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三重维度

2023-06-25 16:05黄芳芳
传承 2023年1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

[摘要]唯物史觀在党史研究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树立正确党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首先要以大历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其次要以“三个历史决议”为基本遵循;最后还要守好思想领域阵地,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学好用好百年党史,方能理解党的百年历史、传承党的百年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历史智慧和理论养分。

[关键词]党史观;唯物史观;历史决议;大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

[基金项目]南京大学文科卓越研究计划中长期研究专项“中国道路的文明基因研究”(149142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芳芳(1992—),安徽芜湖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1.0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认识和学习党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也达到了空前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提到“党史”和“党的建设”,并明确作出指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1]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党自身历史的学习总结,为党的事业和民族复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政治热情。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应坚持正确党史观,才能更好理解党的百年历史、传承党的百年智慧。将唯物史观贯彻到党史研究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正确党史观是唯物史观在认识和研究党史中的指导、运用和发展”[2],欲“观”党史,必须秉持正确的党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3],学好用好百年党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历史智慧和理论养分。

一、大历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方法论基础

谈到大历史观,黄仁宇曾将大历史观概括为:“广泛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4]对此,国内有学者认为,所谓大历史观,就是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历史,将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和广阔空间背景来评价[5]。还有学者指出,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强调从历史的长时段看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元视角看问题,从国际的宽视野即人类文明进步与制度竞争的高站位看问题[6]。本文则更加强调在研究党史的过程中,从大的历史视野出发,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运用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审视视角和认知思维,用以审视历史、指导当下、引领未来。这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与发展、是科学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思维、也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运用“大历史观”透视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有助于更好透视与把握党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运用大历史观审视历史、研究党史,就是要树立“历史、现实、未来相通”的历史思维。关于大历史观,毛泽东早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就曾指出,要研究党自身的历史、明白党这一路如何走下来、未来将如何走下去,就要研究“在走每一步的时候……考虑过昨天是怎样走的,明天应该怎样走”,“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7]毛泽东这种解读历史的方式就是一种大历史观,为中共党史研究的学科理论体系建构和系统研究中共党史奠定了一个科学的起点和基调。对中共党史的研究,毛泽东强调要系统全面地着眼于党的发展的方方面面,他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以正确党史观来观党史有着深远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研究历史问题、汲取历史智慧要树立大历史观。2015年,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8]这一说法也体现了一种以大历史观审视历史的方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他强调“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9]。这一论断也为我们从更加宏大的历史视域来考察和研究党史,提供了理论遵循。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大历史观:“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0]

总之,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奔腾不息,党的历史是一个普遍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整体,过去、现在、未来密不可分。以大历史观来审视历史,走进悠长的历史长廊来探究历史,以宏阔的视野来透视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0]回望来时路,是为了走好脚下路、启航新征程。把党的历史置于宏大历史叙事中来考察,用现实回顾历史、用历史透视未来,把握历史前进的规律和方向。

二、“三个历史决议”: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基本遵循

“三个历史决议”运用比较分析和历史辩证的方法,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伟大成就,为确立和发展正确党史观,生成了一以贯之的原则要求和科学审慎的研究方法,树立了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取向。“三个历史决议”诞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呈现了特定时期党对自身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梳理和总结。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以审慎的历史觉察深刻剖析党的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成败、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的经验教训等重大问题,是我们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依据。

“第一个历史决议”奠定了正确党史观。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第一个历史决议”深刻总结了为实现新民主主义而奋斗的二十四年(1921—1945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经验和教训,主要解决了党内存在的“左”倾、右倾错误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思想的领导,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11]996,指引党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光明前景。“第一个历史决议”奠定了正确党史观,统一全党认识、加强党内团结,深刻回答了在认识和研究党史中,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第一个历史决议”鲜明指出:“一切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之正确或错误,其思想根源都在于它们是否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出发,是否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人民的客观需要出发。”[11]98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关键就在于,科学认识“中国的特殊的国情,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12]。

“第二个历史决议”丰富和发展了正确党史观。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第二个历史决议”系统性总结与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8年和后32年的光辉革命历程和奋斗经验。“第二个历史决议”深刻回答了如何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其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历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以及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论述了党的历史分期和党史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来叙述和总结中国共产党30年历史的第一本简明党史”[13],成为研究党史的权威教科书,奠定了党史研究的框架体系。

“第三个历史决议”深化和拓展了正确党史观。202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第三个历史决议”梳理了党的一百多年征程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总结了党带领人民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第三个历史决议”同党的“前两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深化和拓展了正确党史观。其将这一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总结,尤其重点梳理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验,深刻回答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性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重申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号召全党要“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从伟大胜利中激发奋进力量,从弯路挫折中吸取历史教训”[14]。“第三个历史决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基点,在梳理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会议、人物时,既做到了同先前已有结论相衔接,又着力凸显了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对党的历史的新认识。可以说,“第三个历史决议”是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行动指南,更是一篇包含着科学党史观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正确党史观提供了基本参照系。

总揽这“三个历史决议”,尽管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要解决的历史问题、所制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提出的历史任务有所差异,但也有着一些共通之处。第一,“三个历史决议”的出台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转折期,都是对于时代面临的重大、核心问题的总结和回应;第二,“三个历史决议”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指导,一以贯之地用辩证客观的、联系发展的、具体历史的观点来总结梳理党的历史,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第三,“三个历史决议”都充分体现了党在总结自身历史时,勇于承认问题直面问题、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历史自觉。这“三个历史决议”,以贯穿其中的正确的党史观为基础,为党在航行之路的关键节点,亮起了驱散迷雾的灯塔。其中饱含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经验与智慧,是传承历史精神、掌握历史主动、不断开拓前行的力量之源。

總的来说,“三个历史决议”为正确党史观的生发,提供了一以贯之的原则立场、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树立了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取向。历史的脚步阔步向前,于曲折前行和螺旋上升中不断发展。总结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从而更加行稳致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强调的:“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4]2立足新时代赓续党史研究,要以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作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基本遵循,不断深化对党的历史的学习与总结。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应有之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典型的错误思潮,近年来这种错误思潮若隐若现、逐渐活跃。历史虚无主义的党史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危害巨大,必须坚决抵制。首先,以历史虚无主义的视角解读历史,既缺乏科学性也有失公正。历史虚无主义者解读历史时,常常有意识地提取事物的细枝末节来断章取义,假借学术研究之名攻击、抹黑、造谣、诬蔑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历史人物,打着“还原历史”“探寻真相”“揭秘历史”的旗号,虚无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历史研究需要客观公正的立场,这种预设立场、曲解事实的论断,原本就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其次,历史虚无主义的党史观解读历史,危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历史,通过虚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最终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5]对此应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最后,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正本清源、抵制错误思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方式和散播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应当对其进行更加深刻的批驳与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4]72,只有正本清源、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把握好历史发展规律,才能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性。进而继往开来、不断奋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提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党史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16]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伟力,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阵地。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中也多次强调,要“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3]7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上了议事日程,结合不同阶段的环境和形势,印发了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的文件,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做出积极回应,也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切实可行的措施。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形势下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0]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时,再次强调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1]5,对此不可掉以轻心。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是学习百年党史、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应有之义。

综上,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和党的文献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定,是判断历史虚无主义的标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历史无法任意选择,更不容随意虚无。党的历史研究“需要回到历史之中”[17],始终保持唯物史观的正确方向,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将正确党史观贯穿党史学习教育的始终”[18]。

结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好、用好党的一百多年光辉历史,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首先要以大历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其次要以“三个历史决议”为基本遵循;最后还要守好思想领域阵地,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切实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用好党史这本“教科书”,把党的历史学习好、宣传好、研究好,洞鉴古今,以古为镜,方能开创未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宋月红.论树立正确党史观[J].机关党建研究,2021(5):30-33.

[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4]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2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前言2.

[5]陈金龙.从第三个历史决议看正确党史观的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2):18-24.

[6]杨凤城.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深刻认识党的历史与成就[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15-23.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

[8]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8-24(1).

[9]习近平.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19-04-21(1).

[1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2]毛泽東.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6.

[13]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传:上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190.

[1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5]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共党史研究,2010(8):5.

[1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7]刘亚琼.从红色书信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J].传承,2022(1):53-57.

[18]胡扬,夏泉.试论树立正确党史观:以毛泽东研究为例[J].传承,2022 (1):25-30.

[责任编辑:廖洁玲]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大国国民需要摒弃历史虚无主义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