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做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2023-06-17 12:23刘海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做数学资源开发小学数学

刘海弟

[摘  要] “做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做数学”搭建了“指尖数学”“实验数学”“应用数学”课程的整体架构。教师要积极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包括“文本性”课程资源、“物质性”课程资源、“创造性”课程资源以及“制度性”课程资源等。“做数学”能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将“教育形态的数学”转化为“生命形态的数学”。“做数学”充分发挥了数学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彰显了数学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做数学”课程;资源开发;资源应用

“做数学”课程是一种以“做”为载体、媒介的学习活动课程。所谓“做数学”,就是“让学生运用相关的资源、材料、工具等,进行手脑协同、人人参与的具身性认知活动”。“做”是“做数学”的外在表征,“思”是“做数学”的内在支撑[1]。“做数学”不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术语表达,而是指向改变学生学习行动方式的实质。通过“做数学”,学生能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将“教育形态的数学”转化为“生命形态的数学”。通过“做数学”,教师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文本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课程资源的形态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文本形态”,二是“物质形态”。开发教材,不仅是指将教材中的“做数学”资源发掘出来,而且还指将外在的“做数学”课程资源“文本化”。通过建构文本性的“做数学”课程,让“做数学”的教学实施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将教材中的相关资源连同外在的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文本化”,建立“做数学”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是“做数学”课程开发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教师在开发“文本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包括教材中的相关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做一做”“你知道吗”“操作”等;其次,可以从网络上下载、补充相关的课程资源,如“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相关知识,古罗马皇帝的规定的相关历史、习俗等方面的知识;第三,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发掘资源。比如教学“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日历,包括月历、年历。为了促进学生展开“做数学”的活动,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资源,比如“你知道吗”,而且要将相关的数学史料引入课堂,从而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实践证明,当学生了解了“年、月、日”的相关地理知识、历史知识之后,就能迸发出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想象。比如,有的学生将“年、月、日”的日历制作成“圆柱体”,表示“年、月、日”是循环往复、走向未来的;有的学生将“年、月、日”的日历制作成“十二面体”,每个面上“一个月”,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有的学生在长方体的侧面制作“年、月、日”的日历,每个侧面有三个月,即一个季度,四个面则表示“一年有四季”,等等。这里,“文本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探究。

开发“文本化”的课程资源,就是要让相关的文本中的知识成为学生“做数学”的重要载体、媒介。“文本化”的课程资源可以按照学期、学年,或是按照不同的年级等形成一个系列,编制成“做数学”学习单、“做数学”学习手册等。“文本化”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总资源的基础。在“做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丰富“文本化”课程系列,让“做数学”的课程文本制度化,让“做数学”的课程实施常态化,让“做数学”课程成为教材课程的重要补充、拓展、延伸。

二、“物质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相较于“文本化”的课程资源,“物质性”的课程资源更为外显。“物质性”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手工操作素材”“测量建模素材”“游戏活动素材”“探究发现素材”等。“物质性”课程资源是学生“做数学”的物质化载体,也是学生“做数学”的重要支撑。开发“物质性”课程资源,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的“做数学”课程活动。在开发“物质性”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观察、比较,尽量选择能“揭示数学知识本质”“引导学生数学发现”的具有“齐性”的数学化素材。

开发“物质性”课程资源,可以参照教材文本的提示、要求。但“物质性”课程资源一定是从学生的“学具盒”或者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开发的。教材文本可以给“物质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个思路、一个策略、一個路径。比如教学“量与计量”这一领域的相关内容,教师就要根据“量”的特点,去开发“物质性”课程资源。比如教学“千克与克”这一质量属性的内容,笔者就让学生准备了相关的工具,比如“天平”“杆秤”“磅秤”等,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质量,并对“每一种工具”的物质组成进行介绍,同时对“每一种工具”的操作要领、操作要义进行探究。在“做数学”的操作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测量千克”“测量克”等不同内容的操作要领。比如,杆秤的不同提绳怎样使用?为什么常见的杆秤上有两行刻度?杆秤的秤砣一般只有一个,要称量大宗物体应该怎么办?要称量小商品应该怎么办?这里以教材中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操作为例,来说明“物质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如何根据测量对象的质量估计选用合适的砝码?如何微调游码?天平应该怎样读数?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要注意什么?天平称量物体的最大值怎样看?如果超过了称量值,天平会怎样?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引导学生“做数学”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在测量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步掌握了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步骤、注意点、方法等。

开发“物质性”课程资源,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要让学生开发“物质性”课程资源的过程,不仅成为学生学习准备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当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操作要领,他们就能深刻地感悟到相关的数学知识的本质。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做的过程”进行描述,以便对“做数学”的过程、注意点、成效等进行记载、反思和提升。

三、“创造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课程资源不仅仅是现成的资源,还可以是“创造性”资源。在开发“创造性”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资源开发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对资源开发的创造性,让资源开发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自觉。在开发“创造性”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资源享受者,而是积极的资源创造者、制造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主人。

比如教学“角的度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准备的课程资源主要就是学具——量角器。为了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角的度量”的本质,笔者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提供现成的学具,而是让学生自主创造、制作量角器。由“对两个角的大小的比较”引导学生产生“制作单位角”的内在需求;从“用一个个的单位小角去度量角的大小比较麻烦”到引导学生产生“将一个个的单位小角连缀起来”的内在需求,学生在测量需求的驱动下逐渐展开了量角器的制作活动。通过“做数学”活动,学生经历了人类探索数学知识的关键历程,重蹈了人类探索数学知识的关键步子,进而对“角的度量”这一操作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由此可见,开发“创造性”课程资源的过程,也是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在“做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学具“稚化”“劣化”“不完全化”[2],从而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学具进行完善,并不断赋予学具新的功能,彰显数学学具的育人价值。比如,在教学“认识厘米”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创造“厘米尺”,在引导学生认识“时、分、秒”时让学生制作“时间尺”,在教学“认识千克与克”时引导学生制作“天平”“杆秤”等。通过“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而且能通过对“做数学”的工具、素材等的制作、创作,引导学生感悟到其中蕴含的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低阶引向高阶。

“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以学生的动手实践为基点的。学生通过对相关工具的制作,获得对数学知识、方法等的理解。不仅如此,整个过程还促进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做数学”课程是一种“做思学共生”“学玩创一体”的课程,也是一种具身认知形态的课程。通过创造课程资源,学生的“做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常态,更成为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

四、“制度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在引导学生开发“做数学”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类资源容易被教师忽视,这就是“制度性”课程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性”课程资源是学生“做数学”的保障,也是学生“做数学”的基础。如果没有“制度性”课程资源,学生的“做数学”就会变得混乱。所谓“有条才能不紊”“无序必然导致混乱”[3]。如果“制度性”课程资源缺失,学生的“做数学”活动过程就会变得无序、混乱,甚至“流产”。

比如“小组合作”是“做数学”课程教学的一种日常的组织形态。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走向自主、自律,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赋予小组合作学习“制度性”的课程资源,它包括管理性课程资源、制度性课程资源等。在部分教师的“做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分工不明,这导致一部分学生成为“听客”“看客”,始终处于课堂学习的边缘地带,从而降低了合作的效能。基于“小组合作”的“做数学”活动,应当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个“角色”,进而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做数学”的合作学习活动中要“干什么”“怎样干”“为什么这样干”等;要有操作员、记录员、观察员、指挥员等明确分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比如在教学“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展开“摸球”的“做数学”游戏活动。为了规范“做数学”,保障“做数学”的效果,笔者充分应用小组合作的“制度性”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比如,由一位学生负责摸球,摸球的学生要把眼睛蒙起来;由一位学生负责搅匀黑袋子中的球,以保证同学摸球的随机性;由一位学生负责记录每次摸的球的颜色,以确保摸球的信息正确传达;由一位学生负责统计摸球的次数,如50次、100次等。这样的明确分工,能让学生的“摸球”游戏活动有序推进,使学生的摸球结果及时得到记录,并汇总到“大数据”之中,以便学生对摸球的结果进行分析。

在建构“做数学”课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掘“做数学”的“制度性”课程资源,因为“制度性”课程资源是“做数学”课程实施的内在支撑。只有借助于“制度性”課程资源,外在的“做数学”课程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做数学”学习。相较于“文本性”课程资源、“物质性”课程资源以及“创造性”课程资源,“制度性”课程资源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数学”的课程资源不仅仅存在于教材之中,更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相较于数学教材,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蕴含的“做数学”课程资源更加丰富。“生活世界”是“做数学”课程资源的源头活水。通过对“做数学”课程资源的发掘,学生的思维、想象等能得到可视性的显现。“做数学”搭建了“指尖数学”“实验数学”“应用数学”课程的整体架构[4]。教师要开辟“做数学”的场域,拓展“做数学”的阵地,展示学生“做数学”的相关成果,让“做数学”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助推学生实现“做数学”这一学习方式自主性、自能性的应用。“做数学”让学生的主体在场,让学习的过程在场,让学生的素养发展在场!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兼述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与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04):1-24.

[2] 董林伟. 走向学科育人:“做数学”的时代建构与实践创新[J].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8):7-17.

[3] 卢臻.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揭秘[J]. 基础教育课程,2016(07):8-11,28.

[4]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做数学资源开发小学数学
探索“做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做数学”中建立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