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V着”的篇章功能

2023-06-28 05:43张丽丽
关键词:回指先行句法

张丽丽

(北京语言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正V着”是状中短语,由[正+[V+着]]逐层组合而来。其中,“着”是助词,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1],“正”是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或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不早不晚、恰好处于某一时间位置”[2]。也就是说,“着”侧重动作或状态在某一时段的进行或持续,“正”侧重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过程中的某一时点。体标记“着”与时标记“正”互相配合,构成时体结构“正V着”,整个结构的时段义弱化,时点义凸显,表示动作或状态在某一时点的进行或持续。

从句法分布和功能看,“正V着”有三种用法。例如:

①树荫里的吊床上,两个孩子正说着话。(1)本文语料均出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有的语料存在别字,笔者引用时进行了修正。限于篇幅,例句中与本文所论问题无关的部分用省略号代替。

②他们正说着,迎面走来一个人。

③两人边包饺子边你一句我一句地唠嗑,正说着,忽然听到了敲门的声音。

例①“正说着(话)”是状中短语,在单句中作谓语,“说话时间”为“正说着(话)”提供“外部时间参照”[3],其所在句语义自足,可以结句。这种性质的“正V着”,本文不讨论。

例②“正说着”是状中短语,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中作谓语,其所在分句语义不自足,需要后一分句为其提供“内部时间参照”[4]才能结句。

例③“正说着”独立使用,是一个具有词汇化倾向的状中短语,不充当句内的句法成分,而是作为篇章连接成分连接前后两个事件的陈述。

本文讨论的对象是具有篇章功能的“正V着”(如例②、例③中的“正说着”),“V”槽位上主要是动作动词或心理动词,有时也会出现形容词(如“焦躁”),属于形容词的动态化用法,这种用法极少,为了指称方便,本文统一记为“正V着”。根据是否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将“正V着”分解为“‘正V着’1”和“‘正V着’2”,为行文简洁,二者分别记为“正V着1”和“正V着2”。

二、由“正V着”所构建的篇章言语块

(一)由“正V着1”所构建的篇章言语块

“正V着1”所在句语义不自足,需要后续项与之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话语单元。为行文方便,将“正V着1”所在句记为X,后续项记为Y,X与Y组成的话语单元记为“‘X(正V着1),Y’言语块”,简记为“正V着1”言语块[5]①。下文通过对“正V着1”言语块构块单位、构块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整体的言语块的考察,全面揭示“正V着1”的篇章功能。

1.“正V着1”所在句X的句法特点

X为单句,且X中“V”的宾语较短或“V”不带宾语。如:

④他正抽着烟,忽然听到背后有人道:“请给我也来一支烟!”

⑤她正说着,板车里的鲜肉已所剩无几了。

上述两例,X均为单句。例④“抽”带短宾语“烟”,例⑤“说”不带宾语。

2.后续项Y的语义特征

(1)后续项Y具有[+瞬间]的语义特征

后续项Y所叙述的事件具有瞬间性。如:

⑥……郑水仙正想着:“今天卫生员大概不会来了吧。”马洪才却带着满身泥水出现在门口。

⑦娘俩正看着电视呢,门铃响了。

⑧我们正谈着,一个同事走过来……

上述三例,“出现”“响了”“走过来”具有瞬间性,它们所表示的事件也具有瞬间性。

(2)后续项Y具有[+反预期]的语义特征

后续项Y所叙述的事件超出人物常规预期,具有[+反预期]的语义特征。如:

⑨我们正吃着,突然中餐馆里涌进来几位兴高采烈的荷兰球迷。

例中“涌进来的荷兰球迷”超出常规预期,Y中出现“突然”增加所叙述事件的反预期意味。语料中此类共现词语还有“竟”“忽然”“没想到”等。

⑩有个晚上,我正看着书,肩上却挨了一拳……

例中“肩上挨了一拳”是意料之外的事件,Y中出现“却”凸显前后转折关系,转折本身带有意料之外的意味。语料中此类共现词语还有“可是”“但是”等。

例中正说着“帮助邻居寡妇”,“那位邻居寡妇”就出现了,Y中出现“正巧”凸显前后事件的巧合关系,巧合本身带有意料之外的意味。语料中此类共现词语还有“碰巧”“恰巧”等。

例中Y中虽未出现表示反预期的词语,但根据语境,仍然可以看出“传来的鞭炮声”超出人物常规预期。

由以上四例可以看出,后续项Y所述事件本身含有反预期意味,如果共现“正巧”“却”“突然”等表示反预期意味的词语,那么所述事件的反预期意味便会进一步强化。

3.“正V着1”所在句X与后续项Y的关系

“正V着1”所在句X语义不自足,需要引出后续项Y才能结句。

从时间上看,X先发生,Y后发生,二者存在先后关系。X中的动作(状态)持续到某一时点时,Y中的动作发生了,这时,X中的动作(状态)可能受Y中动作的影响而终止,也可能不受Y中动作的影响而持续进行。如:

不论X受Y的影响而终止还是不受Y的影响而持续进行,X与Y两事件都在某一时点“共时”[6],如例“想”与“响起”在“响起”时刻也即“想”结束时刻共时,例“跑”与“发现”在“发现”时刻共时。这种共时具有瞬间性,本文用“瞬间共时”来概括。

从逻辑上看,X与Y两个事件存在并列、顺承、转折等关系。如:

例中“拐子四哥喝酒”和“斑虎撞开门跑进来”是两个并列的动作行为。

例中“想”和“看见”是同一人物前后紧承的两个动作行为。

例中“正收着碗筷”和“把东西放下来不收”构成转折关系。

无论X与Y是并列、顺承还是转折关系,Y都不是X的正态发展的结果,而是超出常规预期的反预期事件。

4.作为一个整体的篇章言语块“X(正V着1),Y”

“正V着1”出现在叙事语篇中,其自身参与事件叙述,并将前后两个事件关联起来,构成“‘正V着1’言语块”。

在“正V着1”言语块中,X与Y两个事件瞬间共时,说写者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出事件Y,因此X中动词的宾语较短(如例④)或不带宾语(如例⑤),这体现了距离象似性原则。在BCC语料库中,对“正V着”进行多领域搜索,共26,406个结果,对前10,000条语料进行考察和统计,发现“正V着1”共375条,其中,“V”的宾语在9字(含)(2)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受该理论启发,我们以“9个汉字”作为区分长宾语和短宾语的界限。以内的共334条,约占89%,“V”的宾语在10~20字(含)之间的共41条,约占11%。所以“正V着1”言语块中“V”倾向于带短宾语或不带宾语。

在“正V着1”言语块中,X是先时事件,表达后景信息,Y是后时事件,表达前景信息,整个言语块由后景向前景推进,表示后景事件持续到某一时点时,前景事件发生了,言语块的焦点在表达反预期意义的前景事件Y上。

(二)由“正V着2”所构建的篇章言语块

“正V着2”语义不自足,需要先行项(记为X)与后续项(记为Y)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话语单元。这样的话语单元,记为“‘X,正V着2,Y’言语块”,简记为“正V着2”言语块。下文通过对“正V着2”言语块构块单位、构块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整体的言语块的考察,全面揭示“正V着2”的篇章功能。

1.“正V着2”言语块构块单位的特点

在具体言语活动中,“正V着2”后可以出现“V”的宾语,如“正说着话”,也可以出现语气词,如“正说着呢”,它们与“正V着2”功能相当,可看作“正V着2”的变体形式。关于“正V着2”的篇章位置、句法结构以及语义特点将在论文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下面我们重点讨论X与Y的特点。

(1)先行项X的句法特点

X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句群。例如:

以上三例,X分别是单句、复句、句群。

(2)后续项Y的语义特征

后续项Y具有[+瞬间]、[+反预期]的语义特征,此处不详述。

2.“正V着2”言语块构块单位之间的关系

(1)“正V着2”与X的关系

从距离看,“正V着2”与X一般在篇章中相邻出现,有时也会隔句或跨段出现。如:

正说着,石红读完一个段落,知道张老师来了,拿着书跳进里屋……

从语义看,“正V着2”的“V”与X存在回指关系。“在广义上,所有具有照应功能的语法形式都可称回指,包括指涉前文动词、副词、名词、小句等等的词和短语。”[7]“V”回指X的方式有两种:

其一,“V”回指X中的先行动词。如:

其二,“V”回指X。如:

例中“想”的具体内容是“怎么母亲还不睡啊”,“想”在语义上回指整个X。

(2)“正V着2”与Y的关系

“正V着2”语义不自足,需要引出后续项才能结句。由于说写者急于表达后续项的新事件,所以Y通常紧接“正V着2”出现,极少隔句出现,即使隔句,也仅限于短句。如:

“正V着2”与Y之间有语音停顿,需要用逗号隔开,如例,语料中也存在无标点的用例,如例,不过此类用例不多,我们认为这与作者的标点习惯或标点漏用有关。

(3)X与Y的关系

从时间上看,X与Y的关系有两种:

第一种,X与Y中的两个动作(状态)在起始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在进行过程中存在瞬间共时关系,如例“弟兄俩哭”在前,“周金回来”在后,周金回来时,弟兄俩还在哭。

第二种,X与Y中的两个动作(状态)只存在起始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如例秦干事说完,胃痛了起来,不考虑“正讲着”这一形式,“说”和“痛”只存在先后时间关系,不存在共时关系。

从逻辑上看,X与Y同样存在并列、顺承、转折等关系。无论何种关系,Y都不是X正态发展的结果,而是超出常规预期的反预期事件。

3.作为一个整体的篇章言语块“X,正V着2,Y”

“正V着2”出现在叙事语篇中,将先行项与后续项连接起来,构成“‘正V着2’言语块”。

从“故事时序”[9]看,X与Y在起始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不一定存在共时关系,但经由“正V着2”的连接,X与Y在“叙事时序”[10]上瞬间共时。

在“正V着2”言语块中,X是后景事件,Y是前景事件,整个言语块由后景向前景推进,焦点在表达反预期意义的前景事件Y上。“正V着2”是后景到前景的过渡形式,也是言语块内的反预期焦点标记。若去掉,句子的真值不会发生变化,但前后话语衔接不够连贯,可见其叙事功能弱化,随之凸显的是篇章连接功能。

综上所述,从“正V着1”所构建的篇章言语块看,“正V着1”具有启引下文的篇章功能;从“正V着2”所构建的篇章言语块看,“正V着2”在启引下文的同时,通过回指承接上文,具有承上启下的篇章连接功能。“正V着1”言语块与“正V着2”言语块都表示前后事件先后发生、瞬间共时,并且都表达反预期意义,但二者的适用条件不同:“正V着1”倾向用于“V”不带宾语或宾语较短的句子,排斥用于宾语过长的句子;而“正V着2”无论先行动词宾语或先行项多长或多短,无论“正V着2”与先行项相隔多远或多近,均可使用,但更倾向用于先行动词宾语较长或先行项较长或“正V着2”与先行项相隔较远的情况。

三、“正V着”篇章功能的形成机制

(一)“正V着1”篇章功能的形成机制

“V着”的“着”凸显“V”的持续过程,“正”表达时点义,要求后一瞬间事件为其提供内部时间参照,“正”截住了“V着”持续时段上的一个时点,按下了事件持续的“暂停键”,将篇章的时间推进“定格”在此时此处,并对后一事件产生篇章启引和阅读期待。

“V着”是一个既无起始点也无终止点的无界成分,它必须有界化后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陈述,其有界化需要通过后接含有瞬间动词、“了”、趋向补语等的有界小句(也即后续项Y)实现。“默认情况下,‘着’会决定其所在的小句通过背景关系(background)与邻近小句关联,从而产生共时解读”[11]。而“正”的出现,凸显前后事件共时时点的恰巧,使两个事件的关联更紧凑,使二者表现为“瞬间共时”。

因此,“正”和“着”双重强化,形成合力,共同启引下文。

(二)“正V着2”篇章连接功能的形成机制

1.语言单位承载的客观可能

“正V着2”承载的客观可能是在与“正V着1”的对比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下文三个方面的论述从二者对比的角度展开。

(1)句法位置的特殊性

“正V着1”在句中作谓语,前可出现主语,后可出现宾语,居中的句法位置不利于“正V着1”衔接前后语篇。当“正V着1”主宾语已经在上文出现时,受经济原则制约,主宾语承前省略,这时,“正V着2”不充当句内的句法成分,而是独立成句,出现在两个句子或两个段落之间,从而获得了作为篇章连接成分的句法位置。

(2)句法结构的凝固性

“正V着1”的“正”和“V着”不是一对直接成分,“V着”先与其后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再与“正”构成状中结构,“V着”与“正”之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正V着1”内部结构较为松散,其所在句的结构层次为“A+[正+[[V+着]+B]]”(A表示主语,B表示宾语)。

“正V着2”省略宾语后,“正”与“V着”的语音联系变得紧密,中间不能插入其他句法成分,体现出一定的凝固性,高频使用促使内部结构更加凝固、稳定,表现出词汇化倾向。在前文提到的368条“正V着2”语料中,“正说着”有230例,也就是说,“正说着”的使用频率最高,凝固性最强,篇章连接成分的性质最为明显,“正说着”结构的凝固性会对其他结构的凝固性产生促进作用。

(3)句法意义的虚化

“正V着1”在句中做谓语,表达具体的动作行为义,语义实在,具有事件性,若去掉,会影响语义表达的完整性。“正V着2”独立成句,事件义弱化,凸显前后事件的时间关系和逻辑关系,若去掉,不会影响命题的真值,但前后话语衔接不够连贯,也无法对所启引的语言单位进行标记。

2.说写者表达的主观需要

(1)在交际中提供足够信息量的需要

“正V着2”的“V”回指先行动作,通过回指,先行项变为已知信息,“V着”也成为已知信息,“正”虽承载一定的新信息,但信息量很小,无法满足交际需要,说写者必须推出后续项的新事件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满足交际需要。

(2)拉近先行动作(状态)与后续动作线性距离的需要

当先行动词的宾语较长或先行项较长或“正V着2”与先行项相隔较远时,X中先行动作(状态)与Y中后续动作的线性距离被拉长,这时,说写者利用“V”回指先行动作(状态),从而拉近先行动作(状态)与后续动作的线性距离,使二者表现为“瞬间共时”。

(3)提醒听读者注意反预期焦点信息的需要

“正V着2”按下说写者叙述上一事件的暂停键,对正在持续的上一事件的“V”进行定格,通过回指上一事件的动作行为,抑制上一事件结果的叙述,腾出叙述的线性时间和心理空间,提醒听读者注意接下来事件的发展超出常规预期,并与听读者共同期待后续反预期焦点信息的出现。待听读者做好心理准备,再将所启引的后一小句的事件推出并呈现其结果,体现说写者对听读者的阅读引导。

四、结语

通过考察“正V着1”与“正V着2”所构建的篇章言语块,发现“正V着1”依先后次序关联两个事件,其自身参与前一事件的叙述,并启引后一事件的叙述,具有启下的篇章功能;而“正V着2”篇章连接功能突出,体现前后语言形式的线性推进。“正V着1”篇章功能的形成源于语言单位承载的客观可能,“正V着2”篇章连接功能的形成是语言单位承载的客观可能与说写者表达的主观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正V着1”启下的篇章功能与“正V着2”承上启下的篇章连接功能及各自的形成机制同时说明了将“正V着”分解为“正V着1”和“正V着2”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回指先行句法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汉译英小说本族语—非本族语译者人称回指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译本为例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健康养生“手”先行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基于句法位置和主位推进模式的代词回指偏误考察