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方民歌元素在声乐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2023-06-21 01:13资静
艺术评鉴 2023年5期
关键词:声乐人才培养

资静

摘要:广西地方民歌对声乐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把地方民歌元素应用于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取得理想效果。笔者认为把广西地方民歌元素应用于声乐人才培养中具有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为促进了声乐教学和研究的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同感、能够丰富高校声乐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成果的多样化。

关键词:广西地方民歌  声乐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5-0085-04

广西地方民歌在声乐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广西地方民歌元素在声乐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广西地方民歌的深入发展,而且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接受地方民歌文化元素的熏陶,感受民歌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声乐人才培养是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远见卓识的音乐人才,通过把地方民歌元素融入声乐人才培养工作,能够为声乐教学带来诸多裨益。本文循此背景,对广西地方民歌元素在声乐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一、关于声乐人才培养的认识

声乐是指借助人声来演唱的音乐形式,表演者借助声带、舌头、口腔和声腔来控制气息,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充满节奏感的、连续性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声乐这种音乐形式的种类较多,包括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和原生态唱法等。人们的音域在音色和高低方面都存在差异,可以分成女低音、女中音和女高音,以及男低音、男中音和男高音。声乐人才是指具备成熟的声乐表演技能,且能够为声乐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学习者、从业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声乐学习具有一定的门槛,声乐教师需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帮助学习者对声乐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声乐教师想要显著提升声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需要改革声乐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声乐人才培养效率。

声乐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声乐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改善声乐教学效果,让学生接触新的教学方法,认识新的教学元素,进而扩充他们的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其次,促进高校的深入发展。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声乐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高校在培育人才方面担任着重要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需要在履行育人职责的同时,结合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声乐教育作用,适当提升声乐教育的比重。通过促进声乐教育的发展,学校不仅能够培养出更多能力出众的声乐人才,而且能够提升学校知名度,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来学校任教,为学校的深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最后,顺应素质教育要求。素质教育是一种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高校开展声乐人才改革工作,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顺应素质教育要求。

二、广西地方民歌元素的类型

广西地方民歌文化浓厚,当地蕴含着种类繁多的民歌体裁,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归纳出了以下四方面的民歌元素,分别是爱情文化元素、山水文化元素、铜鼓文化元素、歌墟文化元素,具体内容如下。

(一)地方民歌中的爱情文化元素

在广西民歌中,关于爱情的文化元素较多,许多民歌都以叙述男女爱情为主旨,塑造出了许多追求爱情的男女形象,展示出社会百态。在广西民歌体系中,情歌占据了较大比重,描述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民歌不仅能够抒发友情,还可以表达爱情。广西民歌塑造出了许多具有现代爱情观的女性形象,打破了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通过分析相关广西民歌,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女性爱情观。

首先,主动追求的爱情观。广西民歌中有很多女子自主择偶的内容,她们在婚恋中持有主动权,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比如歌曲“花开时节哥留意,莫等花謝哥才来”,女子通过歌曲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定意志,希望男方尽快上门提亲,勿要错过美好姻缘,这种直率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女子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

其次,重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西女性逐渐重视起物质基础上的爱情,突破了原有对钱财的态度,是否具备物质基础已经成为衡量爱情是否美满的重要标准。比如在地方民歌“不讲钱财讲不通,哪个买猪不搭笼”,就讲述了女性对物质基础的重视。

再次,重视配偶才华。女子在选择配偶时,比较重视配偶的个人能力,比如地方民歌“妹莫忧,哥有出息妹莫愁”,就体现出女子重视男方个人能力。

最后,对爱情忠贞,敢于维护自己在爱情中的地位。在广西民歌中,还可以看出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他们看重婚姻自由,重视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自由选择。比如在民歌“绝对不做小秘书,要做就做总经理”,就体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忠贞,敢于维护自己在爱情中的正当权益。

(二)地方民歌中的山水文化元素

广西地方民歌中还蕴含着很多山水文化元素,在这些民歌传播的过程中,这些山水文化元素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广西壮族自治区山清水秀,河流众多,比如柳江、邕江、漓江、红水河等,这些河流哺育着广西人民,美丽的山水风景也塑造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品质。广西民歌中蕴含着很多山水文化元素,这些歌曲体现了广西人民对山水文化的眷恋。以民歌钢琴曲《刘三姐组曲》为例,这部作品传达出的既有山水风光,又有多姿多彩的船上对歌,尽显田园文化特色。另外还有海鹏创作的民歌钢琴曲《壮乡渔歌》,这部作品描写了壮族渔民的捕鱼活动,彰显了壮族水库的美丽风光,在民歌钢琴曲演奏过程中,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地点。以《漓江情》为例,其由柏河作词、徐沛东作曲,歌词充满深远的意境,拥有优美的旋律,抒情性比较强,充分彰显了漓江的特点,传递出广西山水文化的魅力。

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文化,透过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发现在山水文化浓厚的地方,文明繁衍的广度和深度就比较强。与此同时,文明的演进也赋予了山水文化多样化的光彩。广西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知名度比较高,在现代文明的氤染下,广西的山水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策划、包装、推广和整合,展现出独特魅力,释放了广泛的影响力。漓江是广西境内一条著名的河流,也是世界闻名的旅游地,更是山水文化的著名招牌,所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制定了推广漓江山水文化的一系列政策,围绕漓江进行了一系列文艺创作,漓江山水文化元素得到了广泛开发和传播。

(三)地方民歌中的铜鼓文化元素

广西地方民歌中还蕴含着大量铜鼓文化元素,在民歌演唱过程中,铜鼓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广西铜鼓文化博大精深,素有“铜鼓大本营”之称。广西现有的铜鼓种类丰富,数量非常多。到目前为止,广西很多地区都发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铜鼓,仅在广西博物馆内就保存有500多面。广西铜鼓在世界铜鼓保有量中占据着较大比重,目前世界现存铜鼓2400多面,而广西就有1400多面,广西境内的东兰县保存有560多面,获得了“铜鼓之乡”的,美誉。铜鼓彰显了壮族人民的精神,体现了他们的机智聪慧、勤劳善良等。铜鼓不仅是祭祀和战争中常用的打击乐器,更是人们地位和权势的代表。铜鼓一般都比较高大,发出的鼓声具有洪亮浑厚的特点,这种充满韵律节奏的鼓点,表现出壮族人民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他们的英勇强壮。铜鼓表演多在壮族人民欢庆歌舞时进行,是壮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体现。铜鼓文化元素在民歌表演中也运用得比较多,以《东兰铜鼓舞》为例,创作者陆华柏受到了铜鼓舞节奏影响,产生了创作这首钢琴民歌的思路。这首钢琴民歌作品结合了“龙冬孔洞”鼓点特色,呈现出较高的演出质量。在演奏这一钢琴民歌作品时,壮族人民的团结协作、勤劳奋进和乐观向上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示,高亢的民歌音调融合强劲的切分鼓点节奏,充分展现出壮族人民欢快的庆祝场面。

(四)地方民歌中的歌墟文化元素

广西地方民歌中还蕴含着大量的歌墟文化元素,在民歌传唱过程中,这些歌墟文化元素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广西壮族人民喜欢唱歌,可以说唱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爱好,演唱歌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广西壮族人民喜欢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来演唱歌曲,其中歌墟是一种重要的演唱形式。歌墟也叫歌圩,是一种群体性的演唱活动,这一活动主要是在人们农闲时节举办,参加这一活动的人数众多,非常热闹。在活动举办当天,附近的男女青年都会前来参加,他们会歌曲对唱,演唱的歌词内容是临时编排的,主要讲述爱情、友谊、丰收等。以钢琴民歌《歌墟》为例,这部作品借鉴了民歌《北路山歌》的相关内容,作品内容展现出广西民歌的音程特色,呈现出男女青年“以歌为媒”,进行交友谈情的活动场景。

三、广西地方民歌元素应用于声乐人才培养中的可行性

(一)民歌资源挖掘层面的可行性

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独特的地方民歌资源,我们可以深入挖掘这些民歌资源,因为这些民歌资源能够为声乐人才培养提供充分支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秦朝以后,北方人口往南方迁移,大量外来人口来到广西,同时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开始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广西地方民歌文化。广西地方民歌文化不仅保存了广西地方民歌原有的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北方中原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文化。

广西民歌的种类比较多,内容丰富多彩,总体来看可以分成六大类别,分别是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时政歌、儿歌和情歌。从体裁来看,广西民歌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多声部和风俗歌等,多样化的体裁为声乐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大量借鉴。广西地方民歌表现内容丰富,包括历史故事、劳动生活、传统习俗、爱情友情等。另外广西民歌还蕴含着天文地理、劳动技术知识,通过吸收广西地方民歌元素,能够为声乐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制定出合适的人才培养策略。结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广西地方民歌种类繁多、体裁多样,为声乐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师资力量层面的可行性

广西地区拥有深厚的声乐教师队伍,能够为地方民歌的教授提供师资保障,其也拥有众多开设音乐研究的院系,包括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以及众多地方院校,其中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系在声乐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系可追溯至1938年创办“艺师班”音乐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声乐系。声乐表演专业是广西艺术学院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专业之一,在多年的办学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学术传承和深厚的学术积淀,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了一批在广西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优秀声乐人才。广西艺术学院声乐系现有教师24人,其中正高职8人(一级演员2人)、副高职称7人(二级演员1人)、讲師6人、无职称1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7人。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全部教师比例的73.91%。专业教师由毕业于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罗马音乐学院,以及国内九大知名音乐院校和本院优秀毕业生组成,全部教师100%担任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高,专业配置、学缘结构合理,教师教学各有所长,在教学、科研、创作等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声乐系招收声乐表演专业方向的本科生,以及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三)政策层面的可行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相关部门为地方民歌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政策,为民歌发展提供了全面支持。广西地方民歌发展少不了党和政府的思想指导,以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付出。在多次会议商讨和实践探索中,广西地方民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动力,焕发了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广西地方民歌。自20世纪末以来,广西政府相关部门部署了许多重大的文艺战略,为地方民歌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尤其是在1999年开办南宁国际民歌节以来,民歌节就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地方民歌展示平台,许多广西地方民歌经此平台得到了广泛传播。在2005年,广西音乐家协会组织召开了“五个一工程”奖座谈会,指出了音乐作品创作核心,强调音乐创作要坚持民族风格的创作导向。2015年5月,广西文化厅和广西核心文艺单位共同组织召开艺术创作座谈会,会议重点讨论了“谁来演出、取得何种效果、谁来参演和为谁创作”这些问题。结合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广西地方民歌的发展获得了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把地方民歌元素融入声乐人才培养方面,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也将发挥关键作用,解决相关问题。综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政策层面也具备可行性。

(四)社会效益层面的可行性

把地方民歌应用于声乐人才培养中,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首先,能够促进地方民歌文化的传播。把地方民歌引入高校音乐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地方民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地方民歌的兴趣。当学生对地方民歌感兴趣了,就愿意去传唱,从而促进了地方民歌文化的传播。

其次,能够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把地方民歌元素融入声乐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声乐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提升了教学效果。

最后,能够培养出更多声乐人才。通过引入地方民歌元素,能够加深学生对声乐本质的理解,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声乐理论知识,同时投入到声乐创作中,把地方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声乐创作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多的声乐作品。综合以上论述,把地方民歌元素融入声乐人才培养中,在社会效益层面具有可行性。

四、广西地方民歌元素应用于声乐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一)促进了声乐教学和研究的结合

在声乐人才中应用地方民歌元素具有深远意义,能够促进声乐教学和研究结合。因为声乐人才培养需要有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通过引入地方民歌元素,能够丰富声乐教学实践,为声乐教师提供锻炼平台,提升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充实师资队伍。只有师资队伍壮大,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课程,进而提升教学效果。高校声乐教师不仅具有教学职责,而且还承担着研究使命,需要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的声乐知识。通过在声乐人才培养改革中应用地方民歌元素,能够为声乐教师提供具有研究价值的文本,让声乐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活动。所以通过革新声乐人才培养,能够促进声乐教学和研究结合,更好地开展声乐人才培养工作。

(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同感

在我国声乐发展过程中,本土音乐曾经不受人们的重视,人们习惯使用西方音乐的评判标准来判断声乐创作质量,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如果一直使用西方音乐的判断标准,那么一定会影响到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同,不利于本土音乐的深入发展。在西方声乐理论传入我国之前,传统美声唱法是声乐创作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引入西方声乐理论之后,声乐创作获得了新的思路,诞生了许多蕴含西方声乐元素的作品,学生也欣赏到了许多优秀的西方声乐作品,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自身声乐知识储备。因为西方声乐形成了成熟的理论框架,所以在声乐创作和教学中可以便捷地使用,由此在声乐领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是长期把西方声乐理论奉为声乐创作和教学标尺,将给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大力挖掘本土声乐文化,能够充分释放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同感,理性看待西方声乐理论,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西方声乐文化,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能够丰富高校声乐教學手段

在声乐人才培养中引入地方民歌元素,能够丰富高校声乐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广西地方民歌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广西地方民歌中蕴含的声乐文化元素是独一无二的,比如演唱形式和技巧,节奏、节拍和作曲技法等,这些都具有独到之处。以广西地方民歌中的演唱技巧为例,很多民歌都包含了壮族的“西伦”“过山腔”“高腔”和“唱山歌”等,上述这些演唱技巧具有深厚的地方民歌特征,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音乐财富,对当代声乐教学发挥着启迪作用。把地方民歌元素引入声乐教学中,能够拓展教学模式,丰富高校声乐教学手段,改善声乐教学效果。

(四)促进教学成果的多样化

把地方民歌元素引入声乐人才培养中,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多样化的教学曲目,促进教学成果多样化。以往高校声乐教学一直沿用西方声乐教学模式,采用西方声乐教学的评判标准,学生只能在统一的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声乐教育,形成的音乐鉴赏方法具有同质性,缺乏个性化的音乐评判思维。通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引入地方民歌元素,有助于化解“千人一声”的声乐教育困境,教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质去发展,从而成为具备音乐思维的人才。

五、结语

声乐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把地方民歌元素应用于声乐人才培养中,能够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思想启迪。本文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分析了地方民歌元素融入声乐人才培养工作的可行性和意义,以此促进地方民歌的有效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雯.广西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8(05):27.

[2]李珊珊.广西民歌的地域性风格探析[J].音乐创作,2016(06):141-142.

[3]黄钰婷.广西瑶族民歌的地方差异[J].艺术百家,2010(04):233-234.

[4]刘明华.广西地方民歌元素在声乐人才培养改革应用中的可行性研究——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J].征信,2020(03):2.

[5]袁洋.新形势下民族声乐人才培养创新途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3):127.

[6]高揽辰.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开展的改革策略探究[J].黄河之声,2020(13):55.

猜你喜欢
声乐人才培养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怎样在声乐演唱中做到“以情带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