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策略

2023-06-17 00:16周中艳潘静闫志强茌庆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高职

周中艳 潘静 闫志强 茌庆梅

[摘           要]  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抓手,抓住实习实训这一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课、班团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和宿舍、教室、校园环境卫生打扫等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校、家庭、行业、企业和社会协同实施,借助劳动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全面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系统。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04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崇尚劳动、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等作出重要指示,并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面部署了劳动教育工作,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对大中小学各阶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要求、评价制度等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教育作为整个劳动教育系统的重要一环,更要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充分利用好实习实训课程主阵地,运用多种策略从教师队伍、实践平台、评价机制和育人协同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机制和体制,全面有效地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任务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相互融合,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劳动教育,一要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二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新时代劳动教育源于人、面向人和服务人,从劳动教育内容上分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种类型[1]。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自我生活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生存本能的教育,是最基础的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一种生产能力的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服务性劳动教育是奉献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是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从劳动教育的三种类型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本质是一种服务自我、服务生产和服务社会的服务教育,但三种服务能力的形成是分层次的,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和知识、能力不断增长而逐步形成的。因此,對不同阶段的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应有所侧重,中小学应侧重于生活劳动教育和基本的社会服务劳动教育,大学阶段应侧重于生产劳动教育和利用其专业特长的社会服务劳动教育,教给学生生产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社会,也是为了学生就业[1]。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大学阶段,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的能力,但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还没有完全形成,生活劳动能力和利用其专业特长服务社会的劳动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结合该阶段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教学实际,抓好课堂主阵地,充分发挥班团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和宿舍、教室、校园环境卫生打扫等教育教学活动,系统全面地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系统。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开展劳动教育,务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为依据,把劳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大力加强“七个融入”,探索一条符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开设劳动教育专题必修课和实践课

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特点优化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的理论必修课,加强学生劳动观教育。以校园环境卫生、食堂帮厨、图书馆书刊整理等为劳动实践内容制定劳动教育实践课课程标准,通过劳动周组织劳动实践,不断加强生活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对马克思职业劳动观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满足基本生存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

(二)将劳动教育融入实习实训课程教育

职业学校应将实习实训作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教育。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以相关行业的劳模事迹为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案例教育,让劳模作为一面鲜明的指导性旗帜。学习劳模先进事迹,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动手实践中,出力出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2]。

(三)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3]。劳动教育是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意识的教育,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思政课堂中,适时加入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出不平凡贡献的平凡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以及平凡劳动者的坚定信念、鲜明立场、胸怀大志、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过程中,必须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突出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理解我国“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分配原则,摒弃不劳而获、功利主义思想,从而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4]。

(四)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

由于高职教育各专业的专业课具有针对性,每个专业的专业课知识内容差异较大,嵌入劳动教育时,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并结合现实情况,嵌入与本专业相融洽的劳动教育内容,避免生搬硬套。各专业嵌入劳动教育的程度应有所不同,形式也要各具特色。例如,各专业可以以学校荣获“江苏工匠”“省技术能手”“省五一创新能手”“市劳动模范”等称号的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进行专业认知教育,请校友返校作报告交流,让学生树立起对专业学习的热爱与认同。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特点,各专业课程应侧重培养学生生产劳动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根据教学内容嵌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劳动思想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与坚持不懈的品质,以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鼓舞学生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和科技的不断创新。

(五)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教育部下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大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中,加强对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宿舍、教室、实验室的管理中,通过文明宿舍创建,教室、实验室卫生评比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生活劳动,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保持宿舍、教室、实验室环境整洁。学校后勤服务中心也要参与学生劳动教育,将校园清洁工作以“包干区”的形成划分到班级,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及劳动热情,让劳动成为学生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六)将劳动教育融入“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依托学校社团、党团及其他学生组织,将劳动教育实践融入活动的主题中,可以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形式,端正大学生的行为态度,促使大学上树立正确的劳动行为观。通过“第二课堂”也可将劳动教育实践延伸至校外,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合力,借助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各社团也可以以“劳动”为主题开展各具特色的展示、评比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将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完善实践教育体系。

(七)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变离不开创新,特别是技能型人才的劳动创新。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都认为毕业后只能做技术性不强的工人,看不到发展的前景,这种情况与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要在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中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引领学生劳动意识,特别是创新劳动意识,增强学生作为技术工人的价值感﹑荣誉感和获得感。

(八)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当前,社会实践比较成熟的做法是“三下乡”活动,这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开展劳动的主要形式。高职院校可以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探索建立适合劳动教育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联合培养基地,通过基地节约人力、物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和成果,培养学生的服务能力、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志愿服务也是偏重社会实践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团委、学工处等部门,积极寻找共建机构,与其一起探索建立长期合作的志愿服务基地,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志愿服务中去,使志愿服务常态化,劳动教育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将劳动教育根植于志愿服务中去,让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深化对劳动的认知,锤炼劳动品格。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举措

劳动教育实践的路径是否能够行得通、走得顺,是否能够落到实处,还必须有各种有力的保障举措。

(一)加强组织结构建设

为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学校要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全校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劳动教育的统筹。根据劳动教育的路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课程教学工作组、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工作组、行为习惯养成工作组、爱心服务工作组、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组和劳动教育宣传报道工作组。课程教学工作组负责组织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将16学时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必修课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组织实施,且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工作组负责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落实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行为习惯养成工作组将劳动教育和考核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利用教室值日、宿舍内务整理和校园环境卫生打扫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考核,指导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爱心服务组负责将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组织和考核学生的愛心服务劳动开展情况。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组负责从事劳动教育相关工作的师资的培训和考核。宣传报道工作组负责利用校园内各种宣传渠道组织开展劳动教育。

(二)打造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学校的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实施劳动教育的教师队伍包括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机关后勤服务人员。劳动教育课程教师、思政课教师、专业技能课教师、实习实训课教师和第二课堂教师分别从不同方面担负着劳动教育的任务,各课程教师要结合实际课程内容改进课程、实施教学。辅导员和班主任肩负着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的组织、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等工作,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各项具体工作中。机关后勤服务人员是学生环境卫生打扫、帮厨和其他勤工俭学工作的直接组织和管理者,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责无旁贷。因此,要全方位加强劳动教育,打造好由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组成的劳动教育队伍是关键。

(三)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开展劳动教育关键是引导大学生习得技能,践行知行合一。高校是每一个大学生迈入职场,实现职业社会化之前进行技能学习、角色转换最重要的场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验实训室是开展生产劳动实践的主阵地;宿舍内务、教室卫生和自我服务是生活劳动实践的基础;学校后勤和保卫系统的餐饮服务、基本建设、物业管理、绿化保洁、校园医疗、安全保卫、消防技防等所蕴含的劳动实践项目是组织开展生活和服务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联合企业、社区、街道及各类公益场所积极搭建的校外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是劳动教育实践的补充。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打造立体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要侧重专业性,突出职业特点。实践平台建设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与学生的就业创业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大类和学习阶段,学校要主动联系厂矿企业针对性设置劳动实践岗位,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好了,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开发劳动教育教学资源

劳动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有优秀的教学资源作为课程支撑,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背景,学校通过鼓励教师开发自建教学资源,逐步扩充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资源;聚焦生活劳动、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劳动分类开发教学资源库,可包括涉及劳动政策文件、劳动知识、劳动方法、劳模精神、劳模事迹等内容的微课、文本资料、视频资料、题库等教学资源。

(五)加强劳动教育实践评价

劳动教育实践内容形式多样,对劳动教育实践的评价具有极强的导向性,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持续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结合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确定劳动教育评价指标,务必要注重劳动教育实践的过程考核,将劳动教育态度、劳动教育思想、劳动教育效果纳入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专业技能课程考核、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考核、社会实践评价等具体组织实施。借助评价可激励更多学生转变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六)构建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要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对于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和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的高职院校而言,劳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确定了学校、家庭、行业、企业和社会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手段和要求。因此,建立“校、家、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的重点是科学划分每个领域的教育侧重点对应要求,“校、家、行、企、社”各方要积极协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劳动教育的质量。[5]

(七)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

劳动教育管理要突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面记录学生的劳动情况,要科学、客观评价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养成。随着以网络、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并逐渐普及,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无疑是劳动教育管理的最佳途径。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首先要建立各类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评价标准,通过标准规范各项劳动教育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劳动教育开展和评价标准可以分劳动教育专题必修课、实习实训劳动、大学生日常劳动、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七个方面分别建立。每个标准根据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确定大学生接受相关教育时需要实时上传的平台的数据、影像或信息。例如大学生日常劳动包括学生每天宿舍内务的整理、教室卫生值日、校园环境“包干区”的打扫等,对于每项工作通过平台做好值日分工,并提出明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值日,并及时上传能反映完成情况的图文、影像信息,班主任或辅导员作为该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及时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劳动情况从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各个学期及整个大学期间从事的各项劳动都有系统全面的记录,通过平台也能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技能形成和劳动习惯养成情况。平台的建设将每个学生劳动情况科学、客观、全面进行了记录,无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积极性,推动劳动教育各项活动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要建立“校、家、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外,学校内也需要多部门合作。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应加强劳动教育过程的管理,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强化督导检查,逐步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备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基本能力,牢固树立劳动最光榮、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仇怀凯,刘烨,陈军绘.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7(5):20-25.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 (3):2-6.

[3]王越.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初探[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1,11(31):64-65.

[4]曾繁雄.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21(11):72-74.

[5]贾厚林.职业学校“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江苏教育,2020(84):35-38,43.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