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语气词的文体差异研究

2023-06-15 08:08梁清
现代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体

摘  要:汉语语气词作为语气的重要表达手段,在不同时期不同文体的书面语使用中会呈現出不同的特质。中古汉语作为汉语历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语气词在不同文体中的使用差异主要表现为:议论体文献使用语气词的种类丰富,涉及的语气类型多样;疑问句末多使用语气词,反诘问句末常带语气词“乎”;感叹句末多用语气词“哉”。记事体文献主要使用陈述语气词,而很少使用疑问语气词,其语气词的功能相对单一,语气类型也不够丰富。记言体文献对话性强,语气词的使用频率较低,疑问句类型中的特指问句以不带语气词为常。

关键词:语气词;中古汉语;文体;议论体;记事体;记言体

所谓“文体”,亦即文章的体裁、体式,它是一篇文章体现出来的内容和形式的整体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体就是表达与选择。不同的文体会表现出不同的表达风格,比如,古代的楚辞体,形式自由,字句较长,具有散文化倾向,注重抒情,并且多用“兮”“些”等语气词。又如乐府体,形式自由多样,句式长短不一,以五言和杂言居多,语言朴素自然,具有口语色彩。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体对语气词的选用也有所差异。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裘燮君从文体特点出发,指出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句子末尾加语气词是原始诗歌的主要形式,并以先秦民谣逸诗、《诗经》和《楚辞》为例,认为它们都是通过利用句尾语气词来构成歌辞的节奏和拖腔的[1](P95)。裘燮君还指出,先秦不同文献所使用语气词的不同,主要是由文体差异引起的[2](P62-66)。裘燮君的上述论述,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诗经》句末语气词不是后人掺入这一问题。同时,作者还从文体特征入手,关注到地下出土文献多为金文和简帛文字,一般是书面体散文,《诗经》则属于口头创作的歌体类文学;由于文体不同,二者在语气词的使用上也存在较大差异。除了这些论述之外,目前尚未见到专门讨论汉语语气词的文体差异的研究。

可以说,文体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语言要素的选择,而语气词作为表达语气的一种重要手段,不同文体文本对语气词的使用应各具特色,比如,对语气词成员的选用、使用数量的多寡等。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中古时期的汉语语气词为考察对象,探究语气词在不同文体中的使用差异及主要特点。

一、中古汉语语气词的使用概貌

我们对9部中古时期的重要文献进行了考察,并梳理、归纳出这些文献语气词的使用概貌。这9部中古文献为:1.《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18年);2.《后汉书》(前20卷)(南朝宋范晔撰,中华书局,2017年);3.《太平经》(仅包括第1—第5部分)(杨寄林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4.《论衡》(东汉王充撰,黄晖校释,中华书局,2018年);5.《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撰,朱碧莲、沈海波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6.《搜神记》(东晋干宝撰,中华书局,1979年);7.《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撰,檀作文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8.《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尚荣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9.《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我们对这9部中古文献语气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它们在表格中分别以三、后、太、论、世、搜、颜、洛、齐等简称来表示。具体如表1所示:

经过进一步统计,这9部文献语气词的总使用频率为14.56‰。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文体的角度窥探出9部文献在语气词使用数量、成员、频率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

如《太平经》是记载道教教义的重要典藏,书中“真人”和“天师”互相问答,天师所传授的道义,经过问答方式呈现出来,对话体性质鲜明,疑问、感叹、假设等句子俯拾皆是,语气词的运用更是丰富多样,使用频率高达37.78‰。而《论衡》则属于议论体的辩论性著作,其中,论辩、讽刺、说明等段落比比皆是,言辞激烈,慷慨激昂,语气词的用例丰富,比例高达26.60‰。

《三国志》《后汉书》均属于史书类文献,用词典雅,风格庄重,是集记事、记言于一体的史传,语体风格偏于文言,语气词的使用频率分别为9.55‰、4.58‰,均低于平均值14.56‰。

《洛阳伽蓝记》《齐民要术》均属于记事类杂著,前者主要记载北魏时洛阳城寺庙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以及与之相关的名人轶事等情况;后者系统总结了六世纪之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储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是一部综合性的农学著作。两书的共同点是以记事为主,记言成分很少,尤其是《齐民要术》,因此,它们使用语气词的频率很低,分别为6.86‰、5.35‰,远低于平均值14.56‰。

《世说新语》则是六朝志人小说集,主要记录了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的轶事与言行,对话成分较多,语体风格接近当时的口语,保留了一定成分的白话痕迹。总的来说,它属于记言体文献,但语气词的使用频率却很低,仅有6.09‰,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总之,在语气词的使用上,中古汉语时期的不同文体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下面,我们就以议论体、记事体、记言体三类文体的典型文献为例,进一步探讨它们的内在差别。

二、议论体文献语气词的使用特点

这里主要是以《论衡》为例,来分析中古时期议论体文献语气词的使用特点。《论衡》中的《对作篇》曾交代了该书的写作目的:“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其本皆起人间有是非,故尽思极心,以讥世俗。”[3](P1028)“今《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虚,非造始更为,无本于前也。”[3](P1030)作者批判了当时所盛行的谶纬迷信、今文经学所宣扬的“天人感应”、俗儒穿凿附会的传记与圣人凭空立说的经书等,体现出强烈的质疑精神和昂扬的斗志。在形式上,反问、诘难、排比等句型、句式穿插使用,语势一泻千里,犹如滔滔江水奔腾直下。其中,作者在对各种“虚妄”问题进行辩论时,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词,使行文更富气势,情感更为充沛。我们对《论衡》语气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归纳出《论衡》语气词使用的主要特点。

第一,《論衡》多使用表判断解释的语气词“也”,以突出文章的主要论点、增强行文的节奏感。据我们统计,该书使用语气词“也”共计5104例,其中,有3834例用于陈述句,表示判断语气。例如:

(1)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论衡·逢遇篇》)

(2)短命称不幸,则知长命者幸也,短命者不幸也。服圣贤之道,讲仁义之业,宜蒙福佑。伯牛有疾,亦复颜回之类,俱不幸也。(《论衡·幸偶篇》)

议论体文章通常会涉及对某个观点的辩论,论者从各个方面加以反驳,以表明自己的看法。王充在抨击前人的观点时,先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进而做出义正辞严的判断,这样的例句在文中俯拾皆是。语气词“也”作为判断说明的显性标志,经常用于观点性的句子后面,能够帮助人们迅速识别论者的观点和结论。

同时,语气词“也”经常用于长、短句的末尾,二者交替使用,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例如:

(3)孟贲之尸,人不刃者,气绝也。死灰百斛,人不沃者,光灭也。动身章智,显光气于世;奋志敖党,立卓异于俗,固常通人所谗嫉也。以方心偶俗之累,求益反损。盖孔子所以忧心,孟轲所以惆怅也。(《论衡·累害篇》)

(4)传称高宗有桑穀之异,悔过反政,享福百年,是虚也。传言宋景公出三善言,荧惑却三舍,延年二十一载,是又虚也。又言秦缪公有明德,上帝赐之十九年,是又虚也。称赤松、王乔好道为仙,度世不死,是又虚也。假令人生立形谓之甲,终老至死,常守甲形。如好道为仙,未有使甲变为乙者也。夫形不可变更,年不可减增。何则?形、气、性,天也。(《论衡·无形篇》)

可以看出,语气词“也”的运用使得文气顺畅,节奏明快。同时,“也”的声调上扬,在用于并列关系的论点的末尾时,不仅增强了语势,也使文段富于变化。

“也”还大量用于句法成分、分句之后,表示语气的停顿,使文段的辩论更具条理性、逻辑性。例如:

(5)然则人生于天地也,犹鱼之于渊,虮虱之于人也,固气而生,种类相产。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论衡·物势篇》)

(6)东方,木也,其星仓龙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论衡·物势篇》)

第二,《论衡》多使用疑问句,其中,反诘问句末带语气词“乎”尤为突出。据我们统计,该书使用语气词的疑问句共有1027例,其中,反诘问句使用语气词的有442例,而带语气词“乎”的用例更是高达288例。议论体著作在涉及辩论时,往往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但《论衡》中更多的是借他人之口提出问题,作者再对观点的荒谬之处加以反驳。问题的引出往往以是非问句、特指问句、揣度问句的形式出现,而作者在质疑对方观点时,则大多采用反问句的形式,这样就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往往使用带表反诘语气“乎”的疑问句,反复诘难,层层推进,以达到使对方无力反驳的目的。例如:

(7)说圣者以为禀天精微之气,故其为有殊绝之知。今三家之生,以草,以鸟,以土,可谓精微乎?天地之性,唯人为贵,则物贱矣。今贵人之气,更禀贱物之精,安能精微乎?夫令鸠雀施气于雁鹄,终不成子者,何也?鸠雀之身小,雁鹄之形大也。今燕之身不过五尺,薏苡之茎不过数尺,二女吞其卵实,安能成七尺之形乎?烁一鼎之铜,以灌一钱之形,不能成一鼎,明矣。今谓大人天神,故其迹巨。巨迹之人,一鼎之烁铜也,姜原之身,一钱之形也。使大人施气于姜原,姜原之身小,安能尽得其精?不能尽得其精,则后稷不能成人。(《论衡·奇怪篇》)

在例(7)中,首先以是非问句的形式提出问题:“今三家之生,以草,以鸟,以土,可谓精微乎?”然后从常理、事理等方面予以质疑,接连使用两个反诘问句“安能精微乎”“安能成七尺之形乎”加以反驳,这里的语气词“乎”显然起到了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王充在论辩时常常使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因此,用于反诘问句的语气词的数量很多。又如:

(8)夫希世准主,尚不可为,况节高志妙,不为利动,性定质成,不为主顾者乎?(《论衡·逢遇篇》)

例(8)显然是结论性话语,句首以指示代词“夫”来指明语境中所存在的事件,句末则以“乎”来煞尾。这里是反诘问句,而非一般的陈述句,前者的驳斥力度无疑更为强烈。从语用的角度来讲,反问是传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对听话者有着潜在的导向性,而反诘问句虽然属于疑问句的一种,但本质上它是“无疑而问”,说话者心中已有明确的答案,而且是不容置疑的。王充在辩论时,使用大量的反诘问句来驳斥各种“虚妄”之说,体现出深刻的反思意识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第三,《论衡》的感叹句末多使用语气词“哉”“乎” “也”等,增强了感情色彩。我们知道,感叹语气以感情的表达为主要任务,它可以表示赞颂、感慨、喜悦、愤怒、惊讶等各种情感。王充在对经学之谬、圣贤之误、传说之悖进行批判时,也喜欢使用感叹句来表达自己的诸种情感、情绪,增强了行文的感染力、说服力。汉语表达感叹语气的手段除了语气词之外,还可以利用语调、叹词等,相对而言,居于句末位置的语气词能够使感叹的意味更加明晰。“哉”就是典型的感叹语气词,同时也可以用于反诘问句来表示诘难,二者的语气有相通之处,情绪都非常强烈。《论衡》感叹句末的语气词,既有单独使用的情形,如“哉”“乎”“也”“耳”“焉”等,也有两个语气词连用的形式,如“也哉”“矣哉”等。

总之,议论体文献《论衡》语气词的使用特点可以概括为:种类丰富,语气类型多样,陈述语气词突出;疑问句末多使用语气词,尤其具有强烈反驳意味的反诘问句末多带语气词“乎”,这是议论体文献论辩时经常使用的手段;感叹句末多带语气词,尤其是语气词“哉”,增强了行文的感情色彩。

三、记事体文献语气词的使用特点

这里主要是以《齐民要术》为例,来分析中古时期记事体文献语气词的使用特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涉及农业、牧业、食品加工、植物开发等内容,是一部以记事为主的文献。我们对《齐民要术》语气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归纳出《齐民要术》语气词使用的主要特点。

第一,《齐民要术》中,陈述语气词的使用比较突出,并且以语气词“也”“矣”“耳”为主。该书中的陈述语气词共有546例,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也”,其次是“矣”,再次是“耳”。记事体文献以记载事件的原委为主,会涉及到事物名称的定义、确认、辨别等。作为一部农业著作,《齐民要术》需要对相关的生产技术进行解释和说明,如农具的使用、农作物的栽培、农业种植方法的传授等,这就势必会运用到表陈述语气的语气词“也”。与“也”表示静态情况不同,语气词“矣”主要是表示动态情况,即表事态的变化或完成。在《齐民要术》中,“矣”主要是用于记录动植物生长的变化状况、食品加工过程的变化状况等。如温度、湿度、时长等发生了变化,就可以使用“矣”来说明在上述条件下会出现新的情况。

第二,《齐民要术》中,在句法成分、分句之后,多使用语气词“者”。据我们统计,该书使用语气词“者”共计108例,其中,用于句法成分之后的有54例,用于分句之后的也有54例,主要是表停顿、假设语气。这同样与《齐民要术》的文体性质有关。当作者介绍农业种植经验、传授技术方法时,往往会遇到各种情况,这就需要采用假设复句来予以说明:在某种情况下,需要做什么;在另一种情况下,则不允许做什么。因此,“者”经常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后,表示假设语气。

第三,《齐民要术》中,疑问句数量较少,并且很少使用语气词。该书疑问句的类型不如《论衡》那样丰富,疑问句的数量也不多,用于疑问句的语气词仅有14例。疑问句主要是用于双方或多方的对话交流,《齐民要术》则是对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总结和研究,基本不涉及对话场景,疑问句数量较少自在情理之中。疑问句数量较少且句末不带语气词,也可视作是记事体文献的一个显著特征。比如,同为记事体的《洛阳伽蓝记》,用于疑问句的语气词也仅有12例。

总之,记事体文献《齐民要术》语气词的使用特点可以概括为:主要使用陈述语气词,而很少使用疑问语气词,其语气词的功能相对单一,语气类型也不够丰富。

四、记言体文献语气词的使用特点

这里主要是以《世说新语》为例,来分析中古时期记言体文献语气词的使用特点。《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言谈举止,反映出当时文人们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文化趣味。它主要是通过记言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风貌,明代学者胡应麟曾评价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4](P285)可见,《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因此,本文将它归为记言体文献。我们对《世说新语》语气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4所示:

根据表4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归纳出《世说新语》语气词使用的主要特点。

第一,《世说新语》的语气词多用于陈述句末,以“也”“耳”的数量居多。据我们统计,该书语气词的使用总数共计479例,其中,用于陈述句的最多,共有243例。在陈述句中,语气词“也”有95例,“耳”有89例。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的用法在中古时期都有扩展的趋势。“也”不仅可以用于静态的陈述句,也能够用于动态的陈述句;“耳”不但可以表示限制语气,而且可以表示强调的语气,有时还能用如“矣”。这在《世说新语》中均有所体现。

第二,《世说新语》的疑问句类型丰富且多使用语气词,但特指问句末以不带语气词为常。据我们统计,该书用于疑问句末的语气词有155例,占语气词总数的32.36%。《世说新语》以记言为主,对话性质比较突出,因此,会经常采用疑问句的形式。史慧超曾对《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句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该书的疑问句共有510例,其中,特指问句就有266例,是使用最多的一种疑问句类型[5](P56)。所谓“特指问句”,就是针对事情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提问,它可以是人、事物、处所、方式、原因、性质等。其中,疑问代词是特指问句必不可少的部分,为疑问焦点所在,而语气词则是可有可无的。《世说新语》中的疑问代词十分丰富,如:“孰”“谁”“那”“那得”“云何”以及“何”系疑问代词,“何”系疑问代词又包括“何”“何者”“何所”“何等”“何物”“何事”等。不过,句末使用语气词的用例仅有26例。也就是说,《世说新语》中的特指疑问句以不带语气词为常。

第三,《世说新语》整体使用语气词的频率较低。从总体上看,《世说新语》语气词的出现频率仅有6.09‰,远低于9部文献的平均水平14.56‰,也低于同时代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的12.00‰。从这一数据来看,《世说新语》中不只是特指疑问句以不带语气词为常,全书使用语气词的倾向性也不突出。究其原因,或许与《世说新语》的口语性较强有一定关系。在表达语气时,口语可供选择的方式相对较多,如特指问句可以单独使用疑问代词,亦可以用句末“不”来表示是非问或者反复问;同时,语调、叹词、语气副词等,也都是语气表达的重要方式。

总之,记言体文献《世说新语》语气词的使用特点可以概括为:虽然对话性较强,但语气词的使用频率偏低。这既与其特指问句以不帶语气词为常的特点有关,也与口语表达语气方式的多样性特点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分别以议论体、记事体、记言体三种不同文体的文献——《论衡》、《齐民要术》、《世说新语》为例,梳理了每种文体文献语气词使用的具体状况,归纳出上述文体语气词使用的主要特点,并阐述了不同文体语气词的使用差异。从语气词的使用数量来看,议论体文献的语气词最多,其次是记言体①,再次是记事体。从语气词的具体成员来看,议论体文献多使用疑问语气词,尤其是多用于反诘问句末;记言体文献也多使用疑问句,但是口语性较强的文献在表达语气时可供选择的手段比较丰富,语气词不一定强势出现;记事体文献大多使用陈述句和陈述语气词,而很少使用疑问句和疑问语气词。三种文体文献的共同特点是:都大量使用陈述句和陈述语气词,因为无论是议论还是记言、记事,陈述句都是最为基本的表达形式,陈述语气词也由此成为最为基本的语气成分。

参考文献:

[1]裘燮君.《诗经》句尾语气词的原始性质——《商周句尾语气词》专论之一[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3).

[2]裘燮君.先秦早期不同文体文献在语气词运用上的差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8.

[4][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史慧超.《世说新语》中的疑问句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A Study on Stylistic Differences of Modal Particles in Middle Chinese

Liang Qing

(Library,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0, 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expression of tone, Chinese modal particles will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se of written language in different styles at different times. A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ver tim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modal particles in different styles of Middle Chinese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variety of modal particles used in argumentative literature is rich, and the types of modal particles involved are diverse; Modal particles are often used at the end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and the modal particles “hu(乎)” is often used at the end of cross-examination sentences; At the end of the exclamation sentence, the modal particles “zai(哉)” is often used. The narrative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use of declarative modal particles, less interrogative modal particles, and the types of modal particles and modal particles involved are relatively single. The opinion record literature is high conversation and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modal particles is low; The specific reference in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type is that the question sentence is often without modal particles.

Key words:modal particles;Middle Chinese;style;argumentation style;narrative style;opinion record style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语气词演变研究”(17BYY151)

作者简介:梁清,女,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讲师,文学博士。

①由于《世说新语》中疑问句以特指疑问句为主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语气词的数量。从同类型的《搜神记》语气词的使用情况来看,记言体文献语气词的使用频率约在10.00‰左右,总体上仍高于记事体文献。

猜你喜欢
文体
《两汉语类文献生成及文体研究》简介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英文环保公示语的文体分析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商务英语文体论略
旅游景点介绍的文体分析
祖饯仪式与相关文体的生成空间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确定的反思——兼与《小石潭记》相比较
赠序文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