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制度构建与探索

2023-06-25 06:45赵晓伟唐慧王继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中等职业教育上海市

赵晓伟?唐慧?王继平

摘 要 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体的自身成长,而且影响中职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与发展。通过串接理念的形成和确立、框架的搭建和组织、方案的设计和解析以及成效的追踪和反馈等步骤,上海市基本实现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制度化,并在理念立意、机制运行、实践探索等方面形成创新突破。针对在时间的管理和安排、人员的调控和控制、专业的覆盖和协调以及方案的落实和完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难点,上海市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区(职教集团)与学校三级协同配合、联动协作的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制度,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筹布局。

关键词 入职教育制度;新进教师;中等职业教育;规范化培训;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0023-06

一、背景与问题: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亟需制度化

教师教育是建设教师队伍的支撑,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保障。在终身教育愿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动态且连续的过程,教师教育则被视为教师的专业化连续体(professional continuum)[1]。1971年,英国教育家詹姆斯·波特(James Porter)率先提出“教师教育三段论”,将入职教育引入教师教育体系[2]。新进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其入职教育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体的自我成长,而且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的建设与发展[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师教育被分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入职教育一直被整合至职后培训中[4],例如1989年的《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和1999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将新(任)教师培训列为中小学教师进修教育/继续教育中非学历教育的类别之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明确界定“新任教师培训的对象是‘0~1年教龄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不仅要与职前培养相衔接,也要使新任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2002年的《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教师教育是……按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尽管相关术语词汇在时间演变中有所不同,但关于单独设计新进教师入职教育①的思想已然浮现。

具体到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为“中职”)领域,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复杂性与多维性剧增。首先,从中职新进教师入职背景来看,高校普通专业毕业生、企业技术人员是主要来源,多渠道虽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活力,但系统性职教教师培养经历的缺失却引发了一些制约职教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问题,例如欠缺掌控课程、教材、教法的专业教学能力等。其次,从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原始压力来看,鉴于职教教师的跨界融合特性,其教育本身需揽括教育科学、专业科学、专业教学论以及教育/企业实践多主题内容,然而由于职前培养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压力客观上更多地转移到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环节[5]。简单的、较常规的入职教育对新进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成和教学方式养成作用不大。最后,从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探索现状来看,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开展新进教师的能力提升活动,但并非所有省市都实现了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制度化,其中既有“大水漫灌式”集中培训,也有个体散养式自主发展,整体存在虚化、弱化、形式化现象[6]。因此,系统设计方案、统一组织实施,探索建立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制度至关重要。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在“推进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中提到:“聚集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构成,强化新教师入职教育,……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与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上海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较早地启动了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制度规划和方案论证,2011年的《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行动计划(2011-2015)》提出:“建立新教師专项培训制,……新教师上岗前应参加市级专项培训,……有计划地培养培训新教师。”2017年,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新进教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正式确立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制度。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制度的“上海构建”历程,剖析“上海问题”,以期为全国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建设工作贡献“上海智慧”。

二、设计与运行:上海市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制度的构建与成型

上海市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制度构建是一个逐步清晰化、规范化的过程。一是意识形成时期(2008-2012年)。2008年,上海市觉察到独立开展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托具有丰富职教经验的高校组织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无差别常规培训,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但在当时存在参训对象参差不齐、培训内容简单、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形式单一、专业实践内容短缺等诸多问题。二是方案开发时期(2012-2014年)。借鉴医卫系统和基础教育体系的入职规范化培训做法,上海市教委对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理念、组织、对象、内容、形式、证书认定、成效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开发。三是实施探索时期(2014-2017年)。上海市正式启动“中职新进教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培训模块明确、师徒责任清晰,为中职新进教师提供了全面的规范化入职教育,期间为调整方案暂停过一年。四是完善改进时期(2017年至今)。2017年《实施意见》正式奠定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制度在上海教育界的政策地位,实现从“有”到“优”质的蝶变。

上海市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制度构建并不仅是一项教育政策任务,更是研究、政策、实践三方互动下的产物,是历经数年的工作积累和成效。通过串接理念的形成和确立、框架的搭建和组织、方案的设计和解析以及成效的追踪和反馈等步骤,形成良好的动态循环结构,见图1。

(一)理念的形成和确立

1.常规性的理论推演

首先,专业发展理念的确定。基于成人学习具有目标导向、自主学习、经验为主、角色感强等特点,帮助教师“在受尊重的、支持性的、积极的气氛中”确立“实现个人专业成长”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7]。其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② 的理念转变。前者适合通识性、普遍性需求,具有内容常态化、对象全员化、形式统一化、考核标准化等特点;而后者可充分满足教师个体发展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更加注重新进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形成、同伴共振影响、专家引领育人。最后,多维理念的结合。在成人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指导下,结合上海市职教改革及中职教师队伍发展需求,多方探索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理念。

2.牵引性的经验借鉴

始于1988年的上海市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在2010年实现制度化并开始全面推行[8]。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颁布《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由此,在医学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规范化培训的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经验。与医生类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一样,教师的教育和成长同样离不开体系性、规范化的制度设计。2012年,上海市教委陆续颁布《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建立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陆续出台了《进一步推进上海市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意见》《全面实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上岗制度制度》《上海市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要求》。由此可见,上海市在同类项目的区域运行与全国推广上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3.直接性的思想确立

经过数年方案探索和试行,2017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适用对象、培训目标、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考核等。文件规定适用对象为“首次进入上海市中职校任教的教师”,并将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定性为“岗前规范化培训”,将之作为新进教师上岗的重要条件。《实施意见》给予上海市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政策界定和支撑,为打造上海市高素质职教教师队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与此同时,依托合作高校研究力量,上海市基于中职新进教师规范化培训,借由2015年引入的教育硕士(职业教育领域),探索新进教师培训期间/之后通过部分课程互认、免修形式攻读教育硕士的做法,进一步延展上海市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二)框架的搭建和组织

1.管理机构的确定

为更好地开展规范化培训工作,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专门成立负责整体规划、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的教务管理办公室。同时,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三家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分别开发职教理论模块、专业教学模块和育德能力模块,实现强强联手和协同配合。此外,由31个市级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承担企业实践模块的开发。上海市逐步构建了以教务管理办公室为线、连接多基地的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管理结构。

2.专家团队的组建

管理机构充分调动上海市中职、高校、企业、教育行政部门等人才资源组建专家团队。其中,导师团队由中高职院校专家、普通教育的基础学科专家(旨在跨界思维指导)、企业专家、市职教中心组教研专家、职教研究专家等组成,主要负责新进教师的带教工作,例如课堂教学指导;咨询团队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管理部门、高校职教研究部门、市教委教研与评估管理部门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侧重顶层设计、制度安排、政策研究等宏观保障方面的规划指导。

3.合作平台的建立

职教教师能力结构的复合性和能力养成的复杂性意味着入职教育必须要“强调发展性的实践环节”。为此,建立了跨界联合、资源共享的对接合作平台,开放上汽集团、上海仁济医院、上海建工等头部企业的高端高质、综合多元的企业实践基地,基本覆盖上海市中职的主要专业大类,为中职新进教师提供了岗位体验、专业实践的机会。在此基础上,管理机构定期组织与基地的联动,动态调整新进教师的培训课程。

4.发展路径的指引

为帮助中职新进教师实现更好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拓展,上海市探索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职新进教师體系性发展路径,即“新进教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市级专业或项目培训成员——名师培育工作室学员——名师培育工作室主持人”。这些身份点之间不是孤悬隔离的,而是形成相互衔接的成长历练路径,既可逐级而上也可跨级发展,为中职新进教师提供了可选择、个性化、持续性、发展性的引导。

(三)方案的设计和解析

1.完整模块的设计

参考“四有好教师”标准、“双师型”教师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等要求,围绕中职教育教学关键环节,上海市开发了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模块化课程,时间为1年,涵盖五个模块,共计720学时,见表1。课程设计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职教类型特征、名师引领导师陪伴成长、校企多元参与协同育人、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提升新进教师综合素质。课程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分模块实施。本着模块化、可选择、可组合的原则,新进教师可结合自身实际申请免修部分课程,例如来自行业企业的新进教师提交职业资格证书等,审核通过后可免修企业实践模块。

2.能力缺项的专攻

上海市中职新进教师能力缺项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理论、专业教学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三个方面。首先,以参照榜样、观摩学习的陪伴式成长解决教育教学理论欠缺的问题。一是开发富有针对性的课程,帮助新进教师认识中职学生群体特点、教师职责与使命以及教育本质,例如职教心理学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二是将导师示范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帮助新进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流程和重难点,促使新进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三是专家团队全程陪伴听课、评课、磨课、上课和改进,帮助新进教师在岗位实践中历练成长。其次,以聚焦专业、实践探究的体验式反思解决专业教学能力短缺的问题,从课程、教材、教案、教法着手,通过教学设计和专业教学法等课程,综合运用讲解示范、案例剖析、企业见习等多种方式,提高专业教学能力。最后,以立足岗位、项目驱动的实践式成长解决新进教师企业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通过企业调研、技能训练、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式,深化新进教师对企业组织和具体岗位的认知,学会将企业实践转化为教学应用项目。

3.教学状态的分析

建立首课教学录制与分析、分组说课诊断、随堂听课评课和末课教学录制与分析“四位一体”的教学分析路径。专家团队全程跟踪、指导学员互动交流,并出具诊断改进报告。培训伊始,录制新进教师参训前的原生态“首课”教学视频,专家团队和新进教师共同观摩、分析视频中教师教学、教案以及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等原生态问题点,这既是后续专家跟进指导的关注点,也是新进教师改进、提升自我的着力点。培训期间,“分组说课诊断”和“随堂听课评课”交互进行,组织新进教师进行同一课的说课,专家团队依据“说思路、说方法、说优点、说不足、说改进”进行诊断,同期,专家团队深入新进教师课堂随堂听课,聚焦问题点给予反馈意见。结束之际,针对新进教师同一课的“末课”教学视频,比较“末课”较“首课”的改进、优化之处,让成长可测、可评、可量化。此外,中职新进教师所在学校派出的领导会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上述环节,既督促专家团队的日常工作,也便于校方及时掌握新进教师的成长情况。

(四)成效的追踪和反馈

1.定期追踪的调研

自上海市开展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以来,教务管理办公室针对参训教师开展了数次全面调研,既有针对单期新进教师和带教导师对培训满意度、成效、建议的调研,也有针对所有往期新进教师参训后职称、技能证书、公开课、文章、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成长调研,还有针对所有往期带教导师的反馈反思和自我提升的状态调研,并形成持续的跟踪调研机制。此外,3个市级教师培训基地也开展了针对性专题研究,涉及中职新进教师的企业实践现状、从教动机、教学行为特点变化等。以上工作有效地推进了上海市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有关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研究的多维开展,形成了研究与实践的良好互动。

2.工作报告的撰写

活动过程中,教务管理办公室坚持记录、整理、归纳、管理相关的工作资料。在每一期活动结束后,以工作报告的形式对当期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并对下一期活动提出规划建议,兼具纪实性与反思改进性。例如在第二期报告中,指出当期特色的课堂教学分析活动将在后续年间继续实施,还提出公共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亟需在下期调整专业教学法子模块的内容。

3.专业发展的规划

对于多数中职新进教师来说,入职教育只是迈入职教教师生涯的第一步,仍需以更长远的角度去对待教师生涯。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具有天然的统筹管理优势,其不仅负责上海市中职新进教师的入职教育,还负责此后的职后培训,从更加系统、一体化的角度为教师量身规划专业发展路径,并对个体实施伴随性职业生涯追踪和指导。一是在入职教育期间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引导;二是提供具有上海特色的体系性发展路径指引;三是与各派出学校合作,协同联动指导新进教师形成专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共同规划专业发展。

三、成效与反思:上海市中职新进教師入职教育制度的剖析

(一)制度构建的创新

一是理念上的立意。基于常规性的理论推演、牵引性的经验借鉴和直接性的思想形成,经过10余年的整体设计、统筹规划与创新实践,最终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理念,由“大水漫灌”的“无差别通识性培训”转型为“精准滴灌”的“入职规范化培训”,开启上海市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制度化进程。二是机制上的运行。结构化地搭建机制框架,有序组织管理工作,支撑机制良好运行。例如,成立教务管理办公室、组建专家团队、建立合作平台、指引发展路径,打造基于需求、专业对口的师徒带教、协同育人的陪伴成长环境,并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文件提供重要保障。三是实践上的探索。科学开发培训方案、持续追踪教师成长,体现了上海市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破题立意,有效破解“三缺”问题,强化了其对职教类型特征的认知和对“三教”改革的理解,提升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拓展了国际视野,为新进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过程实施的难点

一是时间的管理和安排。对于教务管理办公室来说,尽管有惯例的教学日程安排,但在具体实施时,工作量极大,每次活动都有不可预期的影响因素,为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对于专家团队来说,除了正常的授课,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开展日常带教、视频分析等,这部分隐性工作较难体现到常规工作安排表中,无疑会占据专家团队其他工作的时间。对于新进教师来说,作为新人本就面临大量的适应性活动,而独立于这些活动之外的规范化培训极易使其出现倦怠、消极参与现象。

二是人员的调控和控制。鉴于上海市本身人口基数大,每期参与的新进教师人数较多,导致遴选足够数量的带教导师存在一定困难、小班个性管理和大班统一管理面临成本过高、新进教师在入职教育过程中/后的跳槽流失情况时有发生等问题。只能根据当期具体情况来处理特定事件,还未形成固定的危机处理机制。

三是专业的覆盖和协调。由于中职新进教师的组成多样,一方面完全区别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培训内容存在难度,但也无法将职教领域中基础课教师的入职教育任务简单地等于成普教领域的入职规范化培训,只能更多依赖导师引领,无法实现完全个性化培训;另一方面培训内容并未实现对上海市所有中职专业的完整覆盖,个别规模较小的专业缺乏带教导师和专门基地,仅能通过校本培训、职教集团培训、项目委托式培训来弥补。

四是方案的落实和完善。入职教育以1年为期,但实际单期活动均超过1年。从培训报名、信息收集到证书颁发、总结汇报、成效调研等,前、后期活动存在时间交叠,致使工作人员没有足够时间对年度工作进行反思总结,难以及时对培训方案进行调整,直接影响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的成效。

针对上述难点问题,上海市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区(职教集团)与学校三级协同配合、联动协作的中职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筹布局。

參 考 文 献

[1]MCMAHON,M.,FORDE,C.,DICKSON,B. Reshaping teac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professional continuum[J].Educational Review,2015,67(2):158-178.

[2]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1.

[3][5]王继平,唐慧.职教教师“后置化培养”的典型意义和实践构建——以上海市中职新进教师为例[J].职教论坛,2020(7):93-98.

[4]石莹.我国中小学教师入职教育政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13.

[6]王红.变“试用期”为“适用期”让新教师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二块基石[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9):27-30.

[7]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2.、

[8]黄红,许铁峰,等.上海市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7):514-516.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nduction Education System for New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Shanghai

Zhao Xiaowei, Tang Hui, Wang Jiping

Abstract  The induction education of new teacher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individual teachers, but also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teachers team. Through a series of steps such as the 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the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framework,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the scheme, and the tracking and feedback of the results, Shanghai has basically realize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induction education for new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ere have been innovative breakthroughs in conceptual foundation, mechanism oper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unresolved difficulties in the management and arrangement of time, personnel regulation and control, professional coverage and coord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lans. Shanghai still need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duction education system for new secondary teachers at the city, district (VET group) and school levels in a coordinated and interrelated manner in order to achieve a truly integrated layout.

Key words  induction education; new teacher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andardized training; Shanghai

Author  Zhao Xiaowei, section chief of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Management in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quipment Centre of Shanghai Education Committee (Shanghai 200070); Tang Hui, research assistant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Tongji  University; Wang Jiping, Tongji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规范化培训中等职业教育上海市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中美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分析与建议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