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思想内容流变视域下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升研究

2023-06-25 09:46赵政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3期
关键词:古代诗歌流变解读

赵政

摘要:该文植根于高中语文教学研的实际,着眼于高考对学生古诗解读鉴赏能力提升的高标准要求,探索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流变特点和趋势,研究学生诗歌解读鉴赏能力提升的方法。

关键词:古代诗歌 流变 解读 鉴赏能力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新课改”精神的进一步推进,中学生对古代诗歌具备基本的解读鉴赏能力,已成为当下高考考纲的硬性要求。

一、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流变特点和趋势

(一)深刻的时代烙印

《诗经》和《楚辞》的创作初显时代烙印。上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文字,只有口头传唱的歌谣。大约到了周代,随着青铜器等生产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字和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已经使用,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孔子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将这些诗编辑成了《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十五“国风”最为动人,表现的思想内容较为丰富,反映了诸侯争霸、民风淳朴的时代烙印,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在诗歌思想内容上开创了中国诗歌关怀现实、关注民生疾苦的优秀传统。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楚辞》应运而生,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反映了战国林立、民生多艰的时代烙印。

治世和乱世的诗人诗作在思想内容上的流变特点有所不同。首先,治世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诗词作者的规模上和优秀率上,都甚为可观。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极盛时期,这源于唐代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生活和比较发达的经济文化水平。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诗人有两千多人,诗作近五万首,凡九百卷。在诗歌题材上百花齐放,大放异彩。在诗体形式上也是杂言的古体诗和五言七言的近体诗争相呈现,姹紫嫣红。在唐诗发展繁荣的同时,中国诗歌出现了一种重要的新形式——词。宋代尽管边患不断,但在宋代统治者的外交斡旋下,基本上营造了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稳定繁荣,宋词的鼎盛正是这一时代特点的反映。其次,乱世时代的诗歌创作,在优秀的诗人诗作呈现上,发展相对受限。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分裂、民族大融合时代。这一时期战争频仍,民不聊生。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汉末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建安七子”和蔡文姬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也反映社会的裂乱和生民的艰难,具有明显而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魏晋时代阮籍的《咏怀》、左思的《咏史》都把历史现象和个人遭遇融合,在思想内容上批判当时的门阀制度。“田园诗”在陶渊明《归园田居》和谢灵运《登池上楼》出现后曾一度振兴。《木兰辞》和鲍照、谢朓、庾信则是南北朝少有的成就最高的诗作和诗人。这一时代不仅涌现出的诗人比较少,而且诗歌在思想内容上的题材范围也相对狭窄,发展相对受限。最后,诗歌在思想内容上的流变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兴衰密切关联。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与诗歌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影响,兴衰互现。从秦汉时期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初步确立,它的不成熟、不系统和不完善,也反映在以诗歌为主要载体的思想文化发展上,表现出诗歌思想内容和诗体流变有零星发展,摸索前进的特点。但到了隋唐两宋时期,随着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稳固发展,这些方面的流变则是野蛮生长,昂首阔步的特点。而到了元明清时期,随着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腐朽衰败,这些方面的流变又有桎梏重重,裹足难行的特点。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兴衰外化在诗歌创作思想内容的宽窄上,非常鲜明地勾勒出一条起伏曲折的线条。

(二)萎缩与繁荣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

时至今日,诗和歌已各行其道,越走越远,“诗言志”的功能弱化,一般人都不会把诗与歌相结合,导致诗作主要是为了书面阅读,而非传唱,这就使得诗歌的传播力度和广度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创作主体长期囿于工作和生活的小圈子,生活阅历的贫乏很难为诗歌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以诗为娱”的观念又使大众对诗歌产生误解,真正的古、近体诗创作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诗体规范上,事实上都在萎缩,这将成为古代诗歌流变的一个趋势,也是必然要面对的挑战。但正如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诗言志,歌永言”永远都是古代诗歌发展的趋势。恰在重读国学经典,发扬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众多的诗人和诗人团体必将以诗歌类刊物作为新的诗坛,力守古、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与时俱进,创作岀表现真善美的新时代诗歌,把我们新时代人民的“诗和远方”完美结合,将中国古代诗歌在思想内容上的创新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争开创唐诗以来的再度繁荣而努力,而这也必将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流变的另一个趋势。

二、学生诗歌解读鉴赏能力提升的方法

了解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流变特点和趋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解读鉴赏能力,而學生要多读勤背,积累诵读量则是最基本的诗歌解读鉴赏方法。学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的前提是具备解诗能力。学生的解诗能力与鉴赏能力是共生共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解诗能力是鉴赏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要求;另一方面,鉴赏能力是解诗能力的提升和全面理解诗歌作品的必然结果。解诗与鉴赏共生共进,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一般意义上说,解诗的过程也是鉴赏诗歌的过程,而鉴赏诗歌往往认为是解诗的更高层面。

(一)解诗要知音识字,一是会读,二是明意

一方面,怎么读?要读出诗句中有规律的重复和停顿所形成的节奏,读出押韵、平仄和音调,定准诗歌的基调。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如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重复了三次,节奏感很强。当然,诗歌的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一般而言,四言两顿,五言三顿,七言四顿。诗歌的押韵在句尾,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偶句末字必入韵,但五言首句一般不入韵,七言首句一般入韵。南朝梁沈约开始讲究诗歌格律,尤其注意区分平仄,唐代形成律诗。学生在读律诗时,还应了解一些古字的平仄[2]。平仄组织起来形成诗歌的音调,而诗句中的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会使音调更和谐。律诗颔颈两联要平仄相对,但一般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3]”。基调是据其感情而确定的气息和音色,贯穿诗歌全程。另一方面,怎么明意?正确解读字词诗句,学生不但要熟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而正确理解字义、词义、句意,还要注意对古代诗歌中常用词语特定含义的理解。这些词语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尽人皆知的边塞诗,而杨慎就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没有注意到诗中“孤城”“杨柳”“玉门关”等重要意象的特定含义。在汉唐诗歌中,“孤城”往往与戍边士卒的乡思有关,“杨柳”一词有折柳送别和惜别之意,而“玉门关”关联征夫离情。如果学生能抓住意象的特定含义,梳理出作品的意脉,自然就会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意。王俊鸣对“解诗”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诸因互解律”[4]很有指导意义。“诸因互解”即“同义互解”“对句互解”“连文互解”“以事解文”等。如王老师运用“诸因互解律”对晏殊《蝶恋花》词中的时空跳脱手法进行解读,便恰当地解读了“昨夜”不但可以指“夜”,也可以指“日”。运用“诸因互解”这种解诗方法不仅使读者准确地读懂了诗词含义,而且在对诗词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把握上,使读者感悟到在时间的延续中,理解词中主人公的思念之执著,愁苦之深重。显然,这种“诸因互解”的解诗方法对学生解读诗歌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二)解诗要知人论世,读懂言外之意

知人论世是指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诗人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5]。就鉴赏古代诗歌而言,“知人”是鉴赏诗歌时必须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论世”是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去探究诗歌的思想内容。如解读《蜀相》时,学生不但要对作品中所写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了解,而且要对杜甫的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做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诗的用意。再如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表面上是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而联系诗人当时心境,会顿悟该诗本意却是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实为喜举进士,将见主考大人,“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实为以所作之诗请教张籍,问自己的诗作能否获得赏识。而张籍自然心领神会,便以同样的委婉手法作《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意为朱庆馀德才兼备,自知文章佳妙,但尚不自信,“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则是张籍对朱庆馀的肯定回答并含赞赏之情。因此,如果学生不了解诗人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很难读懂诗人作诗的本意。

(三)解诗要知法寻技,鉴赏语言艺术

中国古代诗歌在题材上种类繁多,借不同的题材抒发的思想感情也是多种多样。学生要把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就要知法寻技,这里的“法”和“技”可以理解为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技巧,诸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等。首先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其次诗歌的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其他手法。抒情手法又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就是借人、事、景、物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人物形象抒情、借事抒情(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托物言志和借议抒情。其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为常见,又分为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缘情布景;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描写手法有从视觉、听觉、色彩和明暗的感官角度描写,有从俯仰、远近和点面的观察角度描写,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工笔白描和注重细节等描写手法。其他手法包括比兴、衬托、渲染、想象等。再次是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擬人、比喻、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和反复九种。最后是诗歌的结构技巧,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分为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等,其结构特点包括重章叠句、铺垫、过渡、照应和层层深入等。学生在解诗过程中有意识地分析以上技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情况,有益于领悟诗歌奥妙的思想意蕴,并提高鉴赏诗歌高超语言艺术的能力。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为修身当先学诗,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杨叔子直言“囯魂凝处是诗魂”。古代诗歌能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理想信仰和人文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也是新时代的要求,更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这对学生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塑造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4.

[2][3]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9:29,46.

[4]王俊鸣.文章诸因互解律——文言文例说[J].中学语文教学,1998(6):25-26.

[5]王美智.例谈“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J].成功(教育),2013(2):45.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流变解读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古诗欣赏课在幼师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