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冫部”字字际关系辨误

2023-06-15 05:23闫超文
现代语文 2023年4期

摘  要:在字际关系沟通方面,《汉语大字典》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字际关系沟通阙失、字际关系沟通错误、互注使用不够规范、字际关系标注与凡例不合等。以《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冫部”为例,对其中存在字际关系错误的字予以梳理辨正。希望通过这一个案研究,能够为《汉语大字典》的再次修订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字际关系;冫部;辨误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是目前规模最大、收字最多、释义最全的大型语文辞书。1990年的第一版和2010年的第二版,在字际关系处理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不过,在字际关系梳理和关系标注上,《大字典》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字际关系沟通阙失、字际关系沟通错误、互注使用不够规范、字际关系标注与凡例不合等。本文以《汉语大字典(第二版)》[1]“冫部”为例进行分析,该部共列字头136个,其中,涉及字际关系的有87组。我们对其间存在字际关系错误的字进行归纳分类,并一一辨正,希望能够对《大字典》的使用和再次修订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字际关系沟通阙失

1.

同“?”。冷气。《集韵·沁韵》:“?,冷气。或从心。”[1](P325)

《大字典》“?”条:

(一)qīn 《集韵》千寻切,平侵清。

冷。《集韵·侵韵》:“?,冷也。”

(二)qìn 《集韵》期鸩切,去沁清。

冷气。《集韵·沁韵》:“?,冷气。”

(三)qǐn 《集韵》期稔切,上寑清。

[??]寒貌。《集韵·寑韵》:“?,??,

寒貌。”[1](P327)

按:《大字典》将“”与“?”看作异体字,并附有“冷气”的释义。《大字典》凡例中,曾对异体字的标注进行了解释:“全同异体字不注音,在‘同×之后出书证、例证;非全同异体字注音,在‘同×之后简要释义,并引书证、例证。”[1](P18)《大字典》在表“冷气”的意思上将“”同“?”二字进行了沟通,认为二字为非全同异体字。实际上,“”不仅具有“冷气”义,还能够表示“冷”的意思。《广韵·沁韵》:“,冷。”[2](P420)《佩觿》卷三:“沁,并七鸩翻。上水名。下冷也。”[3](P73)《古俗字略·沁韵》:“,冷也。?,同上。”[4](P65)因此,“”在表示“冷”义上也与“?”相同。《大字典》未在此义上将二者沟通,当补。具体可修改为:

同“?”。1.冷也。《广韵·沁韵》:“,冷。”2.冷气。《集韵·沁韵》:“?,冷气。”

2.

同“濪”。《古俗字略·径韵》:“濪,千定切。寒冷也。,同上。”[1](P331)

《大字典》“濪”条:

“?”的讹字。《集韵·径韵》:“濪,《说文》:‘冷寒也。”方成珪考正:“濪,当从《说文》作?。”[1](P1892)

《大字典》“”条:

qìng 《集韵》千定切,去径清。又七刃切。

同“?”。[1](P331)

按:《大字典》认为,“”与“濪”同、“”与“?”同,它们分别属于全同异体字关系。《大字典》所说不误,意符“冫”与“氵”往往混用不别,因此,“冫”部字与“氵”部字在声符相同的情况下,多为异体字关系。关于“濪”“?”二字,《大字典》认为“濪”是“?”的讹字,但讹字并不是《大字典》凡例所规定的用语。《集韵·径韵》:“濪,《说文》冷寒也。或从仌。”[5](P607)

《正字通·青部》:“,俗?字。”[6](P1267)因此,应将“濪”“?”看作异体字关系。不仅“濪”和“?”为异体字,“”与“濪”也应是异体字。《字汇·青

部》:“,同。”[7](P55)《重刊详校篇海·冫部》:

“、、,三,七刃切。音亲,去声。寒也。”[8](P101)又《古俗字略·径韵》:“濪,千定切。寒冷也。,同上。”[4](P59)综上可知,“”“濪”“”“?”应是一组异体字。此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水部》:

“《世说新语》曰:‘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注云:‘吴人以冷为渹。《太平御览》引此事,渹作?。《集韵》《类篇》皆云?渹二同。”[9](P563)《集韵·映韵》:“?、儬、渹,楚庆切。冷也。吴人谓之?,或从人,亦作渹。”[5](P604)在表“冷寒”义上,“儬”“渹”与“?”等字亦属于异体字关系。《大字典》对该组字的沟通部分阙失,当补。

3.?

冰貌。《字汇·冫部》:“?,冰貌。”[1](P324)

按:“?”不仅可以表示“冰貌”,也是“汀”的讹俗形式,应为“汀”的异体字。《大字典》未将二字关系进行沟通,当补。从古代典籍来看,“?”与“汀”有混用的情况。如南宋绍兴刻本《艺文类聚》卷六十九:“梁柳恽《咏席诗》曰:‘照日?洲际,摇风绿潭侧。虽无独茧轻,幸有青袍色。”[10](P6)清代道光八年李式圃刻本《剡录》卷四:“贾岛《忆吴处士》诗:‘半夜长安雨,灯花越客吟。孤舟行一月,万水与千岑。岛屿夏云起,?洲芳草深。何当折松叶,拂石剡溪阴。”[11](P7)这两例中的“?洲”,应当写作“汀州”,意谓水中的小洲。“?”是“汀”的讹误字,在表“水边平滩”义上“汀”与“?”同,《大字典》未將二字的异体字关系进行沟通。具体可修改为:

同“汀”。水边平滩。

4.

寒冷。《玉篇·冫部》:“,冷也。”《广韵·迥韵》:“,凔寒。”《说文·水部》:“泂,滄也。”清段玉裁注:“此义俗从仌作。《篇》《韵》皆训冷是也。”[1](P325)

按:“”,或可写作“泂”,二者为异体字关系。《大字典》未将二字关系进行沟通,当补。“”,表示寒冷的意思。《广韵·迥韵》:“,古迥切。”[2](P299)

“泂”字,《说文解字·水部》:“泂,滄也。”[12](P236)“滄”本指寒冷。又《广韵·迥韵》:“泂,户迥切。”[2](P299)

可见,二字同属迥韵,均有寒冷的意思,音义相同,应为异体字关系。其实,古代字书对“”“泂”的异体关系已有所论述。《集韵·迥韵》:“,寒谓之

。或从水。”[5](P42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水部》:

“泂,滄也。此义俗从仌作。《篇》《韵》皆训冷是也。”[9](P563)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泂、滄等字改从仌者,皆俗书耳。”[13](P61)《集韵·迥韵》:“泂,

《说文》滄也。或从冫。”[5](P426)《古俗字略·迥韵》:“泂,滄也。同上。”[4](P41)《正字通·冫部》:“,泂字之讹。”[6](P83)由此可知,“”“泂”常混用不别。因此,在表示寒冷义上“”与“泂”应属异体字关系,《大字典》对二字的关系处理不当。具体可修改为:

同“泂”,寒冷。

5.?

冷。《广韵·送韵》:“?,冷也。”[1](P326)

按:“?”不仅表示“冷”的意思,而且也是“洞”的俗体字,二字为异体字关系。《大字典》未将二字关系进行沟通,当补。“?”与“洞”在文献典籍中常混用不别。如清代嘉庆十五年武英殿刻本《剿平三省邪匪方略》卷一百四十六:“虽经臣等前此会议,于竹山、房县、保康等县,择定稳妥岩?存贮军粮,以备临时急需之用。”[14](P13)此处的“岩?”应是“岩洞”,洞穴的意思。清代康熙四十九年刻本《雅伦》卷六:“炎炎之畏景虽临,冽冽之寒威益壮。暠晖想冰始之日,?徹得夏颁之状。”[15](P39)“?徹”即“洞徹”,透彻通徹的意思。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二:“?徹,?,徒弄反。《玉篇》曰:?犹通徹也。字又作迵。”[16](P19)因此,“洞”可写作“?”,在表示洞穴、通的意思上“?”同“洞”,《大字典》当补。具体可修改为:

同“洞”。1.洞穴。2.通。

6.凞

xī 《改併四声篇海》引《龙龛手鉴》许夷切。

和。《篇海类编·时令类·冫部》:“凞,和也。”[1](P331)

《大字典》“”条:

xī 《改併四声篇海》许夷切。

同“熙”。和。《改併四声篇海·冫部》引《龙龛手鉴》:“,和也。”[1](P331)

按:“凞”与“”应属于异体字关系,《大字典》未将二者进行沟通,当补。首先,“凞”与“”音义相同。“凞”,《改併四声篇海·冫部》:“凞,许夷切,和也。”[17](P5)“”,《改併四声篇海·冫部》:“,音希。”[17](P5)在字形上,两字的构型部件“熈”“熙”形体相近;在作为独立的字使用时,两字也常混用不别。如明代嘉靖九年王蓥刻本《淮南子》卷二十六:“诗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熈于光明。此之谓也。”[18](P17)清代嘉庆十年虞山张氏照旷阁刻学津讨原本《韩诗外传》卷三:“诗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19](P8)

可为“凞”与“”为异体字提供佐证。“凞”与“”应属于同一个字的不同异写形式。李国英指出:“异写字,即由于书写变异形成的异体字。异写字与异构字不同。从来源讲,异构字是造字的产物,异写字是书写变异的产物。”[20]因此,应将“凞”“”二字看作是异体字关系。具体可修改为:

xī 《改併四声篇海》引《龙龛手鉴》许夷切。

同“”。《篇海类编·时令类·冫部》:“凞,和也。”

二、字际关系沟通错误

1.冸

同“泮”。《集韵·换韵》:“冸,冰释。通作泮。”[1](P325)

按:《大字典》认为,“冸”与“泮”同,二字为全同异体字关系。不过,其所引书证《集韵》则是将二字沟通为通假字关系,导致引证与所标注的字际关系并不一致。赵振铎指出:“《汉语大字典》把引证分为书证和例证两类。书证主要引自旧辞书、名家注疏以及可信的考证。例证则是古今文籍里的用例。注引书证的目的在于提示所建义项的历史根据。”[21]《大字典》“冸”条所引书证并不能支持得出所标注的字际关系结论。因此,该条处理不当。对于“冸”“泮”二字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考察。

《广韵·换韵》:“冸,冰散。普半切。”[2](P384)《新加九经字样·冫部》:“冸,音判。冰散也。”[3](P30)《史记·封禅书》:“春以脯酒为岁祠,因冸冻,秋涸冻,冬塞祷祠。”裴骃集解:“服虔曰:解冻。”[22](P1123)“冸”,换韵滂母,表示冰释的意思。“泮”,本指一半有水一半无水的学宫。《说文解字·水部》:“泮,诸侯乡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从水从半,半亦声。”[12](P237)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七:“頖宫,音判。本多作泮。泮,半也。半有水,半无水也。”[23](P30)《广韵·换韵》:“泮,普半切。”[2](P384)由此可知,“泮”与“冸”语音相同,而意义并不相同。《佩觿》卷三:“泮冸,并普半翻。上泮宫。下冰解。”[3](P73)则是有意将二者进行区分,我们认同《佩觿》的处理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泮”也可以表示“冰释”的意思。《诗经·邶风·匏

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毛傳:“迨,及;泮,散也。”郑笺:“归妻,使之来归于己,谓请期也。冰未散,正月中以前也。”[24](P12)这里应是假借“冸”字而得义。总之,“冸”与“泮”语音相同,意义不同,不宜将二字看作异体字关系。同时,在表示“冰释”的意思上“冸”通作“泮”,二者应是通假字关系。具体可修改为:

“冸”条:

pàn 《广韵》普半切,去换滂。元部。

冰释。《广韵·换韵》:“冰散。普半切。”《九经字样·冫部》:“冸,音判。冰散也。”《史记·封禅书》:“春以脯酒为岁祠,因冸冻。”裴骃集解:“服虔曰:解冻。”

“泮”条:

通“冸”。冰释。《集韵·换韵》:“冸,冰释。通作泮。”

2.凋

diāo 《广韵》都聊切,平萧端。幽部。

同“叼”。用嘴衔住。《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师父!你自坐下,等我与他個饿鹰凋食。”[1](P328)

按:《大字典》认为,“凋”在表示“用嘴衔住”的意思上与“叼”同,二字为异体字关系,有误。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凋,半伤也。木零落有渐,故曰半伤。”[25](P452)“凋”本指草木凋零的意思,又可进一步引申为人的疲敝、困苦。《大广益会玉篇·冫部》:“凋,力尽。”[26](P72)而“用嘴衔住”的意思无法从“凋”的本义引申而出,应是假借“叼”字而得义。因此,“凋”与“叼”应是通假字关系,《大字典》对二字的关系沟通有误,应改正。具体可修改为:

通“叼”。用嘴衔住。

三、互注使用不够规范

1.凜

lǐn 《广韵》力稔切,上寑来。又巨金切。

寒冷貌。后作“凛”。《玉篇·冫部》:“凜,凜凜,寒也。”[1](P331)

《大字典》“凛”条:

同“凜”。《篇海类编·时令类·冫部》:“凜,俗作凛。”[1](P330)

按:《大字典》对所收部分字际关系字组进行了互注,即双向沟通。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使字际关系更為明晰,并且便于读者阅读使用。不过,在这部分双向标注的字组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标注用语使用混乱、互注下的义项不一致等。《大字典》通过“同”与“后作”两种标注方式,对“凛”“凜”二字进行了互注。一方面,它认为“凛”与“凜”是全同异体字;另一方面,又认为在“寒冷貌”义上二字为古今字,导致二字字际关系不明。《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寝韵》:“凜,寒也。俗作凛。”[27](P92)《重刊详校篇海·冫部》:“凜,俗作凛。”[8](P100)“凛”应是“凜”的俗字,二者为异体字关系,用“同”标注更为确当。具体可修改为:

寒冷貌。《玉篇·冫部》:“凜,凜凜,寒也。”

2.馮

(一)píng 《广韵》扶冰切(《集韵》皮冰切),平蒸並。又房戎切。蒸部。

怒;烦闷。也作“憑”。《广雅·释诂二》:“馮,怒也。”王念孙疏证:“馮者,《方言》:‘馮,怒也。楚曰馮。郭璞注云:‘馮,恚盛貌。”按:今本《方言》作“憑”。[1](P4831)

《大字典》“憑”条:

píng《广韵》扶冰切(《集韵》皮冰切),平蒸並。蒸部。

同“馮”。无舟渡河。[1](P2517)

按:《大字典》通过“同”与“也作”两种标注方式,对“馮”“憑”进行了互注,导致二字字际关系不明。需要指出的是,“也作”并非《大字典》凡例所规定的标注用语。《大字典》认为,“馮”在表“怒,烦闷”义上,与“憑”为异体字关系;“憑”在表“无舟渡河”义上,与“馮”为非全同异体字。可见,它们互注下的义项并不对应。值得注意的是,《大字典》“馮”条下并无“无舟渡河”义项,与之相近的义项为“徒涉,蹚水”,两者互注下的义项亦不统一。因此,“馮”“憑”在字际关系上是否双向沟通仍需进一步论证。同时,在字际关系沟通上,还应注意标注与义项的相互照应。

四、字际关系标注与体例不合

1.

“”的讹字。《字汇补·冫部》:“,《玉篇》:‘涕也。”按:《玉篇·水部》云:“,涕也。”[1](P327)

《大字典》中收录有不少“讹字”,如“冫部”的“”“”“”等,均标注为“×的讹字”。“×的讹字”并不是凡例所规定的用语。赵振铎指出:“不要把讹字当成异体字。文字有讹变,除非有很多用例,说明它们已经积非成是,否则不好轻易把讹字说成异体字。”[28]但由于诸种原因,《大字典》中仍收录有不少“讹字”。加之难以穷尽文献典籍,是否已经达到“积非成是”的标准较难把握。同时,也有一些讹字、俗字,《大字典》并未标注“讹”“俗”,而是直接沟通为异体字。因此,对于《大字典》已收录的表明讹字的处理,需要慎重考量。目前来看,《大字典》中的讹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无相关引证的讹字,一类为有引证的讹字。讹字多是正字或通用字的异写形式,对于有引证的讹字,应当看作异体字。该条具体可修改为:

同“”。

2.

“侐”的讹字。[1](P326)

按:如《大字典》所说,“”是“侐”的讹字,在表清净的意思上与“侐”相同。需要指出的是,它还是“洫”的异体字。《正字通·冫部》:“,侐、洫之讹。”[6](P83)《大字典》所引《正字通·冫部》为“,侐之讹”,误漏“洫”字。《正字通》认为,“”是“洫”的讹误字。在传世文献中,“”与“洫”也出现了混用的情况。如1918年排印本《山东通志》卷八:“二年春三月同提点开封府界公事张君平上言,请疏凿曹、单等州古沟以通畿内水道。”[29](P9)“沟”应写作“沟洫”,表示河渠的意思。清代光绪十四年南菁书院刻皇清经解续编本《今文尚书经说考》卷三十二,将“《汉书·沟洫志》”写作“《汉书·沟志》”[30](P9)。由此可知,在表示河渠的意思上,“洫”与“”应属于异体字关系。《大字典》未将二字的关系进行沟通,当补。具体可修改为:

同“洫”,河渠。

3.

同“馮(憑)”。《龙龛手鉴·冫部》:“,讬也。”《字汇·冫部》:“,与馮同。据也。”[1](P329)

《大字典》“馮”条:

(一)píng 《广韵》扶冰切(《集韵》皮冰切),平蒸並。又房戎切。蒸部。

怒;烦闷。也作“憑”。《广雅·释诂二》:“馮,怒也。”王念孙疏证:“馮者,《方言》:‘馮,怒也。楚曰馮。郭璞注云:‘馮,恚盛貌。”按:今本《方言》作“憑”。[1](P4831)

《大字典》“憑”条:

píng 《广韵》扶冰切(《集韵》皮冰切),平蒸並。蒸部。

同“馮”。无舟渡河。[1](P2517)

按:《大字典》将“”“馮”“憑”三字标注为“”同“馮(憑)”,即认为“”与“馮”为异体字关系。至于“憑”,《大字典》却未对加“(×)”的标注方式进行说明,导致“憑”与“”“馮”的关系并不明确。通过考察“厂部”字,可以发现,采用“A同B(C)”方式的一组字,其中“B”与“C”并不只是表示异体字关系,有的还表示古今字关系。比如,“”同“矦”,“矦”同“侯”,《大字典》“”条处理为:“同‘矦(侯)。”又如,“”“厲”“砺”一组字,“”与“厲”为异体字关系,“厲”与“砺”为古今字关系,《大字典》同样将“”处理为:“同‘厲(砺)。磨刀石。”李运富认为,“简化字和古今字都是有个性的特殊字群,跟异体字是交叉关系不是隶属关系”[31],不宜将它们等同。《大字典》凡例并未对标注符号“(×)”予以说明,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不统一,从而导致字际关系的沟通存在一定的混乱。总之,字际关系标注用语、标注符号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大型工具书字际关系的处理应用上具有重要作用,就此而言,《大字典》仍有需要改进之处。

综上所述,本文以《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冫部”为例,对其中存在字际关系的87組字进行了梳理、归纳,可以看出,汉字之间、字词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一个字、一个词往往会涉及多个相关的字和词,厘清彼此之间的联系绝非易事。相比于第一版而言,《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在字际关系处理方面已作出了很多改进,但是由于诸种原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字际关系沟通阙失、字际关系沟通错误、互注使用不够规范、字际关系标注与凡例不合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冫部”字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部87组字中有32组异体字是由于意符“冫”与意符“氵”的混用而产生的。因此,在对《汉语大字典》字际关系进行研究时,应特别注意对形体相近或意符相关的字进行系联与区分。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个案研究,不仅能够为《汉语大字典》的使用、修订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能够为汉字字际关系的标准化建设、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2][宋]陈彭年.宋本广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2.

[3][唐]唐玄度.新加九经字样,[宋]郭忠恕.佩觿[A].丛书集成初编:第1065册[C].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4][明]陈士元.古俗字略[M].明万历年间归云别集刻本.

[5][宋]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明]张自烈编,[清]廖文英补.正字通[M].董琨整理.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7][明]梅膺祚.字汇[M].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刻本.

[8][明]李登.重刊详校篇海[A].续修四库全书:第232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宋绍兴年间刻本.

[11][宋]高似孙.剡录[M].清道光八年(1828)李式圃刻本.

[1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3][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M].清光绪二十年(1894)徐氏刻民国三年(1914)补刻本.

[14][清]庆桂.剿平三省邪匪方略.清嘉庆十五年(1810)武英殿刻本.

[15][清]费经虞撰,费密补.雅伦[M].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

[16][唐]慧琳.一切经音义[M].日本元文三年至延亨三年狮谷莲社刻本.

[17][金]韩孝彦,韩道昭.重刊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海[M].明成化三年至七年(1467—1471)释文儒募刻本.

[18][汉]刘安.淮南子[M].明嘉靖九年(1530)王蓥刻本.

[19][汉]韩婴.韩诗外传[M].清嘉庆十年(1805)虞山张氏照旷阁刻学津讨原本.

[20]李国英.异体字的定义与类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1]赵振铎.关于《汉语大字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 1987,(1).

[22][汉]司马迁.史记[M].郭逸,郭曼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卢文弨刊抱经堂丛书本.

[24][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毛诗[M].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武英殿刻仿宋相台五经本.

[25][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6][南朝梁]顾野王撰,[唐]孙强增补,[宋]陈彭年重修.大广益会玉篇[A].丛书集成初编:第1058—1062册[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7][宋]毛晃增注,毛居正重增.增修互注礼部韵略[M].明刻本.

[28]赵振铎.谈异体字——为贺《辞书研究》百期作[J].辞书研究,1996,(6).

[29][清]杨士骧修,孙葆田纂.山东通志[M].山东通志刊印局1918年排印本.

[30][清]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M].清光绪十四年(1888)南菁书院刻皇清经解续编本.

[31]李運富.关于“异体字”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1).

Discussion of the Interword Relationship of “Bingbu(冫部)” in Hanyu Da Zidian(《汉语大字典》)

Yan Chaowen

(Bashu Culture Research Center/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Bingbu(冫部)” as an example to sort out 87 groups of words related to the interwor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interword relationship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xpression of the interword relationship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ordinary example, the interword relationship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citations, improper communication, should communicate but not communicate, and interword expressions that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re confused,hop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revision of Hanyu Da Zidian(《汉语大字典》) again.

Key words:Hanyu Da Zidian(《汉语大字典》);the interword relationship;“Bingbu(冫部)”;discussion

作者简介:闫超文,女,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