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海露地辣椒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2023-06-09 12:19符艺孆冯清拔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6期
关键词:嫩叶蓟马化学防治

●彭 燕 陈 瑶 符艺孆 冯清拔

(琼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海南 琼海 571400)

辣椒是琼海市的重要经济作物,以露地栽培方式居多,产量约为3 t/667 m2。10 月中旬播种,翌年1 月中旬收获。此阶段光照充足,具备优质的辣椒种植自然条件,但虫害发生率较高,常见害虫有小地老虎、蚜虫等,不利于辣椒生长。根据虫害特征探讨露地辣椒种植的常见虫害防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 小地老虎

1.1 为害特征

低龄幼虫主要取食嫩叶,呈白斑或小孔;4龄后,幼虫对辣椒植株的危害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咬断幼苗近地面的茎基部,导致种植园区局部缺苗,严重时断垄。部分辣椒苗的根茎嫩皮被啃食,幼苗长势欠佳。

图1 小地老虎

1.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3 mm,翅展42~52 mm,前翅有明显肾形纹和楔形纹,呈黑褐色,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双栉齿状。老熟幼虫体长37~47 mm,头宽3.0~3.5 mm,体表粗糙,色泽以黄褐色或黑褐色居多。腹末臂板黄褐色,头部后唇基呈等边三角形,有深褐色纵纹2 条。

1.3 生活习性

成虫喜食酸甜味,具有趋化性和趋光性。幼虫3 龄前以取食嫩叶为主,4~6 龄幼虫的习性分时段:夜间活动,日间潜伏至土壤中。倾向于温暖潮湿的土壤环境,地势低洼、杂草丛生的区域是该虫的主要活动场所,最适生存温度为18~26℃。

1.4 防治技术

1.4.1 农业防治及时铲除田边杂草,破坏其生存场所,消除部分虫害。

1.4.2 物理防治杀虫灯是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在辣椒种植区域设置黑光灯,灯高于植株10 cm,夜间置于田间,诱杀成虫,效果较好。用糖醋液诱杀成虫。

1.4.3 化学防治分龄期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1~3 龄幼虫盛期,喷洒50%辛硫磷乳剂1000 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800 倍液;虫龄增加,防治力度加大,可使用80%敌敌畏乳剂灌根。为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建议多种药剂交替使用,7~10 d 喷施1 次,连续2~3 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1]。

2 蚜虫

2.1 为害特征

成虫、若虫主要为害嫩叶、花蕾等。植株呈现出叶片皱缩、卷曲的异常形态,甚至枝叶枯萎,生命力明显减弱。蚜虫分泌蜜露,还易诱发病毒病、煤污病等。

图2 蚜虫

2.2 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头胸部黑色,腹部淡绿色,腹管长,末端缢缩,中后部小幅度膨大;背面中央有斑块,两侧有小斑。无翅胎生雌蚜:体色为绿色至樱红色,其他特征与有翅胎生雌蚜基本一致。

2.3 生活习性

蚜虫繁殖能力强,辣椒种植区域的蚜虫高密度分布时,部分有翅蚜虫迁飞扩散,若现场风力等级较高,风力将推动蚜虫的传播,造成更大范围的虫害。蚜虫喜温暖干燥环境,在相对湿度低于75%、气温18~25℃时大量繁殖。成虫对银白色有负趋向性,对黄色有强趋向性。

2.4 防治技术

2.4.1 农业防治注重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田间及周边的杂草,破坏蚜虫的生长环境,减少蚜虫的数量。

2.4.2 物理防治根据蚜虫的趋向性,在种植区设置黄色诱虫板;根据蚜虫的负趋向性,悬挂银灰色膜条或铺设银灰色地膜,趋避蚜虫。

2.4.3 化学防治喷洒45%吡虫啉微乳剂2000倍液或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000 倍液等均是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为避免蚜虫产生抗药性,宜多种药剂轮换使用。喷雾防治着重针对叶背的害虫进行,每7~10 d 喷施1 次,连续2~3 次为佳[2]。

3 蓟马

3.1 为害特征

蓟马成虫和若虫均会侵蚀辣椒植株,主要为害嫩叶、嫩梢、花、幼果,受害的嫩叶和嫩梢硬结缩小,叶片上卷,心叶无法正常舒展,植株生长速度明显滞后;幼果受到蓟马为害后,果实生长异样,有落果现象。

图3 蓟马

3.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 mm,呈狭长状;腹节黄色;体色总体上呈现出红黄至棕褐色;头、胸两侧有灰斑。

若虫:1 龄、2 龄分别为无色透明、黄色至金黄色,腹、胸两处有细小的褐点。

3.3 生活习性

蓟马以成虫越冬,在海南一年可繁殖20 个世代以上,卵集中在寄主生长点、幼苗组织及嫩叶处。幼嫩部位以1~2 龄若虫活动居多,2 龄末若虫钻入土中[3]。成虫蓟马有趋蓝性。

3.4 防治技术

3.4.1 农业防治注重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田间及周边的杂草,破坏蓟马的生存环境,减少蓟马的数量。

3.4.2 物理防治利用蓟马的趋蓝性,在田间设置蓝色诱虫板,在诱杀成虫方面有一定效果。

3.4.3 化学防治可喷洒45%吡虫啉微乳剂1500 倍液+20%甲维·吡丙醚悬浮剂1500 倍液或其他组合形式,为避免蓟马产生抗药性,多种药剂轮换使用。喷雾防治时间在上午09:00 前或下午17:00 后,7~10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2~3 次。

4 茶黄螨

4.1 为害特征

未展开的芽、叶、花器等均是茶黄螨的主要为害部位,以若螨和成螨两种居多,受害部位集中在辣椒植株的幼嫩处。叶片受害后背面以黄褐色或灰褐色居多,叶缘向背面卷曲。花蕾和幼果受到为害后,出现开畸形花或不开花的情况,甚至无法坐果。果实受害后,果柄部位呈灰白色至灰褐色,可引起落花、落果现象,辣椒植株的产量显著降低。

图4 茶黄螨

4.2 形态特征

成螨:雄螨近六角形,足粗壮,腹部末端呈圆锥形;雌螨虫腹部末端平截,半透明状,躯体无明显的分节特征,足较短,可见体背区域分布纵向白带。

若螨:外面罩有幼螨的表皮。

4.3 生活习性

茶黄螨在28~30℃下有较强的生长能力和繁殖能力,4~5 d 发生一代,一年发生世代超过20代,集中分布在叶生寄主、枯枝落叶和土缝内。对寄主的侵蚀首先以点片的形式发生,后逐步向周边扩散,导致辣椒种植区域发生大规模的虫害。茶黄螨以两性生殖居多,还有部分为孤雌生殖。单雌产卵量超过百余粒,产卵集中在果实的凹陷部位和嫩叶背面,具备较强的活动能力,依靠自然力向周边扩散,或通过爬迁的方式造成大范围侵害[4]。

4.4 防治技术

4.4.1 农业防治实行轮作,以叶菜类为宜,常见的有生菜、香菜等;及时铲除田边叶生杂草,破坏茶黄螨的生存条件,减少虫口数量;科学施肥,在保证辣椒植株可获得充足肥力的同时避免植株生长过旺。

4.4.2 生物防治利用茶黄螨天敌防治,如向种植区域释放植绥螨,以此来抑制虫害的发生。

4.4.3 化学防治注重防治的及时性,在田间卷叶率达到0.5%时要及时采取化学防治,如喷洒2.5%多杀霉素悬浮剂2000~3000 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000~2000 倍液等。为避免茶黄螨产生抗药性,多种药剂轮换使用。为强化虫害防治效果,在采用前述药剂的基础上掺入适量的增效剂,喷药以淋洗方法进行。7~10 d 喷施1 次,连续2~3 次最佳。

5 烟青虫

5.1 为害特征

幼虫蛀食果实或辣椒植株的嫩茎、叶片和芽,引起果实腐烂、落果现象,若不及时开展虫害防治措施,将导致大范围的软腐病,辣椒减产尤为明显。

图5 烟青虫

5.2 形态特征

幼虫虫体有绿色、绿褐色、灰褐色等多种体色,体表小刺较短。

成虫虫体黄褐色,体长14~18 mm,翅展27~35 mm,翅上分布有较多清晰的横线、环状纹、肾状纹。

5.3 生活习性

成虫喜昼伏夜出,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傍晚。在海南一年发生5~7 代,具有趋化性和趋光性的特征。前期成虫卵主要集中在叶片背面的叶脉区域,且以植株上中部的叶片处最为明显,后期以果实和萼片处居多。1~2 龄幼虫主要为害辣椒嫩叶,后续蛀果,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5.4 防治技术

5.4.1 农业防治采取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整枝打杈,若部分植株的叶片存在害虫,及时清理干净,转至田外的指定区域进行销毁;采收后深耕土壤,在此方式下破坏土中蛹室,避免大量繁殖。

5.4.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进行防治,可以考虑田间释放赤眼蜂的方法;在成虫产卵高峰后3~4 d 采取防治措施,例如喷洒Bt 乳剂或核型多角体病毒。

5.4.3 物理防治在田间配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5.4.4 化学防治注重日常的监测,根据田间虫害状况采取防治措施,若百株卵量达20~30 粒,需进行化学防治,在源头上取得良好的虫害控制效果。化学防治药剂可考虑喷洒2.5%多杀菌素悬浮剂1000~2000 倍液,7~10 d 喷1 次,连续2~3 次[5]。

6 总结

作为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户,需高度重视虫害对露地辣椒种植产生的不良影响,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防控措施,注重源头的预防与控制,发现虫害后及时防治,提高辣椒的质量和产量。

猜你喜欢
嫩叶蓟马化学防治
董长贵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枸杞嫩叶补虚益精
辣椒蓟马防治技术
像一枚嫩叶(外一首)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苦参碱B、C防治蓟马和小绿叶蝉田间试验
云南石榴蓟马种类组成及其种群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