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部字的演变与马文化

2023-06-15 08:27徐益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

【摘要】本文以“马”部字的演变为线索,运用统计分析、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探寻汉语词汇演变的原因及规律。通过分析《说文解字》《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等书得出语言习得中词汇的解释原则是部分“马”部字使用频率的降低的原因之一,探寻马部字的演变与马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说文解字解字;马部字;马文化 ;汉语词汇演变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1-01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44

一、前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从出现到如今,虽经历多次变革,但其本质一脉相承,并未改变。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汉字来阅读千年以前的书籍,了解先人们的思想文化与生活方式。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东汉许慎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表义,创作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源头的字书—— 《说文解字》。

读《说文解字》,可以发现许多字在上古汉语中存在,在今天却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交际。人们可以通过《说文解字》来看古人对它们的理解与解释,分析它们为什么会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得出对国际中文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马部字的分类

《说文解字》中描述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这句话是指马具有骁勇善战的特性,象马头、马鬃、马尾、四只足之形,并且“马”也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所有与马有关的字都从马部。马的自然属性使它成为了战争的重要工具,同时它在耕作运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另外,还可以作为观赏的对象,血统纯正的宝马有时能价值连城。也因为马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也形成了独特的相马文化。

《说文解字》中与马相关的汉字共有118个,其中马部有116字,其他部有馭和禡2字。人们可以根据文字意义内涵的不同,将其分为10类:

(一)马的祭祀属性。本类包含禡字,《说文解字》:“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周礼》:“禡于所征之地。”郑玄对此的解释为:“禡,师祭也,为兵祷。”由此可知,禡是指军队出征时,在驻地进行的祭祀活动。

(二)马的年龄与性别。本类包含駔、駒、騭等7个字,其中包括描述马的年龄与性别两类,例如:駒:马二岁曰駒,三岁曰駣。《诗经》有云: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意为毛色洁白的马驹来到我的农地,把我的禾苗当做食物食用。駔:壮马也。《楚辞·刘向·九叹·忧苦》中写道:同驽骡与椉駔兮,杂斑驳与阘茸。其中的駔即指骏马。《说文解字·马部》:骘,牡马也。騭用来区别马的性别,指公马。

(三)马的毛色。本类包含驪、騩、驃等23个字,其中每个词都是用来描述马的毛色,例如:驪:马深黑色。騩:马浅黑色。驃:黃馬發白色。一曰白髦尾也。杜甫的徒步归行中写道: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从这些字中可以看出,上古时期的词汇对马毛色的描写十分细致,这些词汇的出现既适应了人们对马的审美需求,也是相马文化的产物。

(四)马的形态。本类包含駫、駜、騯等16个字,本类词描述了马的形态与状态,如:駫:马肥盛也。《诗》曰:“四牡駫駫。騯:马盛也。駜:马饱也。

(五)马的动作。本类包含騁、驫、駸等21个字,本类词描述了马的行为动作,如:騁:直驰也。《诗经·小雅·节南山》曰: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驫:众马也。駸:马行疾也。

(六)不同种类马的名称。本类包含驥、驍、騛等11个字,本类词汇给不同种类的马及其他马科动物进行命名。如:驥 :千里马也。驍:良马也。騛:马逸足也。

(七)其他马科动物名称。本类包含驢、驘、騱、驒等8个字,本类词主要描述了其他马科动物的名称。如:驢:似马长耳。驘:驴父马母。騱:騱驒,马也。驒:騱驒,野马也。《说文解字·马部》:驒,青骊白鳞,文如鼍鱼也。段玉裁注:青黑色的马,起白片如鳞然。

(八)马的利用。本类包含駢、驂、駙、駟等5个字,本类词汇主要涉及在上古时期人们如何利用马。如:駢:架二马也。唐·韩愈在《马说》中写道: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闲,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駢即指二马齐并的。驂:架三马也。駙:副马也。駟:一乘也。

(九)马的饲养。本类包含驛、馹、駉等8个字,本类词汇主要涉及在上古时期人们如何饲养马。如:驛:置骑也。馹:驿传也。《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駉:牧马苑也。

(十)发展引申为其他意义的马部字。本类包含驕、篤、馴等19个字,本类词都由其本义引申为其他意义,其引申义逐渐取代本义在后世广泛使用。如:驕:马高六尺为驕。骄的本义是指高大健壮的马,而健壮的马性情也刚烈高傲,因此引申出傲慢骄矜之意,如《诗·魏风·园有桃》:“谓我士骄也。”

三、马部字大量出現原因

在上古典籍中也能看到许多关于马的内容,如在《诗》中有描述马匹参与战事内容的 :《诗·小雅·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诗·大雅·大明》:“驷騵彭彭,维师尚父。”也有描述使用马匹进行生产狩猎活动的,《诗·秦风·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还有相关的祭祀、王事活动,《詩·大雅·皇矣》:“是類是禡。”

《说文解字》全书共记录9353个汉字,其中与马相关的汉字共有118个,占全书1.26%,那么为何与马相关的汉字数量如此多呢?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由于文字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汉字的出现代表了汉语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人们已经可以运用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事物。词汇是人们认知和记录事物的最小单位。在一种语言中出现的词汇一定代表着使用本种语言的民族对其有一定认知。上古汉语以词汇单音节化为特征,即马部字也是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在上古汉语中,马部字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即其既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作为句子成分组成句子。格里姆在《论语言的起源》中说道:“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马部字作为文字和词汇反映和记录了上古时期先民们的生活,只有在生活中高频地注意和使用到与马相关的词汇,才会导致数量如此之多的马部字出现。

马作为五畜之一在生产力不是十分发达的古代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料,人们利用马进行运输和辅助生产,如《诗·秦风·小戎》:“骐駠是中,騧骊是骖。”其中骐:“马青骊文如博棋也。”駠:同“騮”,赤马黑毛尾也。騧:黄马黑喙。骊:马深黑色。驂:架三马也。本句话描述了马的使用方式,青马和赤马在中间驾车,黄马和深黑色的马在车辕外侧驾车。与此同时马行动迅猛疾速的特性也使其可以作为坐骑适用于战争和日常生活,《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有云:国家大事,在祀与戎。马高度运用于战争使其身价大大提升,也更多地为社会地位较高的贵族们所追捧。也由此逐渐形成了相马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相是指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马是指一种哺乳动物,其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因此相马就是指观察马的外表,来判断其优劣。在《说文解字》中,描述马外表的字共有45个,其中描述马的年龄与性别的汉字共有7个,描述马的毛色的汉字共有23个,描述马的优劣种类的汉字共有8个,描述马的体型的汉字共有4个。如此详尽细致的分类恰恰表明了当时社会对马的重视。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载体,其本身是受到文化和民族认知倾向影响的,因此与马相关的词语在上古汉语中大量出现。相马术作为我国的马匹鉴定学,历史久远。我们的先祖曾将相马艺术发展到了极致,古人有云:“古人相马不相皮,瘦马虽瘦骨法奇”“得其精而忘其粗”。更是有著名的典故伯乐相马 。世人都知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是将中国古代相马艺术推向顶点的人,他对相马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相马术既包括了抽象相马艺术,重视揣摩马的内在精神,又包括了重视马的根骨,同时又能将二者合二为一,做到马的“表里如一”。伯乐的相马术从马的外表深入到其内在精神,随后又从其本质回归到外在表象,这样就能够完整地展现出马。他的相马术理论体系宗不仅仅有结论,更是有相马的想法。伯乐完美地诠释了相马这门古老艺术的精髓,他著有《相马经》一书。这本书是第一次,将相马艺术载于书籍之中,用于永久流传。

萨丕尔沃尔夫在19世纪提出了“语言相对论”,又叫“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假说是关于语言、文化与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恰好可以解释马部字大量出现的现象。其认为不同的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语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即语言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现实。这就像一个良性循环一样,先民们将注意力投放到马身上,因为利用马可以让生活更加便利,而高度的关注使其形成了独特的马文化,在文化的影响下,语言中关于马的内容进一步增加。

四、大量上古使用的马部字消失原因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在上古时期存在大量与马相关的汉字词汇,然而它们却并没有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许多上古曾经存在的马部字在现代汉语中却不复存在,有些马部字虽然存在,但是意义也已经改变,这是为什么呢?词汇的消失具有复杂的成因,且每个词汇的发展轨迹是不同的,在本篇文章中,将马部字视为整体,仅做粗略的分析,而不对其中所包含的个体做具体分析。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即普通话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吕叔湘和丁声树曾先后主持工作。截至2022年2月,《现代汉语词典》已修订至第七版。本文就以《说文解字》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为例对比马部字的数量变化。《说文解字》中共有汉字单字9353个,马部字数量118个,占比为1.26%。《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有汉字单字约13000个,马部字数量85個,占比约为0.65%。

词汇消失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变,另一类是社会环境的改变。语言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包含着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子系统,其发展和演变都有自己的规律,其任何发展变化都不会破坏其生态,否则语言整体将会崩坏。上古汉语的一个特点是词汇单音节化,即一个马部字就表示一个和马相关的词汇,如:驥表示千里马。而在汉语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词汇的特点逐渐变成了词汇双音节化,即词汇多数由两个汉字组成。汉语双音节化的成因较为复杂:首先与汉语语音的演变相关。张世禄先生认为:“中国语里,单音缀的语词假使所包含的音素是很复杂的,拼缀的方法是无限制的,音调的种类是很繁多的,那末,彼此在口语上,还能应用语音的差异以互相识别可是因为语音单纯化的结果,同音语词既然激增,音调的种类又形减少,要想在口语上免除含混的弊病,自然须把语词的组织根本改造一番,语言的原料,就因之起了急剧的变迁。”其次是词汇系统本身的变化。词义的大量增加是其发展的重要体现,每个词能表达的意义并不是没有上限的,一个词所表达的含义过多则会衍生出新的词来表达多出来的词义。最后则是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词汇表义的精准性、清晰性不断提高。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语言作为沟通工具是必须有明晰性的,含混不清的语言无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

在汉语的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化的过程中,单音节词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保留词汇原义但是很少单独出现,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骥的意思仍旧为好马,但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单独使用,其可以组成词汇:附骥、老骥伏枥、按图索骥等。另一种情况是很多上古存在的单音节词汇的意义已经改变,与其他汉字组合构成新的词汇,如《说文解字》中,骄意为马高六尺,是指高大健壮的马,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不再保留其“马健壮”的本义,而是取其引申义: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和猛烈、炎热,可以组词为骄傲、骄阳等。语言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随着客观社会环境的改变,语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上文提及的禡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周礼》曰:禡于所征之地。由此可知禡是一种军队的祭祀活动,但是在当今社会军队中已经不存在祭祀行为,因此禡字随着客观事物的消失不复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同时也会发现,词汇的消失并不代表其所代表意义的消失。许多马部字虽然在今天已经不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其意义可以用其他词汇或者句子表示。如:《说文解字》中,馹:驿传也。《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驲:古代驿站用的马车。虽然“馹”字已经不出现在生活中,但是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原本一个词所表示的意义。

随着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对语言表达的精准度、清晰度要求也更高了,只有更加精细化的语言才能够匹配更高水平的人类认知与社会发展,更高水平的人类认知与社会发展也反作用于语言,推动语言表义更加精准,词汇解释更加详细。例如,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于1665年发现的,随后其便以英文的cell命名细胞。在1665年以前人们没有认知细胞这种结构,在语言中便不会出现相应的词语。而细胞一词的出现在语言上给出了更加清晰的分类与定义,也为人们进一步探索世界奠定了认知基础,随后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等概念便依次出现。

五、结语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其发展是漫长且有规律可循的,通过观察马部字演化的过程,可以窥探到语言本身的规律。了解汉字演变与社会经济文化变化的关系,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在语言现象中发掘语言规律,从规律中提取一些有助于人们学习的片段,内化为知识,提升个人能力与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高亨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万献初.《说文解字》犬豕牛羊马五畜字汇考——探讨上古狩猎、畜牧、农耕的生产形态及其对汉字的影响[J].人文论丛,2003,(00):285-304.

[6]赵云涛.试论《说文解字·马部》反映的古代马文化[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04):39-41+70.

[7]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8]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作者简介:

徐益,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