自成目标还是外求目标,都是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中,为下一阶段做准备。

(二)优设学习任务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难以进步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不是“心之所向”;其二,学生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学习中未得到新刺激。在日常的教学中如果缺少新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则会降低,也就很难获得新的收获。沉浸理论学者认为,当个体面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注意力会更集中,也会更主动投入其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任务的难度越大越好,当任务难度超出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技能时,学生会产生望而却步的心理。因此,只有当创设的任务的挑战性与学生能力相匹配,达到了挑战与能力的“黄金比例”时,才能使学生主动投入任务中。

在高中思政课中,“哲学”与“文化”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黄金比例”。“哲学”这一部分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理解难度大,具有挑战性。这部分内容“高挑战”和“低技能”的特点,使得学生学习专注力提升,但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他们很容易产生退缩的现象。因此,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应以理解课本知识为主,通过分层设计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一步步达到所预设的目标。与之相反,“文化”這一部分内容较为生活化,涉及新知识点较少,学生很难获得新的刺激。这部分内容“低挑战”和“高技能”的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不能完全投入所学内容中。因此,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以复杂、难度较高的任务为主,除课本内容外还应加入时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创设具身之景

具身理论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所得不只是大脑的一种“映像”,还与身体活动息息相关。在建构情境时应强调身体、情景、行动、认知、情感、养成、开放七位一体。而在大多数沉浸式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身体某一环节的感触,而忽视了身体的整体性。这将会导致学生只处于半沉浸状态,不能达到忘我状态,也就不能很好地感悟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辩论和现场连线等活动来调动学生身体的参与,促使学生完全沉浸,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目前,在大学的思政课中,引导学生对所学主题进行思辨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高中思政课也可以借鉴,思辨的主题应以高中思政知识为主,且具有思辨性。例如,在讲授必修4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继承和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意义,教师可以设置“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继承与创新何者为重”这一辩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搜索等方式收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在辩论过程中进行立场分析,从而加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还要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促进学生借助心智、感官、肢体语言和情绪表达整体参与认知过程,从不同渠道提高大脑对知识接受的辅助性效果。

高中思政课中有很多内容可以通过现场连线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沉浸感,例如在讲授政府职能时,由于学生很少亲身体验政府机关的实际活动,因此在听讲相关内容时所产生的认知冲突较强。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与当地的人大代表、基层工作人员等进行现场连线,采取提问的方式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无论是辩论比赛还是现场连线活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由于高中生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辩论比赛或现场连线活动可在内容导入时采用,不宜把其当作教学环节的全部。

(四)及时有效反馈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指出,在沉浸体验中,我们需要时刻掌握自己的进程,就好像音乐家时刻都能听到自己演奏的每个音符。在高中思政教学中也是如此,反馈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反馈后所得到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一种成功实现确立目标的信号,表明我们的行为在向着正确方向前进并不断接近所达目标。这种信号可以来自内在自我,也可以是外在反馈。无论是哪一种,都能帮助我们辨认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目标。

在高中思政课堂中,学生的表情和眼神是两个较为重要的反馈点,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表情和眼神的观察,判断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需要调整,从而获得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控感”。由于高中思政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有时候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当学生对于所讲理论无反应或者反应过度时,教师要快速调整讲课的节奏,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同时,由于课程是双向互动性的,因此教师应适当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反馈,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结语

要想改变高中思政课中学生知识生成性差和身心分离的现象,高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沉浸式教学模式,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教学氛围,使课程内容的技能性与挑战性达到平衡,构建使学生身心融合的情境,及时反馈教学目标进度。

[参考文献]

朱俊.具身学习视野下“指读”的价值剖析与实践探究[J].江苏教育,2021(18):30-33.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张定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8.

余璐,周超飞.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沉浸教学模式与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6):78-80.

杜二敏.具身认知视角下沉浸式学习的发生机制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4(2):30-37.

猜你喜欢
高中思想政治课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及实施策略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浅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分层教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