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2023-06-21 21:16杨丽敏
校园英语·中旬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中国传统文化英译

摘 要:翻译工作者的困难在于不同文化内涵的传递,翻译总是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每一种语言文化下的独特词汇都很难用另一种语言去准确描述,这类文化负载词承载了鲜明且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意境,本文便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展开了详细讨论,希望能搜索到合适的翻译方法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负载词;英译;方法

作者简介:杨丽敏(1977-),女,江苏人,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英语教学。

一、“饺子”等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据传张仲景在回乡之际,正值严冬,许多贫苦百姓无处可去、无钱买食、无物御寒,甚至有不少人都出现耳朵冻烂的情况,张仲景为帮助百姓,命令其弟子在冬天熬煮汤药,将羊肉和驱寒的药物煮好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再次煮熟,连汤带面皮均分给百姓,百姓吃了后不仅全身暖和,而且耳朵发热,许多患有耳疮的百姓都被治好了,于是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开始流行在春节早上吃饺子的传统,体现了人们渴望辞旧迎新的愿望,饺子也象征着元宝和钱,包饺子则是要在新的一年诸事顺利,留住福运。

对于“饺子”这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大多使用归化译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方便外国读者理解中国传统食物,因此其翻译是“Dumpling”。但是该单词在英语中有着其本身的含义,代表了用面粉捏成的小面团,从词义上并不能展现出饺子形似耳朵的特征,也不能展现出饺子是在面皮里包馅的制作特征,该单词不具有唯一性。其实在以往的翻译中,“Dumpling”可以用来指中国包子、饺子、小笼包、烧麦等一系列面食食物,但却不能突出每一项食物的独有特征和深刻内涵。因此,为了突出中华文化复杂词的文化特征和风格,现在人们越来越使用音译 “jiaozi”,或者是添加一些音译加注,辅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食物,这种翻译还保留了中国食物的特色。很多时候中国某些富有深刻内涵的文化负载词并不能简单地用两三个英语单词进行直译,需要较长的语句描述,因此可以采用音译,该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汉语音韵和文化特色,向外国读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再加上辅助说明,外国读者便能深刻理解类似于饺子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既简单明了,又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负载词的传播。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负载词都能用音译法来翻译,还有其他更贴切的翻译方式,下文对中华文化负载词英译方法展开探究。

二、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

(一)直译

直译是将每一个汉语单词进行翻译,该翻译方法能够使译文保留汉语的原味,这种原味不仅指汉语内容的表述,还包括汉语所创造的意象和文化。比如,最常见的“丢脸”“鱼米之乡”“三农问题”等词汇,丢脸的意思是丢了脸面,用英语直译就变成了“lose face”,“鱼米之乡”是汉语成语,意思是盛产鱼和稻米的地方,根据汉语原意直接翻译就是“a land of fish and rice”,“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建设现代化农业所遇到的三大问题,在这里就可以简单翻译为“Three Rural Issues”,从以上例子中不难看出,直译的翻译方式不仅能够以精炼的英语单词直接翻译中文内容,同时还保留了一些中华文化特质,比如face不仅有脸、面孔的意思,还有面子、威严的解释,汉语中的脸正好也包括这两种解释,用face直译很有代表性。

直译法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直译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忠实地传达出原文内容和保留原文风格,这种方法在外译时可以保留中国一些习俗和传统文化特色,而且还保留了一些汉语结构特色。比如“春联”的翻译是“Spring Festival Couplets”,春联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春联”本意就是中华人民在春节期间张贴的对联,因此将“春”翻译成“spring festival”尤其能够凸显出“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将“联”直译成对联即可,如此便能通俗易懂地翻译出“春联”本意,还能展现出其中的中国文化特色。“年画”也是如此,“年”突出了中国传统迎新年的文化特色,这里直译成“New Year”,借用了英语“happy new year”的新年表述,凸显了中国的新年习俗,“画”则用“paintings”代替,充分保留了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原文内容。另外还有一些成语和谚语的翻译也是如此,比如“一箭双雕”,该成语的本意是形容某一個人的箭术非常高超,他能够做到用一支箭射死两只雕,该成语的深度释义指做成一件事能达到两个目的或者获取两方面利益。利用直译法就是对成语的原义进行翻译,即“kill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将该句子放入语境,人们便能理解该成语的深层意思,这种深层含义的比喻性会更加深刻,该方法能够直观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化。

(二)意译

意译一般是指异化翻译法,异化是通过打破日常翻译形式来实现原意和内涵的保留。很多译者将自身局限在翻译规则中,翻译后的作品存在概念模糊、原意表述不清、容易产生分歧和误解、缺乏异国情调、丧失原有文化习俗等问题。为了规避这些缺陷,译者可以不完全遵循原有语言的规范性,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和风格,通过表述形式的突破达到与原文意思、风格高度一致。比如“航友宾馆”,倘若直接进行翻译,“航友”是这家旅馆的名字,旅馆则代表了该建筑地址的性质,该旅馆翻译为“Hangyou Hotel”,这里的“航友”用拼音来表示,但“航”这个词的发音和英语中的“吊死”(hang)是一样的,后面再加上“友”字的拼音,很容易让外国友人误以为是“吊死你酒店”,这种翻译很容易引起误解,所以不能直接翻译,而应该采取意译法。“航友”这个词,就是对路过的所有旅客的亲切问候,而“航友”这个词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文化特色,所以就可以用如“Airmate”“travel companion”这样的词语来表达。

另外,中国菜名的翻译经常采用意译法,许多中国菜肴的菜名都有不同层次的表达,有些菜名强调了中餐的独特烹饪方法,有些则强调了食材的搭配,有些则强调了食品的口味,还有些蕴含深刻的故事和传统文化内涵,因此菜名的翻译一定要重视原文的原调和突出点。比如,中国的川菜“麻婆豆腐”的英译是“Tofu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en”,针对以上英文进行翻译就是一个满脸长满麻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翻译过来不难看出,“麻婆豆腐”的英译重视的是该菜品背后的故事。在中国的菜名解释中,“麻婆豆腐”最早出现在清代,在当年的成都地区有一家开饭馆的老板娘,这位老板娘因脸上长满雀斑,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麻婆,麻婆豆腐正是麻婆所创作的一道菜品,其豆腐风味非常独特,人们都称该菜品为麻婆豆腐。“麻婆豆腐”在翻译时最难的问题就在于麻子与食物的英语组合,倘若不能精准地表现菜名背后的深意,英语单词组合不当,外国友人第一次看到英语菜名,可能会因为麻子觉得这道菜无法入口,产生抗拒心理,反而不利于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播。因此,“麻婆豆腐”的翻译可以放弃背后故事,先从菜品的制作特色和原料入手,翻译成“Sauteed Tofu in Hot and Spicy Sauce”,这样外国友人便能从菜名中了解到这道菜香和辣的特点,吸引人主动尝试该菜品,当外国友人想要深入了解这一菜品时,服务员再介绍菜品背后的故事。其他的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重点突出食物材料、烹制方法、菜品口味与形状等,根据菜品特色直接翻译,可以方便外国友人理解菜品,减少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三)音译法

音译本质上也属于异化翻译法中的一种,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比较突出,很多中国词汇是无法找到相匹配的英语单词来翻译的,为了保证翻译后仍具有中国特色,译者有时选择音译的方式,利用与汉语拼音或者谐音相近的英语进行翻译。音译经常用在中国地名、传统人物、独特食物、独特物品的翻译中,比如Hangzhou(杭州)、Shanghai(上海)、Li Po(李白)、taiji(太极)、xiaolongbao(小笼包)、gongfu(功夫)等,外国友人也基本能够通过单词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音译并不是最早被使用的翻译方法,最开始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于重视词汇本身的含义,忽视了中国文化的特色风格,因此音译最开始并没有被广泛应用,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以及人们求知需求的增强,我国开始重视对汉语言文化意象的保护,因此开始采用音译法,以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不会丢失。比如,豆腐由“beancurd”改译为“tofu”,饺子从原先的“dumpling”改译为“jiaozi”等。音译法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方法。许多译者为了突出地名的特殊含义和美感,会采取直译或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他人了解当地的风貌,但缺少了中国文化特色,而音译却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特色。音译是避免中国文化被同化而采取的翻译方法,这样也可以起到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

(四)翻译加注

翻译加注顾名思义就是将因文化差异而无法展现的词义进行补充说明,其主要包括直译加注和音译加注两种方式。直译加注是指对原文直译进行解释性注释,因为很多具有中国文化的负载词具有深刻内涵,需要通过添加注释才能使读者理解。比如“年夜饭”是指人们在旧的一年和新的一年交接处,也就是除夕夜(农历最后一天)时期,全家团聚在一起,共进晚餐,欢庆新年,该词语的内涵体现了欢聚团圆,家庭美满的美好意境。倘若将“年夜饭”直译为“The mill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只能展现年夜饭的字面意思,而缺乏全家团圆,共同欢庆迎新年的美好意境。因此要把握好“年夜饭”象征的团圆意象,将这种特征凸显出来,翻译成“a family reunion meal”,随后再注释,翻译年夜饭的具体含义这样便能突出“年夜饭”一词蕴含的文化意境,再加以内涵注释,更能充分展现“年夜饭”的文化意象和具体内涵。又如,“东施效颦”这个成语的英译,“东施效颦”直译的话无法体现出成语的内涵,而且对于其本意和深意的表述基本没有,外国友人也就不能理解该成语的内涵,因此这里必须加一些英语注释,将成语故事缩短为几个句子,用精炼的英语语言解释西施和东施,辅助外国友人理解东施效颦的内涵。

音译加注是对文化负载词所包含的特殊意境的翻译,即在注释中补充描述文化意境或者文化背景,这种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文化意境,能够使外国读者在阅读时先产生陌生化的感受,随即再利用注释帮助外国友人了解异域文化,解释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具体内涵,从而减少了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实现了文化意境和文化本意的准確表达。比如,“抓周”是一种传统文化习俗,当家里的小孩儿满一周岁时,家长将所有物品放置在红布上,引导孩子随意抓取某一物品,从而预卜出婴儿的前途。这里面的物品可谓是丰富多样,不同的物品所代表的前途也是各不相同,例如,书本文具代表孩子未来会学有所成,算盘则代表孩子未来会从事理财方面,吃食则代表孩子未来吃喝不愁,有口福等,以上是父母对孩子未来的不同期许和愿望,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深爱和期望。“抓周”二字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用一两个单词进行翻译,因此就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先将其翻译为“zhua zhou”,为了帮助外国读者理解并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旁边加以注释,翻译抓周的具体含义和文化意境,如此便能实现准确传达文化负载词背后的含义与意境。当文中出现太多注释时,可以采用脚注的形式,适当减轻读者的阅读压力,避免影响读者的阅读速度。

三、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将这种内涵底蕴准确传递给读者对译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过程中,必须采用多种翻译方式,不能单一地使用某种翻译方法进行硬性翻译,要保证最大限度地传递词汇包含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境,要针对具体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心宇.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20(1):45.

[2]余晓,张倩,苏章海.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声声慢·寻寻觅觅》《葬花吟》的林语堂译本为例[J]. 英语教师,2019(17):27-30.

[3]潘田田. 从等值翻译理论的视角探析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海外英语,2019(1):111-112.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中国传统文化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