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2023-06-16 01:12张雅妮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张雅妮

[摘           要]  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长期以来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宣传和理解,导致思政教育缺失。因此,高校应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将文化润疆理念贯穿专业课程建设,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价值属性。基于此,在文化润疆背景下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行研究。首先,探析课程思政的深度内涵以及特点;其次,研究新疆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最后,通过树立文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构建文化与课程协同机制、强化民族精神舆论宣传工作的方式,提升新疆高校文化教育效果。

[关    键   词]  文化润疆;新疆地区;高校教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2-0029-04

文化润疆是指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柔性治理新疆,将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国家认同凝聚到新疆治理实践,提高文化促进润疆的治理效果,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因此,新疆地区高校应将文化润疆作为教学工作目标,深化文化润疆内涵建设成果[1]。在宣传思想和文化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从全局把握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社会舆论的认同。同时,高校还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拓宽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了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加强对民族的归属感、对文化的信心,新疆地区高校需要在文化润疆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文化润疆工作的有效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文化资源,增强院校文化的感染力,以新疆区域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加深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为推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发挥积极作用[2]。

文化是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思政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是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润疆背景下对新时期的课程思政进行全面研究,就要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体现价值观引导和知识传递的关系,从文化育人的视角分析并确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从而促进“三全育人”教学整体水平。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是实现高等教育文化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文化润疆根本任务。受新疆地区文化、民族等因素影响[3-4],需要积极推进新疆高校落实文化润疆建设工作,以期对新疆高校教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深度内涵以及特点

(一)課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有意、有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引领性作用[5]。在专业课程中将思政育人内容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在专业知识领域内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精神风貌、知识结构、成长成才等方面的引导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充分利用高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高校整个教学活动,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学科体系整体教育教学素养的体现方式,是一种贯穿专业课程各个教学环节和全过程的育人理念与方法。课程思政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强化价值引领与思想引领,通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实现育人目标,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锤炼优良品德。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欠发达区域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将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扩展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课程思政的特点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重要理念和方法,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旨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课程思政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目标将德育功能融入内容体系、教学方法[6-7],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以及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具有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特点,根据高校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式转变教学顶层设计,在创新教学科目和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遵循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价值共性取向。课程思政具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在课堂上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推动高等教育文化内涵式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教育性环境氛围,推进道德教育下沉和配置到各门专业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具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学中将历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指导、训练、引领、实践的现实依据,将其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立足历史纵向对比和横向拓展,从历史中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感,从而使课程思政得到历史与实际融合,在继承历史的同时更能彰显时代特性。课程思政具有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注重从社会、网络、心理等方面渗透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将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自主学习,从而将立德和学习有机联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所产生的政策利好与社会支持力量催生了文化润疆工作策略。新疆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对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8]。当前,新疆地区已经初步实现了由点及面、由粗放向集约、由数量向质量、由低端向高端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但是,新疆地区还存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程度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推进新疆地区教育改革,落实文化润疆工作内容,能够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效益[9]。

将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对落实文化润疆根本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思政育人内容贯穿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思政能够为新疆地区高校的教育教学提供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政治培养能力,有利于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10-11]。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专业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意义所在,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将文化润疆工作落到实处。新疆各个高校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的效果。从文化润疆的视角出发,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手段,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目的,将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等思想情操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各个环节,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新疆社情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广泛接触少数民族学生、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征与思想动态,提高课程思政效果成果,有利于将文化润疆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课程思政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以新疆为载体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民族特色与地方形象等,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将铸魂育人与文化育人作为中心环节,有利于提高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成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高校课程中,有利于实现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目标。

三、文化润疆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一)树立文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聚集的地区。要以文化润疆为契机,不断增强传统文化对新疆各民族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使新疆各族学生产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贯通的载体,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持久的精神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广泛内涵,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底蕴及现代价值观念,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在实践中的有机结合。高校可以转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观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树立文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12]。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例如,将《礼记·大学》中所蕴含的在明德慎罚中培养明理、正直、宽容、勤奋品德的价值观融入高校各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解时事和规律的同时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品质,顺应时代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在坚持与其他学科相衔接的基础上,融入文化价值属性,使各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得益彰。要在不同专业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渗透进相应的知识点,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与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育人效果,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帮助高校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作为高校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素养及课程思政理念的学习理解,在新形势下始终牢记文化育人教育教学目标,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丰富知识内涵、拓宽视野,及时更新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充实和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创新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把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理念。

(二)构建文化与课程协同机制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民族必须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以自然的方式将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推进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成果。通过调研发现,新疆高校大约有一半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是当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思政是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文化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协作机制,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13]。高校课程思政以专业课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习和实践活动为重点,将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构建协同机制。这种文化协同育人机制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更全面地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任务,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增强高校办学凝聚力。因此,高校教师应坚持文化属性为本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明确课程思政定位和功能,强化文化育人的核心价值,使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知识后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通过班级管理小组的模式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促进全程育人效果,进而提升文化熏陶范围,潜移默化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入,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实践技能和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文化培养,并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行为理念的科学培养,在担负德育和党性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指导。

新疆高校应积极搭建文化与课程协同在线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深度学习和高效学习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此外,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发展规律。高校教师还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个专业课程教学,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保持一致。同时,高校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层面积极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利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手段,将文化要素融入课堂中,充分利用“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实现思政教育发展的目标。例如,文史哲专业应充分结合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理工专业应通过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梳理科学伦理,提升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科技报国的实践潜能;医学专业应将医学人文融入通识教育,使学生树立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医者仁心的价值观。通过文化与课程协同机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其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推动课程思政成果转化实践。

(三)强化民族精神舆论宣传工作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展出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新疆高校是新疆高等教育和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思政教学的渗透性,能够展现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的文化底蕴得以提升,提高高校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效率,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文化润疆内涵丰富,通过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能够丰富立德育人的教育成果[14],培育和践行民族精神情怀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将课程思政知识与民族精神有机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境界和文化自信意识[15]。民族精神是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各项事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和价值,所以在高校各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将民族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突出重点落实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不断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理想信念。

民族精神舆论宣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润疆的主要方式。将民族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践以及校外活动中,可以增强高校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的热情。专业理论教学应当关注专业技术问题,注重在理论知识体系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升专业能力。实践操作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应该依托民族精神价值内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树立社会责任感。在校外活动时要注重将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成果相结合,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新疆各大高校民族精神的宣传工作需要院校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治引领,形成宣传合力,在高校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强化舆论宣传效果。例如,在高校公共场所展示弘扬民族精神的板报,弘扬民族精神,同时使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文化育人责任,从学校到家庭进一步普及民族团结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构建具有民族精神的“大思政”体系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培養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党、热爱国家的精神,使其自觉将个人梦想融入祖国建设,进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进步。强化民族精神舆论宣传工作,可使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富有中华民族情怀,使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有机统一,有助于推动新疆地区文化素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优秀文化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新疆地区大力推进文化润疆战略,所以各大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各门专业课程中的特色与优势,构建以文化育人为基础的立德育人体系,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校课程思政注重德育观念与教学内涵的转变与探索,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达到课程思政文化润疆目的,为新疆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魏莉,李少霞.“润治互洽”逻辑的建构:文化润疆助力新疆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之维[J].广西民族研究,2021,37(5):32-39.

[2]徐黎丽,杨秦文.文化润疆必须把握四个着眼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10):41-47.

[3]李希.文化润疆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大学,2022,17(2):161-164.

[4]来月,王春巧.文化润疆视域下为兴疆固边培养师资的探索:以伊犁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成才,2021,7(5):15-17.

[5]杨帆,祁占勇.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热点及展望[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2,21(1):44-53.

[6]木志友,李秀才,高志程,等.基于课程特点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研究:以北京警察学院“警务技能”课程为例[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2,29(1):114-119.

[7]陈堃,姜昱霞.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26-28.

[8]池晶,杨宇龙,王子琪.“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7(6):225-226.

[9]王树芳,李业杰.文化润疆工程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价值和基本路径[J].新西部,2022,34(7):142-145.

[10]张超,王建华,刘永腾.新定位与多元融通:新文科视域下建设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昌吉学院学报,2022,29(2):31-37.

[11]马丽娜,丁海峰.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下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探析:以新疆开放大学为例[J].新疆开放大学学报,2022,26(1):24-27.

[12]李寒梅.改革开放以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制度的变迁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20,16(22):74-80.

[13]赵欣,崔红艳,安文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困境与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42(S2):200-204.

[14]肖丽霞.传承新疆本土优秀文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 28(6):100-103.

[15]郭雯.民族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功用与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9(11):78-80.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