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传播的效度和方法研究

2023-06-28 02:29崔庆淼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效度传播思政教育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对思政教育传播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作为思政教育传播者,必须全面了解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特征和思政教育学科传播要求,探索现代化传播方法。文章首先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其次指出新媒体环境下影响思政教育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再次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传播的变化和现况,最后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传播效度提升技巧及方法,可从优化和把控好思政教育传播技巧、充分发挥大学生领袖的舆论功能和作用、不断完善思政教育网络信息化平台、强化核心思政教育内容指引、不断引入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协作与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主客体交流和沟通机制等方面入手增强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传播的效度,从根本上促进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的有力传播,整体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传播;效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7-0225-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探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20221493;2022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抗疫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220823

一、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

(一)信息多元且具备一定的交互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信息传播方式也受到显著影响,从最初的单一信息传播,转变为如今的多点传播,即交互式传播。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信息内容,优化了信息传播模式,还增强了信息接收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筛选和查询信息,科学运用信息[1]。基于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及时发布个人信息,也可以进行个性化展示,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和业余生活。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这种独特性和交互性使得新媒体被大学生群体广泛使用[2]。

(二)信息海量且具备一定的碎片化特征

基于新媒体平台获取的信息具备更显著的全时传播特点,即时传播优势明显。可以说,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时间和地域两大方面的影响,达成了无障碍传播信息的目的[3]。学生接收和获取信息,不再单纯通过权威媒体,可以使用的信息源变得愈发多样化。不同信息源的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传播特征,这和新媒体自身具备的时间散、频率高、多元化特点等息息相关。

(三)日常叙事信息的比例不断提升

高校思政教育往往具备权威且宏大严肃的特点,将讲授规范制度和宣扬道德作为主要的内容,但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比较传统和单一,不利于高效传播。新媒体的多元化应用,往往更能提高学生的认可度,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且要求思政教育者以引导者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不再采取以往宏大叙事的模式,推崇日常叙事,文风亲民、鲜活,同时越来越关注满足受众精神生活需求,强化受众的信息体验[4]。

二、新媒体环境下影响思政教育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传播客体

思政教育传播对象包括师生,主要针对固定的教育信息展开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当好传播媒介和客体的角色,将思政课程知识传授给大学生[5]。

(二)环境条件

如今的思政教育传播环境条件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社会环境条件,一种是课堂教学环境条件。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和思政教育传播环境有重要的正向作用关系[6]。

(三)主体需求

通过提高思政教育水准,往往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效率和生活技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大学生年龄特殊,身心还处于发展的阶段,且很多大学生不在当地上学,有着较强的孤独感,有些甚至比较压抑,进而出现自闭的情况,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7]。要想改善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及时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大学生的主体需求,抓住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要点,并利用新媒体提高思政教育传播效果,给予学生正向心理指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传播的变化和现状

(一)受众群体角色转化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多元信息有着较大的需求,是思政教育信息传播客体,同时大学生也会整理、传播信息,成为传播主体,所以大学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着主客体双向身份和地位。学生必须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学习和获取信息[8]。因此,在实际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也必须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构建人员。

(二)思政教育信息传播介质优化

新媒体环境下,以往陈旧的教育模式被打破,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等要素的限制,且出現了微博、抖音等传播新介质,使得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不再是集中式的教育模式[9]。在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基础上,可以给予学生全天的思政教育信息,强化了思政教育信息传播介质的功能。

(三)思政教育传播信息的筛选难度增加

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这就导致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很难结合学生的信息需求及时更新和调整思政教育信息。而且,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有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出现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行为,突破道德底线,最终形成扭曲的价值观[10]。在近几年西方文化渗入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也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在三观形成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诱惑和挑战。

(四)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效率提升

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必再面对面教导学生,往往采取更隐蔽的方法,如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学生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困难和喜悦,且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提升思政教育信息传播效率[11]。

四、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传播效度的提升技巧及方法

(一)优化和把控好思政教育传播技巧

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传播人员必须转变以往的传播理念,规避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科学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技巧。传播者要了解新媒体发展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文化传播需求,采取隐形式、对话式等多元化的思政教育传播方法,不断优化思政教育传播效果[12]。

首先,隐形式的思政教育传播技巧,指的是依赖于新媒体传播特色,让教师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科学设计和安排思政教育内容。采取对话式的思想教育传播方法,传播者可以创建师生公平交流的网络平台,消除以往单一讲解知识模式的弊端,凸显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合理运用情感因素和新媒体平台,真诚地对待学生,和学生共同感悟、平等交流,最终产生心心相印的效果。层次性思政教育传播,是指结合新媒体教学的交互性特征,结合学生实情分环节教学,从根本上增强思政教育的高效性,扩大思政教育覆盖面。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领袖的舆论引导功能和作用

如果一味地强调思政教育的权威性,是不可能彻底说服学生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通过多种“版”和“群”,獲取了言语的归属划分权,其创建人员会在网络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且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意见领袖[13]。这种非正式组织和管理没有较强的功利性,非常容易被学生认可。所以在实际的思政教育传播工作中,可以积极应用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理念引导模式。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大力培育优秀的大学生意见领袖,使其在面临突发问题的时候能有效配合,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和作用。

(三)不断完善思政教育网络信息化平台

在新媒体环境下,凸显网络技术的辅助功能和作用,建立立体化的思政教育平台,如学校可以创建思政教育主题网站。思政教育信息方法和渠道多元,信息内容也比较丰富,必须实现对思政教育信息的有效梳理,且不会导致主流媒体消亡。与此同时,依赖于校园主题网站交流平台,实现新媒体的信息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传播效能,保证主流媒体传播时刻存在。要想高效创建立体化的思政教育平台,必须实现新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且可以科学运用新型媒介,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达成客观引导学生的目的。

(四)强化核心思政教育内容指引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将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当成核心目标,还应当在创新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引。如今,大学生普遍受到多元信息的冲击,高校思政教育如果缺乏对于学生的思想指引,必将导致大学生陷入迷茫,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新媒体冲击的情况下,高校教师必须及时采取新媒体技术和方法,给予大学生核心思政教育内容的指引,保证学生找到坚定的发展方向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五)不断引入新媒体技术和手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越来越多。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合理应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可以增强教学趣味性,增强思政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关于刑法的思政理论知识时,可以引入“法律讲堂”以及相关栏目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栏目掌握好理论知识,并透彻体会与理解[14]。

(六)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协作与密切配合

在新媒体环境下,师生可以在思政教育教学和学习活动中密切配合,进而形成良好、愉快的思政教育课堂氛围。从根本上来说,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不单纯受限于课堂,还需要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实现师生双向密切配合,改善思政教育效果。例如,高校师生可以创建内部微信交流群,让学生可以及时将问题发送到交流群中,及时获取其他学生和教师的帮助和专业指导。

(七)建立健全主客体交流和沟通机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加丰富的思想文化知识,在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也有了改变。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在实际的思政教育活动中,必须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指出问题和重点,并合理列举案例,丰富和完善授课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吸引力。教师还要在实际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和学生展开深入交流,深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考模式,实现师生双向高效沟通,快速实现教学目标。其次,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知识接受水平不同,学习需求也不同,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如今教育发展的需求,根据个体差别和特征进行剖析,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教师也要在了解不同学生自身问题和需求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育人方法,及时和学生沟通。最后,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创造线上和线下有效融合的教育空间,消除线上教学传播的不足之处。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实现学生热点话题和思政教育知识的有效融合,防止出现交流障碍,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序开展各种思政教育活动[15]。

五、结语

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传播者必须基于校园,合理使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和模式,提升思政教育传播效度。同时,高校要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相关信息平台,强化软硬件建设,提供思政教育传播的物质保障,并自主更新传播理念,不断创新和应用现代化的思政教育传播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意见领袖作用,有效增强思政教育传播效能,真正提升思政教育的传播效度,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俊梅.新媒体环境下校史文化思政教育功能的传播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2(2):111-113.

[2] 盘彦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性研究[J].中国报业,2023(2):116-117.

[3] 薛宝志.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研究》[J].领导科学,2021(19):129.

[4] 程明霞.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绿色传播机制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3):108-110.

[5] 牛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精准传播研究:基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7):251-252.

[6] 尹仕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径的探索[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S2):195-197.

[7] 章琼.以传播优势提升育人效能: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新理念与新方法[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3):82-83.

[8] 曹晓菲,刘学民.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因素与优化对策[J].法制博览,2019(30):43-44.

[9] 林依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9):180-181.

[10] 乔琬凝.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中生思政教育的途径[J].新闻传播,2018(24):82-83.

[11] 匡长用.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J].才智,2018(17):77.

[12] 洪晨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优化策略探析[J].时代报告,2022(11):105-108.

[13] 刘莹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意义[J].采写编,2023(2):145-147.

[14] 张弛.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启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2):152-154.

[15] 谢辉强.试论高校网络思政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发展[J].海南开放大学学报,2022,23(4):149-156.

作者简介 崔庆淼,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效度传播思政教育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复杂图形测验对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非痴呆的诊断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