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育人模式的优化路径

2023-06-28 14:08王力锋,张海燕
物流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应用型

王力锋,张海燕

摘  要:“1+X”证书制度的提出,最早是针对中高职院校所提出来的,“1”是指学历证书,“X”是指若干个职业技能证书。但是近些年来,也逐步深入到本科院校之中,因此该制度的实施主体是中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是“1+X”制度实施的首批试点的5个职业领域之一,在其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体系与物流行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不一致、缺乏课程融通机制、缺乏跨专业课程设置、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文章从“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的内涵、物流专业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展开论述,试图对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的育人模式展开优化。

关键词:“1+X”证书;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2; 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1.038

Abstract: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was first proposed for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1" refers to academic certificates, and "X" refers to several vocational skill certificate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it has also gradually penetrated into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o the main bod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ystem is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 logistics major is one of the five vocational fields in the first batch of pilot projec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X" system. In its teaching,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professional skill level standard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he lack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mechanism, the lack of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and the imperfect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logistics specialty and the optimization path, and tries to optimize the education mode of logistics specialty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1+X" certificate; applied undergraduate; logistics; educational model

2019年4月1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并进一步改革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和考核方式。“1+X”认证制度是高职院校的一种创新,也是高职院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1]。“1+X”的学历认证体系是一种以专业为导向的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市场和人才的供应。

目前,中国物流业协会制定的《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对其职业能力要求、主要职责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并对其进行了职业技能等级评定、职业能力评定、职业资格评定、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培养过程需要在特定的课程中表现出来。因此,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此,应以物流行业的职业技能等级为基础,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1  “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的内涵

1.1  “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1.1  职业导向。“1+X”证书制度中,“X”证书指的是职业能力水平凭证,也就是学生为了胜任社会某一工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技能。在该制度之下,与学历教育中的系统化、理论化知识不同,其需要将学生未来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所需的关键能力加以融合,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将“X”中所包含的行业需求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从而增强证书标准与行业需求在课程之中的呈现,以此来深化课程与岗位、技能、能力之间的结合。从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到,“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特点,是以职业作为导向[2]。

1.1.2  方向多元。在“1+X”證书制度中,“1”是学历证书,也就是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后,所获得毕业证,“X”是指职业证书,也就是以特定的社会岗位需求为导向,所需要的多元化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依据行业不同,所需的证书类型及数量也存在不确定性。物流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首要前提与基础,其是以物流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与三级职业技能,覆盖了各类型物流企业分环节的作业任务与岗位核心技能,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从业后的各方面技能。各行业对于能力的要求是相对具体的,因此职业技能证书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以实现层次性的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在获取专业学力证书的同时,还需要根据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随后,企业根据岗位要求所开发出来的“X”证书,也需要确保学生最终的选择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因此,“1+X”证书制度的出现,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方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出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多种职业方向的选择,最终培养出拥有复合型技能的社会人才[3]。

1.2  “1+X”证书制度下应用型本科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联系与区别

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向着复合型的特征发展。不管是职业教育还是应用型本科,其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都需要以时代发展、市场需求为根本,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使学生完成学校与企业岗位的有效衔接,实现高质量就业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联系,均需要使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其中,“宽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其目的是要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与通用职业技能加以培养,“活模块”阶段的课程设置,其目的是根据社会岗位需求,以职业作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使得学生掌握未来职业规划之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帮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完成相应的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借此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而其进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知识学习化、知识技能化与知识内隐化,知识学习化是人才培养基础,而知识技能化是从知识学习向综合能力发展的过渡过程,知识内隐化指的是人才培养的最终任务。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向知识应用转变,最终实现知识内化为综合能力的过程。但是两者的人才培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在培养重点上,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其更关注知识技能化,学生在校期间,依托于多次重复性的技能训练,最终掌握岗位所需的必要操作技能,而对于知识的讲解,相对较为简单,并不要求学生对技能背后的知识形成深入理解;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关注知识学习化与知识技能化的结合,强调的是学生在经过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后,完成深度理解后掌握必备技能,最终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之中[4]。

2  “1+X”证书制度下物流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物流专业所涉及到的专业是众多的,而在“1+X”证书制度中,首批纳入试点的专业就包括物流管理专业。以下以某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

2.1  与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不一致。该校现如今所施行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虽然涉及到的专业课程数目众多,但是在“1+X”证书制度下物流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其在职业道德与职业安全及环保认知、物流市场开发与客服管理、基本管理技能应用等板块中的职业功能与技能要求,并未完全包含在内。该校2021年的“1+X”证书考试前,虽然尝试对尚未设计的内容作了针对性的考前培训,但是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物流管理专业在去年参与证书考试的学生有34名,但是最终只有22名学生通过了考试,考试通过率仅为64.7%。在此次考试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技能等级存在的不一致,吸取此次考试的教训,在下一阶段的课程安排中,需要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加以调整,尽可能地将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融合。

2.2  缺乏课证融通机制。在“1+X”证书制度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完成职业规划并考取相对应的职业等级证书。自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始招生以来,学生均积极参与到各类学科竞赛之中,并在课下时间内,根据自身的未来发展需求,积极进行职业等级证书的考取,如物流专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等级证书(中级)、CET-4、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平面设计等各类相关行业证书。但是现阶段,该校所施行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缺乏课证融通机制,在学生考取证书的过程中,学校所提供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等级证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对于学生考证的积极性有所影响,学生在参与竞赛、考取证书上存在一定的惰性,影响了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5]。

2.3  缺乏跨专业的课程设置。在现有课程体系之中,课程设置仍然是以传统的物流管理岗位需求为主,如运输管理、国际物流、仓储、经济学等,但是行业的不断发展,其所使用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大数据、AI、区块链等行业的新知识课程,并未有所涉及。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对于时代赋予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要求也要有所理解。因此,跨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就极为重要,既有助于学生对本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将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2.4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是在评价体系上,更侧重于职业技能。

3  “1+X”证书制度下物流专业育人模式的优化路径

3.1  规划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指引的实践教学环节。“1+X”证书制度背景下,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链接职业生涯,这就要求学生在入校后,对所学专业及未来所从事的岗位有所了解,其整个认知过程呈现出递进的特征,大一是认知与了解,大二是对职业方向的明确,大三是职业规划,大四是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因此,在教学之中,实踐环节需要与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模式相融合,使学生尽早接触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实训,这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岗位认知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问题,在与职业相链接的实训课程中,学生也将不断挖掘自己的兴趣点与擅长领域。

物流专业的基础课程,需要调整原有的教学方式,从过往以理论知识为主向实践为主,从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讲授,采取“实践—理论—应用”的教学过程,对课程教学进度与内容结构加以调整,而实践内容,也需要以单项实训为主。“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设置,其专业课程模块需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借用各机构所提供的开放平台参与模拟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核心技能,为后续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做准备。在大四阶段的实习中,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相对应的岗位展开实训。在整个实践教学之中,需要按照由单一到全面、由浅入深的逻辑进行。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中,学校也可以尝试举办专业竞赛,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3.2  建立与“1+X”证书对接的课程体系。“1+X”证书制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深度实施,要求各试点院校与专业积极完成课程体系改革,进行资源整合工作,实现更好的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需要依据国家标准,根据物流专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构建起以国家标准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课程教育与证书考取相融合,也将“X”证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以便于展开学分置换。基于此,课程体系中也应该包含学分置换模块[6]。

学科竞赛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在竞技过程中,有一定的学科理论做支撑的竞赛。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多种多样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仿真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供应链设计与运营大赛等。参加学科竞赛,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因而,应将学科竞赛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但是,学科竞赛不是强制性参加的活动,因而只能将获奖证书作为学分置换的一种方式。

3.3  构建学分置换机制,设置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在“1+X”证书制度的逐步推进下,如何将“1”与“X”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在校生而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只能是一个加分项,如各类竞赛的获奖证书一样,并不能取代学历证书。因此,将“X”证书以及学科竞赛的获奖证书纳入在课程体系之中,并赋予一定的学分,施行学分置换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对其未来进入社会有较大的帮助。如学生可以将获得职业等级证书以及各类学科竞赛证书在课程体系中置换相同学分的未修课程,也可以将所获取的证书用来抵消同学分的挂科课程。

除了学分置换,也需要为学生提供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如AI、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紧随时代发展,基于学校的现有课程之上,增加一定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如程序语言、大数据分析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岗位中所应用的新技术,也将透过这些选修课程,对未来物流行业的就业方向展开分析。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定,也将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政策、行业动态的习惯,对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培育也有极大帮助。

3.4  设计职业能力导向的评估考核机制。根据“1+X”证书制度的要求,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一是学校层面对专业课程的知识、技能的考核评价。可以通过实践评估(日常工作+平时表现)和成果评估(理论+实践)来进行。日常作业要与工作任务背景相结合,增加课程实操考试分数占总分的比例。职业技术竞赛是一种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方法,其结果可以作为评判学生有关课程表现的重要依据。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是了解大学生职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据。所以,根据竞赛的等级和得奖程度,可以给出相应的考试成绩,免考,但不能修改。二是“X”证书在“1+X”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中的评价。将学校的评估和“X”的认证评估相结合,是指在完成了专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后,取得“X”的认证。而在获得“X”的证书之后,可以在学分银行中进行认证、积累和转换。“1+X”证书的颁发应当是一种软性的评价,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考试。

4  总  结

“1+X”证书制度是我国针对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的重大改革措施。由于物流专业自身的实用性、应用性,因此,需要以“职业导向”为主线,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设计,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高素质就业。通过对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看出目前正在实施的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不一致、缺乏课证协调机制、专业间缺乏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建议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科学合理地引入证书课程资源,以学科竞赛、学分置换机制、跨专业选修课等方式来解决。在确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和途径后,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多位一体”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使“1+X”证书制度能够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黎其健. 职业本科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研究[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45(5):42-43.

[2] 王金婷. 基于產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港口经济,2018(11):50-51.

[3] 李柯佳,李娇娇.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助力课程思政育人探讨——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为例[J]. 现代教育论坛,2022,53(13):58-60.

[4] 卢怡. 1+X证书制度下物流管理专业书证融通模式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10):162-163.

[5] 崔媛. “1+X”证书制度下物流管理共享型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市场,2021(32):179-180.

[6] 马莉,申慢慢. 浅析1+X证书制度下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现状及对策[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12):156-157.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应用型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