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2023-06-11 13:42谢亚平孙艺菱
当代美术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黑影图案

谢亚平 孙艺菱

摘要: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之一)于抗战烽火中在四川成都开办。这所以“美化人生”[1]为心灵观照,以“完成国计民生之改进”[2]为现实追求、主张“技艺结合”的艺术院校迅速成为当时中国设计教育实践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其图案学课程体系在李有行、沈福文、庞薰琹、雷圭元等先生的主持下逐渐成型,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2年8月,21岁的张仰浚考入四川省立艺专应用艺术科,194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其间担任了工艺美术系系主任达25年之久,他将李有行先生的色彩写生体系归纳总结为“图案写生变化”,并培养了一批拔萃的设计专业教师与适应社会生产的设计师。本文梳理了张仰浚的教育实践与艺术主张,以“大道至简”作为其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注解,以此呈现张仰浚先生的创作与教学。

关键词:张仰浚,图案,黑影,黑白灰,设计教育

Abstract: In the 1940s, Sichuan Provincial Art Technical College (one of the predecessors of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was established in Chengdu, Sichuan during the War of Residence against Japan. This art academy, which took "beautifying life" as its spiritual concern", comple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s its realistic pursuit, advocated a "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and quickly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s in China's design education practice at that time. Under the auspices of Mr. Li Youxing, Shen Fuwen, Pang Xunqin, Lei Guiyuan, etc., the course system of Design Scicence gradually took shape and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across the country. In August 1942, 21-year-old Zhang Yangjun was admitted to the Applied Art Department of Sichuan Provincial Art Technical College. After graduating in 1946, he began to teach at the school, during which he served as the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Arts and Crafts for 25 years. He summarized Mr. Li Youxing's color sketching system as "pattern sketching changes" and trained a group of outstanding design teachers and designers who adapted to social production. This article sorts out Zhang Yangjun's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artistic proposition, and uses "the Greatest Truth Is Simple" as the annotation of h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methods, to present Mr. Zhang Yangjun's cre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 Zhang Yangjun, pattern, dark strokes, black, white & grey, design education

一、“图案写生变化”体系的脉络与源流

四川美术学院的染织设计专业由我国著名设计教育家李有行先生正式组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当时国内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可追溯到1939年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艺职业学校设“服用科”教授“染织”课程开始,到1942年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设应用艺术科,自二年级分出印染组,至1958年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开办染织班。李有行先生基于长期从事染织图案设计和水彩写生的经验,创立了一套以中国传统“叠色渍染”为参照,融水粉、油畫于一体的图案色彩写生方法,它是“以图案设计对花卉素材加工变化切身体会,将中国画没骨法与西洋画的光影造型法熔于一炉,结合工艺设计分版套色要求而创造的一套专业归纳提炼写生训练的教学体系”[3]。这套体系使染织专业为付诸生产制造而设计,逐步形成了有针对性、适用性、完整性的基础教学体系。通过黑影、黑白灰、复色、限制色彩四个教学步骤,独立成课,旨在培养学生用简练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然界中对象的丰富变化,使之完成由自然形态到艺术形态的升华[4]。这套体系在全国独树一帜,使其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生产部门的需要而备受青睐,从而引起文化部、轻工部以及其他工艺美术院校的重视,并曾在中央工艺美院、太原理工大学等多家学校运用。

作为李有行先生的第一代亲传弟子,张仰浚是李有行先生色彩教学法的坚定传承人。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他将其归纳改进为“图案写生变化”,着重研究图案纹样的变化方法、造型规律等艺术处理问题,其核心是从装饰和实用的要求出发,将自然形象和色彩删繁就简为图案形象的过程或手段。他的“图案写生变化”体系由“写生”与“变化”两大部分构成一个统一概念,二者之间有内在的密切联系,从而完成图案创作的任务。张仰浚将写生方法总结为白描、单色、黑影、黑白灰、色彩、限制色彩等,这些写生方法都具有变化的性质。他强调“写生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写生”,在写生的同时,某些方面就已经进行了变化。例如,黑影自身就是一种简化的形象,而黑白灰写生是明暗关系的高度概括,限制色彩写生则是对色彩的归纳和相互借用。“写生”为“变化”提供具有装饰特点的形象、色彩、意境等等原始材料(即所谓素材),以及训练适应图案创作的写生技巧;“变化”则是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提炼、集中、概括使之典型化。[5]担任系主任期间,张仰浚以此体系为工艺美术系一、二年级基础课程,培养了一批拔萃的设计专业教师与适应社会生产的设计师。

二、自觉地去运用这些限制

黑影、黑白灰写生是李有行先生“装饰色彩写生体系”的第一步,也是张仰浚“图案写生变化”的重要基础,可以理解为“观物取象”。张仰浚尤其擅长黑影和黑白灰的训练。他十分重视自然形态的影响和画面经营,充分发掘和利用单色语言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独到之处,以纯粹的黑白灰语言归纳出丰富的色彩层次。他的笔触生动、肯定,层次清楚且互相衬托,呈现出“化繁为简”的效果。

“黑影”就是剪影造型,即在背光下物体显示出来的轮廓形象。它是理解光影关系的第一步,通过轮廓的变化理解形象的内在结构,达到朴素简练的格调。黑影画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朴素的素描,它没有复杂的明暗层次去表现形象,但要求用不同的笔触准确地描绘形象,从而锻炼细心观察花草的结构、生长规律以及形象特征的能力。它对色彩写生的刻画形象与组织形象,都有重要的作用。“黑白灰”则是依据光影关系使用黑、白、灰去表现明暗层次的写生方法,以此在平面上展现立体感。黑、白、灰写生是使写生与创作结合的重要阶段,色与色之间要互相借用、调剂。限制是一种条件,黑、白、灰就是将作画限制为三个颜色,从而锻炼概括色彩的能力。

黑影写生是黑白灰写生的基础,两者都是图案设计中常用的表现方法,要求用较少的色彩获得丰富的效果[6],故要求黑影和黑白灰用中国画用笔的方法在严格的限制之中去锻炼形象和色彩的概括能力,以适应图案设计分版套色的表现方法[7]。张仰浚认为“画黑影和黑白灰时应当自觉地去运用这些限制,而不要认为是一种束缚”[8],这是一种使写生和设计结合的重要手段。在染织图案的应用中,要求用少量的套色获得丰富的艺术效果,故写生创作必须要删繁就简,用色用笔都要“在概括中求变化”,色色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以此获得概括而不单调、简约而又丰富的艺术效果。

要求用较少的色彩获得丰富的效果,黑、白、灰就是锻炼概括色彩的方法,有了这种能力,就可以较为妥善地把写生素材用于图案设计。

三、调配色彩的忘境

张仰浚的色彩写生直接秉承了李有行先生的核心,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观察入微、用色概括、虚实相称,恰如其分地变现出光与色彩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表达出他面对自然时的纯净诚恳的内心。他认为色彩写生的用色要概括,应该突出主体,使色彩特征鲜明、有个性,把不必要的色彩舍弃,才能使特点鲜明、具有感染力。

设计专业的色彩写生与绘画专业不同,不是简单地把对象的色彩描摹出来,仍然要进行集中和概括。李有行先生根据这一特点形成了自己的作画风格:“不打轮廓,或者用铅笔勾几根大线定一下位置便直接着色,但形象准确而生动”[9],正是为了适应染织图案的需要,做到“不以形害意”[10],从而达到形神兼备。张仰浚在李先生的基础上将色彩写生的核心总结为“体会自然间色彩的变化所产生的色彩效果,从中获得图案设计时的组织形象,调配色彩的忘境,使写生为图案设计服务”[11],这表明色彩写生不仅要锻炼描绘自然形象、色彩的技巧,更为核心的是通过对色彩的归纳和相互借用,以达到写生向图案创作过渡的目的。

张仰浚提倡作画时要努力捕捉在特定光照条件下色调的特点与对比关系,要求笔触肯定明确,色与色之间的层次分明,远看又浑然一体,相形益彰。同时,要把黑影、黑白灰写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将画面形象与色彩紧密结合。他将形与色的关系比喻为“人体的骨架与血肉”,要将色彩准确依附到形象的正确位置,需要运用色彩去表现形象的转折起伏变化,两者互相依托、互相比附,形象因色彩而得以充实和丰满,色彩因形象而得以显露和落实。

四、“变形换色”的图案写生变化教学

作为一位设计教育工作者,张仰浚在进行绘画创作的同时,也在思索如何引导学生将自然色彩与形象转化设计素材。图案是具有实用性、装饰性、工艺性的一种艺术,要受到装饰要求和工艺条件的制约,正是这些制约才使染织生产对图案设计产生了“变形换色”[12]的要求。“变形换色”能够更加准确地将描绘的形象、色彩与装饰要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工艺条件的特点,对自然形色的加工和再创造,使之成为具有装饰美的艺术手法。[13]

张仰浚擅长用图案家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像音乐家一样去体验不同的情态和意趣,从而提取出富于装饰意趣的因素,为未来的设计提供基本的素材。他主张把观察与构思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构思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以适应现代染织工业对染织美术设计的要求。基于此要求,他的“图案写生变化”体系将工艺性与装饰性结合起来,要求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发现美的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创造富于装饰美的形象。在60-70年代的特殊时期,张仰浚制作了一批多达七十余件“变形换色”的色彩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色彩变化博大精深又细致微妙的奥义。“图案写生变化”强调色彩之间的借用关系,从微观到宏观、从具象到抽象去展开学生的思维天地,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养成用图案家的眼光观察形象,色彩的观念和习惯。正是通过这批教具帮助学生反复进行变化图形与置换色彩,以客观理性的方式提升了学生锐敏、真切而细致的艺术感知力。

五、结语

从应用艺术科助教到工艺美术系系主任,张仰浚一直承担着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传承与发展的使命,用45年的岁月亲历与见证了四川美院设计专业的生长与繁茂,也成了四川美院设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学统守护人,是一位时代不可或忘的薪传人。

张仰浚主张“用最少的艺术语言说最丰富的话”,“大道至简”便是其教育理念和方法最好的注解,这既是对其“图案写生变化”体系的解读,又是对其赤心教學的见证。他时时将“作画就是要‘惨淡经营”这句话挂在嘴边,以此提醒自己和他人忍耐绘画的枯燥与艰辛,也常教诲学生要以坚强的意志专注于研究和练习。日往月来,“大道至简”是他一辈子的写照:画如其人,做好一名教书匠,一如既往保持纯净诚恳的内心。

项目来源: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技与艺”的交锋——抗战时期西南地区设计教育思想研究(1937-1945)》(项目编号19YJA760072),四川美术学院卓越人才项目。

作者简介:谢亚平,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研究方向: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教育。

孙艺菱,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史论。

注释:

[1] 1941年,李有行将“美化人生”确定为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校训,以响应文艺界“为人生而艺术”的口号,引导师生思考“设计与人生”之关系。

[2] 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艺职业学校校刊《工艺》创刊号中提到,该校的办学目标为“树立复兴工艺之基础,完成国计民生之改进”。

[3] 钟茂兰、范欣、彭成:《艺术大家李有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年。

[4] 谢亚平:《“理想先驱——四川美术学院初创时期设计教育文献展”策展手记(下)》,2021年。

[5] 张仰浚:《图案写生变化》,1978年,未出版。

[6] 张仰浚:《黑白灰写生技法》,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

[7] 张仰浚:《黑影和黑白灰写生》,1986年,未出版。

[8] 同[5]。

[9] 张仰浚:《关于李有行先生的画》,1979年,未出版。

[10] 同上。

[11] 同[5]。

[12] 同[5]。

[13] 张仰浚:《基础图案》,1983年,未出版。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黑影图案
夜半神秘黑影
影子
影子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