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2023-06-25 07:28谢文心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互联网有效性

谢文心

摘要:“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诸要素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在传统教材、教师、学生三维的基础上增加互联网的维度,教学内容的选择从包容杂多的全面性转向课堂实施的专一性和学生自主化学习的丰富性,教学活动的组织也从传统“教—学”关系转向“伴—学”关系。伴随这些变化的,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互联网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性

“互联网+”成为当下教育最深刻的时代背景。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诸要素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譬如教与学的场域界限逐渐弥合,教师的知识权威被显著消解,学生的文化反哺能力显著提升,相应地,师生关系开始转向全新的学伴关系,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限,在“互联网+教育”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支持中得到克服,如此的变化,显示了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工业化生产师生关系向农业化生态培育关系的转化[1]。显然,“互联网+”时代培养的学生不应该是单一的知识接受体的学生,而应该是全方位综合性发展的学生。2017年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较之2003年版,一个显著的亮点就在于充分考虑到了当下教育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新课标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2]准确地反映了新课标对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思考和理解,在以“群”的方式明确的高中语文学习任务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跨文化专题研讨”也准确地表达了新课标对互联网时代的及时回应。教育部规定从2018年下学期开始全面执行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那么,相应地,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会出现什么样的调整和改变,如此的调整和改变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势必是每个高中一线语文教师都回避不了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从三维到四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来自于制定具体且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虽然课标、大纲、学段目标等等都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有规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它们偏于务虚,缺乏课堂的可操作性,而教学目标偏于务实,必须能够具体化为课堂的教学步骤,所以它们不构成教学目標制定的维度。通常情况下,教学目标的制定有三个维度,一是教材,二是学生,三是教师,这三个维度都是由教学活动本身决定的,因为它们是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三方。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都是基于教材才得以同时实施的。因此,教学目标首先是对教材内容的具体安排,字、词、句、段、篇章,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哪些,不教哪些,要做取舍;先教哪些,后教哪些,要做安排。如何取舍如何安排,则需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因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能够学的目标才是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考虑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能够”教出来的目标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教学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三讲三不讲”,讲难点、重点、疑惑点,不讲学生会的、讲了也不会的、有争议的[3]。显然,“讲”以教师“能讲”为前提,“不讲”以学生“能学”为前提。“讲”与“不讲”首先是教学目标要考虑的问题。

显然,今天教学目标的制定仅仅从教材、学生、教师出发已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现实,传统教学无法克服的诸多困难今天已被彻底克服,譬如高一语文中《雨巷》的教学目标里要求把握诗中的“丁香意象”,可是笔者所在的地方根本没有丁香,学生也从来没有见到过丁香,这在过去只能是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但工具书很难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今天,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通过多媒体,就能看到鲜活的丁香图片,就能看到丁香花的白和紫,于是,从丁香花开的暮春时节帮助学生理解伤逝,从丁香花颜色的白和紫帮助学生理解纯洁和高雅,《雨巷》中“丁香意象”美丽、高洁而愁怨的象征意义就再也不是一个教学难点了。

也就是说,互联网技术不仅仅是影响着,更是作为要素参与着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它让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增加“互联网”这个维度。因为这个维度的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都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就是都得在课堂教出来,但现在有些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就是必须作为教学目标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己通过互联网学习掌握,就不用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了。这种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过程的“不一致”恰恰是“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突出体现。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杂多到专一

教材中所编入的内容,至少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都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必须兼顾教材内容的“多”。字、词、句、段、篇章,还有作者背景之类的,都得作为教学的内容。于是我们看到一篇课文,两三个课时,内容上面面俱到,过程上千篇一律,不外乎导入、简介作者和背景、通过字词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明确层次、把握结构、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句式分析、修辞梳理、迁移及练习等等。这种板块切割式的教学过程的确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它很好地落实了教学内容的“多”,但弊端也同时显现,一方面是全面兼顾分摊了教与学的精力,导致重点难点不易突出不易讲透学透,另一方面是切割使所有教学内容“知识化”。“知识化”的结果,是学生认知在量上能够得到很好的扩展,但在认知的质也即能力上,在认知之外向善上审美上,都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样的课堂教学很难保证它的有效性,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显然也难以实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至少可以从三个方向上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内容选择主题化,每篇课文都有它承载的教学主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就最大化地突出这个主题。譬如《归园田居》,一课时,教学内容可以只安排讨论诗题,通过讨论诗题把握作品的主题,由此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其它的内容呢,都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自己学习解决,并通过互联网向老师反馈学习效果。二是内容选择专题化,互联网让教师教学专题化成为可能,譬如意象专题、修辞专题、篇章结构专题等等,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能够让专题化内容在课堂上最有效地呈现出来,还能够让学生反复学习深化理解。三是内容选择问题化,通过互联网师生可以个性化地互动,通过互动梳理出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从课堂要呈现的方面来讲,是做减法,是趋向专一;从学生能够学习的方面来讲,是做加法,是趋向于复合。这样,课堂教学就能够把有效的时间放在最重要的内容上,进而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从教学到伴学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围绕教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从教学活动本身来说,教师无非是作为“先学”帮助学生这样的“后学”把不知道的变成知道的、让不明白的成为明白的,前者侧重知识,后者侧重方法智慧。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中作为“先学”的教师具有对“后学”的学生的绝对权威性,教学信息也呈现为“师—生”的单向传播。所谓的知识,方法,甚至情感,都是“学老师的”。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甚至不用学,只用教,因为他甚至不会受到质疑和挑战。

但“互联网+”时代教学活动的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学生能够获得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传统“教—学”结构中作为单一学习资源的教师的知识权威正在急剧弱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身份和意识正在不断强化。于是,我们看到了旧的“教—学”关系的解构和新的“伴—学”关系的建构。

所谓“伴—学”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教师陪伴着学生学习。首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学生真正“能够”自主学习了,这就从过去“教—学”模式下耳提面命式的被动转向了学习的主动;其次,老师作为“先学”要用自己优于学生的专业领域知识和学习策略知识帮助学生;再次,尽管教师是“先学”,但在互联网海量的資源和信息冲击下,教师要和学生一样投入学习。因此,“伴—学”的“伴”应该是师生互相陪伴,“伴—学”的“学”应该是师生一同学习,“伴—学”也就是同伴同学。

那么这种“伴—学”关系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何影响呢?笔者曾在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中尝试了这种“伴—学”的方式。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视频、教案、赏析文章等资源,我让学生用一课时自己利用互联网学习这首诗歌,然后第二课时随机抽学生给大家讲这首诗歌。由于利用的资源不同,所以大家就能表达出多种多样的解读,譬如有学生就提出如果所有的人都像陶渊明那样厌恶官场远离仕途,就不会有官场对人的污染了,另外的学生就反对了,都不去做官,那就没有官了,没有官就是没有政府管理了,那社会怎么办?这样的争论对于理解诗歌本身十分有益,带着争论的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利用互联网查阅了更多的解读,并终于找到了一个对《归园田居》(其一)诗题的解读。最终明白,“归园田居”什么意思呢?“归”本意是出嫁,女子出嫁叫归。女子出嫁为什么叫“归”呢,因为那是女子获取安放身心至终老的人、地方、生活的事情。那陶渊明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实的官场不能安放身心至终老。隐含的意思就是如果官场能够安放身心至终老,还是可以出仕做官。在陶渊明看来,“园田”是可以安放身心至终老的地方,那里有天地、树木、鸣禽、村邻,还有劳作和交往,与当时的官场不同,“园田”自然,自然就是不扭曲不妄为,因此在“园田”的这种和谐相处才叫作“居”。可以看出,第一,是互联网让这样的讨论成为现实;第二,凭借于互联网,是师生一起把讨论逐层推进的;第三,对“归”“园田”和“居”的理解,不仅是学生的收获,也是老师的收获,这是真正的“同学”。在这样的“同学”中,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落实,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才是有效的课堂。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要适应并跟上这种变化,唯有如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能真正成为现实,高效课堂也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海峰,王炜.“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构建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8(7):81-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互联网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