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历程与经验

2023-06-15 17:46陈蓝天陈天雄
经济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历程生态文明

陈蓝天 陈天雄

内容提要:国际话语权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在提升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对于新时代增强公众生态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良好形象与推进国际环境公平正义具有深远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 国际话语权 历程

著名的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曾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论断。国际话语权的实质就是权力与权利的统一,也就是指话语主体能够凭借自身综合实力在国际事务中自由表达自身的观点、立场和主张,以此实现引起广泛认同的能力。事实证明,人类历史是一部不断争夺话语权的历史,握有话语权的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总结我国环境外交基本经验,对于当代中国生态外交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发展历程

中国在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方面经历的几个发展演进过程,体现了我国在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方面的变化。

初步萌芽期:1949年-1972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较为落后,因此,“总路线万岁”“赶超英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战天斗地”“征服自然”等口号成为这一时期的鲜明印记,更加关注将经济建设和赶超作为国内外主要宣传的重点和话语主题。当时,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处于边缘地带。生态建设关系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在国际上越来越成为关注话题,国家之间可能会因为环境问题而引起争端,但更多的是共识,我国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在国际活动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外交。比如,在抗美援朝期间,毛泽东同志就要求指挥员战斗员要像爱护我们自己环境一样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秉持对世界生态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强烈谴责美国在侵越战争中使用生化武器。中国还曾与越南合作研制抗疟疾药物,为世界生态产品供给作出贡献。

当时党和国家以发展生产为主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冷战的封锁,国际环境极其恶劣,在话语问题上,我们主要是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去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权利是争来的,不是送来的。”①这一时期中国围绕环境保护做了宝贵的探索和实践,在国际社会上发出可贵的环境话语意识,但不可能具有主流话语权。

持续摸索期:1972年-1992年

在周恩来同志的推动下,1972年6月,我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争取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艰难道路。

在会议上,中国积极发声,主张自身权利,并阐述中国在生态方面的基本主张和立场原则,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拥护。其一,提出要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其二,提出环境保护要加强国际合作,各国之间应在不侵犯他国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国际生态保护合作,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合作;其三,提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生态殖民,呼吁各民族国家共同维护生态环境,抵制资本主义扩张带来的全球生态危害行为,并有权对帝国主义生态殖民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提起赔偿。会议最终采纳了中国代表团的一些建议,其中“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②被载入《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是中国在环境外交史上的第一次登場,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1991年,中国发起并主办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北京公约》,强调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号召发展中国家紧密团结共同维护生态权益和发展权益,改变了过去发展中国家分散的状态。这一时期,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舞台上表现活跃,先后签署了《国际捕鲸管制公约》(1980年)、《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1989年)、《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赛尔公约》(1990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本)》(1991年)等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和议定书。③

这一阶段中国环境外交数量有所增加,努力在国际环境外交的舞台上发声,但由于自身综合实力的限制,以及西方发达国家长期控制国际话语的霸权地位,生态话语力量在国际社会上发挥得十分有限,环境外交还没有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中国争夺生态话语权刚刚起步。

深化发展期:1992年-2002年

1992年6月,中国参加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称里约大会),这次大会是中国在国际生态领域表达中国原则立场的重要平台,标志着我国环境外交的重要转折点,此后中国积极推进可持续外交和国际合作。中国在此次会议上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详细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关系,庄严地提出了中国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五项基本原则,其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被确立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原则。

中国始终坚持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行动派,在里约大会上签署了《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五个重要文件。1992年8月,中国在《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报告中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将其确定为国家战略。随后,制定并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 》(1994年)、《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1995年)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中国开展环境外交提供了指导方向。

这一时期,中国在国际生态事业的参与度更高,在国际环境外交的平台上活跃度也更高,推动了国际环境秩序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此时中国在全球生态领域的规则制定、议题设置、平台搭建和话语构建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生态国际话语权仍处在弱势的状态。

大力推进期:2002年-2012年

2002年8月,中国参加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郑重向世界表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亚非峰会完整表述“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中国基于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深化认知,为世界生态治理提供的宝贵方案。2007年4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该方案是发展中国家制定通过的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突出体现了在环境保护领域作为大国的负责精神和国际担当。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作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确立为中国环保国际合作的基本方针,彰显了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和实践的质的飞跃,是我党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升华。

这一阶段,我国在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尤其是气候变化规则构建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话语体系方面,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话语向科学发展观话语的重大转变。但在国际生态治理领域,中国仍然更多的是推动者身份,缺乏创造具有引领作用的新理念、新概念和新话语。

成熟引领期:2012年至今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倡导以秩序、生命、发展为核心价值的一系列生态话语,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我国生态话语影响力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提升,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也趋于成熟完善,不断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在这一时期,中国在提升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是中国把生态文明拓展到国际层面。首先,倡导全球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核心主张,提出“全球生态文明”这一新理念,倡导与世界各国共同谋划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其次,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以全球视野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认为人类社会必然会走向“生态文明”共同体,同时人类社会只有实现“生态文明”共同体才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顺应了全球生态治理的共同诉求,更加彰显出我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提出“绿色”新发展理念。中国把“绿色”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绿色发展作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和重要抓手。联合国副秘书长施泰纳指出,“绿色发展”这一生态话语已经纳入联合国文件,是中国智慧对全球生态治理的贡献。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提出“地球生命共同体”命题。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地球生命共同体”,彰显了中国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视野不断扩大。最后,中国所倡导的清洁美丽世界的理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目标指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进步展示了中国不仅致力建设国内生态,也致力于世界生态建设。总之,这些新话语、新概念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了方法指导。

二是綠色发展方式引领。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破解这一时代问题,提出了“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断,要求“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①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秉着高度的实践自觉,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全国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探索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相协调的新路子。2013年联合国环境署第二十七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并于2016年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高度认可中国方案,认为其能够从根本上化解环境危机,推动世界未来和谐共赢。

三是绿色国际公共产品引领。面对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各国提供公共生态产品。中国始终秉持和践行共同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的多边主义,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绿色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动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共建共享,使沿线地区享受到中国技术带来的福利。同时积极开展南南环保合作,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为发展中国家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这一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角色和作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主张 “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展到 “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全球视野,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转变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样本的重要“引领者”,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在世界生态领域的独特魅力,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给世界生态文明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我国提升生态国际话语权仍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与西方生态话语相比,我国在话语传播、话语质量、话语体系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中国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基本经验

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实践依托

中国在生态文明方面的话语要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可和接受,关键是要在实际行动上下功夫。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并惠及整个世界。

首先,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从2000年至2018年,我国森林面积增加了26.90%,成为推动全球绿化增量的首要力量,为减缓世界气候变暖作出杰出贡献。

其次,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安全方面。中国对此高度重视,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目前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有力地构筑世界生物多样性安全屏障。

除此之外,我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先后形成了库布其治沙模式、塞罕坝经验、柯柯牙经验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治理样板。这一系列成就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注入了强有力的力量。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自然主义”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处在一个共同体之中,这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当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命题深刻体现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延续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科学话语范式。

坚持以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为思想养料

中国传统天人观没有把人类和世界作主客体之分,而是用整体式的哲学思维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国传统天人观强调人与自然处在一个整体之中。与中国传统天人观一脉相承的是,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继承了其整体性思维并形成了独特的话语表达,例如“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等话语,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处在整体之中,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

坚持以绿色惠民为价值旨归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生态话语权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定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指出“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生存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②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

中国始终坚持“以国际责任担当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勇担推进国际治理体系改革大任,先行先试。例如在全球气候问题上,不仅带头完成了2022年碳排放目标,并庄严承诺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和智慧,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与普遍赞誉,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使山河恢复了以往的美丽,在给全人类提供良好气候这一生态产品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价值意义

当下,中国积极主动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世界公认的成果,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答案。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提升对于增强公众生态自信、提高生態文化软实力、推进国际环境正义与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公众生态自信

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对于树立和增强公众生态自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增强了公众对生态道路的自信。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生态权益为目标,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这一道路是我国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探索,是中国生态道路何以自信的力量所在。

第二,增强了公众对生态理论的自信。中国生态文明理论正是在应对现实生态问题下政治变革与学术研讨之间协同的结果,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以中国哲学特有的系统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第三,增强了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生态文明的独特优势的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概括为十三个方面。其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充分彰显。从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治国执政理念,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再到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党的二十大全新赋予生态文明建设以战略定位,提出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无不体现了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统揽全局的作用。

第四,增强了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自信。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彰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而成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生态文化,具体表现为植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与汲取西方生态思想精华三方面。

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

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提升对国家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国家生态文化传播,促进国际理解认同。中国生态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念,通过对外阐述生态话语,从而达到中国生态文化有效传播。第二,有利于引导国际舆论议题,造就利我环境。谁掌握了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谁就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舆论中形成主导地位,从而引导民众态度,制定利我的国际规则体系。第三,有利于国家价值观念传播,扩大理论贡献。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党和政府站在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代表了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中国生态话语影响力得以空前提升。

塑造国家良好形象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占有的话语优势,频频炮制出各类“中国威胁论”,肆意抹黑中国形象,其中“中国环境威胁论”是我国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最大桎梏。为此,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能够使我国全面、及时、有效地对外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从而有利维护生态文明大国形象。

推进国际环境正义与公平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不可能单独进行有效治理。因此,解决世界性的生态难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始终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谋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张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共同践行生态文明、共同分享治理经验。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不断向国际社会传递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诉求的国际秩序,对当前国际环境秩序朝向更加公平、正义、合理的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不断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生态智慧。

(编辑 杨利红)

①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2.

② 李琦.在周恩来身边的日子——西花厅工作人员的回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512.

③ 张云飞,任铃.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和经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29-235.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7.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5.

③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8-05-05(02).

猜你喜欢
国际话语权历程生态文明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
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中国南海维权行动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