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途径探索

2023-06-21 09:27李洪婷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初中化学有效教学

李洪婷

【摘要】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自身规律需要遵循,教师从教学有效性方向展开教研行动,借助更多创意手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展开学法研究,自然生成学法积累,都能够有效提升其学习效率。课堂教学需要规避“满堂灌”现象,教师从学生主体出发展开教学组织,推出更多研学任务,利用实验操作进行具体调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探索机会,势必形成崭新教学成长点,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需要。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教学;路径探索

新课标对学科教学提出崭新要求,在化学学科教学设计时,教师有意识改变常规教学做法,减少“题海战术”应用,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组织,突出生本理念,不仅能够激活课堂学习气氛,还能够大幅度提升教学品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营造气氛、精选方法、优化实验、延伸训练,教师从不同维度出发展开行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立研学意识,让学生获得均衡发展。初中生思想活跃,有创新探索的意愿,教师要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科学设计教学方案,优化活动组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气氛,调动生本研学思维

营造课堂气氛,教师有更多选项,媒体展示导学、悬疑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推出、生活现场观察等,都能够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冲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从情境设计角度展开创意探索,其激发效果显著。

1.媒体展示导学

媒体应用情境设计早已成为常态。首先要研究教学内容特点,找到媒体展示的设计起点,这样才能形成对应调度,提升教学适合性。其次是对学生兴趣取向有更多把握,精选媒体展示方式,形成准确启动,激活课堂学习气氛。最后是教师引导和启迪要适合,媒体展示电子信息时,需要教师做精准解读,这样才能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科认知发展。

如教学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教师利用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做细致观察:水有三态变化,仔细观察其特点;石蜡熔化成液体蜡油;玻璃从高空掉落,摔成碎片。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有新物质生成?这样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学生对图片展示的内容比较熟悉,自然会积极反馈。如:水有三种形态,其变化是形态上的,本质并没有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水都是水。玻璃摔成碎片,还是玻璃。这些都属于形态上的变化,自然属于物理变化。教师运用媒体展示图片,将生活现象做立体呈现,其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创造直观观察的机会,通过更多相关问题进行深度研究,逐渐形成理性认知。

2.悬疑问题设计

教师设计问题不能一味借鉴,需要有创新点推出,对准学生思维展开布设,学生反馈积极,助学效果显著。学生对新颖的、灵动的、悬疑的问题链有感觉,教师以悬疑问题进行引导和策划,可以给学生规划清晰思考路线,以提升教学适合性。学生展开质疑学习,自行提出一些疑惑问题,同样可以形成思维调度。学生质疑问题是难得生成资源,教师合理利用这些问题展开教程安排,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探究活动,学生响应积极。

学生有一些知识积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进行对接处理。如教学“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提出思考问题:世界上的物质有千万种,元素是不是也有这么多呢?学生思考和讨论,逐渐形成共识:虽然物质种类繁多,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却没有那么多,被发现的有一百多种。教师继续设计:物质元素为什么只讲种类,而不讲个数呢?学生继续思考和互动。为形成验证认知,教师列出一些案例,要求学生做具体观察和分析,对物质元素构成情况进行针对性梳理和归结。学生对一些敏感的问题有特殊关注意识,教师利用问题进行调动,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其助学作用更为突出。

二、精选方法,提升生本研学品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化学教学中,教师适时传授一些学法,组织学生研究学法,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方法支持,这对调动学生学习动力有积极帮助。学生大多有一些学法积累,教师借助研讨机会进行组织调度,能够创造更多学习交流机会。学生有学法积累,教师要做好调度,让学生主动展开学法研究,其实践价值更为丰富。

1.适时传授学法

化学学科教学关涉概念解读、实验组织、案例分析、数据处理、现象研究、生活观察、信息搜集等内容,需要更多学法的支持。学生学法积累相对有限,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对学生学法应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以便做出适合的反应,为学生带来学法辅助,满足学生研学需要。

学生对化学实验比较感兴趣,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活动,这样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如教学“空气的成分”这部分内容,教师提出实验建议:空气中有氧气的存在,能否运用实验的手段,具体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呢?不妨在学习小组中发表设计意见,集体研究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和材料的准备。学生进入实验设计环节,针对实验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索行动,其训练进入良性互动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创造深度探索的机会。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需要运用一些实验器具,教师要适当予以提醒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的设计。实验设计考验学生学科思维,教师要求学生借助集体力量进行运作,这样才能集合学生学习智慧,形成丰富调动力量。教师传授学法时,需要考虑学生知识储备现实,以提升设计适合性,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2.集中研究学法

学生有学法应用的主观意識,自然学法积累呈现差异性,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法探索,通过经验交流、信息共享、学法探索等机会,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研学本身带有研究属性,教师从研学角度进行学法评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分析,都能够形成学法交流学习,这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有重要帮助。集体、集中、集约处理学法,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以提升教学组织品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学讨论时,需要准备一些适合的问题,对准学生思维关注进行调度,学生感知体验更为深刻,其学习效果大幅度增加。如“水的组成”,教师先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深度思考。如:冰块能够浮在水面上,说明水有什么特点?在高原地区烧水,其沸点为什么降低了?玻璃瓶子中水结冰,瓶子会冻裂,这是为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比较关注,思考和讨论的热情都比较高。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对学生个性解读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展开深入研学,从中找到学习规律。学生对水最为熟悉,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观察水,也没有让学生梳理水的物理特性,而是列出有趣的生活现象,以问题形式推出,成功调动学生研学思维。

三、优化实验,促进生本研学内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师在实验内容、组织、调度、讨论、评价等环节进行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都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品质。如果有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活动,其助学效果更为丰富。学生进入操作环节,教师跟进指导,传授方法和技巧,实验活动顺利展开,学生操作能力得到历练。

1.精选实验内容

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设置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确保学生自然进入到实验学习环节。化学实验需要器材、材料、场地等因素的支持,教师在实验活动组织时,不仅要研究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还要对学生操作水平、认知积累、学习悟性等内容进行科学评估,以提升教学设计的适配性。

教师借助生活现象进行导学设计,可以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顺利引入实验内容。如“制取氧气”,教师展示一组图片:这是鱼池缺氧造成的严重后果,池鱼大量死亡,渔民损失严重,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学生进入思考和互动之中,关注氧气的制取问题。教师先做演示实验,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在实验展示过程中,教师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强调,要求学生记忆实验步骤,包括一些程序的顺序不能颠倒等。学生对实验内容比较看重,观察热情很高。分组实验阶段,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回顾,检查学生知识储备情况,然后进行分组操作,对小组实验操作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做出干预,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完成。教师精选实验内容,为学生创造观察思考的机会,促进学生研学兴趣的建立。

2.创新实验组织

创新实验组织,教师需要有生活对接意识,结合学生生活认知进行实验设计,推出实验操作任务,规划实验操作步骤,对学生实验能力做客观评价,都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实验环节,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实验学习能力。化学实验对操作条件要求较高,教师科学组织最为关键,如果能够推出一些替代实验,合理利用生活材料展开实验操作,都能够制造更多学习成长点。

在教学“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燃烧必须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在灭火原理学习时,结合燃烧条件分析,可以掌握更多灭火方法。教师现场组织演示实验,准备了白磷、红磷、烧杯、热水、铜片等实验材料,要求学生做实验观察,对燃烧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原理进行深度研究。学生进入实验观察环节,教师一边操作实验,一边引导学生做思考和讨论,对燃烧条件做重点关注,学生逐渐掌握了相关知识。教师借助一个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特别是师生互动交流,将学习推向高潮。

四、延伸训练,培养生本研学习惯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结合教学需要设计训练方法,充分吸纳学生参与意见,投放一些研学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教师延伸训练设计,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贴近学生生活认知,还要做好对接处理,以提升教學组织的有效性。

1.推出生活训练

学生生活知识储备存在差异性,教师在学情调研基础上展开设计,推出适合的实践训练任务,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学科训练对接点众多,教师要进行筛选和组合处理,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的训练任务,学生主动操作,训练效果显著。教师还要做好材料搜集,也要鼓励学生自觉参与,为学科训练提供更多设计素材,创造更多探索学习机会,以开阔学习视野,建立丰富学习体验。

教师结合生活案例展开教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如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师拿出一张纸,点燃烧尽,要求学生观察和思考:一张纸烧成灰了,它的成分消失了吗?质量总和会发生变化吗?如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学生进入问题思考和讨论环节,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教师参与学生集体讨论活动,建议利用天平进行测量,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量进行具体测量,这样才能做出具体判断。教师继续推出演示实验,通过操作展示,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列举生活案例,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存在。学生有一定生活认知积累,对生活案例比较有感觉,教师设计相关训练任务,成功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

2.设计电子作业

电子作业比较符合学生学习期待,电子课件制作、视频录制、音频创作、图片设计等,都能够调动学生训练热情,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很强,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实际,设计适合的电子作业任务,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如果有可能,教师与学生一起研学,设计、制作电子课件,其锻炼价值更为丰富,学生响应积极,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有帮助。

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法”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生活中简单的实验信息,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进行归结和认知。学生对这个任务比较感兴趣,很快就找到一些生活现象和实验案例信息。如向手掌哈气,观察手掌,看不到什么变化,说明二氧化碳是没有颜色和气味的。将二氧化碳倒入水瓶子,充分摇晃之后,可以发现,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些悬疑问题,要求学生继续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如电解质能够导电,二氧化硫、氨气的水溶液也能够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学生继续研究相关问题,训练进展更为顺利。教师设计网络信息搜集整合任务,给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线,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训练布置是比较适合的,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对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和讨论,最终达成学习共识。

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正视常规教学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展开创新探索行动。在情境设计、活动组织、实验安排、方法传授、训练延伸等方面展开深度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研学机会,以满足学生研学需求,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勤波.优化课堂提问 强化教学互动——如何提升初中化学课堂的互动性[J].山西教育(教学),2020(09).

[2]赵琴.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14).

[3]刘蓓蓓,张惠丽.初中化学教学优化的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2(19).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初中化学有效教学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