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建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心理育人机制的思考

2023-06-28 02:43刘媛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刘媛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生在内心体验和自我发展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心理育人成为现代化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能高质量发挥心理育人成效成为了高校工作重要议题。当前社会形势则凸显了这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在形成整治预防合力、育心育德合力、线上线下合力等方面的不足。此次结合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新理念、新趋势,反思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心理育人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42

0 引言

为有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心理育人功能也有了新的方向和要求。2017年教育部指出要充分發挥“心理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健康发展”。心理育人成为高校思想品德培育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2月,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较短的时间内“全球大流行”。至今为止,遭受的巨大影响仍未消弭。此间,也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工作的诸多不足。

1 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心理育人存在的不足

1.1 未形成整治预防合力

这次疫情的突然袭击,导致很多学生原有、新增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在高校,“安全问题大似天”。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时多是问题导向,常常聚焦于“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危机干预”,聚焦于“活动创新”。有意义的创新值得提倡,创新的意义也是因为“稳定”而存在,“稳定”才是一切一切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稳定”的涵义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继续发展;还有一层涵义是没有形成问题,预防问题,更好地发展。一些高校将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频率,是否妥善处理危机事件作为评价心理工作的指标。这种评价方式无疑是简单粗暴的,并且在无形当中产生一种错误的导向,那就是忽视心理工作的基础成效应该是深刻的、隐性的、长远的初衷。这会导致高校在开展心理工作时把工作对象过度集中在那些突发危机事件的“少数学生”身上,而忽视了那些不是“急需救治”、但是同样需要“用心栽培”的“大部分学生”。这种仅面对“少数人”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只会让被忽视的“多数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疏离和抵触。最为重要的是,这部分学生错过了学习认识自我、调适心理、开发潜能的机会,最终降低了抵御危机的能力。

1.2 未形成育心育德合力

疫情期间,激增的心理问题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目前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完整课程体系及专业师资队伍。心理育人课程单一,缺少针对性,基础性的课程除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鲜有其他课程衔接和补充,且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相对缺乏,很多学校连基本的1∶4000师生比都达不到。其次,虽然国家积极倡导“三全育人”,但是落实到实践,很多高校心理育人和思政育德这两股主要的育人力量协作经验不足,尚未形成有效合力。两股力量各自为政,缺乏交流融合,且育人方式单一,心理育人意识淡薄,倾向于单向的知识灌输,着眼于眼前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心理老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与新时代的快速发展趋势、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结合,所谓的育心育德更多的还是流于形式、文件。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信任和沟通,离真正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渐行渐远。

1.3 未形成线上线下合力

此次疫情反复,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最大的影响是很多线下教学活动难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只能通过线上形式进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老师工作开展的难度增加,导致最终活动开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心理健康问题本身就具有隐秘性。受疫情影响,常规的线下摸排、面对面交流也受到阻碍,导致部分心理困扰未能被及时预防、发现和干预。最为关键的是,尽管互联网普及早已成为大趋势。且有报告指出,20%~30%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在线直播等娱乐活动,但在高校,网络心理育人的条件和模式都相对滞后。各高校关于寓教于乐、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线上课程及资源都明显短缺。此外,教师运用大数据监测管理、分析研判和及时疏导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也亟待加强。

2 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心理育人的指导思想

2.1 高校心理育人的趋势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培育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课程。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各高校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这也体现了“三全育人”的重要思想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关键指导作用。其关于“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方位”的要求顺应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规律,也为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理念,开创了新局面。落实到心理育人的实践中,要着力推动育人主体广泛参与、育人过程连续进行、育人路径全面展开,推动全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科学体系。

2.2 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质内涵

长期以来,我们倾向于把高校心理工作统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工作目标主要在于有效增强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心理育人并不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比,心理育人的内涵和外延更为广泛、更有深度。心理育人的实质内涵和根本目的是“育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作为它的教育内容和开展载体存在。所以,心理育人是指教育者从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和需求为出发点,遵循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培育什么样的人”实现“心理育人”是首要思考的问题,真正的心理育人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基础的心理知识又或者是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突发的心理问题这么简单。而是要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充分开发心理潜能,提供价值引领,提升心理品质和人格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把他们培养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2.3 高校心理育人的价值旨归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表明,心理育人在新时代有了新的价值旨归,那就是为培育中国特色时代新人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出了努力方向和价值追寻。基于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立德树人工程中的独特育人功能,深度挖掘心理育人对培育时代新人进程中发挥出的导引理想信念、建设思想道德、塑造人格修养、提升心理素质、增强耐挫能力等潜在优势,提高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心理育人的价值成效。

3 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心理育人的实践策略

3.1 优化理念,加强课程建设

(1)心理育人要起高质量作用,必须从思想上做出根本转变。第一,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元素,高校在日常管理中要强调心理育人的关键作用,并推动全体教职工理解领悟心理育人的真正要义,自发提升心理育人的意识和能力。第二,作为高校德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发挥心理育人的“先导预防作用”,而不是“事后应急作用”。因此,心理育人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部分问题学生”,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面”“提前”教育,完善人格、挖掘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第三,为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心理育人功能,首先,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课程”,精心打造与此课程相衔接和补充的“发展课程”,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其次,要坚持以“广泛性、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主体性”为特点,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活动,全面凸显“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并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衔接、配套,形成合力。

3.2 协同育人,强化队伍建设

要真正实现全员育人,高校里各部门必须建立协同机制,所有成员必须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合力育人。首先,注重专业引领与协同推进相结合。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关乎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和个人未来成长,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专业人员的付出,同时也离不开各部门、各成员的助力和保障。其次,注重育心与育德相结合。高校心理育人不能脱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框架。一方面要建立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两者相结合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凸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特色,又要结合价值引领,寓教于无形,做到润物细无声。最后,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高校要围绕“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预警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朋辈心理育人体系,提升朋辈互助能力。

3.3 拓展渠道,创新工作模式

要真正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充分结合当前发展趋势,利用优势资源,创新渠道和方式推进工作。其一,要形成心理问题“发现、甄别、干预、评估”一体化网络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搭建以“智慧校园、线上課堂、微博、腾讯、微信”等网络媒体工具为代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发挥“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预警防控体系的优势,最终实现四位一体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快速甄别、精准干预、准确评估”网络体系。其二,要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全链条处理机制。利用网络优势畅通三方联动路径,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形成心理危机处理、跟踪、评估闭环。其三,要构建学生成长成才渗透式自助平台。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心理发展需求,创新教学课程和资源,构建个性化线上自助平台,实现全阶段渗透式助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高质量心理育人机制是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重要保障,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工程。随着时代变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理念、目标定位、工作模式在不断变化。从早期的“问题取向”到现在的“心理育人”,从以前的“单一化工作队伍、基础性教学课程、传统线下工作方式”到现在的“育人主体全员参与、育人过程全程进行、育人路径全方位展开”育人格局形成,这是时代进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的要求,也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经之路。此次疫情的出现既是当前工作问题的突出反应,也为后续工作作出了重要提醒。中国特色高校心理育人模式构建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立足现在,又需要着眼未来;需要有指导性,又需要有灵活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EB/OL].[20171205].

[2]沈静,郑伟,杨卫宏,等.从育心到育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向的转变[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1):7376.

[3]田刘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24(05):108112.

[4]罗国忠.信息技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学的影响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7631764.

[5]刘丰林,杜睿,刘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机制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2022.

[6]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中国民政,2019,(21):616.

[7]吴雅芳.“三全育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方向与实践策略[N].江西日报,20221024(01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