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与读书

2023-06-15 11:18李逸峰
老年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虚心古人写字

□李逸峰

《论书语》马公愚

于书法学习而言,读书与写字,不可偏废。书法家最怕别人讥为写字匠,然而,只是停留在“匠人”的技术层面,那便只能以匠人视之。因此,我们倡导书法家要多读书、善读书。于书法学习而言,读书与写字,不可偏废。

有人说:写字者不必太读书,读书无益于写字,反而占用写字的时间。此语似乎有理,因为读书优良者未必写字优良,反之亦然。读书本不必然关联写字,因读书之目的不在写字;写字亦不必然关联读书,写字之目的亦不在读书。然而写字岂止是写字之技巧?汉字之美又岂止存于外形?知晓写字之理方可谓之书法,不读书何以明白书法之法?东坡云:“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晓,需要知识,更要智慧。知识足可稽古,智慧利于出新,读书多者知识必多,信息必广,眼界必宽。又,书法一途,实为洞开传统文化宝库之一方便法门,自此门户入,书山学海,可得圣贤智慧而宝之。

读书与写字的共同旨归在于完善自我,涵养内心。内心枯槁者,笔头必不温润;人格丰赡者,文字常不浅薄。内心滋必润于外,书法艺术、学问文章即为外化之表征。故可于笔墨间充盈文气,可于文字内弥漫墨香,更可于举止中显露从容,于思想中蕴含智慧。读书写字,当为生活方式,当为交游因缘,当为提升自己与裨益社会之根基、动力、支点。

读书不决定写字技能的好坏,却影响书写者创作品位的高低。古人说“最怕恶札”。此“恶”并非关乎善恶之恶的道德评价,而是指向恶俗之恶的审美要求。不读书则作字俗,黄庭坚明确提出“俗”为书法学习中第一病。他说:“学书要需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读书怡情养志,通过读书可获得灵感,生出创造。若与古人交,唯于书中见。圣哲的智慧经历时间的检验,得到后人的推崇,能为社会所接受,必定符合自然法则与人伦标准。古人的情怀实际上与常人无异,只不过古人能述之以文、明之以理、晓之以道。读书,在于入乎情、达乎理。

写字有益于读书。书法作为汉字书写文化的集中体现,完全称得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这个符号有文学的内容,有哲学的思考,也有艺术的审美。透过书法,我们能看到古人在汉字创造中充满的智慧。甚至通过书法的实践,能体会到古人读书写字的思想与情怀。今天,拿起毛笔写字的人已经显得挺然秀出,如果能好好读书,必将内心宁静和谐。故此,读书于书写者而言可谓不可或缺。但各类著作浩若烟海且良莠不齐。古人告诫我们,择书须经典,读书要得法。

择书须经典。今人择书而读多有急于事功的心态,常将书法技法类的书籍视为度人金针。这些书并非不可读,只是从读书到实践需要智慧,这种智慧亦并非从技法书中自然流出,而是需要借助哲人的头脑,站在“道”上对“技”做出指导与判断,才能有效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与认识能力。

读书要得法。当前书法高等教育一般将与专业直接有关的古汉语、诗词学、文字学、美学等课程作为基础课,旨在解决文化根基的问题。将书法置于整个大的文化语境之中,会发现书法是一棵树,文化是土壤,土壤有多厚实肥沃,这棵树就将长多大多高。同时,越是深入这层文化的土壤,越能感觉到传统的博大深广与个人的狭隘浅薄。因此,要虚心读书,用心读书,多读经典。朱熹两段话说得很好:“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又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虚心与用心,读书好,写字也能好。善读书、写好字,才是文人。

《毛泽东〈十六字令〉》林散之

猜你喜欢
虚心古人写字
好玩的古人
我学写字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学写字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求知若渴 虚心若愚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呆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