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派的概念演变及特征

2023-06-09 16:10张旭东
今古文创 2023年19期
关键词:先锋派先锋现代性

【摘要】 “先鋒”概念以及“先锋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便已经受到国内学者们较为广泛的关注,虽说历时已久,但在当今中国复杂的社会语境中对“先锋派”的反思与认识依旧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也正是为此,有关先锋概念或者先锋派的讨论,并没有被抛弃或者淡出理论研究的视野。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一书中从社会历史的视角对先锋以及先锋派概念的发展与演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通过历史化的方式,把先锋派的理论背景、基本特征、先锋艺术的精神及先锋派艺术家的地位等多个维度关联、构筑成为一体。对于当下,如何从社会历史的视角多方位地反思和分析国内先锋派的发展及特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美学;现代性;先锋;先锋派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9-004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9.015

美学现代性的起始标志着一种美学观念的转变,从以追求永恒性与超越,视过去为典范的美学态度转变为一种不断的追求变化和新奇甚至反叛的美学态度。美学现代性强烈的反资产阶级的态度,以及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厌恶与反叛,直接导致了美学先锋派的产生。现代性对进步观念的信赖以及对时间的特定的意识,构成了美学先锋派的价值基础。作为审美现代性矛头的先锋派正是通过对现代性中某些因素的借鉴,并且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加剧,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正如英国先锋派著名理论家理查德·墨菲所言:“先锋派的对抗规划—包括各种作为对立的‘反美学的部分的对抗话语的发展—是现代性启蒙规划在审美领域持续活跃的关键所在,”[1]先锋派正是诞生在经过较为充分发展的现代性的土壤之上。

一、“先锋”以及“先锋派”的概念及形成

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较为系统的讨论和梳理了“先锋”一词的使用以及先锋派概念形成的过程以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先锋”一词的使用领域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过程,而先锋派经历的是一个由隐到显的过程。“先锋”一词经历了从最初军事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再从政治文化领域拓展到文学艺术以及美学领域的过程。先锋派也经历了从隐喻性的指涉到身份确立再到歧义甚至泛化的过程。

在法语中,“先锋”一词早在中世纪就被作为一个战争术语来使用。但从“先锋”一词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先锋”一词的使用以及作为一个隐喻性的概念被使用在文学艺术领域至少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也就是在法国人本主义律师和历史学家埃蒂安·帕基耶(1529—1615)所著的《法国研究》中被使用,几位诗人被比喻作革命的先驱,“先锋”一词被用来描述几位诗人的身份。并且在帕基耶对法国的诗歌发展以及本国语诗歌的新兴的研究中,他用到了“进步”一词,在针对新旧诗歌观念的论证中,帕基耶用新的诗歌成就来挑战旧的诗歌水平。从这些细节性的描述来看,帕基耶使用“先锋”与“进步”“抗衡”等词汇来表达现代诗人和新兴诗歌的地位。但也正是从帕基耶的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到“先锋”一词从战争军事术语被迁移到诗歌领域,并被作为一种隐喻来使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先锋”一词的这种隐喻性的用法,已经与“进步”等观念被非常自觉的、有意识地结合在一起更不意味着“先锋”一词已经在文化领域甚至文学艺术领域中被普遍的接受和运用。但帕基耶把“先锋”一词用在艺术领域中,并用它来指称诗人的先驱性身份,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现代的“先锋派”概念的形成得益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革命战争的语言和实践,正是在此之后,“先锋”一词在政治领域中获得了确定性的内涵,“先锋”一词的使用也从军事领域扩展到了与军事领域密切相关的政治领域当中。以一篇军事期刊的名字为标志,“先锋”一词正式开启了在政治思想领域中的旅程。“先锋”概念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运用便来自于政治领域应用的迁移,但“先锋”一词在文学艺术领域依旧被作为一种隐喻性的概念来使用。在这一时期“先锋”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使用与浪漫派的理论尤其是浪漫派对于艺术家身份的肯定有着很大的关联性。这一时期,艺术家被认为有义务和责任带领着人类向着更高的幸福进发。浪漫派对艺术家地位的期许和肯定也构成了先锋派艺术家的主要的身份特征。到了19世纪中期,“先锋”一词在文学艺术领域中依然很少被使用,在文化政治,“先锋”被一些社会乌托邦分子和改革家所使用。“先锋”一词在这个时期使用带有着更多激进的色彩,而这种激进的含义或者使用方式同样会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思想进步的浪漫派人物共同认为,艺术家是时代的引路人是“未来的镜子”。而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先锋”一词作为隐喻,更多的使用在艺术家身份的定位与描述中。那么在这之后,虽然“先锋”一词仍然保有非常广泛的政治内涵,但是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批判精神开始转移到艺术领域内部,开始对艺术的传统的进行一种批判和超越。这一时期的先锋派艺术家们的兴趣在于彻底改变或者推翻过去拘束者艺术家的艺术形式传统,积极探索曾经未被涉足的领域,并感受者这份探索和创造的激动和自由。艺术家们所要做的是在艺术和美学领域进行一种革新。

先锋派的诞生与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有着深刻的关联,准确地说先锋派的诞生是在十九世纪的最后那二十五年中。

到了在20世纪早期,“先锋”一词已经被较为广泛地使用在艺术领域当中,虽然它在艺术领域中的运用依旧与颇有军事色彩的词汇关联在一起,例如“进军”“力量”“无往不胜”。这虽然确凿无疑表明着“先锋”一词的出身,但是“先锋”一词以及这些关联性的词汇已经在文学艺术领域完全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和生命力,而不再是一种隐喻性的借用。到了20世纪20年代,“诸多变革运动常常自视为先锋派,面对固有利益及公众惰性,他们力图创造一个与之相对的公共领域。”[2]先锋派已经不再特指哪一个具体的新流派,而泛指的是所有的新流派。正因为先锋派能够把这个时代所有的反对传统的运动或者流派纳入自身之中,先锋派也成为了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的术语。在20世纪60年代,先锋派已经被文化所吸收。连先锋派自身都难以预见的是,在这个时代,对价值观念最猛烈的反叛,变成了一种娱乐。并且在资本的加持与大众文化兴起的背景之下,“先锋派参与了消费社会的形成,在广告产业和消费个体的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3],一向以反叛传统、疏离大众导向的先锋派艺术及其精神反而成为了一种流行或时尚。先锋派破坏与突进的名声与形象,现在被人们当作有趣而无害的现象来看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先锋派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便完全慢慢消失,它只是变化了形式,成为了后现代的反思的对象及其理论的资源。

二、先锋派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先锋”概念的使用以及先锋派历史发展的考察,卡林内斯库总结了先锋派的基本特征。先锋派的特征并不是说在先锋派概念产生之初,就清晰地摆在那里,被人所知晓,它随着先锋派自身的发展而逐渐显现出来的,包括先锋派自身的悖论以及困境和沉默都是随着社会历史以及理论自身的逻辑力量而发展变化的。先锋派的理论主张对美学现代性的理论特征多有继承,美学现代性所包含的对过去的批判,以及对变化的渴望和对未来价值的赞扬与推崇,战斗意识和不遵从主义以及对进步观念的坚信不疑的精神,都被先锋派很好的承继下来,发挥到极端。

先锋派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否定与反叛。这是因为先锋派实际上起源于一种文化危机,对待文化危机,人们持有这样的信念,过去以及传统在先锋派看来是一种无比专横的力量,它像镣铐一般锁住人们的双腿,阻止着人们向未来前进。过去被先锋派想象成一种急需要被消灭,注定会死亡,具有令人恼怒的,具有恶魔一样的威胁力量的东西。“艺术以‘自律性为其存在的依据而超越、疏离甚至对抗世俗世界的规则和秩序。”[4]为了挽救现在和未来,首先要做的工作的就是对陈腐的过去进行批判和否定,而这种极具破坏精神的否定与批判也就成为了先锋派的基本特征之一。“先锋”一词在历史上的使用,以及先锋派本身的发展,都处处彰显着这种反叛与否定的精神。

先锋派的否定和反叛并不是温和的,面对传统,先锋派采取的并不是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造。在美学上,先锋派彻底的拒绝秩序,批判过去的艺术传统,并且竭尽力量去强化艺术传统中的衰颓症状。先锋派的精神是无比激进的,甚至是盲目的,往往给人的是一种“歇斯底里”审美体验。先锋派也正是通过这种断然决然的姿态来标明自己立场,获得自身名声的。由于这种激进的态度或精神,先锋派常常与美学极端主义联系起来。并且在阿波利奈尔看来,先锋派就是由一些极端流派所构成的。在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即便先锋派一词所指涉的范围已经非常宽泛,它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新流派,但是对过去的拒斥以及对于新事物的推崇仍然是这些先锋派的美学纲领。无论外在环境如何的变迁,这种反叛和抗拒的精神构成了先锋派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先锋派艺术家的基本态度。先锋派这种极端的否定精神还表现为对于不遵从主义的绝对甚至盲目的服从。

当然先锋派的任务不只是对传统进行反叛和否定,还有另一重特征或任务就是发明。在卡林内斯库的著作中,对先锋派反叛精神的讨论要多于对先锋派艺术创造和发明的讨论。“传统遭到了日益粗暴的拒绝,艺术想象力开始以探索和测绘‘未然之域为尚。”[5]先锋派的“否定”精神表征在艺术当中就是反对并推翻拘束着艺术家的艺术传统,在全新的领域中探索和前进,艺术家下意识的背离一般公众对艺术风格的期望,并且在艺术中,先锋派拒绝所有的艺术传统及其的等级原则,要求的是一种新颖性。但是对于新颖性,先锋派艺术家们有着一种独特的理解。正是在这种对艺术传统的断然拒绝中,先锋派表现出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先锋派艺术家有意的拒绝可理解性,新颖性在先锋派艺术中常常给人的是一种震惊或者匪夷所思的审美感受。如杜尚的《泉》。而这样的一种艺术风格或者说审美感受是先锋派艺术家有意識的实践,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把艺术“极端主义”和“实验”精神界定为先锋派美学的本质要素。

而先锋派对传统等级原则甚至对等级原则重建的拒绝在艺术中表现出的是“反目的论”的冲动。在对等级原则的反叛中,先锋派表现出的是一种平等主义的反等级特征。先锋派的音乐不再给人们确立一个目标,也不会给人们带来高潮,它没有方向,没有目的。激进否定的先锋派完全剥夺了艺术重建实际的可能性。“当先锋派以深思熟虑的、齐整的方式反对预先建立的秩序时,失序就变成了一条法则。”[6]这样一种特征也表现出了先锋派艺术走向虚无的必然性。

三、先锋派艺术家

先锋派的兴起与先锋派艺术家在社会结构的定位和地位有着莫大的关联。先锋派艺术家在社会结构当中被赋予了先知的责任和地位,他们被认为有责任引领着人们走向一个美好的社会。卡林内斯库讨论在“先锋”一词在最初十六世纪的使用时,“先锋”一词就以隐喻性的方式比喻诗人的身份,帕基耶在他的《法国研究》中把塞弗、贝兹和佩尔蒂埃视作另外一些诗人的前驱或先锋。而这种对于艺术家在社会整体结构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与浪漫主义运动中对艺术家地位的肯定有着莫大的关联。也就是说浪漫主义对艺术家地位的肯定给先锋派对于艺术家的期待和肯定奠定了基础。早在浪漫主义的运动中,雪莱就把诗人的心灵看作是未来的镜子。同样先锋派的艺术家被赋予一种使命,他们有领导社会向前进的责任与义务,他们的终极目标确保所有的人都能够完全平等的享受生活的福利。

先锋派艺术家对于这样的一种身份特征是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正是在这种自我艺术之下,先锋派艺术家才能够主动的并且是非常有意识的摧毁传统,进行反思与创造。不仅如此,由于先锋派激进主义的色彩,艺术家身份中也包含着一种激进的献身精神。

四、先锋派的困境与转化

先锋派走入困境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否定自身的内在的倾向,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变化。但在这两个方面中,自身内在的矛盾是使得先锋派走入困境的更为根本的原因。

卡林内斯库认为美学现代性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三重辩证的对立关系,其中一种对立就是美学现代性与自身相对立。美学先锋派把这种现代性与自身的对立的特征发展到了极端,先锋派走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正是它所自身所带有的否定自身的内在倾向。先锋派的困境,是先锋派主动选择的结果,即便是毁灭,也是先锋派所主动要求的,先锋派也就成为了一种欣然走向自我毁灭的美学先锋派。

另外,由于社会的普遍宽容和价值相对主义的盛行。由于先锋派自身的成功,先锋派现在却变为了一种时尚。曾经被严肃对待的美学先锋派的反叛精神,现在被当作一种有趣而无害的东西来看待。曾经作为先锋派主要战斗对象的官方文化,被知识的相对主义而取代,先锋派在战斗当中,却发现自己的敌人已经消失。先锋派所追求的新奇与变化,已经被人们所习惯,在日益变化的社会当中,每一个特定的变化都不再新鲜,即便是极端的艺术实验也不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先锋派艺术的技法也被媚俗艺术借鉴了过去,以此来迎合大众艺术欣赏的口味。社会变成了一个多元、无限宽容、价值相对的世界,先锋派的反叛精神成为一种被允许的存在。一个固定的价值等级系统已经很难被建构出来。而静态平衡成为诸多不可化解的矛盾的一个结果。

从先锋派欣然的自我毁灭的态度来看,卡林内斯库认为不能够认为先锋派死在了20世纪的任何一个时段,而是说先锋派的死亡本身就伴随着先锋派的发展,这种走向死亡的态度,在先锋派那里是自觉自愿的。也正是在先锋派激进反叛所造成的后果中,先锋派完成了对过去传统的破坏和反叛,但是却没有能够为世界的重建留下余地。但在卡林内斯库看来,先锋派的概念虽然遭遇了危机,但是这个概念并没有被摧毁或者瓦解掉,反而先锋派被自身所包含的现代性所面对的难以化解的二律背反的矛盾所保护。

先锋派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后现代性抛弃了先锋派的苛刻和极端的态度,开始了对先锋派摧毁一切,并摧毁自身,光明就会自动到来的态度的反思。进入了一种与过去进行对话的态度中,既然先锋派在完成对传统的彻底否定之后,却走进了一种无路可走的状况之中,那里后现代便认为既然过去不能被摧毁,那就以一种过去需要被修正的态度来重新面对传统。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先锋一词以及先锋派概念的历史演化以及先锋派社会文化背景和理论渊源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把对先锋派的基本特征概括和分析展现在了这种历史化的考察之中,勾勒出了以变化和新奇为核心观念,以否定和发明为基本特征和任务的先锋派形象,以及先锋派从反叛、成功再到沉默与自我流放的生命线条。

参考文献:

[1]周韵主编.先锋派理论读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427.

[2](英)蒂姆·阿姆斯特朗.现代主义:一部文化史[M].孙生茂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9.

[3]周韵.二十世纪西方先锋派理论研究述评[J].文艺理论研究,2007,(06).

[4]冯黎明.艺术自律与先锋艺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

[5](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

[6](意)托·波焦利.浪漫主义和先锋派[J].田延译.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21,(04).

作者简介:

张旭东,男,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西方美学。

猜你喜欢
先锋派先锋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高中生视角下的余华创作转型
浅探欧洲先锋电影的美学特征及其影响
试评先锋派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