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的价值定位与实施路径

2023-06-16 00:35徐赟徐雯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运动体育教师

徐赟 徐雯

[摘           要]  体教融合是我国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推动青少年体质发展的必要举措。将体教融合理念渗透进高校体育教育中,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体教融合的基本内涵进行总结,并阐述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的价值定位,从树立积极育人理念、促进“课内外一体化”的融合、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改进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凸显课程思政育人功效等多个方面,探究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的实施路径,旨在为有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长足发展,全面实现高校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关    键   词]  体教融合;高校体育;价值定位;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2-0013-04

高校是体教融合实施的重要落脚点。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是对小初高学校体育教育的延续与检验。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在文件的指引下,各高校充分关注体教融合的现实意义,以核心素养为落脚点,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的建设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助力其健康发展。

顾名思义,体教融合是指将体育与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在保障学生运动时间的同时完善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其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所带来的精彩,舒缓身心,实现体质的增强。在体教融合视角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是当前广大体育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体教融合概述

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中精辟阐述了体育特征:“体育之有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身、乐乎吾心而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笔者在行文前对欧枝华的《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及其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进行细致研读,了解到高校体育的终极作用是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并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力量。由此可见,体教融合的主线内容,是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的共同实施,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育,帮助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1]。

二、體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的价值定位

体教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在《意见》的指导下,各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关注体育学科的育人功效,找准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的价值定位,这样才能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舒缓身心,拥抱自然,在锻炼中改善自身的身体素质,在体育的带领下健康成长。与此同时,体育运动也能使人全身放松,帮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各个器官的功能,改善由于上课久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实现积极品德教育

体育运动能够培养青少年尊重、奉献、责任、坚持、协作、决策、凝聚、团结等优秀品质。体育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精神载体,肩负着祖国的期望,肩负着振兴民族精神的重任。大学生群体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积极、健康体育的影响下,学生能够接触到运动员的优秀事迹,了解我国体育的发展历程,感受运动员身上所具备的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并在此感染下逐渐形成健全人格,实现品德教育的升华[2]。

(三)培育良好的运动习惯

丁香医生数据研究院发布《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选取56196个样本,从整体健康现状、各健康维度的期待自评,以及人们的健康行为等方面对2020年国民健康进行回顾和总结,有93%的人认为身体健康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而实现身体健康的途径与体育运动息息相关。在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重新对体育课程进行构建与优化,帮助学生改善对体育学习的看法,并在良好生态环境下形成终身参与体育的良好习惯,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由此可见,体教融合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体教的深度融合,广大高校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导向作用,以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健康保障。

三、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的实施路径

如何更好地将体教融合理念贯彻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成为广大体育教师所思考的重点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对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合理化建议,以供广大教师借鉴参考,共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加强体育教师对“体教融合”的再认识,树立积极的育人理念

体教融合是我国加强高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这一角色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构建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也成了高校应重视的首要问题。

1.组建校际交流平台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很多体育教师仍旧未能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依然按照传统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所以影响体教融合的深化,无法使学生身体素质实现有效发展。基于这一情况,各高校应做好体教融合政策的宣传,定期在校内组织讲座,引导全体体育教师职工参与到讲座活动中,明确《意见》中的具体要求,并做好记录,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根植于心中,创造高效的“体教融合”发展契机[3]。

与此同时,为帮助高校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水平,各高校应做好校际内联动培养政策,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定期举办交流大会,邀请退役教练员、运动员等体育专业优秀人才,前往高校开展讲座,为教师普及教学、训练、竞赛、执裁等基本技能,帮助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加强自身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将不断学习、进步,通过与优秀教师的交流,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在长期实践中深化体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发挥自身积极促进作用,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

2.开展校内考核

受传统唯分数、唯成绩独尊的错误理念影响,体育教育逐渐沦为“体质教育”或“体力教育”,教师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养成与提升,严重阻碍了体教融合政策的贯彻落实。评价标准体系是教师动态培训的一套指导性文件,良好的教育评价教学体系能够真正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地改正其自身在日常教学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在体教融合视角下,各高校应有意识地聚力人文素养的培训,改良传统的体育教师考核机制,从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个人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改善教师只关注训练而忽视素养的问题。

与此同时,为提高体育教师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内部也要定期开展体育教师技能考核、评价会议,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为学生展现“为人师表、运动健将、魅力无穷”的良好形象,使教师真正成为“灵魂工程师”。

如上,通过良好、雄厚的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在根本上消除部分高校教师对体育奉行有之不多、缺之不少的消极态度,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教融合中,树立良好的体育育人观念,通过以体强体、以体增智、以体育人等有效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运动理念的同时,助力其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优秀品质的综合提升。

(二)促进“课内外一体化”的融合,提高体育教学的延续性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青少年实际需求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是贯彻体教融合的有力抓手。为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延续性,教师除了在课堂内渗透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内容,同时也要利用课后时间建立智能化互动教学模式,切实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提高体育运动参与质量

笔者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高校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进行热身运动,便直接进入知识点讲授中。此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同时因为内容较为枯燥,还会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消极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注重导入阶段的改良与优化,从而切实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热情[4]。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足球”章节时,可以在导入部分,以世界杯比赛作为范例,询问学生过往观看世界杯的经历,谈一谈自己所喜爱的球员以及球队,在班级内大胆预测世界杯的冠军。在良好的氛围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中,燃起对本课学习的热情与欲望。针对一些并未接触过足球知识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世界杯精彩进球集锦,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下点燃学生对足球学习的渴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内马尔、梅西等球星作为重点内容,为学生讲述其足球生涯以及运动事迹,使学生受到运动员身上优秀品质的影响,提高自身核心素养。此种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片面认知,在良好的氛围中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2.提供微课,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高校内学生学习时间较为宽松,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体育训练。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意识,教师可以将课堂内所讲授的体育知识,以直观的动画形式设计成内容丰富、精彩的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学习,使课后授课内容成为补充的交互手段,实现课堂的良性循环。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兴趣特点,教师也可以在微课视频中穿插精彩比赛视频、趣味内容等,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获得较为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爱上体育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如上,通过课内课外的一体化建设,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学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在强健体质的基础上,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自身未来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三)发挥体育作用,建设富有体育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制定灵活的教学制度,深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推进体教融合的有效途径[5]。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体育运动的积极影响,以及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各高校应注重校内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好体育,强身健体,健康生活,全面发展”的理念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1.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展板

校園体育文化展板是展示校园体育特色,帮助学生了解体育、践行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体教融合视角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共同制作校园内体育文化展板,以“我运动,我健康”“每日运动小tip”“保持健康饮食”等主题,制作宣传标语,普及体育运动对体质健康以及生活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完成“篮球”部分章节内容后,各年级组体育教师可以协同商议,以“篮球”为主题,将板报绘制任务下发给班级内体育委员以及宣传委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板报绘制结束后进行校际内评选,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针对部分优秀作品,年级体育教师可以与上级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将作品置于食堂、教室走廊、大厅等较为显眼的位置,以供学生进行参观阅读,借助板报内容进一步了解与篮球相关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文化视野,强化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及认知[6]。

2.组建体育俱乐部

体育俱乐部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融合训练、课堂内外及体育竞赛等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此种方式一改往日统一的授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其运动能力以及立体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在组建俱乐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知以及自己所喜爱并渴望参与的体育项目。随后,教师整理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数据整理,并设计相应俱乐部项目,由具有一定运动能力并对此项体育内容较为熟悉的学生充当俱乐部队长,切实发挥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与此同时,为使广大俱乐部成员更好地了解此项体育运动的内涵以及动作技巧,教师也可以邀请退役运动员或优秀体育教练前往俱乐部授课,为学生普及更为全面、丰富的体育知识,由此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在俱乐部中感受体育氛围,逐步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以及运动水平。

如上,高校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能够更好地塑造校园体育精神,形成上下统一的教学结构,帮助学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了解体育运动的本质内涵,逐步养成积极进取、拼搏奋斗的优秀品质,增强自身体质。

(四)改进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传统的高校体育成绩评定通常以大学生体育项目的考核评价为主,此种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體教融合的深化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做好实际教学工作,同样也要重视评价以及考核的重要作用,立足于学生参与体育的全过程,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

1.多元评价,优化评价结构

使评价嵌入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学生基本运动能力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运动理念、运动精神、运动意识等方面的评价,以更为宏观、全面的角度,针对学生课堂中、课后的学习表现提供有针对性的点评,帮助学生借助评价的力量,及时弥补自身体育学习中的不足。

与此同时,为保障评价的全面性、真实性,教师所设计的评价内容应面向全体学生,并有意识地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自主评价,回顾自己在课堂各环节的表现,提出自己对体育学习的期待以及自身未能掌握的体育运动技巧。在评价环节,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对体育运动及学习的看法,从而以多元的评价与激励体系,促使学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体育学习之路。

2.动态考核,提升考核质量

目前,高校体育主流的考核形式大多为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此种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极容易导致学生在跑步中出现身体问题。在体教融合背景下,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及时调整体育课程考核手段,增强学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

考核内容要紧密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体育运动水平、课后体育运动意识以及理论基础知识展开。首先,课堂表现占15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签到情况、课堂随机抽验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体育运动水平则为常规的体育运动项目考察,分值为50分。课后体育运动意识则为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任务,完成每日运动打卡,并将打卡视频上传至班级群组中,以便教师进行检查,本项目分值为20分。理论考查则检验学生对体育项目以及技巧的熟知程度,例如选择篮球选修课的学生,需要了解篮球动作中持球突破技术、篮球比赛场地标准、篮球进攻基本配合、基本站立姿势动作要领等,本项目考核分值为15分。学生需要完成以上考核任务,才能够获得满分。此种考核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学生重视每节体育课的学习,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如上,通过高校体育工作整体规划的完善,能够使体育课程考核及评价更加真实、全面,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入思考体育锻炼对自身成长的教育意义,进而有效实现“体育育人”的真正目的。

(五)凸显课程思政育人功效,滋养学生精神内涵

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通过打造有特色的体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是撬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杠杆,理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7]。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键,寻找二者之间的结合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各国运动员为体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感知运动员在成长道路上的艰辛、汗水与付出,了解荣誉背后所背负的沉重责任。通过思政元素的挖掘,促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感受体育精神,明白体育运动并非功利性的。

如上,通过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够有效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真正促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体育精神,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同时帮助学生强健体魄。

综上所述,体育学习对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提前体会到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如何面对挫折并且获得解决问题的勇气,如何正确地对待压力与情绪,保持身心健康。因此,广大教师应深入解读体教融合内容,并结合本班学生的运动特点,重视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进而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万博文.我国体教融合的逻辑起点、瓶颈及建议[J].体育师友,2021,44(6):68-71.

[2]李浩.“体教融合”视域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研究[J].内江科技,2021,42(12):70-71.

[3]高建玲.我国普通高校推进“体教融合”的路径解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6):138-140.

[4]王俊亮,葛春林.体教融合演进历程、逻辑转向及实践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12):98-104.

[5]毛振明,夏青,钱娅艳.论体教融合的问题缘起与目标指向[J].体育学研究,2020,34(5):7-12.

[6]范英丽.体教融合视域下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思政的探索[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36(6):65-68.

[7]柳鸣毅,孙术旗,胡雅静,等.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教融合策略[J].体育学研究,2020,34(5):21-30.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运动体育教师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