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多重对话,浅析哲理散文教学对策

2023-06-20 13:15张秋霞
求知导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学对策高中语文

摘 要: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作者、编者进行对话的活动。哲理散文是语文学科重要的阅读内容。在实施高中哲理散文教学时,教师应站在多重对话视角,应用适宜的对策,进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与编者的对话,以及师生、生生、学生自我的对话,使学生理解散文内容,同时发展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鉴于此,文章从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与编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入手,阐述高中哲理散文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哲理散文;多重对话;教学对策

基金项目:文章系南通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多重对话视角下高中哲理散文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号:QN202002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秋霞(1992—),女,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阐述了阅读教学的对话性,指明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进行多重对话的活动。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艾布拉姆斯就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理论,指明了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文学阅读活动。文学四要素理论凸显了多重对话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在多重对话视角下实施阅读教学。众所周知,哲理散文是语文学科重要的阅读内容,是作者通过对人、事、物进行独特体察、思考,用议论性的表达方式,表述所思所想的文学作品[1]。哲理散文一般兼具“审美”“审智”两方面的特点。在阅读哲理散文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多重对话,如此方能透过优美的语言、形象的表达,感知交织的情理,感悟人生哲思,由此建构深刻认知,同时发展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对此,教师要以多重对话为指引,以教师、学生、文本和编者为抓手,以哲理散文为基础,采用适宜的对策,进行哲理散文阅读教学,促使学生读有所获,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注重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对话是以阅读对话为基础的活动。倘若缺失阅读对话,教学对话将无从谈起。阅读对话侧重于师生与文本,即师生与作者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可以与作者产生思想、情感共鸣,由此形成深刻的认识。所以,在与哲理散文对话时,教师要以阅读情境对话为基础,应用适宜的对策进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一)理清结构,明确思路

理清文本脉络是学生整体认知哲理散文的基础。對哲理散文建立整体认知后,学生可以走进哲理散文深处,探寻人生哲理,由此建构深刻认知。因此,理清文本脉络,是阅读对话的第一步。哲理散文大都有一定的线性结构,思路清晰,内容井然有序。所以,师生可以通过哲理散文的线性结构理清文本脉络,做好深度阅读的准备。

以散文《我与地坛》为例,史铁生通过描述一次次摇着轮椅来到地坛的场景,表述了自己的种种人生感悟,歌颂了浓浓的亲情。整篇文章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我”身遭不幸,在双腿瘫痪后对生死的思考;二是“我”在母亲过世后,才理解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产生无限的悔恨。作者以地坛为载体,在人生绝望之际,努力探寻希望,同时思念母亲。由此可见,作者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怀念,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同时,作者逻辑清晰地组织语言,描述具体场景,借此展现自己对生死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对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作为线性结构,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逻辑清晰地梳理文本脉络,建构整体认知,为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物象,明确意蕴

哲理散文是“自然物象”与“人生哲理”的统一。同时,“自然物象”与“人生哲理”的统一,构成了“意象”。意象是作者所思所想的承载,是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的依托[2]。所以,对话自然意象,是阅读对话的第二步。因此,学生要走进散文中,挖掘、品味自然意象,感受物象蕴含的道理,为读懂哲理散文打好基础。

以《赤壁赋》为例,“风月”是意象之一。在这篇文章中,苏轼使用精炼的笔法,描绘出一幅清风明月图。在描绘的过程中,苏轼既进行了实景描写,也进行了人生思考。细品全文可发现,该文字里行间均是对清风明月的描写,彰显着苏轼的思想情感。苏轼在欣赏自然美景时,情绪变化起伏,从清风明月这一美景到人生须臾之感叹,再到无穷无尽的生命哲思。苏轼从自然意象走向了历史,走向了人生,由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学生唯有读懂清风明月,方能感受到苏轼的象外之理。因此,在阅读之际,师生要与清风明月进行对话,感受其引发的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三)体味语言,读懂哲理

哲理散文不但有“审智”,还有“审美”的特征。其“审美”体现在诗学的、美学的境界。诗性的话语是创设诗学的、美学的境界的“工具”[3]。对话诗性话语,可以反复品味,感受美好境界,读懂人生哲思。因此,对话诗性话语,是阅读对话的第三步。在阅读哲理散文时,师生要对话诗意的话语,体味人生哲理。

以《荷塘月色》为例,作者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短短几句话就交代了作者不平静的心绪。正是因为心绪不平静,作者决定出门走走。这里是文章首次出现,也是唯一一次出现“门”。作者踏出家门,进入幽静的环境中,周遭没一个人,作者静静地欣赏荷塘月色,静静地思索人生。德国哲学家齐美尔曾说:“通过门,人生的自我走向外界,又从外界走向自我。”“门”不单单是家门,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屏障,是突破自我的必由之路。如此质朴的语言,有着浓浓的诗意,展现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话这道“门”,师生可以体味到人生哲思,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

二、注重与编者的对话

师生与编者对话,是多重对话中的一环。对话,既指言语上的交流,也指思想上的交流。师生与编者对话的过程,正是进行语言交流、思想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会明晰编写意图、感悟人生哲理,实现深度解读。对此,在阅读哲理散文时,师生要在阅读情境中,与编者进行对话。

(一)与编者对话,明确编写意图

编写意图是编者选择某哲理散文的意图。在选择哲理散文时,编者先化身为读者,与文本进行对话,反复诵读、思索,潜心领会,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事实上,编者的意图,正是作者写作意图的写照[4]。阅读哲理散文的目的之一是领悟写作意图,建构深刻认知。因此,师生要与编者对话,依据教材编排情况,明晰编写意图。

以《阿房宫赋》为例,这篇散文位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该单元以“倾听理性的声音”为核心任务,组合相关文章,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作者在《阿房宫赋》中,先平铺直叙了阿房宫恢宏的建筑群体,描述了皇族豪奢的日常生活,凸显了秦朝统治者极尽豪华奢侈之事。对此,作者发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呼声,道出了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在文章最后,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常理,总结历史教训,警醒唐朝统治者。历史是现实的参照,这一点,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也是编者的编写意图所在。在与编者对话的过程中,师生可以从“倾听理性的声音”入手,走进文本深处,了解秦亡的原因,以史为鉴,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与编者对话,感悟编写情感

哲理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承载。感悟作者情感,是编者选编哲理散文的目的所在。学生只有深刻地品味作者的情感,才能读懂文章。在阅读哲理散文时,师生要以文本内容为基础,找准角度,与编者对话,由浅入深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阅读效果。

以《赤壁赋》为例,作者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泼墨挥毫。正是站在此角度,作者参透了变与不变之间的本质关系。倘若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无一不在变化着,这种变化是永不停止的。倘若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是永远存在的。在这种感悟下,作者形成了积极的思想情感,尤其为“客人”指明了人生出路:不如到大自然中去,探寻精神的寄托,获取精神的喜悦。在阅读的过程中,师生与编者对话,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立足点,深入思索,探寻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由此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建构人生认知。

三、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对话

阅读过程中的对话,是多重对话的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则是多重对话的重点,是阅读对话的升华。在多重对话视角下,师生要先后进行阅读中的对话和教学中的对话。教学过程中的对话由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学生与自我的对话构成。这几种对话,相互交融,互相促进。在哲理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如此落实教学情境对话。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平等对话

学生是阅读哲理散文的主体;教师是实施哲理散文教学的主导。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具有交互作用。在这种交互作用下,师生可以进行平等对话。在实施哲理散文教学时,师生要相互尊重,尤其,教师要尊重学生,依据散文内容,利用适宜的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借此使学生读有所得。

以《我与地坛》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母亲这一形象,并对生死、亲情进行了思考。读懂人物形象,是学生感悟人生哲理的关键。在课堂上,教师可立足此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走进文本,探寻相关语句,概述母亲的特点,并踊跃作答。在学生作答之际,教师可在黑板上进行记录,写出关键词如朴实、聪慧、坚韧等。基于此,教师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在开展活动之初,教师给各小组分配一个人物特点,并提出任务:“阅读文本,寻找体现此性格特点的事例,将其记录在卡片上。”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内容,积极思考,寻找相关事例,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小组成员交流。在交流时,学生相互尊重,认真倾听,通过归纳相同的看法,探究不同的看法,最终形成统一认知。

合作阅读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展示活动。在学生展示时,教师需要认真倾听,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比如,当有小组举例:“有一回我摇车出小院……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教师可就此发问:“此时,史铁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会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建立感知,指出“看到了一个一心挂念儿子的母亲”“想到母亲曾无数次这般送我出门”等。对此,教师进行总结,助力学生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

实践表明,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可由浅入深地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加深审美感悟,这有利于增强散文的阅读效果。

(二)激活思维,进行自我对话

自我对话是多重对话中的最高层次的对话。自我对话的过程,正是学生将阅读认知转化为自身道德感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5]。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完成自我建构,提升自我发展水平。思维是学生进行自我对话的助力。激活学生思维的方式有很多,如朗读、微写作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阅读所得,选用适宜的方式,激活其阅读思维,促使其进行自我对话。

以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为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体验多样活动,逐步了解“十思”内容。“十思”对现实生活有借鉴意义。对此,教师可提出微写作任务:“‘十思’有哪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思’,论述自己的感悟。”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地将文本内容与自身情况建立联系,由此获得人生感悟,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学生们也可由此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与哲理散文进行多重对话,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生哲理,增强阅读效果,积累人生经验。对此,在实施高中语文哲理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在多重对话的引导下,依据哲理散文内容,应用适宜的对策,进行阅读对话、教学对话,借此实现教师、学生、编者、文本间的多重对话,使学生扎实理解文本内容,加深人生感悟,提高哲理散文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尹玲玲.多重对话视角下高中哲理散文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张叶.高中哲理散文“理”的品悟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9(32):19-20.

陈时曙.高中散文“哲理”品悟教学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6):12.

黃颖.探寻高中语文之哲理性散文的深入浅出:《赤壁赋》教学探微[J].高考,2019(7):20.

段新娜.苏教版高中哲理散文中“理”的品悟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教学对策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