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情境教学策略的探索

2023-06-21 09:27刘仕春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索

刘仕春

【摘要】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意识与行为观念。本文将探索情景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以优化教学成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策略;探索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行与修养,使学生以积极、阳光、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它是以热爱生活为教育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非常适合引入情境教学法。教师要在创新的教学理念下,优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以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1.引入真实情境,启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建立的真实情境大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联。教师应该在充分熟悉教材内容后,建立起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用生活中常见且学生能理解的案例或场景,在课堂上进行情境重现或场景复刻。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更容易在熟悉的场景中找到归属感,能从这些细节处走入教师所创建的氛围之中。真实情境也更能够带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内心的情绪,结合情感教学法引领学生走进课堂,帮助学生从情感的角度思考学习内容,自然地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教师要问学生:“大家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环境污染呢?大家都知道哪些环境污染?”先用问题开启课堂,也能够从这些问题中了解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知情况。之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提前准备好的课件,课件的内容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如当地自然景区中被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或是街道建筑物上的小广告等。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被忽略的污染问题。接下来教师要展示环境污染对地球生态造成的影响,将“污染”的影响力扩大,带领学生了解海洋垃圾、白色污染等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危害,从而使学生对本课的教育主题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在课堂最后,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设计一个“减少环境污染,从我做起”的计划表或是黑板报。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真实情境的引入,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加真实、更贴近生活的课堂体验,实现理论知识的具象化呈现,使枯燥的文字理论转变成立体、形象的鲜活场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

生活化情境的引入除了能够为学生带来真实感以外,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很难准确找到切入点带动学生思考,教材中提到的案例大多时效性较差,与学生日常的认知习惯不符,这都影响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这时候教师就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塑造生活化的情境来促使学生在案例中思考。在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代入自己,去思考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加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当冲突发生”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短剧的形式来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冲突”。以菜市场风波为例,首先教师要设计一个小的剧情,安排一部分学生表演,另一部分学生作为“旁观者”,旁观者可以随时介入表演中施加帮助。表演者分别扮演摊贩、买菜人、排队人,摊贩在正常卖货的时候,一位买菜人前来购物,其他人在身后排队,小A不小心踩到了小B的脚,二人之间爆发了口角。教师设计的剧本可以到此为止,接下来的剧情就需要学生即兴表演。作为旁观者的学生要思考如何才能化解这一场风波,可以单人也可以小组合作表演如何解决问题。

小学期间,自主探究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利用学生熟知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探索中形成个人的理解与思考方式,以提高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

3.优化情境导入,渗透道德观念

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是开启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生的自律性较差,在课堂刚刚开始时,很难直接进入学习状态中,这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巧妙的小故事衔接,通過故事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将故事与本课的主题内容连接到一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导入环节。通常导入环节的故事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较为生活化的内容便是不错的选择,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小事入手,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小事”的意义,让学生对本课主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如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几个不同的情景导入。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曾经独立买过哪些东西?它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接下来教师要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来观看下面的情景剧。情景设计为小V看到了一个异常精美的玩具,想要父母买给他,但父母因为特殊原因无法购买,便详细地将原因讲述给了小V,小V认同了父母的做法,三人一起离开了。另一个短片中播放的内容则是父母在对小V阐述缘由后,小V不仅不理解父母的做法,反而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并对父母“放狠话”,要求父母必须买。在短片播放完毕后,教师要做出提问: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上面的情况呢?你当时选择了哪一种做法呢?教师要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时再让学生回答课堂刚开始提出的问题:你想要购买的物品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买?通过这样的活动,便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到理性消费。

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到的知识都将会应用于生活,此时教师导入生活情境,不仅是一种课堂表现形式的创新,更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知识迁移。以生活情境作为导入,实现了潜移默化式的教学,也可以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引。

二、以趣味性的情境活跃课堂体验

1.构建活动情境,提升参与热情

活动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安排合适的教学活动,用以优化课堂整体的氛围,以更加轻松、愉快、高趣味性的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一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的活动情境有即兴表演、主题辩论、社会实践、趣味游戏等。教师首先应该确定本堂课的教育主题,再围绕着主题来设计合适的活动,并创建对应的情境。

如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一课,以即兴表演和趣味游戏为例。首先以即兴表演的课本剧形式作为开始,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创设一个活动情境,假设现在的课堂是一个舞会现场,而且学生之间大多不认识。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写有不同身份的小卡片,学生抽到了什么身份就要在舞会中扮演这个人,进入舞会现场,以这个身份开始活动。教师要作为舞会的主持人推进舞会流程。第一环节教师要随机打乱学生的站位,让学生跟随音乐翩翩起舞,在音乐停止的一瞬间与距离自己最近的人结成一对,并开始自我介绍。要求学生的介绍符合卡片中的身份,同时尽可能与周围人沟通,互相了解。第二环节进行到“默契考验”,结对的学生要两两一组回答教师的问题,答案相同且正确的一组可以晋级第三环节。这一游戏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即时沟通能力,让课堂变得趣味横生。

小学生的思想与成年人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教师所创建的活动情境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去考虑,不能以成年人的思维去考虑活动的可行性。

2.营造合作情境,提高活跃气氛

合作情境指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部探讨,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际上合作情境在小学教学中较为常见,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环节就是常规化的合作情境。那么教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能力与学习进度,创建更多不同类型的合作情境,使课堂更加多姿多彩。

如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应对自然灾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先为学生讲解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这个环节也可以设计成以小组为单位的抢答,看看哪一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说出更多的自然灾害名称和类型。根据课堂流程,教师要问问学生是否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不同自然灾害的状况以及应对措施。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作答,在学生答错或有遗漏时,也应先对学生做出表扬,再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做出补充或是纠正。在教师演示了正确的自然灾害应对措施后,教师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开展台风、地震、洪涝等不同自然灾害下的演习活动。教师作为评判人以及辅助者,观看不同小组的演习活动步骤是否有疏漏,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完善演习的流程。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合作情境能够使学生发挥出各自的特长,共同解决同一个难题。这一过程也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更乐于主动探索陌生事物,在分析、讨论、合作的过程中,利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了真正的进步。

三、以更丰富的情景扩展学生视野

1.创建文化情境,感悟人文情怀

小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与其行为操守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对文化素养的培育和发展。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文化情境一般都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实际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容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文化类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课内容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或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无形渗透传统文化的精神。

如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我国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内容。首先教师要查询当地或是附近地区特有的非遗文化,并综合网络上的资源,制作出一个详细的课件。在授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讲,大家对民间艺术有哪些了解?你曾经看过哪些民间艺术表演?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其中一部分民间艺术的来源与发展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有多么不易。接下来就要引入制作好的相关非遗课件,用详细的视频资料带领学生领略“身边的非遗”,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语言进行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的认知,让学生通过这类民间艺术感受到我国古人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视频结束后,教师要告知学生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正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并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我国传统文化的涉猎范围广泛,内容众多,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育人精神,让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之中,使学生产生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课外情境导入,扩展教学内容

课外情境泛指不存在于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师在互联网平台收集到的教学资源,也包括教师在生活中看到的各种事件。为了真正提高教学成果,教师一定要丰富课外的教学资源,以扩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课堂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展示世界的多样性,通过多种课外情境的导入来充盈课堂内容,为学生带来更棒的学习体验。

如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离不开他们”这一课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职业。教师可以在互联网平台寻找更多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展示一些虽不常见但极为伟大的职业,以纪录片的形式为学生播放。如屠呦呦团队为我国医疗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城市清洁工为保护城市环境作出的努力、致力于研发更高产粮食品种的农业研究院等,他们每一个人都为了给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而作出了努力。纪录片播放完毕后,教师要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对哪一种职业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这个环节尽量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接下来,教师要提出假设:如果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某一種职业,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将这个问题留作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用以歌颂这些伟大的人们。

教师在创建课外情境时,一定要注意情境的合理性以及与教学主题的适配度,从符合条件的资源中挑选质量最高的素材,整合到教学中,力求建构最优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种情境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的具象化情境,通过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情境中学习,可以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因此,教师应掌握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方式,为学生营造更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传统美德与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莉.浅谈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家长,2019(20).

[2]殷建红.刍议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使用情况与途径[J].知识窗(教师版),2022(04).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索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