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与美好生活的梯度跃升

2023-06-25 16:05高炳亮
传承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民至上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使人民生活实现梯度跃升。中国共产党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患难,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条件,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积累经验,促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跃升到实现基本小康;促进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美好生活;梯度跃升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生活空间问题研究——以福州市和厦门市为例”(FJ2022JDZ017)

[作者简介]高炳亮(1975—),河南信阳人,哲学博士,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华侨大学研究基地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1.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19“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46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辟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大力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逐步富裕起来。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下长期过着悲惨生活。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扫清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阻力。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由此开启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纪元。

(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政权

列宁指出:“政权问题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3]。在中國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浴血奋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

(二)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总结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土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党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改革,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没收分配了地主阶级约4666.67万公顷土地和大批耕畜、农具、房屋、粮食[4]。这样,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经济上翻身做了主人,迸发出高涨的生产积极性,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迅速改善了生活状况。

(三)肃清旧的不良社会风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严厉打击各类社会犯罪,整治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环境,努力让人民生活在安宁、祥和、充满正气的社会中。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力量对吸毒、赌博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吸毒者、嗜赌者进行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戒毒、戒赌。经过努力,一些屡禁不绝的不良社会风气得到有效遏制。另外,中国共产党还对各类封建迷信活动进行整治,革除了包办婚姻等陋习,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文明向上的生活风尚,从而激发人们从思想、文化和心理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美好生活。

二、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积累了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积累了经验。

(一)废除旧的生产方式,创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确保人民享有劳动和享受生活的权利,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分配制度,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把资产阶级、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样,我国迅速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确保了社会经济有序、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废除旧的生活方式,创建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中国共产党通过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同时把原来的剥削者转变为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成为社会新风。人们在生产生活目的、利益方面具有相对共同的观念,由此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主义生产生活方式,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崇高集体主义精神的先进人物。

(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积累了宝贵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5]167。虽然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但在这一时期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跃升到实现基本小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00年底,“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得以胜利实现,基本实现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

(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6],这一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生活资料,满足人民新生活需求。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评判和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由于当时农村地区生活相对落后,因此中国改革先从农村开始,这是当时提高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切入点。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通过企业扩权试点、试行经济责任制、梳理流通渠道、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渐进式、综合性、立体化的改革,使经济体制的格局和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迅速提升,发展型生活方式逐渐被接受和推广。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的“双轮驱动”,使得中国经济大踏步发展起来,经济总量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7]。

(二)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政治决心和理论勇气,正式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其指向和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生活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状态”[5]237。“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国家调整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等的发展优先顺序,取消了长期实施的农业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大幅增加城市职工工资水平,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

(三)分阶段努力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具体的实际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个台阶。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遵循历史辩证法和历史发展规律,分阶段、分步骤落实,实现小康生活能够不断梯次提升。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总体小康阶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5]237这是以务实的态度,以渐进的、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确定的生活目标。到2000年,我国顺利实现了小康目标,但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其次是全面小康阶段。2000年,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重大时间节点上,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重大命题和历史任务[8]415。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新目标,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8]543。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把原来强调的翻两番目标从“总量”变成了“人均”,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9]。经过全体人民不懈奋斗,至2010年,“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已顺利实现,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夯实小康生活基础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四)营造和规范小康社会环境

小康生活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稳定、安宁和祥和,对社会秩序有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改革和调整,创建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从整体上重构了整个社会生活的规范体系,为建设小康生活提供了制度保证。

首先,通过改革开放,规范经济生活秩序,让人民生活享有更多的获得感。1979年11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5]236这一思想对于我国建立以市场导向为核心的体制机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此后,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到“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整体上重构了我国经济生活秩序,有效激发了亿萬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国家依法对走私贩私、贪污受贿、投机诈骗、盗窃国家和集体财产等经济犯罪活动予以严厉打击,对于保护合法经营、鼓励劳动致富、促进党风政风民风的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通过改革开放,规范政治生活秩序,扩大人民民主权利。邓小平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5]146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1982年,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为基层群众自治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生活,党的十二大将各级党委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写入党章,不断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0]。中国共产党大力肃清封建遗毒,废除了事实上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推进党政分开、权力下放、进行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极大激活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

最后,通过改革开放,规范文化生活秩序,丰富和繁荣人民文化生活。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实现了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的根本性转变。国家持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社区、企业、校园等开展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的文化活动,旅游、教育、信息等文化性消费进一步扩大,为人们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社会动态、把握世界形势、完善知识体系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人民生活,是从满足基本需求到不断追求质量的阶段,也是从大幅度落后于时代发展到大踏步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勤劳致富使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政治参与途径的完善切实保障了人民表达诉求的权利,拓宽了人民表达诉求的渠道,文化领域的改革丰富了人民的内心世界,中国人民的面貌为之一新,以更加富足、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形象展示在世界舞台。

四、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的生活需求有了新内容。中国共产党深入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开启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22这一重要论断鲜明标识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推进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1]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要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根本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大力发展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着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促进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和深化市场化改革互促共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土地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市场化发展与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些重大举措,给人民生活带来更多选择,使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并使我国朝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12]。

(二)着力提升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人们幸福感的需求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3]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着更加丰富的实际内容,不仅对物质层面的“硬需求”有了更高期待,而且对精神层面的“软需求”也有了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衣食住行问题,为人民生产生活创造舒适便利环境条件。一是大幅改善出行条件。建成了“四纵四横”高铁网络,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基本覆盖中国省会及50万以上人口城市[14],极大方便了百姓出行。二是大幅改善消费环境。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网上零售、直播带货等新型购物模式快速增长,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符合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老百姓足不出户也能基本满足生活所需。三是大幅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传统唯GDP论英雄的观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15]。深入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业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治理,人民群众享有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净水。四是大幅提升民生兜底保障。城乡低保、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实现全覆盖,使生活困难群众能够保证基本生活所需。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持续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进“租购同权”,使住有所居成为更多百姓触手可及的梦想。

(三)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安全感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只有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才能有更多的安全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手创建安宁祥和的社会生活环境、稳定平安的社会生活秩序,形成了安全可期的社会风尚[16]。一是注重用法治手段化解社會矛盾,大力推进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级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完成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提高了司法工作质量。二是大力打击社会犯罪,推进平安中国建设。针对社会黑恶势力问题,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对有效铲除黑恶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治安环境显著改善,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连年呈下降态势。三是完善社会就业体系。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与扩大就业,积极促进和规范就业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四是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严厉打击网络欺诈活动、网络色情、网络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行为,坚决依法打击谣言、淫秽、暴力、迷信、邪教等在网络空间传播蔓延,严格保护网络空间通信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名誉权、财产权等,为公民和法人安全用网提供了法律保障。

总的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共产党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主线,在民生方面投入了巨大资源、释放了众多利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

[4]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20:12.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3.

[7]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国民经济发展成就辉煌[J].中国财政,1999(10):41-42+38.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63.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12]張占仓.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推进途径[J].改革与战略,2023(1):13-23.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9.

[14]高铁里程五年倍增[N].人民日报,2021-01-24(1).

[15]王玉堂.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世界意义: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J].传承,2022(4):9-17.

[16]阿鑫,冯雪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63-74.

[责任编辑:余静]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