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职业化民族民间舞教学发展研究

2023-06-21 06:09樊钰婷
艺术评鉴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教学

樊钰婷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中遇到了发展的困境与瓶颈,又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学科发展标杆的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应如何应对与转变,才能抓住时机、与时偕行,是亟待研究与讨论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现状与问题出发,对未来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发展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  教学  民族传统文化  田野作业

中图分类号:J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3-0109-04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有着多重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学科来说,它是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蓬勃发展的必要途径;对于民族艺术来说,它是培养民族舞蹈表演、研究优秀人才的主要力量;对于中华文化来说,它是保护、继承、衍传的重要环节。经由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形成了职业化、专业化教学和普及教学的形式,本文所探讨的为前者。作为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标准与参考,专业化教学在整个学科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决定着整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内容、风格标准等,可见,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化教学的研究与分析是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的。

一、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现状

在几十年舞台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日益完善,在专业的舞蹈院校中,教学大纲详细明确、课程安排科学、教师教学水平精进、动作风格要求规范,逐渐体系化,进而形成了一套专属于本学科的教学系统。在专业院校的影响下,全国各大高校也纷纷开设了舞蹈专业,中国民族民间舞成了其中的专业必修主干课程,以专业院校的课程标准为参考,对于教师的学历、专业程度要求愈发提高,教学标准也在不断向着专业院校靠拢,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已相对完备、成熟。

在国家大力倡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之下,传统民族文化复兴引起了极大关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是成为当下的热词,这使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冲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不论是人民群众还是舞蹈专业的学生,对于民间舞的呼声都在不断高涨。教学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的关键,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也间接决定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能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抓住时机,势如破竹地蓬勃发展。因而,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反思与剖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定位模糊

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筚路蓝缕的努力下,中国民族民间舞完成了从自娛、娱神向娱人身份的转变,从乡野进入了课堂舞台,于是也产生了专业、系统的民间舞教师。随着不断探索、整理和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逐渐体系化,教师数量也愈加增多,但在发展中,教师的定位逐渐偏航,教学目的不再纯粹,甚至在教学的内容与风格上也有失严谨。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不仅是舞蹈动作的指导者和传授者,更是民族文化的普及者与传承者,肩负着整理与发扬中国本土艺术的重任。而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对于自己身份与职能的定位有失偏颇,缺乏对于自身责任以及重要性的认识,仅把教师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这种浅薄的思想认知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每天机械地重复着自己烂熟于心的动作,套用之前的组合,完成自己“分内之事”,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教师与学生都毫无进展,甚至使整个学科的发展都会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有些教师过度追求荣誉,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斥着功利的色彩,为了拿奖而教学、为了名次而创作、为了博得眼球而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肢解、拼凑成了花里胡哨的“四不像”,完全失去了其最本质的风格性,从而破坏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本身的质朴与纯粹,甚至导致民族文化的误读。

教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动态及文化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而当下的境况,也不能仅仅归结于教师,其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多方影响。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应回看以戴爱莲、贾作光等前辈为首的教师团队是以怎样的心境、怎样的身份、怎样的方法与手段去建设和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的。他们的奉献与初心为当下的民间舞教师树立了标杆与典范,是值得民族民间舞蹈教师仔细品读与思考的。

(二)过度强化技术

在“学院派”“专业性”等字眼的影响下,中国的舞蹈艺术无形当中跟技术画上了等号,技巧完成得精湛与否几乎成为了评定演员优秀程度的重要标准,当下民间舞的教学课堂中,也愈发看到教师对于学生技术的训练尤为重视,炫技的成分甚至达到了一节课程的四分之三,远远盖过了动作以及风格的练习。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式使得大众对于民间舞的认知发生了偏离,形成了完不成快速花哨的旋转、翻身就跳不了维吾尔族舞,没有过人的肩、胸、腰的软开就跳不了傣族舞等的思维定势。用技术技巧将学生限制、将民族打上标签,是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严重不良现象。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许多民间舞剧目中加入了炫技的内容后,由于教师的强调,学生在完成中常常出现因过于在意技术动作,而“放弃”了对前后动作的表演的情况,使原本体现风格性的舞姿沦为了技巧的准备和铺垫。如此,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生便会愈发追求高精尖的技术,更加的“专业化”,与民间的舞蹈样式逐渐脱节,只能完成教师耗时耗力打磨出来的“美”,而无法驾驭中国民族民间舞最原汁原味、最具风格性的“土”,这样也就丢掉了民间舞的“魂”。

(三)脱离民间、田野

随着“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课堂、舞台与田野似乎处在了不同的情境之中,在无形当中被割裂开来。教学工作者躺在前辈们研究、整理的资料上,乐此不疲地玩着“文字游戏”“动作游戏”,如此,学生便脱离了民间舞的根,脱离了民间舞发生发展的原生场域,仅凭不知改动过多少次的间接经验学习、揣摩,错讹流传,中国民族民间舞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统化、专业化的形成,本就来自田野作业,因而,田野作业应贯穿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各项研究与实践当中,是连接民族民间文化与舞台艺术的重要且唯一途径,在教学环节当中,自是必不可少。

(四)过度追求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来说同样如此,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不能与时俱进、顺势而变,就意味着淘汰与消亡。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运用融合、借鉴、发展等形式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创作,但在发展中,变化、新颖似乎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主流,无论是课堂还是舞台表演,教师都一味地追求创新,来使自己的作品或是课堂与众不同,从而获得关注与赞赏,而这种做法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来说,有些许的“冒进”。中国民族民间舞不同于现代舞,追求自由、变化、创新,讲求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中国民族民间舞更追求风格、韵律,任何的创新变化都应建立在该民族舞蹈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格基础之上,要求万变不离其“根”。当下过度的追求变化,会导致风格动作尽数肢解,甚至一些作品当中几乎找不到该民族舞蹈的动作动律,给人以穿着民族服装的当代舞的错觉,这种变化自然不应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时代浪潮中追求发展的唯一路径。课堂教学仍要以动律、风格、基础动作等为主,作品编排也要坚守民族性、风格性的原则,唯有如此,才能使当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拥有生存的意义与价值,才能赋予中国民族民间舞无限的生命力。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明晰教学定位

1.转变教师身份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观念、定位,直接关系到整个学科的发展及教学的质量。中国民族民间舞不同于其他舞种,它来源于乡土、民间村落,发于人们的生活劳作中,这也就注定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与田野脱不开联系,这个大前提决定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首先应是“学习者”,其应该融入人民的生活,与人民同吃同住的“学习”,了解民风民俗、舞蹈起源与发展,将看到的舞蹈样式记于纸、记于眼、记于心,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并为之动容。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将被动接受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并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主动地学习探索,全面、深刻地了解民间舞的风格、样态、文化等,这样才能保证传授内容的准确性,达到一名合格教师的标准;其次是“教育者”,动作动律的教授、风格的指导,以及心境、情感的引导都是民间舞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其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演,还要求要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不同民族的纯粹、质朴,其不单单包括身体教育,还包括对于心灵的净化、洗涤;最后是“传承者”,教师是连接当下民族民间文化和课堂教育的关键角色,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其不仅需要使学生了解民族民间舞的文化,还需要打动学生内心,让学生达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学生自愿成为传承链中的一員,将民族民间文化发扬光大。总之,民间舞教师肩负着教化、育人、民族文化衍传的重要使命,因而当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者更应不断完善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将中国民族民间舞发扬壮大的伟大事业中去。

2.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目的无疑是培养中国民族民间舞优秀人才,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于所需人才的定位也不尽相同。随着学科发展的成熟,专业方向越来越细化,这使得学生在某一领域越来越“精”,但也出现了只通一路的现象——会编的不会教,会教的跳不好,跳得好的缺理论,懂理论的又跳不了。笔者曾看到过一个关于国内一位优秀舞者的采访,她提到,作为演员来说,她经常会有一种处于瓶颈、跳到头的感觉,她感觉自己很难去打破壁垒、触类旁通的发展,这无形中也反映了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问题。我们要培养的应是多方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表、教、创、论样样精通,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科当中,表与教相对其他二者要略胜一筹,而创作与理论一直是民间舞人的弱项,应引起教学的重视。对于编创,多看、多学、多跳、多实践尤为重要,而理论层面,应从学科发展史、民族民俗文化、人文背景开始了解,循序渐进。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跳舞而不明其意、不通情感的杂耍者,也不是只会纸上谈兵、毫无实践的说书人,表、教、创、论四个方面都是培养一名优秀的民间舞人必不可少的要素,唯有全面,才能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才能挑起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的大梁,才能担起中华文化复兴的重任。

在民间舞的课堂当中,最直接呈现的仍是表演,“跳”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学习的关键部分,也是检验演员能力的重要标准,但中国民族民间舞不同于起源于宫廷的古典舞、芭蕾舞,民族性、乡土气始终应是民间舞的“魂”。当下课堂中培养的民间舞演员,动作完满、细致,细节处理到位,但让他们走进乡野,贴近群众去学习、表演最原汁原味的舞蹈时,他们却总是面露难色。这种系统、专业的教学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太深的痕迹,教师不断打磨,动作不断细化,包括服装道具都格外精巧,好似民间舞原本就是“高大上”的艺术,以至于学生在真正面对不经雕琢的民族文化时,反而会显得手足无措。笔者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学习时,学校曾请了安徽花鼓灯的专家今明老师来排练,他在舞蹈时,一举一动都是范儿,浑身上下都在扭,一出手、一回头感觉就都有了,看起来容易,可这些动作却硬生生地难住了学生,当同学们还在为先出哪只手哪只脚、头往哪边倒而纠结的时候,老师就已经将一段的动作都跳完了,而等大家按照课堂的规范要求都弄明白后,老师却总觉得同学们这儿不顺,那儿奇怪。这就说明了按照既定的规范要求而学习的方式是不合理的,这并没有跳出课堂训练,甚至可以说是在完全依赖课堂、教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美”,而不会“土”,可中国民族民间舞千百年前就将“土”味儿融进了骨子里,它绝非高雅艺术,而是平民文化,这也正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魅力、韵味和文化底气所在,“土”不起来的学生便是丢掉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珍贵的一部分,这反映出了当下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弊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应变能力,以及其身体上对“劲儿”与“范儿”的把握,注重与民间联动,将民间艺人请进来,将学生带出去,让学生们的舞蹈既能“美起来”,又能“土对味儿”,如此,才算是合格的民间舞演员。

(二)溯源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舞蹈的取舍与衍传一直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进程中的热议话题,在“学院派”的定位当中,“变”与“不变”的度该如何把握,才能使当下的民间舞既有“根”,又出“新”是舞蹈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给中国民族民间舞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挑战,许多传统的舞蹈样式濒临消失或是异化,这对于在寻根路上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来说,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对于当下我们还能抓住能看到的原始民间舞蹈,我们应挖掘、学习,原封不动地搜集整理、全息记录,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舞蹈样式赋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底气,是民族文化的珍宝。而我们的教学更应重视传统的舞蹈样式,为其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使传统舞蹈成为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排练、编创剧目时,也应多加入传统舞蹈文化的成分,起到传播、宣扬的作用,如作品《瑶山夜语》《阿嘎人》等,以及舞剧《醒狮》等,都向大众展示了民族的传统风俗与文化;对于创新,依然是要在风格、动律、文化的基础之上加以创新、深挖传统,地基不稳的高楼必将摇摇欲坠,中国职业化民族民间舞的初衷就是将传统的舞蹈样式、文化进行整理、继承和传扬。虽然说没有创新就意味着倒退,但是深挖传统也十分重要。將深挖传统、回溯文化当作发展之路,其收获的传统舞蹈、民俗文化对于当下来说也是一种“新”,这对于民族文化的衍传而言是一件功绩,因此,民间舞的教学也应更加注重传统,从学生抓起,使文化衍传渗入每个民间舞人的血脉当中。

(三)融田野作业于课堂教学

田野村落的民间舞蹈与课堂中“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源”“流”关系,决定了田野作业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重要地位。在民间舞的课堂中,仅凭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来自他者的间接经验具有局限性,且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能使学生看到、学到最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同时也缺少了最质朴、纯粹的情感冲击,体会不到最淳朴的民风民俗,由此看来,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使动作样态造成偏差,还会造成民族情感的缺失,其在面对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各方冲击境况时更是显得有些吃力。因而,应融田野作业于民族民间舞的课堂当中,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了解该民族的风俗、文化、生活背景,观看到当地民众或是艺人的舞姿,最终使其多方面的感触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从内心打动学生。情感到位了,风格鲜明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也就有了灵魂,就“活”起来了。

(四)重视“活态基因”传承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中,将舞蹈的“发生环境”纳入教学活动中,重视“活态基因”的传承十分重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是在特定的历史人文、风俗环境中形成的,不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生场域,也就决定了民间舞的动作、动律、情感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劳作有着直接联系,与其说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一个舞蹈种类,倒不如说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鉴于此,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应将舞蹈样式与当地民众的生活、风俗紧密关联起来,不仅要关注舞蹈形态,更要深挖其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任何将二者割裂开来的教学行为都是不负责任且没有根据的。教师应确保将教学中的舞蹈、生活、文化一体化,以情感切入,发展至身体律动,最后上升到民族文化认同,使学生置身于舞蹈的“发生环境”当中,产生共情、共鸣。让多方信息紧密联系,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加切身地领悟中国民族民间舞与文化衍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全面,也更具弹性与灵活性。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民间舞蹈传承的准确性、原生性,才能确保民族文化发展的纯粹性、多样性,这样的民间舞教学才不失其价值与意义。

四、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受到冲击,又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中获得崭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种以身体语言去诉说、记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民族民间舞有着极高的学习与研究价值。而在整个发展进程中,拥有“领航员”身份的民间舞教学,直接决定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这艘巨轮该如何航行,又将驶向何方。上升到民族文化身份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该如何兼顾育人与传承的双向价值维度,是民间舞教学亟待思考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教师明晰其“责”,课堂注重其“活”,风格追求其“纯”,在此基础之上,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文化认同,不仅舞身,更是舞心。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时代的发展中并非只有特定的一个模式,但可以明晰的是,无论何时,中国民族民间舞都不应“伐其根,塞其源”,唯有与传统、与田野、与人民联动,才能够展示出民族的形象,体现民族文化底气。民间舞教学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摸索前行,这是全体民间舞人为之奋斗的终身事业。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曾勤琴.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普及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22(06)175.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文化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美术课德育实效研究
怎样在幼师音乐课程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