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生活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2023-06-26 04:21单俊宁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效率小学数学

单俊宁

【摘要】数学很多知识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因此,借助生活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增加数学学习活动趣味,促进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展示应用生活情境授课的具体过程,希望给教育同仁带来一定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  课堂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6-0115-03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启蒙阶段。在该阶段采取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法,在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并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一、借助生活情境进行“平行与相交”教学

“平行与相交”是平面中两条直线的常见关系,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生活中直线平行与相交的情境非常多,很多学生都见到过,只是没有深入了解。在进行该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生活情境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将生活事物抽象成线的关系,并借助课堂互动,驱使学生深入剖析“平行與相交”的相关规律,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根据经验,学生对多媒体技术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实践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满足其听课的心理预期。

课堂上教师应用多媒体屏幕展示电线杆、斑马线、公路等图片,再现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要求其认真观察、思考:如果不考虑电线、斑马线、公路的宽度,你能用铅笔将其画在纸上吗?生活中的电线、斑马线、公路都是有宽度的,而在画的时候要求不考虑其宽度,不仅降低绘画的难度,而且绘画的过程正是将现实事物抽象成“线”的过程。待学生完成绘画后,要求学生根据画的结果,思考对应“线”的关系,并进行分类。学生经过观察,根据线是否相交将其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在此基础上继续抛出问题:你知道什么叫平行线吗?学生经过观察并动手实践容易得出在平面内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课堂上预留一些时间要求学生使用不同工具画出平行线,加深其印象,使其进一步体会平面上平行线的关系。课堂上继续使用多媒体重点展示公路相交、垂直情境,要求学生结合画公路的经历,观察公路垂直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容易得出垂直的两条公路呈直角,而后要求其回想生活中哪些事物中的线条是垂直的,并鼓励其积极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并要求其继续思考:怎么使用工具画出不同的直角关系?最终学生使用直角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点子图都顺利画出相互垂直的直线。

“平行与相交”教学中,教师为降低学生陌生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课堂学习体验,借助多媒体技术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借助生活情境的抽象、引导逐渐过渡到直线“平行”“相交”“垂直”关系的教学上,尤其给学生提供动手画图的机会,不仅给其留下良好印象,而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借助生活情境进行“小数乘法”教学

“小数乘法”是小学数学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和整数乘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尤其搞清楚相乘后小数点的位数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实践中,为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小数乘法的重要作用,激发其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应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并和学生一起总结相关规律,使学生理解,当堂掌握小数乘法法则。

讲解“小数乘法”时,教师创设以下生活情境:8月份的水电账单出来后,小明的妈妈要求小明计算一下8月份的水电总费用。其中水电的单价分别为2.8元/吨、0.5元/度,小明家水用了4吨,电用了51度。学生根据学习的“整数乘法”知识,很容易列出算式:2.8×4,0.5×51,但是究竟该怎么计算呢?对于2.8×4,学生可看成4个2.8相加,即2.8+2.8+2.8+2.8=11.2(元)。为引导学生使用小数乘法进行计算,教师可询问学生以下问题,给学生带来启发:(1)2.8元是多少角?(2)4个2.8元是多少角?(3)得出的结果是多少元?

在上述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可得到以下计算思路:2.8元=28角,28角×4=112角,112角=11.2元。受上述计算思路的启发,学生便能正确计算出0.5×51的结果,即:先将0.5元转化为角,将小数乘法问题转化为整数乘法问题,而后将结果转化为元。如此学生便掌握了其中一个因数为小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那么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该怎么计算呢?为使学生全面掌握小数乘法规律,课堂上继续创设以下生活情境:小明的妈妈到超市购买了0.9kg的猪肉和1.5kg的鱼,其中猪肉价格是每千克25.6元,鱼肉的价格是每千克14.8元。妈妈要求小明帮其算算一共花费了多少钱?学生对上述生活情境并不陌生,都知道用乘法进行计算,但因两个因数都是小数,不知道具体计算过程。根据从上个情境获得的启发,教师引导学生先将因数扩大成为整数,计算出结果后再缩小对应的倍数,以猪肉的计算方法为例:0.9kg扩大10倍为9kg,25.6元扩大10倍为256元,即256×9=2304,两个因数共扩大10×10=100倍,因此,计算的结果应缩小100倍,即23.04元。得出结论:两个因数相乘先扩大对应倍数按照整数乘法运算法则计算,得到的结果按照对应的倍数缩小,即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数出几位点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补零再点小数点。

教师借助生活情境讲解“小数乘法”知识,不仅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更容易使学生接受、理解,尤其通过学生不断的思考、尝试,顺利地掌握“小数乘法”运算法则。

三、借助生活情境进行“三角形面积”教学

“三角形面积”是小学数学“多边形面积”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该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搞清楚其来龙去脉,理解并灵活、正确应用,而非死记硬背计算公式。为获得预期授课效果,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应充分准备,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事物是三角形的?”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畅所欲言。结果学生积极思考,回答生活中是三角形的事物有:小彩旗、衣服架、指示牌、风筝等,而后使用多媒体屏幕进行展示。继续抛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上一节课咱们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你知道该怎么計算三角形的面积吗?很多学生摇头表示并不知道。教师继续引导,要求学生回顾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节内容采用的是割补法和转化法,即:将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为长方形,结合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出面积计算公式。由此启发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探究。课堂上要求学生以某一三角形为对象,使用白纸进行割补操作,看能将三角形补成什么形状。结果学生通过动手发现,可将三角形补成平行四边形。而补充的部分刚好和原三角形是重合的,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可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S=(底×高)÷2。由推导出的计算公式可知,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关键在于找到底和高。那么该怎么理解底和高呢?课堂上继续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学生对底和高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的正确率。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红领巾、直角三角板、钟表,要求学生观察其含有的三角形。学生观察可得红领巾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板外形为直角三角形、钟表两指针可构成锐角三角形。对于钝角三角形,若底是构成钝角的其中一个边,其高在哪?而后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此时的高在三角形外。直角三角形中,其中一个直角边为底,则另一个边为高;锐角三角形中,其中一条边为底,则其高在三角形内部。教师如此给予学生引导,可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对“高”的理解误区。

课堂上教师借助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并要求其结合学习经验探究问题,尤其依托生活情境给学生带来深层次启发。结果学生不仅顺利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计算公式。

四、借助生活情境进行“可能性”教学

“可能性”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本质上是概率问题。学生理解与掌握该部分知识,对其以后更深入学习概率知识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可能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借助生活情境做好“可能性”教学,使学生把握“可能性”本质,并对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正确分析,感受数学知识魅力,激发出其主动学习的潜力。

学生日常游玩时在广场上往往会遇到向转盘投飞镖赢奖品的游戏。课堂上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经历,询问学生“一等奖”是否容易得到?学生都回答不容易得到。教师告知学生不容易得到就是可能性较小,为什么得到一等奖的概率较低,而得到三等奖的概率较大呢?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可将准备好的转盘拿出来,在课堂上再现投飞镖的游戏。待学生玩几轮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促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影响“可能性”大小的因素。学生投出的飞镖只要投中转盘就有可能获奖。但是究竟能获得几等奖是不确定的。观察转盘上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面积大小,容易得到一等奖区域的面积最小,二等奖区域的面积稍大,三等奖区域的面积最大。显然面积越大飞镖落在其中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不难理解获得一等奖概率较低的原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可能性”本质,教师可继续创设生活中“摸球赢奖”的游戏情境,而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情境如下:某超市为答谢广大顾客举行摸球赢大奖游戏,其中袋中装有红、黄、白三种小球的个数分别为2、4、6,每次只能拿出一个小球,摸出小球后放入到袋中继续摸,摸到红、黄、白小球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要求学生分析获得几等奖的概率最小和最大,并加以解释。该生活情境描述的是摸球游戏,考查的仍是“可能性”知识。学生要想分析出正确结果,需理解“可能性”的本质。基于对上述转盘游戏的理解,通过知识迁移可知小球数量多少和其可能性大小相对应,显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小,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当学生能做出正确解释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体验到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成就感。

教学中教师围绕生活情境进行“可能性”知识的讲解并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既能避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又能及时巩固其所学,使其积累运用“可能性”分析问题的经验。

五、借助生活情境进行“圆”教学

“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涵盖较多概念。牢记、理解相关概念,清楚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学实践中,为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借助生活情境给予学生指引,帮助其在头脑中建立清晰模型,掌握相关概念指代的内容,能当堂消化、吸收所学。

课堂上教师使用多媒体屏幕为学生展示自行车、小汽车、水珠、盘子等生活中的事物,要求学生观察自行车、小汽车的轮胎、水珠和盘子的轮廓,回答是什么图形。学生对上述事物非常熟悉,因此,当教师提出问题时便积极回答是圆形。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该怎样画圆形?”而后要求学生积极动手画出圆形。结果多数学生使用圆规画圆,而且画圆的效率较高。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圆的特点,要求学生思考画圆的过程中哪些固定不变,哪些需要运动。结合画圆经历可知画圆时,圆规的有针尖的脚固定不动,另一脚和有针尖的脚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另外,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可要求学生通过折叠圆形纸片进行分析、探究。最终学生结合探究结果以及半径、直径概念得出直径是半径2倍的这一结论。另外,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折扇,通过展示相关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思考折扇形状和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折扇外形是圆的一部分。教师可趁此机会为学生讲解扇形的概念以及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联系生活,借助多媒体技术、生活事物再现生活情境,给学生带来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后自然引入要讲解的知识,可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生活情境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容易激发出学生思考、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提高生活情境应用意识,尤其通过积极准备再现生活情境,并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将生活情境抽象成数学知识,通过思考、讨论加以掌握,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刘海燕.融入生活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教育界,2022(30):47-49.

[2]郑木英.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29):79-81.

[3]杨萍.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方法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7):68-70.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效率小学数学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