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

2023-06-24 00:11屠学文
中国新通信 2023年3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

摘要:本文将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綜合要求,对标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特点以及初中生群体共性,从多媒体应用的角度切入,依托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方法获取有关资讯,围绕“巧用多媒体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并针对该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的工作优化带来一定的灵感和帮助。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认知的“发育进行时”,尚不具备真正意义上处理抽象性、概念性信息的成熟能力和兴趣,这是每一位初中教育工作者都要承认并尊重的客观事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虽然处于课程教学链条的中阶环节,但是其所具有的知识性、理解性成分却相对抽象,显然属于初中生理解能力的“短板项目”。为了有效调和这一对矛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中着力发挥出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呈现方面所具有的直观、动态、生动的优势作用,实现知识信息的“抽象-具象”转化,并在教学形式中开展更有维度感的趣味化改造,以此为主要抓手实现教学质量的显著攀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讲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背诵和记忆作为对学生的要求,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部分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也是蜻蜓点水,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应用方向一维化

多媒体技术的诞生由来已久,其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也并非新奇之事;然而必须要看到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更多地停留在“形”的层面——即只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块具有现代化元素的“黑板”来使用,将自己原本依靠粉笔来书写的内容转移到了电子屏上,以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方式来开展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并没有对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高阶认知思维以及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任何实质性的改造,这就等于变相阉割甚至完全“封杀”了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意义,使这种教学流于形式。

(二)应用效果平面化

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认知还处在“黑板替代品”的层面上,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平面显现”的方式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呈现功能,而忽略了对课堂氛围、教学场景、互动框架以及意识格局等更有“软性空间感”的教学元素的创造和完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难真正从主观认知上将自己代入到课堂、教材和学习内容当中,遑论形成与后者相匹配的综合共鸣,这当然会大大限制多媒体教学作用的发挥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应用方面一元化

古人云“教学相长”,教育并不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应是一种建立在师生合作基础上的双向交流和成长。我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思考多媒体教学设计时都是以“如何让学生学会……”为问题核心的,而很少去思考多媒体技术能够对自己的业务成长带来什么好处,更不能以之为基准去设计成熟化、系统化的策略和方案。这样一来,多媒体教学就成了学生的单方面“表演”,教师作为“导演”和“编剧”则处于思维和认知停滞的客观境地,久而久之必然会让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双元互促活力。

二、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强化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

1.优化知识与技能信息的表现形式

初中生可谓是“感性十足”的群体,他们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门课程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取悦自己——即符合自己感性、具象化的思维习惯。根据这一客观事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要在教学当中依托多媒体技术来实现课程知识的生动化、趣味化、感性化改造,让一些原本抽象的信息以图片、音频、视频乃至伪实景等形式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在带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惊喜感的同时又能极大地提高知识内容与学生思维模式的匹配度,进而减少学生在学习时的智力资源消耗,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快乐和轻松,并帮助他们更容易地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比如,在进行有关《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宪法》《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教育法》等法律典章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出现在电子屏幕上,通过这些“有鼻子有眼”的角色的自我介绍以及发生在彼此之间的“排辈分”“讲关系”“找工作”等故事情节来帮助学生快速形成认知记忆,掌握我国法律体系的内容、结构以及一些具体典章的应用范围等等,使课程目标的达成变得更加迅速、自然、有质感。

2.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场景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社会气息十足的课程,只有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虽然现代教科书中的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内容几乎都有一定数量的插图,但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它们更多地都是以平面化、静态化的方式来呈现信息的,而且在信息的表达张力上非常欠缺,不可能给学生造成很强的主观代入感。针对这个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动态、高维信息的输出,用影音结合的方式根据材料内容打造出一片虚拟的场景,让学生“走”进材料世界,和材料中的人物一起感受事件过程、社会场景和思维体现。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自然感知的作用下对单元、课时的主题形成自觉化、深入化、通感化的认知,而教师则以学生的这种认知成果为基础开展知识方面的解读,既节省了抽象场景营建的时间和精力,又大大优化了教学的生本思维塑造效果,可谓是“一箭双雕”。

例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大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如:在商场购物时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上学时发现自己忘了锁的自行车不翼而飞,去商店购物索要发票时被店员拒绝等等;而后,教师可以再安排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到的知识来讨论这些场景中的人物的法律权益分别受到了什么样的侵害,自己又该如何维权等等。

3.丰富课程内容的展现模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于课时内容的讲解大多是以“看”和“读”为主要形式进行的。然而学生对这两种“老掉牙”的认知方式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进而丧失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妨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依托更多形式的表达手段来完成对课时材料内容的输出,使学生对课时知识的认知能够拥有更新的视角和更好的效果,在充分激发学生信息接收积极性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彰显出了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多元性和趣味性,从而令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程的教学质量都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

比如,在进行《让友谊之树长青》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学生喜欢听且符合本部分“友谊”主题的曲子,再将课时中一些表现友谊可贵的案例材料制作成语音材料来和曲子做融轨播放,最后,再用电子白板配上与内容相对应的视频制作成一部“MV”播放给学生看,让道德与法治课展现出音乐课的气质来,以欣赏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理解去引导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进一步扩展了学生对“友谊之美”的主观理解。

(二)利用多媒体完善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认知

1.借助多媒体视频建立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间的有机联系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教学还是社会认知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宏观层面的艺术,而它们的进行也自然都要彰显出更为浓郁的生活气息。初中生尽管没有真正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涯”,但是生活却早已将自己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初中生的面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依托多媒体技术的场景代入性特点,根据课时材料的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历,为学生制作、呈现一部部既包含日常元素又符合课时内容特色的视频,用这些视频来反映课时的理论精华和知识要点,将“寓教于常”的理念落到实处,并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在日常生活中突出的“存在感”,同时深化学生对有关知识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珍视生命》这一课内容时,教师除了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对“生命”做社会性解读外,还可以在多媒体视频中加入一些反映寻常小动物活泼、可爱的形象,以此来让学生的生命情怀拓展到更大的范围内,如:放学回到家中,小狗兴冲冲地跑来蹭着自己的脚踝,高兴地将毛茸茸的尾巴摇来摇去;坐在书桌前写作业,小猫灵活地跳上书桌,歪着小脑袋似乎在看自己写字;听着音乐休息时,一旁的鹦鹉也学着电视里的歌手“咿咿呀呀”地唱着,好像在逗自己开心等等。

2.通过信息情境展现帮助学生区分近义知识单元的区别

前文中所提到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容量是比较大的,其中自然会包含很多相似的知识点,这就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一头雾水”。在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样可以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依托信息情境的展现来为每一种类似信息搭建出独有的“应用示范”,让学生能够脱离单纯的理论理解而从代入感、具象性都很强的场景渠道去正确理解、分辨这些近义知识单元之间的区别,从而在后续的识别和应用中能够做到“精准利用”,同时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这种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和投入感。

比如,在带领学生区分“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这两个近义概念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视频中分别呈现出这样一个场景:某人驾车回家时因注意力不集中而撞伤了一位路人,在发现周围人烟稀少且没有摄像头的情况下,抱着“万一撞残了还得管对方一辈子”的念头而故意将伤者碾压致死并逃离现场。而后,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个场景的两个组成部分来引导学生们对“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做一个生动的区分性解读。

3.借助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信息框架

道德与法治可以说是涵盖范围最广的一门学科,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值得学习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这就意味着当学生进入到高年级后,他们即将学习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可谓是“浩如烟海”,而这就难免让他们有一种“一团乱麻”的感觉,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消化这些海量的知识。对于这个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妨借助多媒体设备所具有的实时信息操作和多元形式呈现优势来解决,带领学生在电子设备上构建一张包含对应阶段知识要点的思维导图,将其中各类主要知识按照彼此之间的联系方式、教学顺序、考查层级等线索进行联系,以可视化的图片的形式来为学生织成一张脉络清晰、内容丰富、结构严整的“知识网”,让学生能够对相应的知识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避免在后续的复习和应用中因为“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例如,在带领学生复习有关“法律”这一方面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构建出以“法律的概念”“法律的作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如何维护法律的权威”“怎样依法维权”等知识板块为基础模块的导图框架,而后在每个模块周围罗列上对应知识板块的概念、主要知识成分、考查方法等子模块,再利用一些经典的例题将每个模块一一串联在一起,让学生对法律这一方面的综合认知上升到更高的高度。

(三)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师的道德与法治学情收集工作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地,一千个学生也会有一千种综合条件,他们每个人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都会体现出不同的情况和效果,这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若要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先对学生的综合学情做出精准、详细且全面的了解,而这项工作同样可以得到来自多媒体技术的“buff”。具体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将每个学生在知识积累、认知习惯、课程学习能力、日常爱好等方面的条件以考查量化的形式形成对应的数据,而后依托办公软件的帮助将这些数据转化成可视化的图表,还可以在后续的教学观察中通过动态软件来对图表做出跟进调整,从而让学生的学情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在自己面前,让自己能够对每个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底子”、学习发展趋势以及现在所处的学习档位有一个清楚、准确的认识,从而给自己接下来的“因材施教”提供翔实可靠的信息参考。

比如说,教师可以把所有学生在之前历次考试中的卷子、答题卡以及一些日常作业统一收集起来,通过扫描设备把学生的作答内容快速上传到计算机内,利用数据分析和汇总软件将每个学生在不同题型、难度、考查方向的题目中的作答表现、失分情况等内容全部提取出来,之后借助制表软件的“一键整合”操作生成对应每一个学生的学情波动统计图,将学生的成绩档位、短板分布、知识学习波动等讯息直观地表现出来,还可将它们统一打包、上传到“云”空间中来作为开展家校合作的素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虽然是一项古老的事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应该“墨守成规”,相反地,教育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正是因为它能够不断吸收新鲜的科技成果,以让自己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切实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加大对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引入和应用力度,为学生打造更具代入感、趣味性、互动性和科学性的指导课堂,使学生获得更为昂扬的学习热情和更加完善的教育服务,从而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和课程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屠学文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

参  考  文  献

[1]邹川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构建高效课堂的困境与提升策略[D].西华师范大学,2021.

[2]王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

[3]罗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实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郭一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基于教学结构优化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7(06):98.

[5]叶雁燕.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中学),2019(05):227.

屠学文(1982.02-),男,汉族,甘肃临洮,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