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建构的逻辑理路

2023-06-22 14:08门世豪李臣
山东体育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海外传播文化强国模式构建

门世豪 李臣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和模式研究等方法,运用传播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以“文化强国”国家意志为引领,对新时期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构建进行了学理性设计与思考。认为:从“理念”到“战略”的“文化强国”思想诞生,助推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呈现出新型时代景观。走进“文化强国”时代的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应凸显人际传播层面,规训武术文化传播主体文明言行习惯;组织传播层面,推动武术塑造国家形象政策精准实施;大众传播层面,助力中国武术数字产业资源集群联动等积极效益,以全景式彰显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构建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高度契合的本真性应然逻辑,进而深度激发中国武术观照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远景目标实现的新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关键词:文化强国;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构建;逻辑理路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23)01-0008-08

Logic Reasoning of Overseas Communication Mode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ower”

MEN Shihao1, LI Chen2

(1. Dept. of P.E.,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0, Hubei, 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Hubei, China)

Abstract:Us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text analysis, and model research, using multi-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knowledge such as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guided by the strategic will of "cultural power", the authors rationally interpret and think about the overseas communication mode of Chinese Wushu in the new era.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power" from "idea" to "strategy" has led the practice of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Wushu to create a new era. Entering the overseas communication mode of Chinese Wushu in the era of "cultural power", we should highlight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level and discipline the civilized words and deeds habits of the main body of martial art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the level of organ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promote the accura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building policy of Wushu. In terms of mass communication, it helps Chinese Wushu digital industry resource cluster linkage and other positive benefits, and displays the true logic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Wushu overseas communication mode which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ategic goal of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in a holistic manner, so as to deeply stimulate the new historical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Chinese Wushu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goal of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Key words:cultural power; Chinese Wushu; overseas communication; model construction;logic reasoning

在向第二個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启创新传播路径的国家意志,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1]重要部署推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使得长期作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典型载体的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因其自身内隐的文化、教育、产业、健康等多维势能,承载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等仁学智慧,彰显的“亲诚惠民”“兼收并蓄”“美美与共”等融通效益,被给予高度观照当下中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宏伟蓝图的愿景效能。据此认为,在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远景目标视域,中国武术更是应当肩负起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塑造对外文化交流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正因此,面对国家层面精准擘画的“文化强国”宏大图景有效绘就,以及国际层面中华文化核心竞争力“总体权重”的明显攀升,中国武术理应乘势而为,并以其长期以来透显的崇“和”尚“谐”、民心相通、修己安人等使命担当,以及接连被国家层面政策资助为根本遵循,如,2016年7月《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 (2016-2020年)》“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依托有影响力的国内、国际交流组织和平台,搭建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国际间互动交流”;2017年7月《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重点支持武术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等,谋求其助推中华文化深度惠及世界民众且与时代同频共振、共情共鸣的对外文化交流最大公约数。对于此,业界研究者从文化与理论自觉维度,以契合“文化强国”主题的研究范式[2]对中国武术发展实施了学理性阐释与设计。这其中,尽管研究者们的视角各异,如,王岗强调中国文化主体性[3]、戴国斌从中国武术话语出发[4]、邱丕相主张“到民间去问艺于民”[5]等,但这些成果却体现着业界学者对中国武术的原点命题阐发所植入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等深厚的“文化自信”精神信仰。所以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正值中国武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典型载体优势有效汇聚,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号角响彻华夏环宇之际,我们理应对“文化强国”战略与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实践耦合的内涵阐释,以及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的构建理路实施系统的科学规划,以期为“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华文化惠及世界民众的智慧方案提供贡献中国力量。

1 “文化强国”战略与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实践耦合的学理阐释

1.1 从“理念”到“战略”的“文化强国”思想脉络梳理

随着在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这短短几字的理念,将治理我国长期以来“在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时没有文化自觉、没有中国立场、一切跟着西方跑”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作出了纲领性的工作部署,我国也陆续在“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6]的科学论断指引下,借助后续在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中,诚如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7]等关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具体要求,将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等向度的‘国家意志”推崇至了新的时代高度,并也就有关其本质、内涵、目标、使命,以及与人的发展、与其他文化的联系做出了全方位论述。正因此,近些年由“文化自信”底气所催生的“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理论命题才一再被业界学者高度重视。而继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十三五规划”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对“关于加快文化发展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论述,以及配合着与时俱进革新的诚如“对内表现高度的文化自信,对外表现强大吸引力”等关于文化建设思想,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工作不仅完成了从理念到战略的实践性过渡,同时也实现了在国家战略体系中实现了由“边缘”到“中心”的身份转化。

诚然,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规划建议》做出新的工作部署,这不仅是对“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也是在中国战略布局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下,将文化建设包含在内的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征程中的蓝图和号角。“十四五”中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全民数字技能”“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等为代表的新要求,都是力足于文化與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提升文化创造力、竞争力、生产力、传播力的根本体现。而“文化强国”战略更是伴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0年远景目标的有序布置,成为新时代我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集中表达。也正因此,长久以来我国学者对“文化强国”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持续性的研究。虽然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视域往往会得出维度不一的观点,有以欧美等文化强国的普世价值为标准,得出“文化强国”就是拥有自身独立的核心价值观、原生态性的文化产品,使之具备能够用文化产业传播本国民族文化产品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8];也有从“文化强国”表现力的方面出发,提出“文化强国”强在其文化的影响力相对强大,对内表现为文化自信,对外表现为对其他民族或国家有较强的感召力[9]等,但他们也不约而同的对“文化强国”内涵下筑牢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认识,以及坚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特征的把握,也使我们心中逐渐明晰,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强国,才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1.2 “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工作的时代景观

伴随着中国步入了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新时代,长久以来植根于我国历史土壤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强国”战略的内涵有着根深蒂固的理论渊源。这些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能够促进当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一切文明总和,在新时代被习近平总书记凝练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10]等为代表的价值观,是我们党和中国人民都高度认同的先进文化。所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播。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才会做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它也可以用来治理国家,为先进文化的建设铺砖添瓦”[11]的高度评价,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

而从近些年国家层面陆续颁布的战略性文件中也不难看出国家对传统文化弘扬工作的意志导向。这其中,从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2]: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到同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13]:重点支持汉语、武术、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等政策保障,再如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14]中提及的“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实施中华武术‘走出去战略”,无一不在说明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以其历久弥新的人文特点在一定范围内达成共识,因而被用作紧扣“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战略建设主题的不二之选。

这不仅是对于“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15]中“武术国际推广渠道拓宽,大力推进武术申奥进程,武术广泛进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国文化中心,驻外使领馆等组织机构”发展目标实践效益的有效应答,同时也是体育总局、外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众多政府职能部门对于制定《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16],配合“文化强国”战略意图的众心所向。因此上,“文化强国”战略被提出以来,中国武术呈现出以更具时代意义的传播方式,为实现新时代“文化强国”目标使命赓续,在文化传播“往心走”“往实走”“往深走”等方面不断展现新的贡献。

2 “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的建构逻辑

2.1 “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的构建

基于模式“是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通常可用系统而简洁的关键词、数字公式,也可用图表或模型”[17]客观学理认知,审思尤其是“文化强国”战略布置以来的中国武术海外传播的现实活动,发现中国武术一改于从古至今保持的“直线传承模式”,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后短暂成型的由“单向传播”过渡至“双向传播”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由国家统一领导下辐射范围更加广泛的“互动传播模式”。而就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的整体研究情况来看,虽说存在不少学者从中国武术与瑜伽(王芳,2017)[18]、跆拳道(赵泽浩,2020)[19]等他国“武”文化传播模式的比较研究,或是借助传播学理论对武术传播过程中的某一要素,乃至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如,周庆杰,2016[20]等),还有学者从人际、组织、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上对中国武术的海外传播实践进行解读(李臣,2019) [21],为武术海外传播实践提供了有理可循的工作支撑,但这其中的大部分研究或多或少只是借助“传播”探讨“武术”,而未真正将“武术”与“传播”视作一个整体来审视。当然,这也正是学界在“武术传播”领域学术争鸣的命运使然,虽然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在角度和层面呈现出相异的境况是相当有必要的,但我们在对武术传播的“模式”展开研究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模式具有不完整、过分简单的及含有某些未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模式无疑是不存在的”[22]客观逻辑规制,从而在研究过程中经常都会步入“模式研究”的陷阱中,体现在诚如一些学者试图透过传播学理论中的理论要素,直接映射至“武术传播”领域来回答、阐释武术传播过程中的大部分现象和问题,容易出现片面性,同时,似乎也较少有学者对于为何要将一种传播理论作为研究“武术传播”的视角做出解释,这也是容易对“武术传播”领域出现误读的一大原因。

正因此,若要对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展开解读,我们首先需要有意识地对我们将要选定传播学理论进行“认识”,同时并思考“传播”与“武术”二者之间地适配性。这一点,基于学者M Ioni[23]对于大众传播系统模式的理论中,对其所刻画的每一个传播系统都探寻出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而又有着自己独特目标追求、价值利益的模式的理解,结合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实际,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反射“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契合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对于“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24]发展思想的方式,探究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中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上,对该系统中相关概念、符号、文字等表述适当加以调整与补充,不仅在原模式的基础上使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及其相关影响关系更为明晰,同时也更加清晰地勾勒出不同传播类型地相互关系,尝试构建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的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

如上所述,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以“武术传播主体”(传播者)、“武术文化内容”(信息)、“武术传媒形态”(媒介)、“武术传播受众”(受传者)等传播要素为轴心,与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传播方式共同构成了一个互动、有机的传播系统,该系统所反映的传播模式主要也是表达了从传播主体到传播受众整个过程中,处于当下社会环境中的武术传播主体,在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通过在跨度于受众间,与传播内容、传播媒介联合在相互促进并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构建下,形成的一个循环闭通的传播过程。而基于对“模式研究”思路的贯彻,在明晰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与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对其主要部分和过程的主要环节,及这些部分、环节和有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化的描述,排除其中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将武术海外传播的骨架,即人际、组织、大众传播从该系统中提炼出来,在始终考量该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前提下,充分论绎“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从而避免一方面由于片面性而对武术传播整个过程的误读,同时也规避由于含混、芜杂而造成的对武术传播始终的费解。

2.2 人际传播层面:规训武术文化传播主体文明言行习惯

“文化强国”战略的颁布为长期以来作为武术海外社会交流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人际传播现象提供了系统的助推力,尤其是伴随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于2013年先后提出要与国际社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统称为“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战略,并在2015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等机构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的纲领性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伊始,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不仅为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筑牢了基础,还为中国武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社会呈现出的传播主体“自立门户、坑蒙拐骗、鱼龙混杂”等偏向现象,提供了“有根”“有路”“有方向”的转向理路。在此历史性机遇下,中国武术顺势而为,主动遵循“一帶一路”理念,借其东风积极展开由“自说自话”向“交流对话”、由“硬宣传”向“软宣传”、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创造性转向。屡屡通过调适中外文化差异的方式,向诚如泰国的泰拳、俄罗斯的桑搏与以色列的马伽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武术文化学习、借鉴与吸收,达到在交流中互鉴、在交流中协调、在交流中传播的目的。

因此上,在“文化交流本质上是一个自由流动、自愿选择的过程,是一种内心的认同与接受”[25]的认知已被武术界人士广泛认可的情境下,摒弃我们自以为是的“文化代表”,尝试用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众心中接受、习惯、感兴趣的表达与呈现的方式,展现武术文化的不同特质,已成为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的主流趋势。面对俄罗斯、印度与韩国受众所认为的最能表征中国文化符号中,中国武术的认可度都处于第5名的位置;印度、日本和美国受众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武术排名分别处于第4名、第1名、第4名[26]等客观实际,武术对于帮助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武术各拳种拳师分别进行了不同深度的传播活动,以人际传播的方式提高了海外受众参与武术技艺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中国武术早已摆脱业界学者曾对于2010年各个国家和地区习武人数“有71.7%的国家和地区习武人数在5 000人以下”[27]的调查结果,反之呈现出诚如“全世界学咏春拳的估计已超过200万人、全世界练习太极拳者近3亿人”[21]等良性态势的传播景象。但就目前武术在海外传播师资力量而言,我们还缺少既了解武术文化又懂得武术竞技技能的专门人才[28],作为武术人际传播中的重要一环,仅重视武术传播中技术的教授而疏于理论知识与文化的熏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武术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面临因与受众间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诚如很多学生和教师中途放弃武术的现象[27]。而我们当下正需要的,是打造出具有专业化、高素质的“文化复合体”传播者,以契合“文化强国”步调的发展理念,将能够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表率的中国武术,涵盖至更多的国家与地区。

诚然,造就综合素质高的复合性武术传播主体就成为中国武术在新时期人际传播的首要任务。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单是要培养对武术技术与文化均具备高层次体会的人才,而是需要在此之上,使传播主体养成自觉将意识、行为、行动主动融入到武术传播过程中的习惯,同时保证传播者掌握传播对象国家的语言交流能力,从而实现中国武术人际传播的有序化、组织化发展。这不单是因为传播主体气度不凡的人格魅力能够实现更大效益传播成就,同时也是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实现用“武术文化”构建中国形象的基本经验。正因此,在目前“文化强国”价值引领下的中国武术,其海外传播主体高度重视自身传播实践下的行为举止,诚如当澳大利亚功夫联合会的领导在“中澳文化年”期间看到中国的武术运动员个个有礼貌, 整个团队都呈现出和谐融洽的氛围,不禁发出武术能带给人内心力量的感慨;又如在2019年“华夏风·功夫情”武术巡演欧洲行活动中,来自首都体育学院的师生们用武源、武艺、武战、武乐、武韵、武侠、武舞、武魂8个节目,向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的师生演绎出了中国武术深邃的文化内涵之时,也以更加契合于“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家意志的方式,在海外受众心中构建了我国正面的国家形象。

2.3 组织传播层面:推动武术塑造国家形象政策精准实施

自“文化强国”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我国武术组织对于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始终在尝试树立起国民心中对于武术项目的文化自信,从而达到对其他国家与民族表现出较强吸引力,进而实现文化强国的思路。而随着近些年在国际武联、各大洲武联,以及各国武联的齐心运作,由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在“文化强国”概念被提出的同一年发布的《中国武术宣传片》(2011年版)中,提出“健康、和谐与快乐”的传播主题,已被海内外武术界广泛认同。这不仅是新时代“文化强国”背景下,由党和政府引领下的武术组织对于武术身份的重新定位,以促使越来越多的海外民众愿意倾听中国武术、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的真实写照,同时还是武术界大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的集中反映。当然,“文化强国”战略被公布之初的2013与2014年正值构建和弘扬新时期对外交往的中国理念开元之期[29],以“健康、和谐与快乐”主题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中国武术只是在我们“传播者”之间广泛认同还不足以打通与海外受众间的文化壁垒,依托于21世纪初相继成立的孔子学院与更早之前就已建设开来的中国文化中心,虽以其传播主题在各大洲在地化的构建起了当地受众心中对武术文化的基础认识,但还尚未找准行之有效的战略思想,来处理海外不同民族与种族多样性、复杂化、易突发等特征的冲突与矛盾。

也正是在此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等机构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一带一路”纲领性文件,不仅为中国武术的海外传播架构了一条关于建设“一带一路”人文桥梁的思路,同时也让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热媒介”形态的中国武术,以其自身兼具运动、健身、娱乐与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为媒介,反过来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带来“健康、和谐与快乐”的文化思想,从而用更加“民心相通”的文化纽带,减轻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体建设时难免会遭遇到的“文化失语”“文化阻隔”“文化冲突”等现象。正因此,随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编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武术借着地方文化“走出去”的热情,率先通过“省部合作”的方式,联通了海外各地域文化中心与国内多个省市的合作关系(如,中国文化部与山东省共建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广为展开了诚如分别在尼日利亚、首尔、曼谷、莫斯科等中国文化中心举办青海文化周、山东文化周、贵州文化周等合作项目,不仅如此,在毛里求斯、贝宁、马耳他等文化中心举办的讲座、演出、展览各类活动中,也以太极、武术、中医、养生等文化活动使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活动亮点频出。也正如上述所言,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为中国武术“走出去”提供前沿傳播平台之时,中国武术因其对外传播的主题理念十分契合新时期我国周边外交“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美,突出体现亲、诚、慧、容理念”的基本方针,使得在2013年中国文化中心在2012年海外设立的12所文化中心基础上,成功新增尼日利亚与西班牙马德里两所中国文化中心,而到了2014年年底,其海外设立总数突破20个。

当然,若将以上成就归功于武术海外传播的成效,则太过严重其实,但我们至少能够断言,武术作为“文化强国”战略建设中的一份子,已然在“文化强国”战略颁布后率先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结合,并取得了相得益彰的突出效能。而中国武术在“文化强国”价值取向下的海外传播实际并非只限于如此,伴随着2011年以来诚如《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等文化贸易政策,以及促进包括武术在内的体育产业政策(见表1)逐渐落实,武术传播者面对新时期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双轮驱动”已成为必然的客观事实,也开始积极利用一些市场化运作等商业渠道来助推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虽然由于武术较晚步入该行业,导致于其相较于其他经济体来说,没有形成可观的发展规模,但在各对外文化集团对武术产业所做出的比如在2012年中方与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准备合拍的中英双语动画电影《功夫熊猫3》;2013年主打欧美市场的舞台剧目《太极星云》,还有少林武术、武当武术等文化品牌的种种贡献下,武术产业在国内外已涉及至赛事、影视、教学、旅游、娱乐、服饰、游戏等多个行业,呈现出“拳种多样、经营模式多样、面积广泛”[30]的新型格局。因此,改革开放伊始,尤其是伴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正式颁布,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以成为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被世人所熟知。借助新时期国家颁布的各类政策与传播平台,与武术相关的文化品牌正在强势崛起,用“健康、和谐与快乐”等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朝着实现2035年文化强国的目标奋斗。

2.4 大众传播层面:助力中国武术数字产业资源集群联动

在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整体设计中,武术文化所蕴含的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的价值导向、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被新時期大众传媒助推至新的历史高度。这其中,不论是在贯彻诚如“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31]等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国家意志,抑或是以契合“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1]国家顶层设计的方式广为开展的大众传播实践,均体现出武术文化身先士卒地走在“抓好落实文化工作”的时代前列。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衍生出的各类媒介助推下,作为地域文化民俗载体的中国武术,一改于曾经只有社会有识之士、社会精英抑或是前些年的知名武术拳师、影视明星才能进行大范围传播的境况,转而呈现出全民参与的新型传播局面,许多草根民众都开始不约而同的投身于新型大众媒体的行业。在这种大趋势下,仅以李维超[32]对移动端短视频APP中武术的传播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来看,“约有75%”以上的个体在短视频APP中存在传播武术(包括拍摄、上传、转发等)的行为。同时,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也在“文化强国”战略被提及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2011-2012年与2019-202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可知,早在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就已实现了从幼稚期到成长期的过渡,开启了在行业中内容生产、平台建设、渠道开发、技术研发、终端生产五大产业链各自向纵深发展的升级换代新时代,在全年数字出版收入规模上已由2011年的1 377.88亿元,[JP+1]完成了到2019年9 881.41亿元的倍数增长,为助力以武术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走出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正因此,2019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外文局成立七十周年的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在此精神的指引下,外文局编制了《外文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年)》,把扩大数字出版及知识服务业务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要任务之一[33]。时至今日,在2020年所遭遇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仍旧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而作为一种“文化事项”的中国武术,也积极展开了对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方针的精准解读,实现了其在“文化强国战略”等国家意志对传统文化倾斜的时代导向下,对回应社会现实需求快速构建出的多元空间、主体、选择共存共荣的新型格局。不论是在主攻武术产业的健身养生、教育培训领域,抑或是在影视娱乐、竞技赛事等产业方面展开的实践尝试,均能看出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围绕大众媒介所凝聚的整体向心力,将诚如太极拳、八卦掌、八段锦等典型武术文化,通过当下数字改造成型的文化产品,更有效力地传递出兼备健体与娱乐的大众文化等。也正是在多极武术产品对受众不断渗透的文化意识浸染下,不仅促使作为消费者的社会民众愈加情愿为“武术文化”产品买单,同时也以契合我国尊崇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方式,赢得了他们对“武术文化”的思想认同。诚如武术在长期以来以“传播量大、试听兼备、历史与场景还原度高、传播速度快”等特征被外界所熟知的影视媒介中,一直深受国际受众的欢迎,甚至说在全球格斗类影视中都占据不俗地位。同时,伴随着“文化强国”思想的深入推进,曾经武术界“自说自话”的狭隘传播理念,已逐渐被“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等新型观念所替代,转而开始朝向用具有高质量、新创意、富文化的武术影视作品,作为表达我国“软实力资源”的集中体现,在我国乃至国际受众间不断提升中国武术的话语分量。这其中就不乏包括从2011年“文化强国”概念被提及以来,在我国与国际社会取得不俗口碑的《功夫熊猫》《功夫瑜伽》《叶问》系列电影、《花木兰》等影视作品,通过将中国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以及武术所崇尚的“以武载道”“以武化人”独特内质搬上大荧幕,从而进一步深化构建我国“文化认同”的价值诉求与国际社会“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当然,在该领域中呈现出的影视武术“外国制造”、受众圈层“区区之众”、产品类型过于单一等问题,仍是当下影响武术文化海外传播有序深化的重要因素,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功夫电影”“武侠电影”等诸多动作类型影片尚未形成清晰的区分标准,也仍旧制约着海外受众与我国民众准确解读“武术文化”的真正意义。这提醒我们,对于武术的海外传播而言,加强新时代大众传播领域数字出版产业的建设工作仍是我们今后时刻关注的重要一环。

而如果说“语言教育是基础、文化交流是途径、媒体传播是手段,那么哲学社会科学才是这整体设计中的核心”[29]。已有足够历史经验向我们证明,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获得全球的话语支配权,正是因为他们在文化、语言、传媒和价值理想这四个方面齐头并进所取得的突出成效。因此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专门就“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34]的问题做出重要论述。而对于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若想实现其自身内涵的世界性意义,也必然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来予以帮助。就目前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研究领域来看,与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实践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关系。根据陈凤林在《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35]一文中的研究成果为指引,若以“文化强国”战略被提及的时间(2011年)為节点来看其前后的“武术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研究热点,在“文化强国”后取得长足进步的诚如“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武术教育”等信息,并没有在其研究领域形成研究热点,而上一次在研究领域中,将武术作为一个整体的出现“孔子学院”关键词的研究热点,尚可追溯到2009年,而对于在武术组织传播领域中存在较大贡献的“中国文化中心”也尚未形成研究热点。但这其中,我国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却在2016年形成了与包括“国际推广”与“武术大赛”等关键词相关联的研究热点。因此上,面对“能否做好中国话语的建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所在”理论逻辑已被世人所知悉的当下,如何构建出能够提高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的话语质量,进而助推“文化强国”战略的有序落实,关键之一就是传播出我们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价值观念,用中国武术“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之林中产生更大的影响。

3 结 语

步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中国武术,在“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的接连助推下,亟待展现新的时代贡献。伴随“文化强国”从“理念”到“战略”的创造性转化,中国武术实现自身文化价值的彰显与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初心,也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等国家意志的支持下,愈加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代表性项目,承担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社会共识的使命任务。这不乏是因为在“文化强国”战略布局下的中国武术,通过在规训武术文化传播主体文明言行习惯、推动武术塑造国家形象政策精准实施、助力中国武术数字产业资源集群联动三个层面为构建其海外传播模式提供的优质动能,进一步强化了武术文化在“一带一路”等国家受众心中的价值感召力、实现了自身表达中国和谐“外交形象”的载体势力,以及在文化产业领域成就的创新性发展。不难看出,中国武术海外传播与“文化强国”有序构建在全方位、多层次、精准化的实际联通中,收获了相得益彰的实质性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1-09-12].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侯胜川.中国武术研究的范式危机与重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6):731-736.

[3]王岗.论中国武术发展的“再出发”: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5:2.

[4]戴国斌.文化自觉语境中武术研究的探索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5):65-69.

[5]邱丕相.“武术研究”专栏导读——进入新纪元的中国武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1-3.

[6]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119.

[7]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5.

[8]陈国华.文化强国背景下的中华体育精神弘扬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8:12.

[9]何姝頔.文化强国视阈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14.

[10]张继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8.

[1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12]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1-06-24].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13]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31)[2021-05-14].http://www.gov.cn/zhengce/2017-12/21/content_5249241.htm.

[1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PL].( 2019-08-10)[2021-07-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15]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武术中心关于印发《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EB/OL].(2016-07-26)[2021-06-24].http://www.sport.gov.cn/n316/n336/c735683/content.html.

[16]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外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督总局、广电总局、文物局关于印发《武术产业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EB/OL].(2019-07-25)[2021-06-24].http://www.sport.gov.cn/n316/n340/c919105/content.html.

[17]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4.

[18]王芳.武术文化与瑜伽文化的传承方式及传播模式比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19]赵泽浩,刘志豪.武术与跆拳道传播的比较性研究与反思—基于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J].湖北体育科技,2020,39(3):224-226,244.

[20]周庆杰.中国武术在来华留学生中传播的创新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7):69-73.

[21]李臣.中国武术海外传播与价值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8-01(008).

[22](英)丹尼斯[DK]·麦奎尔,(瑞典)斯文[DK]·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8).

[23]MIRELA IONISTAE.Gerhard Maletzke's Model of Mass Communication From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J].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2017(1):48-53.

[2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2014-01-01)[2021-06-24].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101/c64094-23995307.html.

[25]黄会林.理论与实践构建当代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EB/OL].(2015-11-27)[2021-07-14].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g4NjM2MQ%3D%3D&idx=1&mid=401903460&sn=32ff30630c89403ae1fc903189495288.

[26]李臣,郭桂村.中国武术海外传播认知度及接受度调查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5):117-124.

[27]朱东,马克蒂姆,姜熙.中西方不同视角下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J].体育科学,2010,30(6):20-29.

[28]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技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J].体育科研,2013(1):55.

[29]张西平.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5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6).

[30]王龙华.新时代背景下武术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38(6):62-66.

[3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1-25)[2021-06-23].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

[32]李维超.武术在移动端短视频APP中的传播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17.

[33]陆彩荣.振兴数字出版 建设文化强国[N].国际出版周报,2020-12-28(010).

[34]新华网.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OL].(2016-05-19)[2021-07-2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2.htm.

[35]陈凤林.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9.

收稿日期:2021-10-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7ATY011);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9D026);长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20skq28)。

作者简介:门世豪(1996- ),男,湖北宜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

通讯作者:李 臣(1980- ),男,河南南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海外传播文化强国模式构建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参考消息》中的中国电影及海外评论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