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当中“纳孜尔库姆”舞蹈样态探究

2023-06-21 18:00徐少东
艺术评鉴 2023年2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徐少东

摘要:“納孜尔库姆”是极具特色的维吾尔族传统民俗舞蹈,也是高校课堂教学当中较为常见的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组合之一。其特征诙谐幽默,喜感十足,表演中常常蕴含人生哲理以醒观者,特性集表演性、娱乐性、教育性为一体。从民间转化到课堂,逐步形成富有自身韵味的舞蹈表演形式。那么从民间转变到课堂之中,其风格特点如何把握?高校课堂组合教学与民间呈现有何不同?以上问题是本文探索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纳孜尔库姆  维吾尔族民俗舞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J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2-0119-05

“纳孜尔库姆”是维吾尔族丰富乐舞文化背后独树一帜的存在。其彰显个性的舞蹈表现、令人捧腹的舞蹈喜感、发人深省的社会寓意,使这种长期活跃在群众生活当中的传统民俗舞蹈,发展成了我国民族文化当中重要的构成部分。20世纪,在新疆一众舞蹈先驱的创新发展之下,新疆民间舞蹈文化逐渐搬入了课堂,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学体系,传承至今已培养了无数新生力量,为传播发扬发展新疆舞蹈乐舞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传承路径。“纳孜尔库姆”这一独具特色的表演,经过老艺人们多年努力传承与发展,终于在2012年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是维吾尔族民俗生活的艺术化呈现,充分彰显了维吾尔族人民积极、活泼、睿智、自由的形象,是维吾尔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因此研究课堂教学当中维吾尔族“纳孜尔库姆”的舞蹈样态,从理论角度出发,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维吾尔族舞蹈文化,从实践角度出发,有助于我们学习和掌握维吾尔族舞蹈风格。

一、“纳孜尔库姆”舞蹈起源说

“纳孜尔库姆”在现代维吾尔语音译当中,具有精美秀丽,和蔼可亲的含义。作为专业术语,则指音乐舞蹈,说唱的民间歌舞艺术。常见民间麦西来甫时即兴表演的艺术形式。“纳孜尔库姆”舞蹈主要流传区域在如今的新疆吐鲁番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这里人民独具一格的性格。这里不仅瓜果丰盛,香甜可口,也是内地连接中亚及南北疆的交通要塞,更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交流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对于“纳孜尔库姆”的流传与起源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人名起源说。曾相传伊明王育有一子,身患残疾智力低下。因长期受到伊明王的溺爱导致王子不能自主下地,久而久之成为瘸子。一位名叫“纳孜尔”的民间艺人能歌善舞,他生性活泼,多才多艺,擅长跳舞,动作滑稽有趣。其诙谐的表演,多展现底层人民的生活日常,其把王子走路的动作模仿下来,用来讽刺当时封建统治者对底层人民的剥削,而后人们便将这种表演形式以艺人的姓名加以命名。所以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纳孜尔库姆”的表演形式,也多具有讽刺教育的意义。

二是乐器名称起源说。还有一种说法,曾相传纳孜尔在跳舞时,有一种叫“库姆”的音乐伴奏。“库姆”意为打鼓声,相传这种迎合了当时底层人民的审美趋势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为盛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或辛苦劳作后的娱乐形式之一,于是他们便将这种带有模仿性的舞蹈用乐器的名字来命名,才有了如今“纳孜尔库姆”的名称。

三是神话起源说。传闻中的仙女叫做“纳孜尔”,因向往人的生活,便落入凡尘与一人间男子相爱,男子用各种诙谐幽默的舞蹈动作吸引了仙女,这种舞蹈动作就形成了如今的“纳孜尔库姆”。

四是谚语起源说。这一说法源自维吾尔族民间谚语“维吾尔族人一出生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说法,相传吐鲁番大巴依阿斯拉拜的儿子曾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其家中有一位善良的仆人“纳孜尔”,在仆人耐心的教导下,阿斯拉拜不仅能够正常走路,甚至还能跳舞。于是便有了现在的“纳孜尔库姆”这一舞蹈的出现。

“纳孜尔库姆”舞蹈起源说当中凸显了舞蹈的讽刺、诙谐、幽默、极具表现力的舞蹈特征,是对其风格最直白的体现。从“纳孜尔库姆”的起源说中我们能够感受其舞蹈发展的历史痕迹与文化传递的多样性。无论是口传或是神话,无论是讽刺还是教育,都是“纳孜尔库姆”发展与传递过程中形成的当下的舞蹈形态。掌握与学习舞蹈起源说在高校课堂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对纯实践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更是一种对新疆“纳孜尔库姆”舞蹈文化与发展的最直观的体验,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身体感受舞形,以文化填补舞魂。同时还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帮助老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纳孜尔库姆”的舞蹈风格。

二、“纳孜尔库姆”发展现状

“纳孜尔库姆”是吐鲁番木卡姆、麦西来普的组成部分之一,鲜明的艺术特点,多样的表演形式,独特的地域特色,使其音乐和舞蹈在新疆乐舞文化当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纳孜尔库姆”目前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流传的最具代表性,同时其也流传于新疆哈密、库车等地。一般在维吾尔族重要的庆典活动、民俗活动当中才会进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在民间麦西来甫中观看到这一具有浓厚风格的表演。

在民间或者课堂表演当中,“纳孜尔库姆”的表演形式可以是男女对舞,也可以完全由男子表演。通常表演当中也会增加一些竞技性的“小节目”来增加表演的趣味性。现阶段在国内许多舞蹈类院校课堂当中,都将“纳孜尔库姆”收入在维吾尔舞蹈教材当中。课堂教学在保留了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更加规范化、艺术化的处理,将其舞蹈特征加以放大。往往我们能感受到在高校教学场域内,队形调度整齐有序、舞蹈动作美观诙谐、技巧竞展难度高超的“纳孜尔库姆”。正是由于高校课堂教学当中的系统性训练,故而,舞台上表演的“纳孜尔库姆”视觉观感上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往往演出阵容较为强大,现场氛围极佳。这种成果的呈现与高校课堂教学当中具有范式的训练形式、师生互动氛围、学生对舞蹈的理解程度等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

高校课堂教学场域下的“纳孜尔库姆”发展至今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高校教学当中往往将“纳孜尔库姆”作为新疆维吾尔族风格表演性组合进行教授,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仅有2~3个组合,训练周期较短,课程较为程式化。由于“纳孜尔库姆”的表演形式仅是多元丰富的维吾尔族乐舞文化中的风格之一,尽管在舞姿舞态上与其他地区较为相近,但是短时间的训练周期对于学生把握其风格的程度仍有待考量;其二,教育意义的不明晰。上述“纳孜尔库姆”的舞蹈形态具有讽刺诙谐幽默的特征。除此之外,民间的“纳孜尔库姆”往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极具模仿能力的表现并不仅仅为了讽刺和挖苦,也是体现某种人生哲理,警示后人。在高校课堂教学组合当中也削弱了这一功能,更多是突出舞者舞蹈的表现能力。

尽管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当中或许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乐舞文化百花齐放的环境下,“纳孜尔库姆”由于其自身独特的风格韵味以及夸张诙谐的表演特征,成了维吾尔族乐舞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存在。

三、课堂教学当中“纳孜尔库姆”的艺术特征

从音乐方面来看,“纳孜尔库姆”的音乐正如舞蹈一样独具风格。欢乐活泼,富有极强的韵律感。在新疆乐舞文化发展当中,维吾尔族民间的舞蹈形式多是以歌为主,以舞为辅。“纳兹尔库姆”在整体形式上却独具一格,在民间的“纳兹尔库姆”往往是吐鲁番木卡姆当中演奏最为激烈的部分,能够将吐鲁番木卡姆的创作推向高潮;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在鼓吹乐的伴奏下单独表演的“纳孜尔库姆”。无论是上述情况的哪一种,“纳孜尔库姆”舞蹈成分相较音乐成分来说更加夺人眼球。这种以舞为主,以歌为辅的形式,在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乐舞文化当中较为少见。尽管从整体上看,其歌舞成分占比众说纷纭,但这并不妨礙“纳孜尔库姆”的音乐部分在新疆乐舞文化发展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纳孜尔库姆”的乐器组成包括:都塔尔、艾捷克、达普(手鼓)、纳格拉鼓、东巴克大鼓、苏乃依等维吾尔族常见乐器。其中纳格拉鼓更是区分了高、中、低音。演出节奏常以2/4拍为主,也有5/8拍、4/4拍的形式,其节奏较为多样。这种节奏的多样性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层次,节奏的逐层递进逐渐将舞蹈氛围烘托至最高点。音乐当中的即兴和竞技部分,常见是对于一个乐句旋律反复处理,在速度上不断发生转变,配合着手鼓以及演员的呐喊将演出氛围点燃。“纳孜尔库姆”的音乐正如其舞蹈动作一般欢快自然,极具喜感,与其舞蹈当中滑稽幽默的动作相得益彰。这也是“纳孜尔库姆”不论是在民间场域还是课堂之中都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在教学元素提炼方面,“纳孜尔库姆”的特征更为明显,对于各种元素的精准把控使其成了反映民间真实生活状态的重要艺术载体。其中主要包含了模拟动物元素、生活化元素,以及竞技性元素等三方面。

上述说到极具模仿特征的表现力是“纳孜尔库姆”舞蹈的一大特征,舞蹈当中对于“鸡”的模仿可谓是惟妙惟肖。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对于表演者头部动作的训练尤为重要,要求表演者要显得灵动,不死板,同时还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身体的动律,使其动物模仿的元素更加夸张扩大,头部进行前后移动或者脖子进行逆时针的画圆来模仿斗鸡时攻击对手的动作;除此之外,手部压腕,五指聚拢,曲臂抬于身前或身侧,做小幅度有规律性地摆动以此来模仿鸡啄米进食等动作;双臂置于旁平位做抖肩动作,以此来模仿鸡的振翅动作;身体下沉,上身放松,腿部膝盖弯曲,双手自然摆动,配合头部前后移动来模仿鸡昂首阔步的行进等。“矮子步”是“纳孜尔库姆”的基本步伐之一,也是区别维吾尔族其他风格舞蹈的标志性动作。“矮子步”需要学生有极强的核心能力和控制能力,是一种集喜剧性、技巧性于一体的舞蹈动作。此外“纳孜尔库姆”当中,也会带着夸张的表情模仿瘸子走路,使表演呈现出活跃欢快、喜感十足的表演氛围。正是由于在高校课堂训练当中注重模拟元素的训练,舞台当中的“纳孜尔库姆”才呈现出我们如今看到的夸张、搞笑、活跃的表演样态。

对于生活化元素的提炼,“纳孜尔库姆”可以说是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纳孜尔库姆”体现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人民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态。民间的“纳孜尔库姆”缺少了很多舞台表演中例如时间、场地、人数等因素的限制,更多的是对生活场景化的表达,对娱乐情感的抒发,故而民间的“纳孜尔库姆”表演具有即兴、贴切现实生活的特征。在转化为课堂教学组合过程中将这些特征加以提炼,并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因此在高校训练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生活化元素的舞蹈动作。例如走路,许多行进的步伐都是日常生活中“走路”这一动作的艺术转化,往往以单步居多,配合上下肩部律动,增强节奏感,大幅度摆臂也使表演赋予了一定喜感;再例如会出现很多其他生活化场景,男女双方进行互动来增加表演戏剧性,呈现出许多“打闹”“聊天”“游戏”“做饭”等生活化情景。这种对生活化元素的提炼在高校训练当中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使其沉浸在舞蹈作品表演当中,使得表演者舞蹈更加松弛有张力。另一方面,舞蹈当中的生活化元素构建出的场景更容易拉近和观者的距离,使舞蹈的戏剧性、喜剧性更加强烈。但与民间表演形式不同的是,课堂教学更注重舞蹈队形的变化,注重舞台表演层次的构建以及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将生活场景融入舞台表演能够使得舞台化呈现更具有艺术观赏性。

除此之外,无论是民间场域或者是课堂教学当中能将演出推至高潮的当属竞技性元素的表达。舞者同台竞技时,相互较量,以超越前者动作难度为目标。民间的舞者通常以即兴发挥来相互切磋舞蹈技艺,有时也会比较同一个动作,看谁做的次数多或者速度快。有时竞技性动作也会利用一些道具:如叼花、叼币,将花或钱币置于地上,舞者做出高难度动作最终用嘴叼起道具。在民间表演过程中,我们常能看到年纪较长的老者也会做一些难度较高的技巧获得满堂喝彩。高校课堂训练当中,通常会选择难度较高、专业性较强的跳转翻等技巧,动作更为舒展,观赏性也更高。但相较于民间场域,少了些自由发挥的主观能动。通常在一个训练组合当中,舞者的技巧性动作会根据组合要求进行时长、上场顺序等因素的固定,而民间表演场域多是现场伴奏,乐手会根据舞者的表演状态适当的增长或缩减乐句,因此更凸显民间表演的即兴性与随意性。这类竞技性动作元素的设置不仅增加了演出的观赏性,通过相互竞争也体现出表演的趣味性。

最后,“纳孜尔库姆”的服饰文化也是独具一格,作为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民间乐舞文化的代表,其服饰则成了重要的文化标识。男女同台演出时,往往服装会做相互呼应。女子服装色彩艳丽,通常以上下分体式为主,帽子和服饰搭配有明显的花朵图案。男子头顶高帽或花帽,服饰通常和女子相互呼应。在课堂教学组合当中为凸显“纳孜尔库姆”的舞蹈特征,通常在服饰上会做一定创新,例如:男子服饰会在袖子上做一排宽边来模仿鸡的翅膀,再例如会在女子头饰上加上羽毛来点缀等,其作用是为了在视觉上增强舞蹈的动律和形态,整体形象上并未脱离传统服饰的概念。

总体来说,“纳孜尔库姆”从音乐维度出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轻快诙谐的乐句,在新疆众多民族音乐当中具有较为清晰的辨识度;从舞蹈形态出发与音乐配合得相得益彰,具有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深受人们喜爱;从舞者本身出发,“纳孜尔库姆”中竞技性的动作、模拟动物的元素以及夸张的表现力训练,使得舞者在把握舞蹈风格层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从文化出发更是毋庸置疑,“纳孜尔库姆”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凝结着维吾尔族人民的民族精神与情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着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真实的、最可爱的生活态度,以其别具一格的形式呈现着新疆乐舞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轨迹。

四、“纳孜尔库姆”教学意义

“纳孜尔库姆”的教学意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乐舞文化的传承。“纳孜尔库姆”从艺术形式来说可以是吐鲁番木卡姆的组成部分,作为新疆乐舞文化的瑰宝自然需要传承与发扬。2012年“纳孜尔库姆”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纳孜尔库姆”优秀传承人热西提·吐尔逊老师以60年的舞蹈经验为“纳孜尔库姆”的传承培养了上百位优秀的民间艺人,身体力行地传播维吾尔族优秀民间歌舞文化。高校的教学模式承袭了民间教学的精髓,致力于乐舞文化的发扬,在专业领域内呈现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使得“纳孜尔库姆”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新疆乐舞文化的发展在岁月长河中不断踏浪前行,对于经典的传承,承载的是这一方热土中一个民族自古以来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无论是民间的传承教学,抑或者高校的专业教学,从根本上都是对新疆维吾尔族乐舞文化的传承。

二是对教育传统的继承。从生存环境来说,在社会早期教育资源相较匮乏的西域土壤滋生的乐舞文化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教育责任,我们在探究舞蹈本体的社会功能上绝不能忽视“纳孜尔库姆”所带来的效用,我们在探究舞蹈课堂教学意义当中,也绝不能忽视其背后的價值和内涵。“纳孜尔库姆”作为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重大民俗歌舞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它的本身已经超脱了传统民间乐舞的自娱性的躯壳,本身孕育的教育内涵也作为其本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维吾尔人。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在民俗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能够愉悦身心,增进人民的情感,更可以在艺术氛围下体会人生哲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故此,我们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学习亦是对这片土地上早期社会教育传统的继承。

三是对教学理念的秉承。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角度来讲,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发扬,只有源源不断地涌入新鲜血液,才能使其长存。艺术教育工作发展至今,除了要考虑如何的传承与发展,也应该关注艺术工作的服务对象。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所秉承的理念是需要实现从民众中来,最终要回到民众中去,源之于民,馈之于民的。民间场域的表演形式赐予了“纳孜尔库姆”本真、本源的舞蹈形态,高校课堂的训练方式使得“纳孜尔库姆”有更多创造、创新的可能,为多元的舞台艺术的呈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纳孜尔库姆”发展既离不开民间艺人的传承,更离不开舞蹈专业院校的课堂教育,唯如此才体现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五、结语

“纳孜尔库姆”的课堂教学是高校针对维吾尔族舞蹈风格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新疆本土高校当中,对于“纳孜尔库姆”的组合训练以作品创作更为丰富。作为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舞蹈所传递的文化精神也是高校课堂当中应当重视的一环。因此,高校课堂当中对于“纳孜尔库姆”的舞蹈教学,应当在增强学生对“纳孜尔库姆”舞蹈体验的同时,拓展学生对于维吾尔族舞蹈的认知,使学生们不仅仅停留在舞蹈外形的层面,更应把握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内涵。这对于发扬新疆乐舞文化,探索维吾尔族“纳孜库尔姆”舞蹈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琴.最后的吐鲁番“纳孜尔库姆”不同形态比较研究[J].当代音乐,2017(04):61-64.

[2]吐尔洪·司拉吉丁.吐鲁番赛乃姆中的“纳孜尔库姆”[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0(04):130-137+163-164.

[3]王慧.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维吾尔族歌舞艺术的传承历史与现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与发现
从“会读”到“会写”的课堂教学策略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教学探讨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